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遗传学范例(3篇)
无产阶级遗传学范文
【关键词】列宁政治遗嘱;文化改革;启示
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深刻,在中国的发展有过教训和经验,当今重读他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措施,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期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深远的启发性。无法书写的列宁每天通过5―10分钟的口授留下了3封信、5篇文章,史称列宁的“政治遗嘱”。
一、列宁“政治遗嘱”中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吸收全人类的文化成果(包括资产阶级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列宁指出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列宁认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敢于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中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列宁深恶痛绝俄国农奴制文化中的专制、野蛮,指出民族遗产需要剔除糟粕,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来分析和改造,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集中体现在对待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上。《日记摘录》中列宁指出:“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呼吁“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三)农村、农民是文化改革中的重点。20世纪初的俄国,农村人口占到82%,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农民在工农联盟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低下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不会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理解合作化的优越性,不懂得无产阶级政权的意义何在,因此在《论合作社》中,列宁强调并提出了“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和“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四)文化改革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且要从普及工作抓起。《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指出“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同时也指出“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列宁还实事求是地对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文化革命任务,强调要脚踏实地,反对在广大农民群众还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无产阶级政权缺乏足够的理解的情况下就马上把纯粹的和狭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中去,认为“这样做对于共产主义可以说是有害的,可以说是致命的”。
二、列宁“政治遗嘱”中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古训说得好,名正才能言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列宁非常重视和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在当代中国,文化改革事业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当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建设,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那么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是必然的。
(二)文化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适应,是长久不衰的事业。依据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绝不是这一整体中的某一部分的发展,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列宁在晚期的思考和探索中,非常注意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由于特殊的国情,列宁认为文化改革成为这三方面的中心。当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后,在文化上更要进行“补课”,要加速社会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则必须文化先行。列宁同时也认为,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事业一道,是一项长久不衰的事业,文化建设的若干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三)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列宁自始至终都非常注意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扬,这是列宁进行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改革一贯坚持的原则。开放的文化才是持久并且影响深远的文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跨越式的发展,所以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优秀合理的内核,并加以改造,使它们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我们要注重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和合理成分,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四)加大对文化改革事业的投入,尤其是教育事业。在列宁看来,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教育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关系着政权的稳固程度,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原则。就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列宁提出了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加教育经费、利用多种形式发展教育、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当代中国,教育要培育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M].(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杨承训,南俊英,车有道.历史性的飞越――列宁后期思想探索[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俞良早.列宁后期思想探要[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5]刘思仓.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J].前沿,2005(9).
[6]俞良早.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发展先进文化的理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1).
[7]郑东艳,郭凤志.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无产阶级遗传学范文篇2
2009年正月,我们仡佬族民间工艺调查组到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正南、泥高、大坪、砚山、都儒、茅天等乡镇的仡佬族村寨,进行了田间调查,对一些典型的雕刻艺术进行了考查、拍摄。初步了解到,在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留存最多、最精美的仡佬族民间工艺艺术要数雕刻。这些精细的雕刻工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影响深远。
一、务川自治县仡佬族雕刻艺术现状
务川仡佬族民间雕刻,主要为明、清工艺。分木雕、石雕两大类。主要保存的有:桃符村的“贞节牌坊”“黑山老祖石雕墓”;同心村石步丫的系列“花坟”“项百万”旧居;青坪村的“申一千石雕墓”;分水、王武一带的石雕古墓群;都儒镇的长峰岩、申佑祠;大坪镇的龙塘文化村等。通过这次调查,其现状科研归纳为:
1.年长日久,日晒雨淋,自然风化。在调查中发现,距今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精美石雕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自然风化,只显示一些粗糙的轮廓。如:桃符村的“贞节牌坊”、同心村的系列“花坟”。
2.“十年浩劫”中的人为破坏。在铜鼓村石步丫的调查访问中,当地群众反映,在“”之间,一名本地“红卫兵”造反派小头目,带领一帮喽啰大肆打、砸、抄,对具有文物价值的雕刻艺术进行了严重破坏,群众至今义愤填膺。
3.不法分子的间接破坏。改革开放后,一些寻求生财有道,不劳而获的堕落分子认为,在古代的坟茔中藏有金银财宝,自己亲自动手或者诱惑、唆使外来不法分子进行挖坑盗墓等破坏活动。如:同心村的系列“花坟”,多次遭此摧残。
4.仡佬族雕刻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最近几年才新建的石雕坟茔,虽然寓意深刻,但是做工粗糙,缺乏精雕细刻之作。经过访谈,得知民间石雕艺术家不但在减少,而且已经缺乏传承人员。
二、务川自治县仡佬族雕刻艺术的特点
1.构思新颖、寓意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收集、拍摄的雕刻图案中,明显感觉到主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结合本地风俗,构思不同样式的图案,寓意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镇南镇的一座浮雕坟茔,设计新颖、构思独特,展示了主人的智慧和人文素养。坟茔前方呈椭圆形状,至上而下呈现“九级台阶状”。顶端(第九级台阶)为两檐烘衬出佛光四射的“观音菩萨坐莲”图案。第八级台阶为石雕琉璃瓦。第七级台阶为瓦下的“双凤朝阳”图案和两柱及两檐,两柱分别刻有“青山钟神秀,慈母育后坤”的字样,两檐为“鲤鱼跃龙门”图案。第六级台阶,底下正中为“双凤足、嘴、尾捧着‘墓主遗像’”,两边为文官、武将及一对石狮左右相顾而视。第五级台阶是石雕琉璃瓦,瓦下是“二龙抢宝”图案。第四级台阶是三柱两画两檐,中间柱上为一株枝繁叶盛的花木,上有7个含苞待放花蕾,寓意着墓主的7个子女,左右二柱分别刻有“仡佬文明、中华瑰宝”的字样;左右两图,左为“状元及第”,右为“独占鳌头”图案,扬溢一种昂然之势。第三级台阶是石雕琉璃瓦,瓦下正中间是“暗八仙”图案,两边为金童、玉女。第二级台阶是雕梁画栋的廊台,台后面是四柱三碑,正中主碑为“XXX之府第”,右碑为名人攥写的“祭文”,左碑为其子女的“寄托哀思”;四柱分别为两付对联:正中一幅为“皇家挥手赐福地,三龙齐奔迎神鳌”;边幅分别为“中华三千年薪火相传,仡乡百代人家业繁兴”。台前面是双龙双凤廊檐四柱,主柱两根为双凤朝阳图案,侧柱两根为双龙戏珠图案,龙柱两根上下两端为六面形,上端前三面刻有“刀、弓、剑、号”等图案,下端刻有神态各异的持剑人物。前面是龙柱(或凤柱),后面是对联,采用镂空雕刻而成,浑然一体,而又自成体系,还能使碑面文字少受风吹雨打。左右两耳檐对称呈多重圆形逐一下移着地,上有对称寓意吉祥富贵的花纹图案以及“雄狮镇宅”“麒麟衔芝”等图案。第一级台阶为祭祀之地,以供香烛钱纸、瓜果茶饭之用。其余石桌、石凳、石香炉、石火盆等皆齐全。由此可见,修建坟茔的主人已尽自己之能,采阴阳之说,集仡佬石雕艺术之长,以求自己心灵愉悦与慰藉。仡佬族最重“九天文化”。“九级台阶”隐喻了仡佬族的“九天文化”,是“九天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九天文化”是亡魂重返九天之意,是子孙对亡者升天的最高致孝。故民间孝联有:“泣血下滴三寸地,哀声上传九重天”。所以说,仡佬葬俗,精美绝妙。最能体现木雕艺术的是民居装饰。仡佬族著名学者田金海先生早在1993年就留有《镇南民居吟》:“茂林修竹依农家,仡佬山乡景物华。高敞瓦房鳞擳比,低岚呈瑞舞飞霞。房内楼居梯而上,角落火铺满星花。别致水缸多彩艺,梨林深处更堪夸”。在民居的装饰中,表现出独辟蹊径,创造出很多不同样式,甚至一种花或者一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纹样图案。
2.历史悠久、具有文物价值。在务川仡佬古墓石雕上的众多的民族服饰图案中,尽管仡佬族支系繁多,服饰也呈现各异的特点,但是,基本相通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的生存时空环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桶裙”这一“男女同制”的简洁实用的服饰。这种有形的“文化符号”,所保存的文化记忆显然是非常珍贵的,具有文物价值。在镇南镇的调查中,发现两处木构建斗拱雕刻建筑。一处在同心村水银组望族申氏祖屋。该斗拱为外檐单昂三踩柱头科雕刻斗拱,现残留两个,分别安装于明间檐柱和东次间檐柱上,其余均毁。台阶两侧各安石柱两根,上刻花草纹,石柱中间嵌方整石一块。据推测,估计该建筑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另一处位于官村组谢氏祖上所建,现残留一间(笔者儿时经常在此处玩耍)。该斗拱为内檐顺心三踩雕花斗拱,共5个,安装于横梁之上,类似于雀替,主要起装饰作用。该建筑的柱础也特别,为原木做成,柱与柱础之间加瓜状木櫛,该栋建筑的顺心三踩斗拱、原木柱础、瓜状木櫛均为贵州首见。相传是古代的官衙:“土司堂”。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建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务川发现的发现两处木构建斗拱雕刻建筑,填补了遵义地区乃至贵州省无此类建筑的空白,具有显著的文物价值。
3.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显示粗犷中包含清秀的仡佬族人文气质。雕刻工艺的纹样选择上,基本上是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官宦之家的工艺纹样有“喜上眉梢”“刀、弓、剑、号”“一团和气”等。生意人家却选择“如意”“铜钱”“蚕”“丝”等雕刻图案。文人之家则多是“岁寒三友”“琴、棋、书、画”等雕刻图案。经济富裕的大富人家,不但建有正房,还建有厢房、朝门、镇山房等组成的四合天井,而且前后上下,川挑檐柱等处处是雕花,各种规格的窗子因地设制,花样繁多,而且还用花青、朱砂、金泥等色填彩,看上去十分古朴堂皇。在几乎家家都有“酥食印版”上,花、鸟、蛇、虫;福、禄、寿、囍;图案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简练的外形与细腻的刀法显示粗犷中包含清秀的仡佬族人文气质。
4.其他民族雕刻艺术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他民族先进的雕刻艺术不断涌进仡佬族地区,仡佬族群众在自觉不自觉中遗弃了仡佬族固有的本民族雕刻艺术,导致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的特征逐渐消失,不断融合于其他民族精美的雕刻艺术之中。
三、促进仡佬族雕刻艺术发展的长效机制
1.统一思想,把仡佬族雕刻艺术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仡佬族雕刻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大家庭中的瑰宝。保护务川仡佬族雕刻艺术,必须把它提高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来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为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仡佬族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仡佬族地区形成爱护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仡佬族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2.强调政府作为,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把保护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作为抢救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大事来抓。一是成立“务川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心”。密切结合务川实际,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机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力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条件和社会环境,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法规完善、程序规范的依法保护机制;专兼结合、公众参与的队伍建设机制;资助扶持、培养培训的有效传承机制等。二是进行清理清查,加强法制宣传。在保护区域设立标志牌,在基层设立文物管理人员,对文管员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培训,明确保护责任。同时还聘请了兼职联络员,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保护网络体系。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仡佬族人民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同时,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自觉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意识。
3.由政府出面,社会各界赞助,形成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成立专项资金,进行“仡佬族雕刻艺术”等培训,抢救仡佬族雕刻艺术。要保护好仡佬族雕刻艺术,还要采取更有效的鼓励措施。大批仡佬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许多年轻人认识上有误区,认为仡佬族雕刻艺术太土,这也是仡佬族雕刻艺术后继乏人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政府及文化等部门应该在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挤出资金加以鼓励和刺激,精挑细选仡佬族青年,加以培养,使之成为仡佬族雕刻艺术的能工巧匠。还要经常关心他们,提供外出学习钻研的机会。
4.利用优势,与高校联姻,挖掘、抢救、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利用“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这一独特优势、与高校联姻,挖掘、抢救、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最近,遵义师范学院专门成立了“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其中的重要任务就是“仡佬族文化”研究。已经组建了“仡佬族文化研究”的课题群,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使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还可以邀请高校知名学者、专家,为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专业咨询和理论指导,培训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骨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网络。另外,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如何把仡佬族民间艺术纳入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形成多元文化艺术体系也是高等学校应该思考的一个话题。在地方高校中,合理设置仡佬族艺术课程、为当地政治经济服务,这也是地方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必将拓展地方高等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
无产阶级遗传学范文
知识不象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冀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冀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1生物的繁殖
第一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果蝇、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跳蝻)成虫。
举例:蝗虫、蟋蟀、蝼蛄、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三、鸟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
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冀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
遗传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例如,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双眼皮(AA)
和单眼皮(a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结合(AA×aa)后的后代(Aa)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Aa),为显性性状。
显性(大写A)隐性(小写a)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为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解读)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第二节变异
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之分。
有利变异:能提高生物个体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变异。
不利变异:会降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变异。
变异原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环境因素。
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第三节遗传病与优生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症、先天性愚型病等)
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优生学就是应用遗传学和医学的原理及方法,减少患有遗传病及缺陷的患儿出生,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门学问。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或“遗传劝导”,是指医生或遗传专家对咨询对象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其中包括:
(1)分析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和遗传方式。
(2)推算后代的再发风险率。
(3)提出防治这种遗传病的策略方式及方法。
(4)对咨询者在选择配偶、生育计划上提出建议和指导。
产前诊断:就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利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B超等手段对孕妇检查,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冀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3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原始地球上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
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出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有生命的物质。
2、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核酸。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起源: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2.生物进化证据:①生物化石;②脊椎动物发育过程许多相似地方
3.生物进化历程
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5、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根据他在动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
其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6.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
7.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2、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
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
3、人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冀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4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第一节生物圈——所有生物的家园
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2、生物圈的组成:大气圈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
3、生物圈的范围:地表以上100m和水面以下100m。
4、生物圈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的生存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2.环境影响生物生存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种群:在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现象(寄居蟹与海葵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藻类与真菌关系)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适应环境
3、生物影响环境
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8.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9.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10.破坏生态平衡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冀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5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年代:18世纪以后
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人的出生率较高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还在不断增加,每增加10亿人口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3、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造成的问题:粮食匮乏,交通阻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
4、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第二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2、自然资源: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不能更新或补充,利用一些就减少了一些(金属矿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3、自然资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②合理开发利用;
③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三节保护生态环境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
3、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节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1、生态农业系统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