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例(3篇)
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篇1
1.1缺乏相对独立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以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为基准,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1]。基础医学在实验教学方面附属于理论教学体系,受制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限制,没能在实验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对实习返校和已毕业护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护生对临床极少应用的知识很快遗忘,而对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基础医学知识记忆深刻,如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目前,国内高专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相对独立,各学科实验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2];而且实验内容基本以基础医学知识为主,缺少结合临床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和内容的实验教学。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与专业运用紧密联系,才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3]。
1.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及评价标准相对陈旧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多年沿用“看录像-示教-练习-考核”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然后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4]。此种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对护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结合和互动,对护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不利。此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由教师单独评价,缺乏学生的参与,不能更好地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要求,制约了护理人才的培养。
2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2.1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根据“护士核心能力”的需求,我校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修订了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专业技能及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富于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2.2构建“医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根据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以培养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秉承“拓宽医学基础、突出护理技能、强化护理人文”的实验教学理念,将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与护理专业技能、护士核心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适应基础医学各学科特点及护理职业特色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遵循“淡化课程界限,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我校对原有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进行融合与优化,分层设置,合理有序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及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评估等护理专业技能,形成“医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3基于“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3.1强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编写新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计划、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配套使用的教学大纲。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中融入与护理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工作实景等,提高学生对护理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2引入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
3.3筹建虚拟实验平台
我校护理系新建虚拟实训室,购置情景化静脉输液训练系统和情景化中心静脉置管训练系统,能提供详细的局部解剖知识和真实的临床病例。我校形态学实验平台包括人体科学馆、显微数码实验室,其中人体科学馆内陈列有各类人体标本760件,馆藏有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多学科的教学标本,并自主研发了视频播放系统和数据库标本查询系统;机能学实验平台包括机能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其中机能学实验室购置了30套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可以开展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计划逐步完善虚拟实验平台建设。
3.4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开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采用实验教学独立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法,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分离。设置实验教学质量专家评价表和学生评价表,由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的专家通过检查实验教学文件(如实验大纲、教案、实验日志等)、现场听课,在实验环境、实验内容是否贴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是否注重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全面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现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爱伤观念、团队合作、实验结果、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方面,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评价标准新模式。
3.5创建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
目前,我校正逐步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件、视频、教案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前期已经制作了部分形态学实验课件、视频等,自主开发了人体科学馆视频播放系统和数据库标本查询系统,录制了部分机能学实验教学视频,如“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局麻药的影响”、“药物的量效关系”等,积极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今后,将利用互联网将实验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拓宽实验教学的学习路径,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4.1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实验教学流程、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存在专职实验员较少,青年教师偏多,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护理脱节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护理的交流互动,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课程教师利用节假日结合临床,及时了解临床护理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技能培养。
4.2加强以“护士核心能力”为架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基教师教学魅力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跨入护理专业的“入门”第一课。护基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位护士专业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们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较强的能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迷人的风采、精湛的教学艺术都会对护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魅力。健康、高尚的护理教师形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是任何其他课程的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护生产生价值认同,并自觉培养与效仿[1]。因此,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护理教师将教学魅力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使学生耳濡目染护理教师的职业素养、人格品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
一、端庄的的职业形象
从上《护理学基础》的第一堂课起,护基教师就戴护士帽,头发前不遮眉,侧不掩耳,后不过肩,护士服清洁、平整,身着白色工作裤,脚穿白色软底护士鞋,站立有姿,行走有态,落座有相,举手有礼,淡扫红唇,面带微笑,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一个清爽、秀丽、端庄、文雅的标准临床护士的职业形象确立在学生的思想深处。
二、优美、娴熟的操作
护理学基础教学包含理论和操作教学,尤其在操作教学过程中,护基教师高雅得体的仪表装束、从容、熟练、美观、适度地操作动作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从而逐渐培养她们的护士职业素养[2]。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所以护基教师不仅要练就熟练的护理技能,而且要将肢体语言与操作动作协调、舒展,把护理技术之精与操作艺术之美融为一体,展示给学生。如示教铺床操作,护基教师将清洁的被褥折叠排放有序,把“放、展、包、叠”的基本动作要素融入到舒展、敏捷、迅速、优美的体态中,沉着冷静、肌肉放松、舒展自如,给人以快而不乱的感觉。
三、温柔、可亲的语言
在护理操作教学过程中,护基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不同患者的交流语言,在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交代各环节有目地的和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如操作前问候并称赞病人:“你感觉好些了吗?”“你今天的气色好多了!”以示对病人重视和鼓励,使其振作起来,有信心,愿意合作;操作中重视病人的感受,多用“请”字,当病人对疼痛有反应时,给予理解和同情,并主动地解释:“这次操作会给你带来不适感,我会尽力减轻你的痛苦。”操作后礼貌地道别:“好好休息吧!我过会再来看你。”护基教师柔美的语言细腻润泽、缓缓流泻,如三月春雨,润物无声、沁人心脾,使病人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也使学生在美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知识,教育她们以美好的语言与他人沟通、交流[3]。
四、良好的护理专业素养
一个好的护基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敬业爱岗,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向她们进行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将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通过实践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在护生面前,使每次示范教学成为最直观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融入自己对护理专业的理解、热爱,对服务对象的关心、爱心、耐心,对工作的细心和责任心。如为模型人示教后整理好示教人的衣服、纽扣,肢体摆放舒适,整理好床单位;为真人示教,示教后都将扮演“患者”的护生轻轻扶起,用手将其鞋子放回取用方便的位置,并真诚致谢。操作中表现出的对“病人”的爱心、细心、高度的责任心,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会使护生对护基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对护理工作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表现出敬佩、好奇和跃跃欲试的心态。同时护基教师应因势利导,将护理人员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护理工作需要奉献和技巧通过护理操作向学生传递,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激发护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其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
五、优良的人格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护基教师角色形象的强烈示范性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而且应延伸至课外及日常生活中。首先在为人处事上,护基教师应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塑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诚信、正直、宽厚、廉洁、敬业、勤奋,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到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护生在课后评论最多的是护理教师,从业务水平到言谈举止,从身姿服饰到音容笑貌。90%的护生对我校护理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持肯定态度,她们最喜欢护理教师担任班主任;94%的护生认为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作用对其影响较大,她们由此而喜欢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护理教师无小节,时时处处皆楷模。
六、宽厚的知识
护基教师在追求事业、完善自身的同时,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博学多识的崇拜偶像,让知识的魅力震撼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求知识、学做人和谐地融为一体。虽说护理学基础是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科,但护基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把学生从对护理学的一无所知引导到知之甚多,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护基教师付出很多艰苦的劳动。学生的每一点成长、每一点成绩,都体现了护理教师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护基教师扎实的、系统而又全面的医学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能使学生因护理教师的知识渊博产生敬佩感,而且能不断强化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知识的记忆,从而对护理专业学习充满信心。
护生处在思想道德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不仅需要正确、系统的理论加以指导,而且需要有可资效仿的榜样。护理学基础教师应深刻认识“教育者先受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意义,严以律己、以身立教,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坚持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和影响护生,此种无声教育往往胜过有声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童娃.基础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08):58-60.
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1.1入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
我院助产专业开设了五年制高职助产和三年制大专助产。五年制初中毕业生入学年龄小,文化基础弱,个性张扬缺乏自制力;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录取分数线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只好选择专科教育,高考失利使学生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学生易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基础护理学》作为临床课程的先行科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临床思维起到重要的作用。
1.2专业定位不明,专业认同感不强
助产作为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使国内的助产教育明显滞后。模糊的专业界限使助产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定位、职业理想和价值感到迷茫,认为《基础护理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未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即使是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基护实训课,助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差。
1.3对基护实训课重视度不够
职业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临床一线卫生机构培养实用型医疗人才。助产士作为妇产科室的专科护士,助产、护理操作技能缺一不可。《基础护理学》是临床入门课程,临床操作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与护生相比,助产专业的《基础护理学》实践操作教学应结合助产特色,满足岗位需求。助产士虽与护士不同,但协助孕产妇基础生活护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其中部分基护操作还与助产专业密切相关,如女病人导尿术、胎位不正矫正、头皮静脉穿刺等。助产专业学生注重妇产科相关实践性操作的练习,却忽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2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助产特色
2.1加强专业教育,提升专业认同感
助产专业学生定位不明确是普遍现象。专业教育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的认识,提升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基护的第一堂课,课程介绍中充分结合助产专业,将基护与助产密切相连的知识点通过图片、案例等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基础护理的必要性。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护士与助产士的职业共性与差异性,而不能统一按照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基础护理教学中不断融入助产专业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基础护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助产学生正确职业观的形成。
2.2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国内助产人才队伍的学历组成多为中专、大专层次,助产专业也大都只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员入学基础较差,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专业教育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调整。
2.2.1调整基护教学内容
助产专业没有配套的基护教材,与护理专业一致,在职业需求符合度上有所欠缺。在教学内容上应作出调整,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选择与助产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加以重点讲解。比如:在饮食与营养章节围绕孕妇营养需求、孕妇该采用的治疗饮食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中,重点讲述产科隔离制度、手卫生消毒、导尿、头皮静脉穿刺等等内容,突出与妇产科相关的基护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保护具的使用、铺床等较为次要的内容,可交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2.2优化基护的课程配置,改良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