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例(3篇)

时间: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篇1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5-02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阶段,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是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为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W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要树立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科学史的大量事实也充分说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会导致一个重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

2.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2.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则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2.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的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动态平衡:

通过讨论,增强了氨的性质跟组成、制备、贮存、检验的联系,活跃了思维,变静态为动态,同时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逆向思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在于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当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第二年他又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土金属。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一、鼓励学生提出探索性的新颖问题,发表独到见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不是教得学生没问题,而是启发、训练学生提出更深刻、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就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对于那些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的学生,教师要鼓励、支持,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的地方,也要加以肯定,增强学生冒险”的兴趣和信心.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认真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让学生感到有压力,而是让学生感到只要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会有收获、有提高.这样,让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热情去学习和思考,体验创造的愉悦,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好多公式、原理、定理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模型.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让其进行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判断,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情境.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本位”,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两个重要原则.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将有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做正负功、充当动力阻力等问题融入到一个有关摩擦力的研究课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到生产生活中去实践、探究、发现,并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研究报告.如亲手操作、观察、探究自行车前后轮胎的摩擦力方向和做功问题,到工厂车间中观察研究传送带上物体在起动、停止及匀速运动中的摩擦力大小、方向及做功问题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学生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在创造性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和发挥创造性思维到实践中去探究、发现知识,学会摩擦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