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声乐教学范例(3篇)

时间:

声乐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

一、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声乐教学不能纵容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急于求成,甚至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很难把握。它与教师的能力、经验、判断、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目前对声乐上循序渐进的说法也持有不同态度。

(2)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量不准,缺乏有效手段完成其声音上质的转变过程,这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授课时的发声、演唱示范会给学生极大影响,教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术的声音概念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教师掌握的歌唱技能是针对自己的机能而驾轻就熟的,但不能说对自己有益的办法就对谁都有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在教学中寻求对该学生最有效的办法。

(3)教师的主观兴趣和欣赏角度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自己是唱民歌的,所有到她那里的学生就都唱成民歌。而教师自己是唱美声的,就很少使用民歌教材,所以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声乐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汲取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有关的所有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广博的知识会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4)对教师艺术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阻碍了声乐教学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有些教师认为唱得好的教师不一定能教好,这是从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方面来论的,但也不能说唱不好的老师都能教好学生。声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两方面提高自己,所谓“教学相长”,既有利于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利于培养更出色的声乐人才。

二、声乐教学策略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或某个角度上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常常事倍功半,不那么理想。声乐教学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一样,可以变换多种方法,老师不要搞“一言堂”,有了问题与学生共同思考、相互合作,共同解决,争取达到预期的目的。

1.基础训练,循序渐进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建高楼打基础。基础不打好,是无法建成高楼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教师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张口就来”。三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唱之前要认真分析作品,使学生表现好每一首歌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作品,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运用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歌唱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2.情感培养,声情并茂

教师在感情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很难把握的“自己的身体”。声乐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声音的外在质量的追求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3.示范教学,言传身教

声乐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歌唱技能,取得一些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反复的思考和练习不断加深、加强这种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主要手段必须是直观的示范,声乐教学中的示范主要是范唱。教师声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范唱,不仅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师生平等,和谐合作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声乐教学更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教师给予学生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传统的声乐教学往往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无法得到体现。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明确声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师生在课堂中的平等交流和及时沟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其次,要塑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声乐教师还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有助于声乐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到声乐教学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积极的教学反思也是促进声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另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学化教学模式。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和善于反思,声乐教学才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范文

一、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话剧对演员的声乐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话剧演员的声音,使学生们在舞台上能塑造各类人物的语音形象。同时进行歌唱训练,培养音乐感、节奏感,使之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戏剧舞台是整个人生、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人生的甜酸苦辣,风风雨雨,全由演员展示在舞台上。语言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而语言又须借助声音来表达。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生活是丰富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角色性格千差万别,情感变化复杂多样,知名艺术家董行倩曾说过,他演《吝啬人》时为自己的语言画了一个谱表,这个谱的起伏相距很大,音乐性极强,时而高昂,时而低沉,语言节奏快时如急风骤雨,慢时如一潭死水,高的声音穿云霄,低的声音如磐石、闷雷。音量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声调的高低,以及音色随感情的多种变换和语言的清晰表达,把哈巴公这个吝啬鬼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声音的造型,使他辉煌地塑造了这一角色。因此,话剧演员训练有素的好嗓音,对创造角色至关重要。

二、声乐教学中应遵守几条原则

1.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音乐特性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让学生发现达到目标是可以的,并不是很难。学有兴趣,学有所得,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秉性不同,所受的教育,家庭影响等等都需要教师有所了解,知道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再有的放矢的施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因此,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要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要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三、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字义讲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它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并在那个世纪传播到意大利的主要音乐中心城市: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以及后些时候的米兰。当时,只有所谓“阉人歌手”用那种特殊的气息控制而发出的“假声”。在意大利和欧洲,女性始终被排除在天主教堂和许多中心城市的剧场之外。男性和女性角色均由中性者来扮演,其中一些伟大的歌唱家在整个十八世纪部分时间一直统治着意大利的歌剧舞台。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被职业教师和学生们严加保密。它是以口传心授来教学的一种声乐艺术。

四、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同时这种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是我国优秀声乐教育事业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

五、通俗唱法的语言特征

声乐教学范文

如果我们把声乐演唱看作是一个生理反应的过程,那么歌唱活动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较为独特的高级行为,是演唱者的呼吸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等生理动作的巧妙组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的软硬兼施,学生的勤学苦练,都是为了实现和完成生理动作,在实践情况中声乐演唱的生理动作必定受到心理的调控,与此同时还受到意识的支配。如果我们把声乐演唱看作成一种物理现象,那么歌者在演唱发声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共鸣、震动、泛音、高音、频率、音响、音波等因素都要受到心理意识、心理听觉、心理直觉、心理意识的控制与支配,由此可见,声乐歌唱物理层面上的声学也受到心理的调控。声乐演唱心理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演唱技能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发展,声乐演唱心理学与声乐教学联系十分密切,它贯穿于整个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掌握了声乐演唱心理学教学法后,可以深化和发展传统的生理教学法,从而进一步的揭示出声乐演唱时的根本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

二、声乐演唱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与声乐演唱的艺术实践充分证明,心里学理论在声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声乐教师在掌握了声乐教学的心理教学法之后,可以运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想象、感觉、情感等心理手段,对声乐歌唱与发生的生理进行调控。声乐演唱心理学强调多种细腻因素的协同活动,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健全的心理调控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摆脱盲目的歌唱方法。声乐教学要建立在视觉、听觉、动觉、想象、内心情感等因素,与生理机制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声乐教学活动更有意义的开展,做到声乐教学的过程有依据,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此来推动声乐教学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声乐演唱心理学对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声乐演唱心理学正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为目的,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改善了学识知识的结构。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多方位的心理教学法,去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感觉,更深层次的去诠释歌唱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将复杂的生理过程心里化、情绪化、简单化,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声乐的歌唱不仅仅是可听的,当用心去感受时,声乐歌唱还是可见的、可感的、可控的、可想的。声乐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学生自身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以此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声乐演唱心理学在实践与教学中的作用

声乐演唱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歌唱的训练和艺术实践,对声乐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声乐歌唱的任何活动都受到心理活动的调控,直接关系到歌唱者的实践能力。声乐歌唱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它对实践与教学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三方面:首先是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直接影响着歌唱者发声及演唱,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由此可见心理因素支配并影响着歌唱;其次是性格对歌唱的影响,演唱者的性格显现出的心理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在声乐歌唱的艺术实践中有些人在舞台上是放松自信的,有些是紧张胆怯的,这与性格因素的紧张、放松有直接关系,内向的性格更容易导致怯场的发生;第三是意识对歌唱的影响,心理学中把精神结构分为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种,声乐歌唱艺术实践中,涉及到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声乐演唱实践是一种多动组合,需要用大脑的意识进行调节来完成,把显意识用于主要的动作,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有意识的空中,在歌唱过程中一定要科学的认识到心理特点。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