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陈列馆范例(3篇)
历史文化陈列馆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原则;方法;特点;公共空间设计
提升展陈水平,展示文博魅力,提升展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发展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博物馆展陈的内涵,展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全方位地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习尚和生活画面,并充分利用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展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展示了当地丰厚的历史与人文积淀,彰显了城市文化的品格与魅力。
一、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原则
现代文博馆的设计,应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物展览馆。在设计伊始,我们通过反复思考受众群体和认真研读布展大纲,认为它应该是一个集展示文物,解读历史,科普教育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陈列以“展览内容科普化,陈列形式艺术化”为宗旨,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精心设计,追求陈列的形式美及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陈列。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展品和空间环境相和谐的原则。通过和展厅内部的版面、视频、机构等各种展陈手段相互呼应而创造出一种气氛和意境,全方位的诉说文物展品价值个包含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装饰造型简洁,突出文物展品内容的原则。采用简洁的造型装饰手法,突出文物和展品内容,通过关键节点的精心设计来营造文物馆的氛围。
第三,文物展品保护与照明适度和节能的原则。合理控制展柜中的照度与展柜外周围环境照度关系,所有展厅的照度均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标准执行,在无人时会自动关闭或降低照度,更好的保护文物和节约能源。
二、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特点
1、室内与室外的结合。作为地方的综合性文博馆,馆内拥有大量的文化宣传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藏品;并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对文物年代、用途等进行合理分类,同时做好室外绿化工作,通过室内与室外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拓展了市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的空间和内容。
2、被动与互动的结合。过去,博物馆因受场地、经费、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仅能做到日常正常开放,坐等游客和市民上门。如今,一批新的博物馆的落成开放,也使得展陈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和灵活。除每年的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还可举办系列宣传、咨询服务或专场文艺演出、开设文物鉴赏讲座;组织部分市民、学生外出活动外,还要在寒暑假组织“博物馆一日游”、“青少教育专题讲座”、“青少年夏令营”、“小小讲解员”等主题活动,打造出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一系列知名品牌,有效地提升了博物馆展陈的内涵,增加了博物馆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受众面。与此同时,博物馆还能与市内外的大中小学共同建设实践和教学基地,为在校学生、志愿者提供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并对他们进行博物馆相关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
1、公共空间设计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在保证空间整体、大气的基础下,充分考虑文博馆的特性,将具有中原文化的符号通过整合、放大、并置等一些列手法融入整体空间之中。如在场馆入口设计的木质花窗、前厅墙面上设计的一组放映中原文化的浮雕装饰以及二层前厅空间中的主体浮雕都为空间增加了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考虑到文物馆的受众群体,可在楼梯交通空间的设计中,合理的设置了展览导视系统,方便参观。而多媒体留言系统的导入,提高了参观者的参与体验,有效的提升了场馆在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利用在墙面上设计的展板,展出文物馆在此次布展前的一些照片和布展资料让参观者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还能看到老一辈的文物馆工作者为了这座场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2、通史展陈空间设计
由于展厅建筑面积有限,而展示内容较多时间跨度较大的情况,在空间的处理上,使用了并置的手法,通过统一简洁的段首处理,结合展线的有序调度,控制参观节奏。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娓娓道来。通过对称的构成设计,石材与木材不同材质质感对比与碰撞,并结合一面气势恢弘的浮雕背景。使观众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空间形态中感受和认知历史文化。巧妙的将展柜设计其中,使得展品在历史环境的衬托下,更加的生动鲜活。在其后的展线布置上采用了主展线副展线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材料和结构的手法上统一每一个章节内容,使得观众循序渐进的了解和认知一系列主题内容,并在整个展览参观过程中保持视觉和谐性,并精选出最具时代表征的文物置于独立展柜之中,并结合副展线设置的复原模型、视频播放机构和多媒体查询结构,保证了展览序列的完整性延续了文物展品的内容,同时强化了每一个展览主题。
3、瓷器展陈空间设计
展品以馆藏瓷器为主,在色调选择、空间造型、陈列方式、材质运用方面、及展示的手法方面都是为了衬托文物的精美,突出所要展示的文物的造型和质感,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整个展厅的设计,为了更好的掌握展示的节奏,以时间为轴,合理的分区布局。在展现手法中采用图片解说、多媒体投影,视频播放等技术,将瓷器在不同时期的繁荣景象以及沧桑变幻的表现得以生动的展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是从文博馆开始的。一座文博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本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城市格调与品位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任仲伦.上海电影博物馆展陈规划与功能定位[J].电影新作.2012(05).
[2]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历史文化陈列馆范文
“古代中国陈列”展设在地下,够深,乘扶梯都要两部才到。向下移动时,我想起了古代中国墓葬长长的直通地底的墓道,感慨好大的一个斗。展厅的外厅,墙面用的老而深的木色墙砖,仿青铜质地的美术字,让人联想起“黄肠题凑”,这大棺材,得装多少明器才填的满。“古代中国陈列”几个字做标题,语境含混,中文下面的英“ANCIENTCHINA”说的反而比上面的中文更明白更贴切,“陈列”俩字真多余。
展厅遍布整个地下,中国历史有够长,传世的、出土的文物多不胜数,面积小了是搁不下的。一进展厅,第一眼就看见原来通史展原始社会部分的北京人塑像,扛着一个动物,打猎归来。这雕塑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本身也具有了文物价值,老相识,亲切。举起照相机,没待按下快门,女馆员已经冲到跟前,“不许拍照”。哦,国博是不能拍照的,这几年被其他各个博物馆给惯坏了,都忘了居然还有这么个规定。
展览仍然是照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由原始到近代布置,简洁的说明,整齐的摆放,中规中矩。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部分,增加了很多新品;上三代的各种青铜器类型全面;文物保护科技的进步,让有机材料(纸、丝织类)的文物更多展示出来,这在过去难以做到。国博馆藏确实丰富。
历史文化陈列馆范文
广西钱币博物馆目前展馆面积300平方米,固定展线120米,移动展线50米,馆藏品近5万件,陈列展品达1万多件,还有近700平方米的场馆正在筹划中,未来,当您来到这里,将会看到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专业化博物馆。
广西钱币博物馆的展览分中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两大部分。有中国历史货币、人民政权货币、广西历史货币、东盟十国货币、其他外国货币等展区。博物馆为开放性展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上万人次。作为专题性博物馆,广西钱币博物馆在钱币类博物馆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尤其在央行博物馆中,无论是开放程度、参观人数还是藏品数量都名列前茅,其独具特色收藏的东南亚钱币,在东南亚各国都享有盛誉。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与博物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让我们追寻广西钱币博物馆的发展足迹,一同来见证它的茁壮成长。
第一个建立的货币陈列室
——中国货币陈列室
1985年,广西钱币学会成立,在中国钱币学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钱币研究和钱币展示活动。成立之初的钱币学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作,在区博物馆开展了“广西收藏货币展”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显示了广西钱币学会“初生牛犊”的勇气。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作为向三十周年大庆献礼的成果,学会决定筹建“中国货币陈列室”,经过沟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派出有丰富文博经验的工作人员帮助学会筹建陈列室。当年,在秋色宜人的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大环境下,“中国货币陈列室”正式成立,开创了在全国金融系统内创办“货币陈列室”的先河。
迄今,广西钱币博物馆的第一部分“中国历史货币”,仍然保留着它的影子。那一枚枚带有铜锈的古钱币、那一张张纤薄的纸币,仿佛在述说中国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中国钱币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仿佛在告知人们广西钱币博物馆的起源。
第一个专展外国钱币的
陈列室——越南历史货币
陈列室
广西与越南交界,经贸往来频繁,广西钱币学会利用这一独特区域优势,组织专家多次到广西边境地区收集越南钱币,并发动学会会员协助收集或捐献越南钱币珍稀品种,充实了越南历史货币等钱币实物资料,为越南历史货币的研究和越南历史货币陈列室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3年3月,经过三年艰辛的实物搜集与整理,“越南历史货币陈列室”终于建成开展。展览展出了越南独立建国以来所铸造和流通的铜、银、锌、镍、铝等金属币和纸币,共一千五百余件,其中不少是罕见的珍稀品。展览期间恰逢中国钱币学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暨东南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会议代表参观了刚刚建立的“越南历史货币陈列室”展览后,均给予很高评价。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外国钱币文化的独特陈列展览,它在宣传和认识东方钱币文化方面开创了范例,这对促进我国开展异域钱币集藏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凸显地域钱币文化特色的
陈列室——广西历史货币
陈列室
1995年,为纪念“广西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作为庆典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的“广西历史货币陈列室”建成开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西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有着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西汉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就在广西,唐宋时期,广西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广西梧州元丰监是北宋朝廷在江南设置的六个钱监之一,也是当时在广西第一个设置的钱监。
广西有着如此灿烂的文物古迹,广西钱币学会紧抓广西钱币文化的特殊性,积极收集在本地出土的古钱币和在广西地方铸造的历史货币,逐渐形成了广西历史货币系列。货币实物的收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广西历史货币陈列室”也就顺理成章建立了起来,它与之前成功展示外国货币的“越南历史货币陈列室”共同构成了以后再建的“广西钱币博物馆”的两大特色展示内容。
第一个对社会开放并获得
首批展示类“金泉奖”的陈列馆——广西钱币陈列馆
2000年5月23日,“广西钱币陈列馆”对社会公众正式开放。“广西钱币陈列馆”的建立,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国货币陈列室”、“越南历史货币陈列室”和“广西历史货币陈列室”的基础上扩充组成。
经过装修和扩充展品后开放的“广西钱币陈列馆”,成为全国金融系统第一个对社会开放的钱币陈列馆,在中国钱币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搬迁新址后,展馆环境得到改善,展览规模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陈列展品近1万件,陈列馆藏品在广西历史货币、越南历史货币、人民政权货币三个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更好地突出了广西历史货币、东南亚国家历史货币这两大特色。特别是越南历史货币的陈列,得到中国钱币学会及各界多方赞誉。辛勤播下的种子,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广西钱币陈列馆”荣获中国钱币学会“陈列展览类”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
第一批获得总行定编的省级
钱币博物馆——广西钱币
博物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5年1月,广西钱币博物馆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授编,成为第一批定编的全国六个省级钱币博物馆之一,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直属机构,与广西钱币学会合署办公,广西钱币博物馆也正式开馆。从此,它走上了崭新的里程,也展示了它的蓬勃生机。
广西钱币博物馆成立后,本着“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品牌意识”的前瞻性科学发展思路,在整章建制和加强馆藏电子化管理方面狠下工夫,以建立《电子信息化馆藏管理系统》为基础,搭建信息化馆藏管理的安全管理平台、查询服务平台、钱币研究平台,对博物馆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成效初显;在传承“地方特色,构建区划优势,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钱币文化”优良传统方面取得了好成绩,形成了自身的展示特色,同时全面整合本馆现有的硬件、软件资源,对钱币文化的研究、展馆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全方位探索,为构建广西钱币博物馆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