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作文(精选8篇)
熟能生巧作文篇1
一、要熟悉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少的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使学生熟悉课本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背下来。优秀的范文都是经过时间的甄选,脍炙人口,文质兼美,是进行写作积累的好素材。不但要求熟背,而且要反复研读,总结心得,获得写作经验。在教学中,名言警句,优美的语段,可以要求学生熟记。并且在班上举行我爱记名句的比赛活动,交流心得,共同鉴赏积累。天长日久,自然会有很多收获。这样,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适当设疑点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炼作品的重点、难点、亮点,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认真咀嚼,仔细品读,才能让学生熟悉文章结构,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比如,在教学鲁迅《社戏》这篇文章时,先设问:鲁迅童年到赵庄看戏前后心情有何变化?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在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始写不乐是为了下文看戏之乐做铺垫。这样的设问点拨不仅对学生全面的理解作品起到催化作用,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技巧有所领悟,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三、要把握作品艺术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把作品优美的艺术意境与学生的思想、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心系作品的一事一物,一景一情,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开启写作的悟性。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五种境界,逐步推进。人生需要升华。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作品中体会出美好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鉴赏力,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
四、要善于捕捉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动笔能力。
熟能生巧作文篇2
1、丝丝入扣:织布时每一根丝都从扣齿中通过。比喻诗文或艺术品紧密严合,准确细致,一一合拍。
2、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3、当行出色:指做本行本业的事,成绩特别显着。
4、得心应手: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5、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6、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7、轻车熟道: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同轻车熟路;。
8、雁过拔毛:大雁飞过能拔下毛来。形容武艺高强,也形容盘剥勒索严重,连高空飞过的大雁也不放过。
9、笔底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10、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1、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12、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形容技艺高超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13、运用自如: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
14、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大自然。形容技艺高超。
15、目无全牛:意谓庖丁初宰牛时,所见的是整个牛的身体,()几年之后,已熟知牛体结构,宰牛时,眼力完全集注于间隙之间,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以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16、心手相应: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17、鬼斧神工:形容技艺非常高超,十分精妙,好像不是人所能达到的。
18、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9、驾轻就熟: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33、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25、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26、曲尽其妙: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27、挥洒自如: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28、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29、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30、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31、行家里手:里手:内行人。指精通这种业务的人。
32、游刃有余:刀刃运转,大有回旋余地。形容技艺熟练,操作自如。
熟能生巧作文篇3
树叶沙沙作响,热风阵阵袭来。看着眼前几亩地,一大片土豆绿得都可以渗出油来,肥硕的叶子在烈日下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母亲在地里挖着土豆,我在一边帮着忙。只见那一个个如拳头般大小的土豆,被母亲麻利地从土里翻出。我惊奇地问:“妈妈,你怎么知道这下面有大土豆?还有,你不怕把它挖坏吗?”母亲呵呵一笑:“姑娘,你看那叶子绿得深、根茎粗的,地下便是成熟的土豆。我先挖了两株,确定土豆的间距,再按照这个间距挖,就能尽量不把它挖坏。”我顿时明白,原来劳动也有很多学问,也有很多技巧啊,而且这些奇妙的技巧,给劳动增加了些许美丽与诗意!不是吗?
一会儿,母亲就把挖好的土豆装到了担子里,笑笑对我说:“你能把它挑回去吗?当然,你也可以不挑!”我生疏地把扁担放在肩上,咬紧牙关,直直地站起身,肩膀被压得生痛,摇摇摆摆地向前迈去。
忽然,一股力量托住了我的担子。我一回头,脸一阵泛红,母亲对我说:“挑担子也有技巧,看你这个熊样!是该让你吃点苦了,你看我!”只见母亲把扁担两端的绳子向上卷了卷,然后对我说:“绳子卷短可以降低重心,自然省力些。挑的时候要把身子挺直,这样重力才不会都压在你肩上,会均匀到两边去。走路时要随着扁担的节奏。再来试试!”我照母亲说的走了几步,咦,担子竟然没那么重了,步子也不那么晃了,的确是那么回事!我顿时明白,什么事都不是靠蛮力解决的,劳动也需要智慧!
轻松地挑着担子,顶着火热的太阳,回头再看看母亲劳动着的身影,细心品味着这劳动中的智慧,我此时才明白——我初中的物理白学了,至少力学是这样;至少我也明白:真理往往根植在泥土中。
点 评:
独特的选材,深刻的立意,不事雕琢的文风,成就了这篇高分作文。
1、独特的选材。考生善于观察生活,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眼光独到,从生活中选取“挖土豆”和“挑担子”两则素材,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生活的芬芳,显得新颖别致,独树一帜。
熟能生巧作文篇4
关键词:写作;技巧;议论文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作文写作上的思考,在议论文的开头、结尾、主体等写作上琢磨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使难以驾驭的作文写作通过分步骤、分层次、巧粘连的训练分解开来,循序渐进,最终完成。这样训练降低了写作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是一种科学而细化的教学方式,我在实施的过程中已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这些技巧分别阐释如下。
一、开头技巧
1、运用比喻或拟人等形象化的描写,把主题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并且多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
例1:以“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为中心写个开头。
美是夜幕上闪烁的星光,美是原野中皎洁的月华;美是黎明时升腾的旭日,美是黄昏际欲坠的夕阳;美是苍穹里游行的浮云,美是隆冬里纷飞的雪花;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
2、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借以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
例2:以“乐观”为主题词写个开头。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点点白帆,乐观就是鹦鹉洲头随风舞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片片落红。(化用)
3、采用铺垫映衬手法,避免一览无余。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陈,再推出要表达的中心,这样开头,文章如山,回环曲折,有韵味和文采。
例3:以“自信是人生的财富”为中心写个开头。
鸟儿拥有斑斓的羽毛而美丽,狮子拥有锋利的爪牙而凶猛;大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而博大,沙漠拥有漫漫的黄沙而浩瀚;人们拥有聪明的大脑而智慧,人生拥有不变的自信而富有。
二、结尾技巧
1、首尾呼应,加深题旨。这种写法能给读者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不足。
例4:以“熟悉”为中心词写的开头结尾。
开头:曾几何时,你与好友中流击水,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曾几何时,你与好友相拥而泣?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曾几何时,父母深夜为你盖被,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也许真是世殊事异,那脆弱而牢固的熟悉,怎敌得,万般时间的捉弄;抑或是,每一分熟悉中,都带有新奇。
结尾:依旧是那些人。依旧是那些事。你依旧徘徊在他们周围,但曾几何时,他们已改变。那些熟悉,已不再是从前。
2、祈使呼告式结尾。即指作者在结尾处针对某人或某类人提出请求,表达一种理想或愿望。这种结尾感情充沛,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读者共鸣。
例5:“幸运与不幸”结尾。
结尾:我们总在冥冥中祈祷幸运,殊不知幸运的前身也许就是不幸,而不幸转脸一笑就变成了幸运。那么朋友,让我们享受阳光,不拒绝风雨;追求成功,去正视失败;祈国泰民安,救国家危机!让我们珍惜幸运,反思不幸,成就大幸吧!
3、排比议论抒情式结尾。用排比句式抒情议论以突出中心,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例6:熟悉是不会消失的彩虹,挂在美丽的天空,让我们总能看到世界的美妙与神奇。熟悉是不会干枯的海洋,淌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总能感知心灵的纯洁与博大。熟悉是不会溜走的春天,留在人们的脑里,让我们总能体会人情的感动与温暖。
三、主体论证充实的技巧
议论文论证讲究材料丰富、思想深刻、语言有文采。后两点与个人阅历、语言功底关系密切,需更多假以时日,于是我选择材料丰富作为训练的突破口,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或现实中多方寻找材料来证明观点,这样便有思路开阔,纵横捭阖的特点。
例7:幸与不幸……原来,幸运可喜可贺,不幸可资可鉴。幸运时不得意忘形,不幸时不怨天尤人,方是做人、齐家、治天下之大幸。昔者塞翁失马遭不幸,邻里为之哀,翁则乐对:虽失马,焉知无福。不久,失马领野马而归,福祉降临,邻里致贺,独翁喜不形色。翁儿骑马而折腿,忍耐不幸,而征发免役,得父子相守,享天伦,蒙幸运。今者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极限考验。重兵围追堵截,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欲把红军赶尽杀绝,逼死雪山草地。然而不幸就像一个熔炉,冶炼出红军钢铁般的意志,铸造了一批改写历史的社会栋梁。你能否认红军这次战略上的不幸亦是大幸吗?失聪,意味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作品。失明,对一个小女孩无疑是灭顶之灾,而海伦凯・勒却没被击倒,依然不懈地追求光明而终成为盲人世界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人生都很不幸,但这种不幸又恰恰激发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成就其传奇的人生,不幸因而成了大幸。
2、依题集材,充实论据。即根据写作的主题聚合名人名事名言名德素材为一束,组成语气连贯、充满人文气息而语义厚重的句群,充实论据,加强论证。
3、设喻和假设材料,借以丰富论据。设喻就是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和假设一样是自己通过想象推理制造材料,用好这种技巧,能很好弥补积累不足的缺憾。
例8: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放纵,也要适当约束。这好比三月天放风筝,要想风筝飞得高、飞得远,还得握紧手中的线,拉紧的目的是为了让风筝避开树梢、山顶及其他障碍并借助风力飞上蓝天,飞向高空,无线或断线的风筝失去了一线约束,结果却飞不起来或坠落尘埃。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得学会放风筝――放而牵之,适当约束。(设喻)
例9:庄子垂钓于濮水边上,楚王派两位大臣前来,恭请他去朝中为相,如若庄子应允,锦衣玉食即刻取代箪食瓢饮,荣华富贵就会如节日礼花,弥漫其左右,但是他头也不回地拒绝了。他甘愿守住清贫,为了自由的心灵、无拘束的思想、思接天地的哲学。所以他成了我们无路可走时的指引,成了黑夜里高悬于世人心空的明月。(假设)
熟能生巧作文篇5
2、熟能生巧,汉语成语,拼音是shú néng shēng qiǎo,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出自《镜花缘》。
3、成语出处:《镜花缘》第三十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
3、成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4、示例:
(1)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
(2)这位老爷爷练了很久了,熟能生巧,一会儿就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 。
熟能生巧作文篇6
关键词:朴拙;妍美
于拙,《说文》曰:“拙,不巧也。”即不依致巧。于朴,《说文》曰:“朴,木素也。”即未经雕琢之木。可见,拙近天真,朴近自然。拙朴,则是在不事雕琢的原始古朴中显露出一派智气纯真之童趣。又如,粉黛何施之天仙玉女,予人以质朴无华,天趣横生之美感。妍,是朴之反;美,是拙之反。作为美学范畴,妍美是与朴拙、质朴、素朴、生拙、古拙等相对的。妍美者,华美之谓也。在书法鉴赏中常出现婉丽、妍丽、温婉、秀丽、温润等词,而带有这些特点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以心情舒畅、赏心悦目、可喜的审美效果。
如果说妍美是圆转流丽,雕饰之美,那朴拙便是一种自然浑成、质朴无华之美。所谓“古质今妍”,自少妖妍曰质,观古人字初见之似不甚可爱,久观便觉生气,耐人寻味。恰如我们都见过孩童作书画时的稚拙,但当人们追求精妍而不可得时,我们便不以孩儿体的稚拙为美,人人都爱妍丽华美,人之本性也,然而一旦书画作品中精妍并甜熟,回头看孩儿体,反觉真率生趣。而观今人字初见之灿烂可观使人喜爱;次见之,则觉百般点缀,但觉乏味。因此,有“观古人字如观鼎,观今人字如观文绣”“字美观者不古,字不美观者必古”之说。
古人论书多认为“大巧若拙”“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以平淡质朴,自然为美之极臻。书论中有“妍媚多俗”“羲之俗书趁媚姿”“姿媚为大病”等或多或少地贬低妍美,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妍美工巧没有朴素质拙好,装饰就没有朴素好。妍美和拙美,作为两种不同的美各有其审美效果。但过和不及都不能产生美感,比如妍美在工致、圆融和姿媚方面做得过或不及,就会被称为俗。可以说,蓬头乱服、不假修饰的“拙美”和胶须剃面的“妍美”亦是不成字的。虽说一切艺术都由拙朴到精熟妍美发展的历史,当然也不乏妍美与朴拙相结合的作品。纵观汉代碑林,《乙瑛碑》通篇写来,端重凝重,其风格既不同于厚重质朴、以方笔见长的《张迁》《衡方》,又不同于工整秀丽、以圆笔为主的《孔宙》《曹全》,而是骨肉匀适、方圆融为一体。妍媚雄秀,骨力充盈,又何尝不佳。
世上一切艺术都是由拙朴向精熟发展的历史,当初人们都只美精熟而不美拙朴,而近代人却返其道行之,偏以古拙质朴为美。时人常说甲骨文、钟鼎文有古朴之美,可是甲骨、钟鼎的创造者却不觉其“古朴”,并力求精美。殊不知在书法美的历史流程中,妍美是悠久的历时性存在。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隽秀的书艺风格。董作宾将甲骨断代中第五期帝乙帝、帝辛之世的书风归纳为规整严肃,小字隽秀莹丽。提倡拙朴这一审美,清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书法尚古运动,表现在重视民间书法及倡导碑学上。或许是因为人们看多了妍美的书法作品后,其审美情感在面对惯式的书法作品时已难以激起强烈的共鸣,相反,看到天真罄露、道合自然的古朴之作时却激动、赞叹,得到了审美满足。这好比吃腻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忽然吃上一碗粗糙的小米粥,却觉得是佳肴美味一样。
大凡被冠以拙朴的书法作品都具有自然天真、似淡实美、纯朴直率的特点,亦是拙朴之作的书美意趣。质朴多为碑书的审美基调。石刻相传,千百年来风雨侵蚀,人工捶拓,多数碑面斑剥、字口漫漶,但正是这种碑刻自然的残食之美,增添了一份古朴之趣。在北碑中,朴反映在用笔、结体上存有隶法、隶意,天真自然,章法上平澹丰实。最吸引观者的是,北碑书法的一切变化,均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无故作表现之意。又由于北碑目的多处于实用需要,而不是炫耀书法之优美,在这种情况下,其作心态是轻松自然,倾泻的感情自然、纯朴无华。再以东汉《M阁颂》为例,这件作品总体上给人以厚重、朴拙、宽博之感。虽为隶书,其波画却不故作燕尾,结笔稍作上回就即刻打住,可谓点到为止,显得含蓄而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再者,其线条质感一如青铜器所铸出的篆、籀般饱满凝炼,大有古茂雄深之趣。在章法结构上,其结字圆浑方整,外紧内松,外挺内弧,故在整体上呈现出饱满宽博、雍容大度的精神状态。此外,墨迹纸本中亦不乏拙朴之作,传为西晋陆机所书的《平复帖》便是独具代表的一例。其用笔草率又因剥蚀残缺,那朴拙真率的意度正符合了今人看惯了圆转流利之作的逆反心理。该帖中秃笔就著粗糙的麻纸写出简净凝练的线条,布局随意,使人们向往那自然的和谐。
然而,妍美之作并非都是百般雕琢,尽善尽美地呈现于观赏者面前,亦可以是信手自然落笔于纸素之上,尽管有败笔,但无伤其妍丽之美。正如黄庭坚为东坡先生戈笔辩说“殊不知西施扶心而A,虽其病处,乃自成妍”。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书家在超脱忘形的心境下,任心所至、纵笔所如而不失妍美的信笔书。《兰亭序》的内容及笔墨并非完美,作者斟酌字句几处删改,兼以浓淡之墨。例如,初稿中“岂不哀哉”“於今所欣”淡墨涂去,用浓墨改为“岂不痛哉”和“向之所欣”。后人评这帧作品并没有因其涂涂抹抹品说它粗糙,而评其笔E圆丰妍美,“自右军一开风气”。
朴拙之美是一种“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高级审美形态。拙朴,并非是“丑”,那种胡涂乱抹,既无功力,又无生命意趣的书法形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使人认为是美的。拙,非真拙,是大巧、大美,契同天真,妙合自然。真实的朴拙是质朴天然,绝无半点做作之气,一如词云“不识嫦娥真体态,素面本无粉黛”。般虽无艳妆粉黛之饰,却从中显示初本质的、朴实无华、内涵充实的美,无须任何在外的伪饰,所谓“圣人被褐怀玉”说的正是拙朴似淡实美这一特点。有的作品初看上去很浓艳华彩,但久观则兴味索然。拙朴之作并不是一见就使人动情,爱不释手,而是初见颇似枯淡,看上去平淡无奇,然但却蕴藏着极大的功力、技巧和意蕴,反而耐人反复赏玩,品咂愈久愈有味,如食橄榄,回味其中混沌未开、大朴不雕之古趣,故质中藏者,必赏音于千古。
拙朴,这种审美意趣发自纯朴心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质朴的表现形式及技巧,书写者随其性情的真率及自由自在地创作出书法作品,是唐以后的文人书家,乃至现今书家们在锐意求法、重在表现的创作心态下进行的创作所难以实现的。今人书法虽功力深厚、法度严谨,叹今不如古,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时代书作为缺少先民那种真朴性情的创作。相对于拙美,妍美为“取悦时人”的那一类,但也正如古人所言“浓妆淡抹总相宜”那样,一味地追求妍美则容易滑向极端――软媚、媚俗、姿媚甜熟、矫揉造作。溯其因,借黄道周《论字》言:“姿媚非不佳,姿媚者最易坠入佻?、浮薄、孱弱之习,此皆不善用笔、骨力不能沉劲敌也。”前人谓妍媚秀美之致,则如楷行之赵孟\,然曹全秀丽之极而微伤于媚,学习此碑容易流于软媚,一味追求平正秀丽,而走向媚俗,学习时应当增强骨力,多中锋取质。虽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但过于熟练而带来“滑熟”感使作品缺少某种“生拙”感,这时候须熟中求生,方能不随低俗,时出新意。为摆脱妍美过分后的腻、甜、俗、媚之习气,妍美可以与雄伟端劲相结合,能满足品赏者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熟能生巧作文篇7
【关键词】书面表达;教学改革;写作训练;写作技巧和策略
近年来,英语教学改革的快速推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现在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现在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初中生的书面表达有所帮助。
(一)训练听写和翻译,落实词汇和短语
听写能使学生掌握单词和短语拼写,每天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听写单词短语以及重要句型。翻译也同样能帮助学生熟悉和运用教材中的重点短语和句型。
(二)善于发现好词好句,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刚开始写作训练阶段,仿写是最有效的训练形式了。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训练:
1、仿写句型结构
通过仿写句子,可使学生们注意到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句型结构以及语序上的区别,可以避免学生们根据汉语随意翻译的现象,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思维习惯,最后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程度。
2、仿写英文应用文体的结构形式
初中阶段首先要学习的应用文体就是书信、e-mail、日记、通知等。学生们只有通过多次仿写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3、仿写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和句型结构,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及内容。学会慢慢审题、列提纲等写作技巧,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牢记写作策略,熟用写作技巧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们以下几点:
1、仔细看题目,选择正确时态,要点完整。
2、注意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学生们应在文章开头就说明这篇文章的目的,不用拐弯抹角。
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记住这些注意点,并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破单一句式,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流畅自然。
参考文献:
[1]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方法初探 秦红霞 甘肃教育 2013-5、-1期刊
[2]英语书面表达评改方法初探 刘小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2-05
熟能生巧作文篇8
关键词:学习;小提琴演奏;基本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20-01
小提琴音域广远,音色优美婉转,演奏技巧丰富多变,既可以在乐队中表演合奏,也可以由演奏者独奏,是人们热爱的乐器之一。小提琴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要求较高,需要演奏者手指灵活敏捷,对音准精确把握,才能缓缓流露出动听的音乐。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连顿弓”,演奏者能在一个分弓中连续快速地演奏出许多断开的顿弓,一度被视为神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高超的技艺也是练习者从基本技巧开始挥洒汗水逐步熟练掌握的,下面本文对如何掌握小提琴基本技巧展开探讨,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练习小提琴。
一、持琴的正确姿势
持琴是演奏小提琴最基本的步骤,良好的持琴姿势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发挥演奏能力,对于学习者演奏小提琴的长久技术发展和潜力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小提琴的持琴姿势分为站姿和坐姿,站姿采取两腿分开站立,双脚分开距离基本与肩同宽,挺胸直背,头部略抬高,全身放松,身体重心由双脚平均分配或交替分配。坐姿采取坐于椅子的前方1/2处,腰背挺直,全身放松,双腿自然打开,左脚向琴方向自然放于地面,右脚于其右后方,只用前脚掌着地即可。要注意右腿位置以在演奏E弦上半弓时弓尾不会碰到为准。
二、小提琴演奏运弓的技巧
运弓是小提琴演奏中重要的技巧之一,千变万化的乐曲从小提琴中流淌出来都是演奏者熟练的运弓技巧的功劳。运弓是小提琴演奏基本技巧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所以小提琴演奏也被称为“运弓的艺术”。小提琴演奏的弓法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连弓:是指一弓中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音;②分弓:每一弓只拉一个音;③波弓:一弓演奏多个波型分弓(波型分弓:相连几个音持续没有停顿地逐渐膨胀而后逐渐减弱);④冲弓:是所有弓法中最基本的一种弓法,对右手技巧的作用很大,有利于分弓的演奏;⑤顿弓:顿弓是指演奏中各音符间有明显的分离,声音短促且干脆,有如敲钟;⑥跳弓:跳弓与顿弓一样,用于演奏短促分明的音乐,不同处在于跳弓是弓毛与琴弦摩擦所发出的声音,利用弓子的弹性使琴弦振动发出铿锵的声音。由于演奏者的右臂随着拉奏各琴弦时的活动角度不同,所以在拉G弦时大臂应与肩同高,肘部不高于手腕部。运功时手指应灵活把握,指根部掌握好手指力度,中指配合食指活动,各种运弓动作自然放松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的配合,才能使演奏出来的乐曲流畅优美。
三、勤于练习基础音阶
美妙乐曲的陶冶能舒缓人的紧张情绪,调节人的生活节奏,使人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音阶是组成乐曲的重要部分,音阶练习能协调学习者手指的配合能力,锻炼手指的灵活度,使演奏者熟练把握手指的力度、角度,手臂抬起的高度等,小提琴演奏者熟练掌握音阶的演奏是至关重要的。
四、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技巧
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重要的一项基本技巧,揉弦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音乐文化思想中呈现着不同的特征,作为小提琴演奏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意义在于充分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通过揉弦技巧的应用,使乐曲的风格得到更好地呈现。十七世纪,奥地利小提琴家莫扎特之父莱奥伯德・莫扎特在他的著述中将揉弦称为“震音”,将其解释为小提琴上的自然振动,充满着古典主义理想。揉弦有利于歌唱性的表现,美妙动听的旋律有助于作曲家和演奏者的情感表达,揉弦技巧不会掩盖原曲的风格,能较好地表达和发展作者的心声,所以,在小提琴演奏中适当运用揉弦技巧是演奏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揉弦技巧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至关重要。揉弦根据身体部位的弹奏可分为手腕揉弦和肘臂揉弦,根据弹奏动作可分为滚揉、滑揉、垫指滑揉等多种类型。不同的揉弦方式弹奏出的音色不尽相同。
1、好的揉弦动作应是娴熟而流畅的,这就需要演奏者勤于练习,熟练掌握揉弦的理论和基本技巧。揉弦时应以按压琴弦的指腹为中轴,根据乐曲进展随时调整手腕与按压指的位置,使手腕与手指尽量垂直接近中轴。要获得好的揉弦效果,应合理调整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的距离,使它们分别与手腕的轴心构成不同角度,及时调整不同的揉弦方法。
2、食指揉弦的方式比所有揉弦都使用无名指发出的音色更丰富多样,用食指揉弦时应将食指稍微放平,将手指根部作为琴颈上的支撑点,其余四根手指自然摇摆,从而弹奏出动听的揉弦效果。
五、结语
音乐是一种超越不同语言文字,直接与听者情感沟通的艺术形式。音乐可以通过动人的旋律向听众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听者与作者在不同时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小提琴演奏在音乐表现中发挥着缺之不可的作用,是美妙乐曲的创造者和发展者。演奏好小提琴不仅使学习者自身受到熏陶和感染,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更通过旋律向听者传达着美好的希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