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女孩电影范例(3篇)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
在原著中,小王子是故事的绝对主角。一名飞行员驾驶飞机降落到沙漠中,在修理飞机零件时遇到了从B612小行星上偶然来到此处的小王子。因缘际会,他们凑到了一起,飞行员拿出成人们不能理解的一张极富想象力的简笔画来考验小王子的审美能力,居然被他看出来了――巨蟒吞噬大象的画面尽管极端抽象,被成人们概念化、功利化的目光所否定,但小王子是与众不同的,于是他成了飞行员的好朋友,向飞行员讲述了他的游历生涯。他说自己来自一个遥远的星球,与一朵玫瑰相伴,这朵玫瑰的矫揉造作和谎言让他伤心,于是他乘坐一群迁徙的候鸟远去。他一路游历,走遍各个星球,最后来到地球,驯服了一只狐狸,与一条蛇达成了死亡协议……我们不知道小王子的年龄、家庭和来历,但这些不重要,只要他目光澄澈、心灵明净,拒绝成为他所见到的那些形形的贪婪利己者,替我们守护住童心,在纷扰的尘世中留一方可供守望的干净之所,就足够了。
而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角则是一个小女孩。她那雷厉风行的虎妈,如同当下的父母们一样,在一面墙挂满密密麻麻的任务表,具体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吝啬于给她玩耍和交友的时间,美其名曰是为其规划好人生大计,上学、交友、结婚、工作……一切都在父母的策划和掌控之内。这当然是爱,却带着绑架的意味。父母们给了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却也偷走了他们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即使长大成人,孩子依然活在父母既定的规划中,他们的人生选择似乎是为了实现父母常年未了的夙愿。当小女孩和母亲决裂之时,便是她童心苏醒之际。影片中怪老头的出现是其童心苏醒、走向自觉的催化剂。怪老头曾经是飞行员,在小镇上被人们视为思维奇异、神志不清的怪人。由于小女孩父亲的缺席(只是被模糊地提及),所以怪老头不仅担任着小王子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而且填补了小女孩人格成长所需的父爱,他唤醒了勇敢,守护着纯真。倘若没有怪老头,小女孩很可能按照母亲的规划设计,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怪老头把遇到小王子的经历写在纸上折成飞机,只有小女孩受到故事的感染,最终踏上寻找小王子的冒险和拯救之旅。她的冒险和拯救,一方面是为了找寻小王子的下落,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她整个身心的成长与升华,这是她的成人礼。
从主题上看,影片也与原著有所不同。小女孩登上老旧的飞机,在一番摸索、乱撞中发动引擎,和小狐狸一起去未知星球寻找小王子。这和格列佛、鲁滨逊的冒险故事并无二致。接下来就是标准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冒险和拯救故事了。电影前三分之二部分,当涉及小王子时,运用的是定格动画,色彩昏黄,简单朴素;当回到现实环境,小女孩和怪老头在一起时,运用的是CG动画。如此就将现实与过去、真实与虚幻区分开来。影片剩下的三分之一部分,用CG动画告诉人们,小王子和小女孩同出一处,二者相见。此时的小王子被商人主宰的物欲社会熏染,舍弃童真童心,用一连串“我在工作……”的喊叫掩饰着内心的浮躁、焦虑与恐惧。这恰恰折射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城市的高楼大厦,通宵不灭的灯火混淆着白天黑夜的界限,人们埋首于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中,不知不觉间被环境“改造”着,这让人不禁想到乌托邦小说里描绘的场景――人被工具化、程式化、功利化,变得麻木呆滞,丧失思考,远离判断。那么,被异化的小王子如何转变呢?这自然由小女孩来完成。小女孩化身为女英雄,以智取胜,斗败了企图收服星星以作发电之用的商人们。就这样,由“小王子的故事,变成了女孩儿的成长史,结构非常明晰:发现小王子,爱上小王子,拯救小王子”。
至此,小女孩的成长主题浮出水面,引发我们对成长的思考――纵然年华流逝,童心消泯,我们依然要怀抱希望,勇敢地追寻纯真与爱。即使小女孩返回母亲身边,重新面对那张巨大的人生计划表,她也定会用宽容、理解的眼光去对待。所以,原著中批判成人世界的虚伪、自私和人自身弱点等主题被淡化了,而是放置到小女孩追寻童心、学会成长的大主题之下。
除了主题和主角的变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值得关注。比如在原著中,小王子在游历途中见到的国王、虚荣自大的人、酒鬼、点灯人、商人和地理学家等,和小王子之间的对话呈现出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小王子不争不怒,徐徐问答,以机智而富含深意的话语揭露了各色人物的劣根性。作者的讽刺意图十分明确,抨击了成人世界的自私自利、虚伪算计,却没有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在电影版里,小女孩和小王子“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通过小女孩的视角,混杂着真实和虚幻的冒险经历,将那些隐于原著字面下的内涵,用较为通俗的正邪对抗、奴役与解放的鲜明对比呈现出来”。《小王子》电影剧照
虽然影片对原著做了诸多改变,但童真童心和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本质仍被珍视,可谓重装再发,初心不改。原著中有一段话:“人们眼里的星星并不都一样。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星星是向导。对于别的人来说,星星只是些小亮光。对于另外一些学者来说,星星就是他们探讨的学问。对于我所遇见的那个实业家来说,星星是金钱。但是,所有这些星星都不会说话。你呢,你的那些星星将是任何人都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人不明其意,认为这是让我们拒绝长大,逃避现实。而实际上,《小王子》绝不是心灵鸡汤和保守主义的代名词,它反对的是麻木和单调,是无趣和庸俗,以此来为多元价值观让路,让缤纷的梦想有落地的可能。它在为有梦想、敢拼搏、热爱生命的人喝彩。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
【关键词】儿童形象成人化电视广告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奔腾电剃须刀》、《多乐士墙面漆》以及《脑白金送礼篇》这三则曾经或至今在电视荧屏上热播的广告。在三个广告中均出现了典型的成人化儿童形象,并且在各大电视台中播放频率比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符号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以上三则广告进行符号解读与阐释。
二、具体个案的符号学分析
1、理论依据:符号学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索绪尔的符号构成理论,以及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层次分类。
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学分析方法,最早源于语言学,由符号学先驱、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索绪尔指出,符号包括两个构成元素:能指和所指。索绪尔用左边这一模式(图1)来说明两者的关系。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如一个词的发音或一张照片的外观。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指涉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美国符号学奠基者查尔斯・皮尔斯根据能指(指符)与所指(被指)表现出来的关系,将符号系统的组成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符号、对象、解释者。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符号与对象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
肖似符号(Icon)是指借助符号自身与指示物(客观事物)酷似的一些特征而产生意指作用的符号。两者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换言之,这类符号和客观对象之间,表现出某种性质的共同性,是通过写实或模仿予以表现的。因此,类象符号以相似性为基础。
指示符号(Index)与它的对象具有一种直接的关系。就是说,标志符号与对象(指示物)之间存着空间或时间的接近关系、前因后果的关系或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因此,标志符号以接近性为基础。
象征符号(Symbol)是一种与其对象(指示物)没有相似性或接近性的符号。它可以完全自由地表现对象,象征方式的表征也只和解释者相关。
2、儿童形象符号的分类
根据皮尔斯的分类,本文首先将电视广告中运用的儿童形象作为一个符号进行分类。肖似符指的是儿童的外貌装扮、表情、发型;指示符指的是儿童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物关系等;象征符主要指儿童在广告中所说的话。
基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儿童形象进行符号学解读。
3、具体分析
(1)奔腾电动剃须刀
肖似符层面,能指1“卷发带红色法夹的小女孩”,其所指含义是形象可爱、招人喜欢的小女孩;能指2“的上半身”,其所指含义是婴儿的身体有一种纯洁的感觉。
指示符层面,能指1“被父母亲吻”,其所指含义是家庭中孩子的位置;能指2“不停摆弄自己的头发”,其所指指向是成年女性。
象征符层面,能指1“男人都是这样,从来不顾女人的感受”,其所指含义是成年人的话语模式,一种男女之间的暧昧话语;能指2“爸爸残留的胡须总是扎我,真难受”,其所指则是孩子对父亲胡子不刮干净的抱怨。
这是一则男士剃须刀的广告。在以往此类产品的广告中,广告商通常会使用成熟男人的形象,突出他们干净的面容、健美的身材、在与异往之中的顺利等非常成人化的符号,以此来突出剃须刀的优良品质以及带给男性的自信、优雅和魅力。而奔腾的这则广告却使用了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小婴儿),反其道而行之,成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令人印象深刻。
从符号学分析中广告中儿童形象的塑造来看,各种符号充满了矛盾,基本模式是“婴儿的外貌+成人化的话语模式”。运用特技让小女孩做出成年女性常做的动作―――边抱怨男性边摆弄自己的头发,并且说出一个孩子绝对不能说出的话“男人都是这样,从来不顾女人的感受”,这些极富意味的话和动作融合在一起似乎在给人们一种暗示,让人们形成一种错觉,仿佛这对话是发生在一对成年男女之间,充满,让人产生联想。
虽然这则广告并未采取常用的“成熟男性+妙龄女郎”形象,但是总体而言并未逃出这样的设置。并且通过运用特技塑造的成人化的儿童形象,无疑是成人语境下对儿童形象的一种戏谑。
(2)多乐士墙面漆
肖似符层面,能指“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三四岁左右”,其所指含义是形象可爱的男孩与女孩,让人有一种小情侣的感觉。
指示符层面,能指1“女孩拉男孩的手,男孩甩开”,其所指含义是一种成人化的行为,让人觉得女孩不愿和男孩分手;能指2“女孩朝男孩扯自己的衣领”,其所指含义是成人化的行为,女孩向男孩卖弄性感,展现魅力。
象征符层面,能指1即男孩女孩之间关于为何不能去女孩家的对话,其背后的所指含义是成人化的话语模式,成年男女之间的一种争吵;能指2,即男孩说明不能去的原因及女孩的解释,其所指则是消除前面的对话给人带来的联想,指出产品的优越品质。
在以上这则油漆广告中,这两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被塑造成一对争吵中的小情侣。“小女孩拉小男孩的手,小男孩甩开”“小女孩朝小男孩扯自己的衣领”这些符号都有一种成人的意味在里面,让人想到的是情侣之间的争吵,女性朝男性卖弄性感。加上利用对嘴型配音的方式,让小男孩与小女孩呈现了完全是成年男女之间的对话。
可爱的儿童形象,让人联想的暧昧语言加上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这则广告就传播效果而言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这则广告对于儿童形象的使用却令人忧虑。情侣吵架以及那些暧昧的言语,这都不应该出现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但广告却运用特技手段,将这些成人化的符号附着在他们身上,看似诙谐有趣,然而运用成人语言对儿童形象的戏谑式解读,无疑是会带来不良影响的。
(3)脑白金送礼篇
肖似符层面,能指“梳着飞机头的小男孩,五六岁”,其所指含义是形象可爱,一副小大人打扮的小男孩。
指示符层面,能指“小男孩把脑白金拿给爷爷”和“小男孩把脑白金拿给奶奶”,其所指含义是脑白金对中老年人好,这是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象征符层面,能指“脑白金就剩这么点了,该给谁喝呢?不行,爷爷奶奶都得喝”,其所指含义是孩子都知道,老年人都得喝脑白金,强调了产品的重要性连孩子都明白;能指“妈妈,快送脑白金来”,其所指含义则是爸爸妈妈要给长辈们送脑白金,这是孩子们都知道应该做的事。
这是一则保健品广告,脑白金的最终使用者是老年人,而购买者往往是老年人的子女。广告商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在广告中塑造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并未出现)以及小男孩。通过小男孩在爷爷奶奶和妈妈之间的交流,借其之口,说出了产品的种种好处,隐含之意是连孩子都知道脑白金对老年人的好处。并且小男孩打电话叫妈妈送脑白金,这一情节的设置其背后的意义是,小男孩精通于成人世界的送礼之道,并且暗示年轻一辈应该要给年老一辈送脑白金,这是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虽然这则广告可能会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健康的爷爷奶奶、懂事的孙子以及孝顺的爸爸妈妈,广告中所传递出家庭和睦与温馨,并且暗含脑白金在其中的作用。但小男孩小小年纪就精通成人世界的送礼之道,不免让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早熟。
结语
成人化包含多方面的含义,比如形象的成人化,语言的成人化及动作的成人化等。在上述广告中,广告制作者首先突出了儿童成人化的形象,辅以成人化的动作,最后再运用特技效果加以成人化的语言,让一个个“小大人”跃然于荧屏之上,让人既充满联想又忍俊不禁。虽然广告达到了效果,但过于成人化的儿童形象不符合社会对于儿童的一般印象,并且会给电视机前的儿童带来错误示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电视广告中的这些儿童形象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尤其在儿童观看广告时应给予合理引导。同时,我们也期望广告业者能够更加自律,在广告中创作出一些健康积极的儿童形象,避免那些不适当的广告给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①[英]阿雷恩・鲍尔德温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②李思屈等:《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③刘碧波、邹武平,《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成人化对儿童的负面影响》[J].《东南传播》,2007(7)
④陈红梅,《浅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泛用的负面影响》[J].《新闻界》,2005
⑤卜为,《广告中的儿童形象》[J].《父母必读》,2001
⑥任远、王小红,《“奶声奶气”为哪般――漫谈电视儿童广告及其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篇3
[关键词]女性形象母爱
《朱诺》是由贾森・雷特曼执导的一部影片,在2008年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先荣获了独立精神奖,后又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部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它缜密的结构、鲜活的人物与俯首皆是的智慧对白。影片采用块状叙事结构,导演对画面的处理独具匠心,但影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它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
此片讲述的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朱诺“未婚先孕”的经历。对于计划之外的怀孕,朱诺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为未出生的婴儿寻找一对善良好心的养父母,从而瓦妮莎夫妇成为最佳人选。同时,朱诺的父母给予了她全力支持,一家人共同经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此片一扫往日“未婚先孕”电影题材的阴露,以明快的色彩、诙谐的语言、主人公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了现代女性与生俱来的内在美和宽泛的爱。常言道:大象无形。大道无痕,大爱无声。大美无言。这一点典型地体现在了影片中三个女性形象的身上。影片中,人性的至善至美与爱的最高境界,就通过一点点细节不经意地在这三个女性角色的举手投足间折射出来。这种境界,来源于母爱,但又超越了母爱,是女性美的体现,是人性光芒的自然流淌和体现。这种境界,是那样的绚丽多姿,是如此的缤纷嫣然。
一、朱诺――女性美的体现者
朱诺(Juno),罗马神话里的神后的名字,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拉(Hera),是女性、婚姻和母性之神,集美貌、温柔、慈爱于一身,体现了女性的威严与力量。此片用朱诺作为女主角的名字,且电影也冠以此名,皆源于此名有着显现女性光辉的渊源,这给本片注入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对女主人公的人物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阐释。
影片的开头运用了漫画制作,导演巧妙地把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融汇到漫画化的情景轮廓中,配以轻松而愉悦的音乐,凸显了朱诺性格的洒脱随性,身上跃动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布景也为观众们了解此人物的性格也做了深刻的铺垫。主人公屋里的摆设奇特而妙趣横生。作成电灯开关的东方弥勒佛,墙上大大小小的海报,她和意中人的合影,大大小小充满童趣的娃娃,汉堡包电话等等无不反映了这个女孩未谙世事却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待观众欣赏完影片挖掘人物内涵时,我们发现朱诺是一个充满独立思考精神、智慧、气质独特的女孩。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会怎样面对?是积极的解决,还是刻意的逃避?她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人性准则?在朱诺的身上观众找到了满意的答案,这正是女人的母性美及其所赋予的应对一切困难的坚强品质。
朱诺是坚强的。当发现一切成为事实不能改变时,她选择了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最终自己决定将孩子生下来,表明朱诺是有勇气的,但要挺着大肚子在校园中来来回回面对人们各种各样的目光则更需要坚强的信念,正是母爱给了这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种坚定的信念。朱诺挺着大肚子走在校园里,面对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目光。影片中导演运用了一系列镜头来细腻地展现主人公的境遇及心理活动。其中有一个片段感人至深。首先,运用特写镜头,将镜头落在朱诺的大肚子上,然后镜头移到迎面走来的人群的脸上,着重描述人们各色各样的神情,接着是一个中景。朱诺在人群中穿过,继而运用全景,她低着头走,两边的同学纷纷盯着她的肚子给她让路。最后的镜头落在朱诺的背影上。我们看不到她的脸。却从她的背影中感受到她的失落与她的坚强。
导演有意识地选取了几个镜头来成功地刻画了朱诺这个女性形象。怀孕中的困难接二连三。收养孩子的“完美”家庭就要分崩离析,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离开凡妮莎的家后,朱诺一直默默的哭泣。在火车驶过的路边她停下车来,不顾一切的放声大哭,将一切愤懑与不满都发泄到哭声中。女主人公的表演是极有打动力的,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朱诺的矛盾、失落与忧伤。男友不负责任,将一切都归咎于她的身上。而同时,想象中的一个完美家庭,由于男主人的不负责任又要马上分崩离析。将孩子给一个好家庭收养接受好的教育优良的家庭熏陶,这样的憧憬与梦想,这个一直让她坚强让她对别人的鄙夷置之不理的信念,在一瞬间支离破碎。她的无助与内心的痛苦中在哭声中宣泄,时间仿佛就定格在那一刻。随后,镜头切换到后视镜中,镜中映出的是朱诺那张未脱稚气却坚毅的面孔。最后,车子缓缓地再次启动,音乐响起,车行渐远,朱诺也又在她的生活之路坚强的继续走下去。
二、瓦妮莎――母爱的坚持者
瓦妮莎是片中着力刻画的另一个女性角色。导演首先运用了第三人称他者描述来体现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出场之前,镜头落在了一双干净利落白修长的手上,这双手将镜框一摆正,将杂志摆放的错落有致,把毛巾码放得整整齐齐,楼梯的扶杆光亮照人,整个家里井井有条,这些都显示了瓦妮莎对拥有孩子组建完美家庭的渴望。
母爱在瓦妮莎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的是在商场的一个片断。瓦妮莎面对孩子时,母爱油然迸发出来。和孩子感情投入地做游戏,开心与喜悦溢于言表。在朱诺面前,这个外表高傲冷峻的女人放下自己的矜持。蹲下来对着朱诺肚子里的宝宝说话静静地去感受胎动,享受即将成为母亲的乐趣。
瓦妮莎令人动容的主要在于她对于做母亲的坚持。当面对丈夫的离去,爱情的解体,婚姻的无力挽回时,她坚持者做母亲的信念。当她收到朱诺的纸条:“如果你继续,我也将继续”时,她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导演运用对比的手法显现瓦妮莎夫妇二人对于收养孩子的不同态度,更凸显瓦妮莎身上的母性美。母爱是伟大的,怀有母爱的女性被树立的高大,相比之下,男人显得幼稚。对于瓦妮莎对未来的憧憬,对于瓦妮莎向他描绘得未来其乐融融的家庭场景,丈夫马克毫不动容,他关注的范围只是恐怖片、摇滚乐与漫画书。对于他的婚姻,他是不负责任的,拒绝和妻子一起承担即将到来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完美的家庭由于他而瞬间崩塌。
三、继母艾伦――母爱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