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收集5篇)

时间: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1

[关键词]FOCUS-PDCA程序;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32-03

FOCUS-PDCAprograminthepreventionoffallsofolderlyinpatients

HUANGShufang,YEWenqiu,HUANGYanping,WUAiping

(DepartmentofNeurology,LonggangCentralHospitalofShenzhenCity,GuangdongProvince,Shenzhen5181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ausesoffallofelderlyinpatientsandpreventivemeasures.Methods:FOCUS-PDCAprogramwasusedtoidentifycausesanddevelopfallpreventionmeasurescommonly,included6step:theestablishmentofanti-fallmanagementteam;fallriskbookandhighriskwarningsigns;thefallpreventionmeasuresforhighriskfallpatients;thetreatmentprocessafterfall,evaluationoftheeffectofimplementationfallriskscreeninginhigh-riskpatients.Results:Elderlyinpatient'sfallratewasdecreasedfrom2.15%to0.49%afterapplyingFOCUS-PDCAprogramandnursingqualitywasimproved.Conclusion:FOCUS-PDCAprogramcanbeusedtoreducetheriskoffallsinhospitalizedelderlypatients.

[Keywords]FOCUS-PDCAprogram;Elderlyinpatients;Fall;Prevention

跌倒是指不能控制地或故意地跌倒在地上或其他较低的平面上[1]。跌倒是老年患者常见健康问题之一。据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年有1/3跌倒历史,而且跌倒概率随着年龄递增,8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年有1/2跌倒史[2]。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护理工作量,造成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FOCUS-PDCA程序是美国医院组织创造的一种CQI模型,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改进工作的策略[3],此程序为PDCA循环的进一步延伸,已被应用于许多学科,本科于2009年4月起将FOCUS-PDCA程序用于本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预防,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病区住院的20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8例,女86例,年龄65~90岁,疾病谱主要为脑卒中,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1.2方法

FOCUS-PDCA程序的步骤主要包括发现(find)、组织(orgnize)、确定(clarify)、了解(understand)、选择(select)、计划(plan)、实施(do)、检验(check)、执行(act)。

1.2.1发现(find)

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观察到住院老年患者存在较高跌倒风险,给患者带来意外的痛苦,造成医患矛盾。确立CQI题目,即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预防。

1.2.2组织(orgnize)

成立防跌倒管理小组(CQI),设组长1人,负责整个计划的实施,主持每一阶段工作总结会议。协调员兼秘书1人,负责协调工作和具体工作落实、安排会议地点及记录会议纪要。

1.2.3确定(clarify)

入院后当天由责任护士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跌倒高危风险的评估,包括年龄、疾病、意识、肌力、用药情况、跌倒史、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陪护因素等[4],设立表格进行评估。发现导致跌倒常见原因,发放风险告知书及床旁警示牌,并于1周及病情转变时再次评估。

1.2.4了解(understand)

经过调查发现,跌倒是环境、生理、病理、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2.4.1环境因素有报道称,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大约有半数与环境因素有关[5]。服装的羁绊、病房的采光、地面的湿滑、设施的摆放、用品的取放、病床过高、床腿刹车未固定、厕所蹲位没有扶手等都有可能成为老年患者跌倒的客观因素。1.2.4.2生理因素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大脑的判断迟缓,由于感知和综合自身感受信息过程减慢,表现为对险情不能及时发现,在快速回转动作的复杂过程中失去平衡,发生跌倒。同时老年人因脑细胞减少,可造成生理性姿势控制能力降低,使姿势倾斜度增加,平衡失调,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出现步态改变,脚抬不高,关节活动不灵活。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视敏度的降低或立体影像知觉的退化,可使他们跌倒的风险增加6倍[6]。

1.2.4.3疾病因素老年人患眼科疾患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暗适应能力下降而易导致老年患者发生跌倒。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如老年患者患帕金森病、脑水肿、外周神经病变等可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老年患者发生跌倒。而患心脑疾病的老年人也正是住院老年患者中最易跌倒的高危群体。其他一些疾病,如退化性关节病、髋骨骨折、足疾病、脱水和营养失调等也易引起病患的跌倒。

1.2.4.4药物因素跌倒患者中服药患者占71.43%[4]。库洪安等[7]研究表明,、镇静催眠药、抗焦虑忧郁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维生素及钙剂等可影响患者的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患者跌倒。与壮年人不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受机体退化的影响,更易产生反应迟缓和认知能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导致跌倒的概率增加。老年患者大多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个体得慢性病的种类越多,跌倒的风险越高。

1.2.4.5患者社会心理因素老年患者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不愿麻烦家人和医护人员,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有关学者指出,心理干预应成为更高层次的跌倒预防策略[2]。

1.2.4.6人力资源因素住院患者的跌倒主要集中在15:00~21:00和0:00~6:00这2个时间段。通常在15:00~21:00这段时间里各种输液及治疗工作已经完成,患者离床活动或进行康复锻炼的机会最多;而在0:00~6:00这段时间里,夜深人静,旁人已经入睡,而值夜班的护士通常只有1~2名,需要担负起看护病区全部患者的责任,工作强度大,均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需要帮助的患者。

1.2.5选择(select)

周文琴[8]报道,采用制定预案的方法即评估、干预措施、健康教育三步法使跌倒发生率显著下降。

1.2.5.1全面评估患者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年龄、疾病、意识、肌力、用药情况、跌倒史、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陪护因素等。列为高危对象的,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床头做好防跌倒标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识。

1.2.5.2提供安全环境患者入院首先由责任护士详细介绍环境,并反复交待。调低床的高度,固定好床栏和轮刹,将患者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消除安全隐患。配备夜间照明,注意及时清除走廊的各种障碍物,保持通道畅通,地面清洁、干燥,在浴室地面上放置防滑垫,走廊及浴室安装安全扶手。患者外出检查、活动时要有人陪护,轮椅、平车要配置安全带。

1.2.5.3加强夜间护理人员配置加强下午和下半夜这两个特殊时段的查房和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

1.2.5.4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是一种被公认的预防措施[9]。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要做到不厌其烦,耐心宣教,并发放预防跌倒知识小册,让患者掌握预见性的自我护理方式。选择合身的衣裤,指导其穿防滑鞋,改变、生活起居动作宜慢;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讲解易引起跌倒的原因,使患者和家属从思想行为上引起重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1.2.6计划(plan)

①对每个有高危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建立具体防跌倒护理计划,并于1周及疾病明显好转后再次评估。②CQI每月召开1次,对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制定计划和整改措施。

1.2.7实施(do)

健全的管理体系,落实护理安全检查措施。建立健全护理安全检查组织,落实三级管理体系,并将检查的问题逐级上报,不断完善防范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加强护士的安全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2.8检查(check)

经过实施FOCUS-PDCA程序后,护士对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护理安全意识提高,降低了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率。

1.2.9执行(act)

在此次CQI实践过程中,在科内对老年住院患者常规进行跌倒风险评估,筛选出高危患者,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制定防护措施和跌倒后处理流程,以使跌倒发生率下降。

1.3统计学处理

将2009年4月~2010年3月实施FOCUS-PDCA程序后与2009年4月~2010年3月实施FOCUS-PDCA程序前收集到的跌倒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CQI计划实施1年以来,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由2.15%下降到0.49%,经χ2检验(P

3讨论

跌倒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人不但有器官的老化和功能的衰退,而且病理的因素增加了跌倒概率[10]。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断绝和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是需要临床护理工作者积极探讨的课题。本科运用FOCUS-PDCA模式进行CQI,使预防跌倒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使护理工作更规范,更有章可循,减少了工作中的不确定感,对跌倒的有效预防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展.跌倒危险评估方法的护理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3):130.

[2]FullerGF.Fallsintheelderly[J].AmFamPhys,2000,61(7):53-54,2159-2166.

[3]赵铮民,王世英.简述医院质量管理新进展[J].中国医院,2003,7(1):29-31.

[4]马虹颖,杨存美,余小英.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J].护理杂志,2009,26(20):10.

[5]赵慧华.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与预防[J].临床护理杂志,2005,6(4):43-44.

[6]唐晓英,蔡学联,郑芝芬,等.住院患者跌倒普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2):59-60.

[7]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8]周文琴.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及其实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2):53-54.

[9]季淑凤,朱慧.老年跌倒问题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63-65.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预防;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痴呆症患者也随之有增加趋势。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了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1,2]。多发病于老年人,其起病缓慢,病情不可逆转,其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智能及记忆,导致患者出现近记忆障碍,认知及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年人认知或记忆能力减退属于正常现象,而忽略了老年痴呆病的诊断,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伤害等。因此,临床上对老年痴呆病人应予以预防及正确的护理。笔者收集我院老年病房2008年1月-2009年1月入诊的34例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防措施及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讨论其护理方法。以便给临床上预防和护理老年痴呆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入诊老年病房的34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痴呆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护理干预组(观察组)资料:共17例,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7.6±10.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者4例,合并冠心病患者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例,无并发症患者3例。对照组:共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59-85岁,平均年龄(75.1±9.9)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3例,合并冠心病患者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肺部感染者2例,无并发症的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近记忆障碍,情绪波动不稳,不认识亲人朋友,不能正确叫出亲人及自己的名字,常表现为乱扔东西,乱发脾气,食异物,嗜睡等。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等。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包括: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减少其伤害等。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情发展缓慢,3年内死亡2例(11.8%),对照组死亡4例(23.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3.1预防措施:(1)合理营养,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应合理膳食,严格控制钠的摄入,减少患者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等,保证足够的营养,定时定量饮食;(2)参加适当的活动,老年人打太极、慢跑等,多参加户外有氧运动,整体性全身活动外尤其应该锻炼手指等的活动度;(3)增加老年人兴趣爱好,丰富其晚年生活,强化老年人的大脑活动,加快血液循环等。勤用脑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3]。(4)一旦发现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治疗药物,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5)早期治疗患者的心血管、脑神经等躯体疾病,尽早消除导致患者脑供血不足的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患者老年痴呆病发生的诱因。

3.2护理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疾、进行性精神病,其病程长,病情隐匿,且目前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因此,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其护理方法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心理护理,早期予以患者心理指导,消除或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因老年痴呆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帮助患者回忆,并开导患者,改善其不良情绪等,同时应该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少患者自伤或伤人行为。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并结合药物治疗[4];(2)情感护理老年人患者易唠叨、重复。脾气变化无常,经常表现为坐立不安、焦虑等,临床上应该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同时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唠叨[5],尊重患者,给予患者关怀,与其谈心,可适当的陪同患者做合适的锻炼如打麻将、打太极等,增加患者生活乐趣,同时使患者大脑活动增加,促进其血液循环等,尽量延缓病情发展;(3)药物护理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用药原则,嘱患者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同时仔细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等;(5)安全护理部分患者因出现妄想幻觉等,而出现伤己或伤人等行为,应积极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防止其自杀或伤人等事件的发生;(6)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等不良嗜好,生活作息规律[5-6]。并指导患者正常的日常护理,保持个人卫生,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应及时清洁身体,勤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痴呆患者病情复杂,应早期积极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延缓患者病情的进一并恶化,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郝伟,等.精神病学,第6版[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55.

[2]邱秀春.浅谈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下半月版,2003,17(9):1072..

[3]李立群.9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分析[J].现代护理,2010,23(6):159-160.

[4]高娟碧.循证护理在提高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5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3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护理;疾病预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事护理工作近二十余年,从中体会到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的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病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使之健康的目的。

1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疏导;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尽可能给予满足和照顾,避免疾病的发生。

2合理用药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解用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3饮食调节

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要多食蔬菜、豆制品等。

4定期复查,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即使疾病未复发也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调整用药,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4

【关键词】老年;妇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86-02

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的建议:我国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6%。据预测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40年将增加到3.74亿[1],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不断的延长,人口老龄比例会越来越高,尤其妇女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4~5年,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女性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修复能力的下降,器官功能的衰退,免疫功能的低下,且痛觉、触觉阈值下降,以及长期接触并积累一些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导致其更易患妇科疾病。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老年妇女愿接受手术,而且接受手术的年龄逐渐增大,如何使老年人更好的得到治疗术后护理,提高生活质量,成了医护人员的追求[2]。妇女进入老年后其手术耐受性较差,且术后的并发症也复杂又存在着合并症、营养、经济、信仰等诸多的特殊护理问题。因此加强老年妇科的术后护理十分必要。

1术后护理服务

1.1术后一般护理:护理的重点是早期发现异常症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皮温情况间接了解潜在的病变在生命征方面的表现。护士应帮助病人穿好衣服,将病人送到休息室休息,认真写好手术记录单,注意患者外阴阴道流血及腹痛等情况,阴道流血量不多、腹痛好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正常方可离院。阴道有纱布填塞的患者要向和患者本人和家属强调在术后12~24小时内自行取出纱布,不能遗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除了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老年妇女外,门诊多数老年患者进行小手术都是为了取标本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疾病的诊断。故在留取标本时要千万注意查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标本来源部位,更要保护好盛标本的容器,以防打翻、洒漏,防止差错的发生。术后常规进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必要时行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1.2情感护理。老年人护理有其特有的特殊性,从病人一进院时应主动热情接待,老年病人多数由于已不工作,退休后社会地位转变,子女远离照顾不周,以及同辈人亡,故引起孤独寂寞及无聊感。再加上病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住院后环境的改变,甚至产生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无用感”,感到人情淡漠,世态炎凉。在护理中更应该注意对老年病人的称呼应有尊敬之意,用温暖的语言安慰病人。多巡视病房,对病人的语言亲切,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实施关爱性抚触护理,让病人感到温暖和被关怀[3]。加上部分老年人医疗知识的局限性,会产生情绪低落,万念俱灰的消极心理。比如妇科老年病人由于对卵巢和子宫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妇科手术存在误解,认为切除卵巢会使身体衰老得更快而表现出情绪低落,顾虑重重。且对医务人员和家属的言行和表情特别敏感,怀疑对自己不讲真实的病情,这是护士应注意语气温和,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言语及神态和表情。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经济问题,常感到前途曙光黯淡、悲观、失望,表现为沉默寡言,暗自泪流。这是更需要护理人员耐心和周到的态度服务,缓解老年病人的不适心里。用亲情、友情唤起病人对生命的热爱,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改变其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

1.3术后专科护理:护士要完成好妇科的一些专业护理,比如包括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做好尿管护理,尿管拔除后协助督促及时小便。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根据阴道分泌物的改变判断妇科疾病的变化,阴道填塞纱条者,于术后24h内取出,切口有引流条者,外敷湿透时随时换药,保持敷料清洁。双侧腹股沟部有负压引流管时,应观察引流量、性质,每日局部伤口换药一次。根据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及输液。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妇科老年病人抵抗力下降,器官功能减退,储备力降低,使药物代谢血药浓度偏高,用药剂量应酌情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失调,适应能力减退,水电解质平衡易失调;老年病人全身情况比年轻病人差,免疫力低下,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因此护理过程中也应按照不同老年妇科患者的病情给予一定的护理,提醒老年人按时按量吃药[4]。

1.4健康宣教: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和听力下降的特点,健康教育时语速要慢,音调稍高,距离保持在1m内,分开多次进行,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进行可增强记忆效果,宣教后进行提问,直到掌握为止。为保证宣教效果,同时对家属和陪护进行宣教。知道患者术后注意休息,增加营养,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按医嘱口服抗生素3~5d。禁性生活及盆浴一定时间,如有阴道流血量多,腹痛剧烈等情况随时就诊。1周后需要到门诊复查恢复情况及了解病理检查结果。定期到门诊作体格检查作好健康保健。护士可以安排病人在适合病房,或者安排相当年龄的老年人住同一病房,解除其孤独感[5]。这样也便于请手术恢复良好的老年病人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等,既可以加强与病人的病情联系,精神有所寄托,又可从另一侧面减轻病人的顾虑,增强对手术的信赖。

1.5感染护理:年人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目减小,腺体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抵抗力及全身反应较之低下,尤其是免疫反应低下,容易感染炎症。所以预防和及时发现各种感染十分重要。除了内在的因素导致的典型疾病外,多数妇科疾病都是由于外在的因素导致的,如外阴炎、宫颈炎等。要提倡老年妇科病人术后要长期及间断护理并且一定要预防感染的发生。医治妇科疾病最先进行的是清洁护理,清洁护理不单指用清洁药剂对局部进行的一种操作技术,它还在礼仪、心理、宣教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有的疾病术后瘙痒、异味可以通过医治护理短时间内痊愈,有的则比较顽固,需要长时间的护理,应嘱患者不要用指甲搔抓,避免划破患处皮肤而感染。有的患者长期患有尿遗症,还有由于不注意医嘱导致旧病复发的现象,所以护理中应提醒患者小便后注意清洗,保持尿道阴道周围的清洁。也要注意外阴清洁护理,由于妇科肿瘤病人常有阴道出血症状,而老年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缺乏,常患有老年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6]。除可通过阴道用药增强其抵抗力外,应指导老年患者每天清洗外阴,勤换内裤,保证外阴清洁干燥。

1.6心理护理:大多数老年病人对手术存在顾虑,有会因文化程度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老年病人的身心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病人,了解其心理状态、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有的放矢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手术后的老年人及家属常有沉重的思想负担,实施关爱性触摸护理,能给病人及家属提供情感的支持,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爱,更好配合治疗。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认为只有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听从他们的安排,疾病就容易好,相对心理负担比较轻。而一些受教育较高的病人,对所患疾病比较注意,通过阅读此方面书籍,知道此疾病的预后从而产生迷惑。对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认识程度应灵活处理,提供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解决不同阶段疾病带来的不适应,同时要关心鼓励病人,使其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老年护理不仅局限于生活护理和疼痛的护理,还有重视心理层次的护理。

1.7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基础代谢逐渐降低一般比成人低。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4h内进食少量流食,48h进半流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以高蛋白、低脂肪、同时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维生素及无机盐的供应,对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2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1尿潴留的预防:有些手术后为预防术后尿潴留需要留置尿管,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麻醉性止痛剂的使用减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对于留置尿管的护理要注意老年女性尿道纤维化变硬,括约肌萎缩、松弛,使尿流速度减慢,易引起留置尿管的脱落和堵塞,因此护士应注意在术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和尿量,保持尿管通畅。老年人的膀胱肌层变薄,纤维组织增生,收缩无力,易发生排尿无力、不畅,因此在拔除尿管前应先夹紧尿管,2h开放一次,反复3~5次,可避免拔管后小便自解困难,引起尿潴留[7]。2.2腹胀的预防:手术麻醉后患者胃肠蠕动减弱,伤口疼痛,术后早期活动又少,加上老年人胃肠功能恢复缓慢,是老年患者易出现腹胀,影响伤口愈合和营养的吸收。为预防腹胀的发生,术后及时应注意观察排气情况,协助翻身,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有利于伤口愈合,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腹胀及肠粘连。如出现腹胀不易排气,可于胃部放置热水袋和热宝,或采用生理盐水低位灌肠,或使用胃肠动力药物或促排便药物促进排气。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

2.3跌倒的预防:护士应有意识的对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活动方式及活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时候注意防止老年人因变化引起血压不稳定,突然起床时发生跌倒的情况,随时提供必要的扶助,特别需要耐心反复交待相关事项,直到确定其完全掌握为止,例如呼唤开关的使用等。

2.4伤口血肿、裂开:少数患者,尤其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者,可出现伤口裂开的严重并发症。多数伤口是清洁封闭创口,能迅速愈合,甚少形成瘢痕。如果创口上没有引流物,直到拆线都不必更换敷料。创口出血甚多,或切口压痛明显、肿胀、检有波动感,应考虑为切口血肿[8]。护士在通知医师同时,立即用无菌手术巾覆盖包扎,送手术室协助缝合处理。

参考文献

[1]范凌云.妇科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

[2]付熙梅.妇产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3,(09)

[3]冯秀芳,黎兰芳,黄小莲,冯丽萍.妇科高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5,(03)

[4]谭晓珍.妇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剖析与整体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07)

[5]苏玉萍.妇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04)

[6]方云霞,侯元华.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化疗的心理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4,(03)

[7]黎炜红,赵红,华七妹.老年妇科病人102例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4,(03)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5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健康指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1]。因此CV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2]。在临床上由于部分老年病人认知、理解力较差,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不足,从而使糖尿病的并发症提前出现。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治疗预防疾病及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他们的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目前推行优质护理,提高病人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9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尤为重视,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90例中男33例,女57例,年龄60~76岁,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病人2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8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病人24例,初次入我科住院的是52例,复诊再入院38例,住院10~22天,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6例,高中24例,初中以下31例,文盲19例。

2实施方法

2.1评估收集有关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资料,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健康信念及影响因素、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服药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判断患者的健康观、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了解患者在生活方式、健康行为方面的薄弱环节[3],确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

2.2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教育目标和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包括选择恰当的教育时间、方法、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等。

2.2.1入院介绍病人入院后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与责任护士情况,主要规章制度如查房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讲解入院后近期所需做的各项检查,通过介绍和评估,取得病人信任,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消除紧张心理,安心治疗。

2.2.2进行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指导病人正确认识糖尿病,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和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心血管疾病,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使用降糖治疗和改善心血管治疗的用药注意事项,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治疗更容易控制血糖水平,也可以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避免漏服或不规律服药的不良后果。同时结合心血管病出现的病症,强调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避免忽视糖尿病的防治。告知病人积极有效的药物干预,能最大限度减少其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使患者获益。当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如降糖时应避免快速,强力的用药。充足的血糖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低血糖可能会引发老年患者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2.2.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改变患者不符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减少总热量以及脂肪摄入量等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4]。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控制要求,以及合理控制饮食对两种疾病转归的影响,从而引起重视,尤其是防止或治疗肥胖,使患者主动参与到干预活动中,使其预防疾病的依从性得到深化[5]。

2.2.4用药指导为使药物发挥最佳降糖效果,减少副作用,还必须根据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指导患者在不同的时段服用。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应指导所使用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及注意事项。普通胰岛素需要放置于2-5℃冰箱内;抽吸、注射胰岛素必须准确使用,应摇匀避免剧烈震荡。同时注意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如胰岛素注射后是否有过敏,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是否有萎缩或增生等。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后抽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2.2.5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因此应向病人讲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指导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如:限制陪护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水温不宜过热,以免烫伤。心衰卧床的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女病人会阴部用温水清洗,阴部及脚趾皮肤避免潮湿,保持干燥,注意保暖。鼓励肥胖病人多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生活有规律。

2.2.6出院指导做好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的指导,提高家庭、社会的认识。指导病人在家中正确掌握尿糖、血糖检查方法做为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依据并嘱患者定期来院门诊随访检查。指导低血糖反应发生的紧急处理如食用葡萄糖水、糖果、进食等。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及糖块,以防低血糖反应。重点指导病人两种疾病是相互影响的,按时服药,不可随便减量或增量,同时讲解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及对策,结合心血管病的身体情况,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2.3教育的方式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综合考虑,尽量符合个体化需要,可选择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开展公休座谈会,集声音图像的多媒体教学、相同病友的经验传授及每日护理查房和沟通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

3效果评价

通过患者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知识及自我监测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育效果,评价的方法可通过提问及讨论形式,请患者讲出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所用药物及饮食注意等。本组病例中,患者能复述健康教育问题的为掌握,能复述2~3个项目或以上的为部分掌握,能复述1个或以下的为未掌握。对部分和未掌握的患者,找出原因,分析直到掌握为止。在本组90例中,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如下:

表1教育效果评价

例(%)

教育效果评价

例数占有率(%)

掌握

72

80

部分掌握

14

16

未掌握

4

4

4讨论

随着人口老化、老年病比例的上升,老龄人口的卫生保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和巨大挑战。通过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最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优化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使我科护理质量大大提高,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还利于激发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老年护理研究的信心,提升护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谢中全.糖尿病心脏病及其防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09,2:15-16.

[2]AmosAF,McCartyDJ,ZimmetP.Therisingglobalburdenofdiabetesanditscomplications:estimatesandprojectionstotheyear2010.DiabetMed,1997,14Suppl5:s1-85.

[3]蒋梅,刘晓晨,张兰.健康信念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9:80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