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6篇)

时间: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1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wWw.133229.cOM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2

一、写意雕塑何以被提出?

雕塑界之所以提出“写意雕塑”这个概念,其原因有三:其一,中国的传统雕塑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但是却一直处于非主流的边缘状态和非正统的民间状态;其二,以西方雕塑为核心的所谓学院派雕塑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作原则都唯西方马首是瞻,根本没有对中国传统雕塑予以认真地对待,更不要说发扬与光大了;其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艺术的自我张扬与重新认证已成为大势所趋,建构中国本土的“雕塑体系”刻不容缓。基于以上三点,雕塑艺术家、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首先在雕塑界提出了“写意雕塑”这一概念,并在雕塑界引起极大反响。其实,在吴为山教授之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先生就曾经主张让美院的青年学生在接受造型训练时不要再画石膏像,而要画中国传统的线描,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写意雕塑概念

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细笔”相对。首先它属于中国画技法或方法,特指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其次,写意又是一种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它注重的是对对象的内在神态、精神风度的刻画与描写,反对对对象的机械模仿和客观再现,把主体的精神、情感等主观心理因素、审美感悟移入到对象中去,使对象“人性化”。

其实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心象”与“神境”。“心象”是一种发自心灵、来自魂魄的艺术观照,它是用心灵之灯去点燃外在物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移情”与“神思”。由于艺术家主体激情的投射与照耀,客观物象的形式、神态被“内化”和“变形”,此时的“物象”不断地被虚理人情,也就是说自然山水的形貌改变了它原初的状态,变为主体精神外化的艺术符号。在此,一方面自然山水被“人化”与“主体化”,另一方面人也被“对象化”,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象”是心化的对象,此时我与物、主与客完全融为一体,此时已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进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所谓“神境”是这样一种境界:“心象”对外在世界的介入,使艺术家的精神、灵魂与宇宙境界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气韵与天地乾坤的宇宙元气、先贤至圣的书卷灵气、高山大川的生命精气统统整合一处,此时“会境通圣,合于天造。…‘心象”与“圣境”之所以“可遇而难求”,就在于“‘象’难尽‘意’(‘心’)”、“‘境’难入‘圣’(‘神’、‘妙’)”。因此,“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必然经过“衣带渐宽”而至“灯火阑珊”。

写意雕塑就是将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写意精神和写意手法移入到雕塑作品中的创造之中,使雕塑更加注重神采与风骨、气韵与神韵,所谓写意性就是对“意趣”、“抒情性”的强调。

三、中国传统的写意雕塑

从雕塑的发展历程上看,中国古代雕塑基本上是以写意雕塑为主流。吴为山教授在《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一文中,将中国传统雕塑划分为八种风格类型:即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在我看来,其中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分六种风格都可以归为写意雕塑范畴,其主要特点是不求形似,注重神似,强调意象、气韵、意境的营造。当然,进入近现代和当代以来,中国的写意雕塑仍在继续发展。《雕塑》杂志副主编陈培一先生在《“写意”辩考兼及中国写意雕塑的类型化》中,将中国的写意雕塑划分为: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八种风格,他除了将原始氏族社会的鸟形、兽形陶壶和鸱鹗头、原始氏族社会的陶塑人面器盖、战国时期的青铜铸牛奴隶杀祭纹扣饰、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汉代的彩陶塑舞俑、跽坐女俑、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图2)、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两汉的画像石、成都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晋祠圣母殿、晋代敦煌佛造像、晋代的陶俑、南北朝梁墓石兽、北魏的佛造像、唐代昭陵六骏(图3)、唐代的四川乐山摩崖大佛、唐代的俳优俑、山西天龙山宋代圣寿寺天王残躯、山东长清灵岩寺宋代的泥塑罗汉、宋代的彩塑侍女、四川大足宝顶宋代的石雕牧童、宋皇陵的石雕鞍马、宋代的四川大足宝顶石雕养鸡女、元代的陶俑等古意雕塑范例划入到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八种风格之中外,又对当意雕塑家的作品如钱绍武的《》《阿炳》《曹雪芹》、吴为山的《齐白石》《林散之》、陈云岗的《大江东去》、石村的《长城魂》、李学斌的《红苹果》系列,徐光福的《唐风・遗韵》、程允贤等人的作品《和平鸽》、张德峰的作品《艳装维纳斯》、王小蕙的《美甲》系列、田世信的《老子》、景育民的《山水行云》系列、殷小烽的《修复嬷嬷人》、张永见的《新石器》《呼啸》、朱成的《我以我骨》、许正龙的《山石巨变》、赵莉的《态》系列、蔡志松的《故国风》系列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划分,并将它们也一一划分到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八种风格之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写意雕塑确实在当代雕塑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四、写意雕塑的疆界

写意雕塑的疆域必须放在全球化美学视野中加以定性。写意雕塑必须在“工笔型”雕塑、“写实性”雕塑、“表现型”雕塑等雕塑概念、雕塑风格和雕塑流派的比较中才能具有独特性。写意雕塑既然是“粗笔”雕塑,那就必须有所取舍、概括,它不要求对审美对象面面俱到地进行细腻刻画,而是取其大意,不求形似,而注重神思。“工笔型”雕塑则恰恰相反,它要求对审美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工致性描写与展示,要求在“形似”上下足功夫。“写实性”雕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西方雕塑概念,它要求对审美对象进行逼真的描绘,尽量客观地再现物象的原初面貌,强调细腻的写实原则和科学手法,以惟妙惟肖描绘对象和酷似对象为宗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介入现实、介入生活而见长。

西方油画艺术自印象派以来开始由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或现代主义跃进,因此有人称印象派为西方的“写意艺术”。而中国画也几乎与此同时开始逐步由文人写意画向西方写实主义靠拢。至此,可以说“写意艺术”并非中国所独有,“写实艺术”也不再是西方的专利。中西方开始在艺术上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由相互排斥发展到相互借鉴、彼此吸纳。所以,有人提出,写意雕塑不仅大量地存在于中国传统雕塑之中,也大量地存在于外国雕塑作品之中,即国外许多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也可称之为“写意雕塑”。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3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城市雕塑的矗立或一幅建筑壁画,而是更具有更广泛的使命,公共艺术是可以运用雕塑,装置,媒体影像等各种艺术形式安放于城市广场、园林、街道、建筑等公共空间,运用美的形式来陈述作品的内在含义,企图用可欣赏的,可体验的可使用的活的思想,去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影响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

公共艺术做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学科或者说是交叉学科,不同于个人的艺术创作所注重的是个人情感宣泄或个人观念的表达,公共艺术则是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目的是面向公众,为社会表达,为场域思考。这里的艺术家可能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团队,其中包括艺术家、设计师、策划、文案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一个智囊团的形式完成一个从思想到视觉物化的作品。

纵观艺术史,公共艺术的团队化创作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包括古时岩洞壁画,古时巨型雕塑,都并非一两个人作为。眼下国际上作公共艺术创作的团队可以说是数不尽数,这里笔者总结了四个国内外较为著名的团队作为对象,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做了以下的一些总结,其中有疏漏或不当请予包涵。

这里笔者针对以下团队进行讲述。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

*北京科纳特造型有限公司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

*日本环境造型q小组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的公共艺术作品做为团队创作是个很好的范例。

他们以历史性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大型雕塑和全景油画作品居多。依托于鲁美雕塑系和油画系的师资力量,深厚的写实功力和集体统一的创作风格在公共艺术项目上得以诠释;这归根于鲁迅美术学院对具象写实功力的高标准,使得创作个体在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上很容易形成造型完美而统一的风格。

作品分析:

*大气,磅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礴,运用团块组合构图,讲究虚实、疏密变化,注重雕塑塑造本体语言的表达,运用极强的塑造感与写意手法结合,在历史性题材创作中,有种沧桑,记忆的东西得以传达。

*多用形式的对比:形态的空、虚与体量的涨、满对比,简洁的几何形态与写实塑造手法对比,深入细致的塑造与大刀阔斧的放松对比,灯光布置与造型形态的虚实对比等等使得作品与以往的历史写实题材有较大的突破。

*充分运用历史性题材中肃然的真实性与写实艺术中的写意表达相结合,形成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和震撼的视觉效果。

*整体体量的掌控与写实雕塑泥塑功力是鲁美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气氛的营造;使得鲁美公共艺术团队的作品称不上前卫但也不显得落后,十分具有感染力。

总之,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的作品在大型博物馆艺术项目中,他们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北京科纳特造型有限公司

北京科纳特造型有限公司是从事城市雕塑设计,制作的创作实体。由几位9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组成,多年来完成数十件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多以城市主题性雕塑设计见长。

作品分析:

*作品多以简洁、明快,形式感见长,装饰手法与写实手法结合得当;

*雕塑语言创新:建筑形态运用于雕塑设计之中(多用几何形态),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使得雕塑作品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并富有时代气息;

*造型主体简洁形态与传统图案浮雕结合、材料运用灵活(例如:大连星海广场体育雕塑的钢网运用)、环境氛围的营造等都比之前的一些国内城雕都有较大突破。

*形式上多用长方体或中轴对称图形,显得更加稳重、端庄、崇高等视觉感受。

*纯写实类雕塑中,雕塑塑造细节充分,细腻而真实,追求趣味感。

三.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团队,是一个理论支撑实践、多种专业聚会于城市艺术项目,准确的讲更趋于城市艺术规划的团队。他们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对国外的公共艺术案例做了大量的研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队伍。

作品分析

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公共艺术理念,

*其设计前期会对项目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运用规划学方式,站在更高的视角对一个区域的整体所有视觉形体(包括建筑、园林在内)进行全面打造,运用艺术家的思维创作出文化视觉形态。

*注重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和文化脉络,运用文化理念打造公共艺术作品。

*强调观众参与性,使得百姓可以参与作品其中,强调受众的体验感。

*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实验性创作,试图创造更为丰富的艺术创作形式。

*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理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日本环境造型q小组

日本城市雕塑运动要早与我国三十年左右。当我国全国上下在大量复制巨型主席像时的60年代,日本正逢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伴随着百分之一城市艺术政策和大量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使得日本的大街小巷涌现出大批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为亚洲国家城市公共艺术开创先河。

作为以设计为主导的环境雕塑创作组合,环境造型q小组横空出世。其自由、自然、清新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在50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仍然余味悠然。

*创作题材多取自于自然万物,如星系、海洋、动物、植物等,手法自由、充满想象力。

*其作品风格轻松、自由、造型简约,多以花岗岩材质为主,多运用材料自然形态加以精工细磨,使石头的质感温润而细腻,极为光滑。

*作品与环境的完美结合,讲究造型体块之间的摆放关系和形态之间的对比所给人清新、意外的视觉感受,多以石头形态拟人化或拟自然物体,充满天真烂漫情趣。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共雕塑材料加工工艺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现代城市公共雕塑开始变革,题材上走出了人物雕塑的藩篱,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也不断拓宽领域,探索雕塑与环境、空间、材料、工艺之间的联系,让城市雕塑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一、铸铜雕塑

(一)材料。铜是现代城市雕塑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有不容易被氧化的特性,且质地非常坚硬,通过工艺加入锡后可以融化成青铜,青铜是非常好的雕塑材料,可以锻造比较复杂的雕塑工艺,这是由于青铜的流动性比较好,相对于铜1083摄氏度的熔点,青铜的熔点只有800-960摄氏度,而且比铜的硬度高很多,优势明显。

(二)现代失蜡铸造工艺特点。失蜡铸造工艺一直备受现代艺术品的青睐,它的特点突出,技术多元,常用的铸造技术有多层型壳熔模铸造、实型铸造和树脂砂型铸造。在计算精准的铸造工艺中多用实型铸造和多层型壳熔模铸造。这种铸造一般都被要求表面光滑、制作精良、工艺复杂、与原形像接近的艺术品选用,可以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而树脂砂型铸造工艺多被表面粗犷的城市雕塑所选择,它具有易成形耐保存,容易清理的特点,特别适合大型的城市雕塑。

(三)失蜡铸造的工艺流程。首先需要翻制模型,在原始的造型上把翻制模型制好以后,在模型内注入热蜡,经过短时间冷却得到一定厚度的蜡壳。完全冷却后将模型里的蜡壳取出来,蜡模完成。浇筑的蜡模有很多瑕疵要进行修整。工序完成以后将蜡模固定在浇注通道上,将混合石英砂的涂料覆盖在蜡模上,浇注通道的内外表面也要覆盖。干燥后的涂料使蜡模外面又有了一层石英壳模。把完成任务的蜡模融化掉,然后将铜液注入壳模空间,等到铜液完全冷却之后把壳模去掉,初步完成铜铸雕塑作品,再经认真细致的打磨、修整、抛光等工艺处理,按上底座,完成作品。

二、金属锻造雕塑

金属锻造,在城市雕塑中与传统的锻造工艺不同,现代锻造工艺是在手工敲打金属板成型之后,通过其他工艺的深加工完成雕塑创作。这种焊接、铆接的工艺帮助金属锻造雕塑完成比较简洁的作品。雕塑锻造的材料比较多,钢板、铝板、钛合金板等都可以实现锻造的技术。

(一)材料与工具设备

1.材料。首先是金属板,以铜板为例,有紫铜和黄铜之分。紫铜比较柔软,适合表现一些造型比较精致的雕塑。S铜比较坚硬,适合现代抽象的雕塑表达。其次是焊条。连接金属板材之间缝隙,通过高温融化连接金属。第三是焊药。由硼砂和硼酸粉构成,用来加强焊料和焊件结合力。第四是焊接骨架,使用钢筋等钢材。

2.工具与设备。锻造工艺设备很多,通过专业的工具设备的使用,达到最好的锻造效果,氧化瓶、乙炔瓶、等离子切割机和焊枪。还包括电剪刀和铁锤等锻造工具。合理使用工具能让雕塑作品有更好的呈现。

(二)锻造工艺流程

1.模型制作。使用锻造工艺制作的雕塑作品在设计好之后,首先要雕塑成模型,一般都是泥塑模型,然后用石膏或是玻璃钢进行翻制,有的作品需要分段翻制,因为体积庞大,一次无法完成。

2.画下纸样。通过纸样把雕塑每一部分的形状剪出来,根据雕塑的形状,越精确越好,然后把剪好的纸样在铜板上用专用剪刀剪下铜板。

3.锻造。把剪好的金属板固定在雕塑模型的对应地方,然后进行敲打,使金属板与模型完全契合,有些细节地方不能通过对金属板的敲打实现,可以先加热让其柔软之后再敲打。当每一块金属板都没有缝隙,把整个模型完全包裹起来之后,将金属板从模型上取下来,按照设计的样子拼接起来,接缝处进行焊接处理。边焊接边对照设计,力求呈现设计原样,不能马虎。大型的锻造工艺建造的城市雕塑,雕塑内部需要先制作钢筋骨架进行雕塑加固。雕塑焊接完成之后,要把接缝处进行打磨抛光,不留制作痕迹,让雕塑最完美的呈现想要表现的主题,不允许细节处有问题。

三、雕塑的石材加工制作

石材是城市雕塑常用的材料之一,石材比较容易获得材料,以其抗腐蚀、耐风化、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多被设计者亲睐,很多城市雕塑都以石材为创作材料进行建造。

(一)雕塑石料

雕塑的石料有方料和荒料两种。方料是加工过的石料,根据设计的要求,按照雕刻模型的样式进行加工,有手工和机器加工之分。荒料是指轻加工的石料,有一定规格的原始料,这些荒料根据大小确定价格,大的价格高。购买荒料要进行仔细的核算,由于荒料形状的差异,有损耗的出现,一定要计算在内。

(二)石雕选材及加工工艺

1.石雕材料选材。我国的自然石材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制作大型雕塑的材料可选择空间也非常大,大理石、青石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雕塑材料。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自如的选择石材作为表现材料,花岗岩雕刻风格粗犷,大理石雕刻风格细腻。

2.石雕加工工艺。石雕的工艺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首先粗加工工艺,这阶段的工作一般由人工完成,通过点线仪把雕刻模型的数据过渡到石头上,这一步骤的操作要求非常精确和仔细,以保证石材雕塑接近模型。这个过程中也有通过切割机完成的做法。无论是用哪一种石材进行艺术创作,都需要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行特殊处理。粗加工之后的安装调试也非常重要,石料之间的契合情况,如果经过处理还不能完全符合建造要求,就要考虑换料,保证雕塑的品质与质量。其次是精加工工艺。安装好的雕塑作品要全面进行精加工,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关系着雕塑效果的最后呈现。一般都先用水泥调色粉把缝隙填满填平,然后对雕塑进行精加工,保证在精加工的过程中石料的边缘不会损害,这时候设计者亲自操刀,特别是比较关键的部位,把握最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蔺宝钢,陈雪华.城市雕塑艺术的成型与制作[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谭德睿.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5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哈尔滨是中国的焊接名城,在几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有关金属焊接艺术的独到特点,在这里着重探讨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方法。

1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