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3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户念遂至寝步盖)
(PPT出示:句子大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5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前猜测,本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如何的?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搁浅。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传译理解:通过传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四、赏析: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黄枝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8
教学目标:领略文中月色之美。
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感受作者胸怀的旷达。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感受月色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良好的个性。
一.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月亮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也对月亮情有独钟,关于月亮,耳熟能详的诗句有很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初一曾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词、诗和散文中很多都涉及到月亮,在他作品中提到的月亮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象征和意义,所以我们称苏轼作品中的月亮称为“苏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走进承天寺的月夜,再次感悟“苏月”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127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教师范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个人完成后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四.比一比学习的成果,从字词到句子。加点字抢答: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抢答: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五.品味语言(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被称为神句,那么它神在哪里?请大家一起赏析一下。(修辞描写角度写作手法)
作者在短短的.一个句子里不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结合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和动静描写,将那一晚的月色写得如诗如画,营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让人心驰神往,但却未出现一个月字,真是神了!苏月真是魅力无限!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板书:景美
六.走进作者的心境(境)
承天寺美妙的月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何以看到这么一副月夜图的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来到了承天寺?请用原文告诉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请说说什么意思。
在一个清冷的夜晚,苏轼原本打算睡觉,但被迷人的月色吸引,欣然起行,苏轼是爱月亮的,他怎能错过那么美好的月色,同时他又想与友人分享,于是乎找到了张怀民,似乎没有经过什么思考就想到了这个人,那么这位与苏轼共同赏月之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张怀民介绍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背景介绍乌台诗案
四.经历了“乌台诗案”,他不再是当时的大明星,不再是要事缠身的大官员了,他在文中自称是什么人?“闲人”那么文章当中,哪里表现了这份闲呢?
夜,解衣欲睡——生活无聊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友之稀
板书人闲
五.苏轼在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时,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情)
乐观旷达洒脱热爱生活……
六.讨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愤懑不平安闲自适自我排谴豁达洒脱乐观
板书情逸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他当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但重要的是,他在郁闷的同时能够自我安慰,自我排谴,最终能够乐观旷达地面对人生逆境,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
要乐观不能悲观
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难题
要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七.三读课文读出感情。
今天,我们跟随着苏轼一起欣赏了承天寺美好的月夜,从苏月的魅力中又感受了苏轼超凡洒脱的人格魅力。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今天恰巧是乙未年十月十二日,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00多年前的这天,把自己当成苏轼,有感情地朗读《记承天寺夜游》
八.作业(拓展)看一篇好文章《苏轼与月亮》
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短短84个字,实际包含了苏轼微妙又复杂的情感,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精美的景物描写和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上这堂课我安排了两条线,
1:读。一读感知,二读解意,三读感情。
2:从景物描写分析开始,到文章的叙事部分引出作者的境遇,再从作者的境遇分析人物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从景——境——情。上一次听了程悦生老师的《人琴俱亡》,他设计的从一篇文章了解一本书一个时代,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也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从一篇文章了解苏轼这个人,继而学习苏轼这种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洒脱的人生态度,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关于写景的分析还是有些生硬,不够有美感,对学生的朗读,点评还不到位,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