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多彩的民俗文化(收集5篇)

时间:

多彩的民俗文化篇1

关键字:民俗;造型艺术;建筑装饰;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76-02

民俗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增添多样色彩,并独具特征。民俗体现着民众的审美心理,在实践过程中孕育而生,由于民俗文化产生的特定环境背景与其中蕴含的特殊审美需求使得民俗具有鲜明的特征。民俗造型艺术作为民俗事项在实践中的产物,真实的阐述着民俗文化。因而,从民俗的特征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民俗造型艺术的鲜明特征。本文将从古典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方面具体浅析民俗造型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一、我国民俗及其相关特征

民俗是指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习俗,各种民间习俗的形成发展与社会类型、社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属农业生产型社会,民俗的形成依赖于土地和气候的现实因素。古时候的先民靠天地吃饭,从而导致人们形成了天、地、神、人共存的观念,对天、地、神异常的敬畏与崇拜,使天地观念成了中国自然崇拜观念的核心内容,并因此创作出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不仅决定了我国民俗事项的种类,并且赋予民俗表现形式鲜明的特征。一些民俗学者对其具有的特征做了如下概括:民俗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民俗有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韵特点。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的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加之农耕生活在中国古代百姓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得各地区之间长期的隔绝与封闭,造成各地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差异性。民俗的实用性与神秘性特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事项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而民俗中的一部分民俗事项具有神秘的色彩,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神”、“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项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更使得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民俗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事项被代代传承下来,大部分民俗事项具有稳定的特征,但是一小部分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变异,民俗内容形式发生着变化,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了解民俗的本质与特征对我们深入的探讨民俗造型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民俗造型艺术是在民俗具体事项中产生,并充分的表达着民俗事项。

二、民俗文化中的造型艺术

民俗造型艺术作为艺术形态之一,指用一定的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民俗造型艺术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形象的体现着人们现实生活与审美理想的一门艺术,它在社会下层广为流传。民俗造型艺术品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当我们触摸到这些艺术品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民俗造型艺术是一种充满了情感和生命的意象,它是劳动人民在民俗事项活动中自主的审美创造。民俗造型艺术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杂糅着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被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交互影响。

民俗造型艺术题材多样、内容宽泛,大概包含着建筑的格局与装饰图案、区域服饰、节礼用品、多样的题材年画以及饮食礼节等等,在风格上更是多姿多彩。以剪纸的风格来看,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主;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多彩的民俗造型艺术使得民俗文化更趋于完善。它是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社会和个人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民俗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三、苏州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作为百姓的居住场所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民俗事项自然充斥其中。先民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逐渐产生了在建筑装饰中运用吉祥图案能“祈福避祸”并能求得福寿与天齐的思想观念。以至无论从建筑的布局、装饰、颜色等方面的都巧妙的蕴含着深刻的民俗寓意。其中以预示吉祥如意与福寿禄的文化观念最为普遍。

苏卅l古典园林建筑在装饰上多运用的是吉祥语与吉祥图案的完美结合,多以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神话传说、民间谚语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并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表现手法。如多运用“莲”与“连”同音、“鱼”与“余”同音、“荷”与“合”同音;鹿用其谐音“禄”、蝙蝠用其谐音“遍福”、在禄星的东西两侧放置仙鹤和梅花鹿,寓意为“六合同春”等等,也正是由于以上物品在读音上的特殊寓意,使得这些物品在园林之中随处可见。

古典园林之中不仅在装饰图案上蕴含深刻的寓意,在园林中栽植的植物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讲究。园林中多栽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等。就拿栽种的来说,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幽幽袭人的香气,而且具有“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也成为陶渊明精神的象征。陶渊明嗜菊,曾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自此开创了山水式园林的样式。在沧浪亭门墙的中下枋的两侧雕刻长寿和富贵牡丹,其周围装饰着盘长、叠胜、如意等吉祥图案,寓意长寿、富贵、平安、吉祥,再如在留园的裙板木雕上就出现了陶渊明手持一支,身旁是盆景,小童在一旁兴致勃勃地赏菊。

在古典园林之中,以神话故事表达福、禄、寿寓意的题材雕刻图案也很普遍,如“八仙过海”、“八仙庆寿”、“暗八仙”“东方朔偷桃”等等,八仙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狮子林大厅的屋顶的正中就塑有八仙过海的造型,八仙各持法器,脚踏祥云。还有一个被普遍运用的题材是东方朔偷桃。东方朔本来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与长寿并不沾边,但因为他偷吃了三千年才开花结果的西王母的仙桃,而且偷吃了三次,这样算起来他可以称得上是老寿星了,因此东方朔便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长寿之祖。

从园林中建筑装饰图案来看,园主人普遍有着“祈福避祸”、求得福寿与天齐的愿望,从中能映射出先民们的普遍愿望。因此,建筑上的吉祥题材造型艺术被世世代代的延传下来,形成了人人认可的吉祥样式,慢慢便形成了大一统的建筑装饰吉祥纹样,但其故事内容、表现手法与组合方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与特征。通过对建筑装饰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具有的一些特征。

四、民俗造型艺术的相关特征

(一)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特征

民俗的形成总是历代相承,积久而成。民俗造型艺术的形成也往往也是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积累而成。因而,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传承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使得民俗造型艺术大放异彩,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人的骄傲。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看到民俗造型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变异性。民俗受到社会文化与创作者个人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下,民俗造型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出现了差异性。就拿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八仙吉祥图案来说,它在不同的时期就有着不同的造型与形式。

(二)主观性与随意枉、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特征

民俗造型艺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处于社会的大众层面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具有朴实的性格,在民俗艺术的创作中自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感受,创造完全是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兴趣出发。这些便是民俗造型艺术形成的背景环境,也正是这一特定的背景环境使得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与集体性的造型特征。此外,从民俗造型艺术形成的过程之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依附性与独立性的造型特征。它的形成依附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依附于人们的实用需求,社会文化与实用需求深深地影响着民俗造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但是它又同时具有独立性的特性,即美的特性。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直感的美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色彩的运用更是贴切、直观。

(三)道德伦理性与实用性的特征

不难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呈现出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在社会文化意识与个人思想意识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之中,先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鲜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与个人意识,更是成为人们评判是非、区分美丑、审视善恶的准则。因而,由民众创造的民俗造型艺术也被深深烙上道德伦理的烙印。至今在一些地区建筑的门楼、牌匾、门楣上仍不难看到道德伦理与传统文化的痕迹。

从建筑装饰的造型艺术来看,大多造型装饰融吉庆与安乐的思想于其中,推而广之可以得知民俗造型艺术多产生于祈福的大环境之中。在建筑装饰中经由民间艺人创造的艺术品普遍带有吉祥含义,并具有一定避祸功能,同时可以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大多具有一个母题,相关造型装饰围绕母题而展开。由此可见,民俗造型艺术是门实用性的艺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受到社会经济、个体与社会审美的影响,它是混合着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社会审美需求与个人审美需求的一门民间艺术。

也正是由于民俗造型艺术的以上特征,民众的生活才离不开这门艺术,它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多彩的民俗文化篇2

关键词:抛绣球;传统与现代;民俗所指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82-01

一、历史与嬗变:绣球的传统民俗文化变迁

(一)绣球文化的发展源起:战争与狩猎

从一些文献资料依稀可以得到,先民很早就开始用弹丸、陶球作为猎捕动物的工具,从这些物相表征中可以细微的查看到绣球的蛛丝马迹生存环境的恶劣造就了先民们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器物,进行捕射、猎打,获得食物的保障,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绣球文化的发展源起就是在这样特定的环境圈内与其相关的衣食住行、器物使用、生产技术发生着微妙的关系,它们之间在历史上的关联性,某种程度的相互传播和借入对绣球的发展和形成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绣球文化的角色转换:爱情与婚姻

绣球,在不同的社会场域里都在演绎着非凡的角色,主要表现在绣球在古代社会作为战争和狩猎的器物,而后又逐渐衍变为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象征物。被绣球牵扯到一起的青年男女也从此被注定了一生的婚姻伴侣,绣球抛出的狐线,也预示着从此以后一个女子命运安排的生活轨迹。绣球成为了女性在愿望无从叙述的境地下以一种变形、扭曲的方式隐秘的表达,从而寻求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欲望的突围。

二、传承与再造:绣球的现代民俗所指

一个民俗事项的全面表达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民俗符号的呈现,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和语境中所指的具体的民俗信息指向。只有将绣球这个民俗符号置放于广阔的民间文化环境中,才能更好的阐释其符号意义。

(一)绣球的图案造型民俗所指

绣球从整体造型上,大多是由十二个花瓣相拼缝制而成一个花球造型。这种花的造型被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俗民群体们喻意为男女青年之间的“爱的花、情的果”。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花是青春、阳光、纯洁、幸福、吉祥、爱情等一切美好事物的理想象征。俗民通过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都巧妙的缝制在这些秀美的图案里,图案中那些能够代表美好的民俗所指都是被俗民群体所周知和认同的,从而也使绣球上的图案纹样有了功利性的色彩,俗民群体中尤其是女性群体通过绣球纹样的审美表达了自身的现实、将来以及自己意念性的满足和征服。

(二)绣球的色彩民俗所指

俗民在缝制绣球时或许没有真正的色彩构成意识的主导,但是在对绣球的色彩把握上一直是秉承着主观心理和客观应用的色彩构成。“无论是民俗标志的指符、民俗图像指符、还有多种实物的象征指符,它们代表的颜色是构成民俗符号的重要象征特色。”在配色的选择上红色居多更多的是以欢快、吉祥、喜庆为主,红色象征着火、太阳、生命的象征,表达着俗民对生命的热情奔放,粗犷豁达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俗民强烈的浓厚的主观色彩的表述,这是俗民对朴素的审美诉求及日常生活的情感表达的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相互影响、融为一体的结果。

(三)绣球的功能民俗所指

1、促动经济

绣球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对经济的促动和发展无疑是显而易见的。绣球现已在一些地区形成了原料供应、绣球制作、产品收购外销等一系列产业链,绣球的产业化升级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产品值,同时可以引起不同反响的产业效应拉动和影响相关的产业发展。绣球的经济功能所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俗民群体社会的愿望、意志以及利益的驱动,并且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团结社区

在原始的相对封闭和相对落后的村落里,一个共同的民俗事项就会将原有相对松散和匆忙的人们聚合起来,使其处于共同的情境中感受轻松、愉悦的生活气氛。人们的情感得到交流和沟通的同时,也将平日里那种疏远、平淡的人情关系得到了加强和巩固。随着时代的更迭,绣球在体育健身的发展中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绣球的简单好学、不受地域和场域的限制,无论年长、老幼均可以在这种轻松、易学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欢乐和情感。

参考文献:

多彩的民俗文化篇3

一、观念伦理的色彩阐释

佛教强调偶像崇拜,而偶像崇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佛尊形象神圣性与庄严性的塑造,色彩作为装饰语言的视觉张力能够从宗教伦理与民俗观念两方面充分渲染其情感性。中国传统伦理造型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是“五色”学说。“五色”源于“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皆成于金、木、水、火、土,而“五色”——白、黑、青、赤、黄就代表了这五种万物的本源之色。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不仅佛像本身造型经历了佛性到人性的转变,佛教色彩观念也不断融入越来越多元的本土世俗化因素。其本身遵循的“以色生色、以色喻智、以色显法”色彩观念与中国传统伦理色彩观互相融合,在中国传统“五行”、“五色”学说基础上强调纯粹精神层面对事物的理解和参悟,最终形成了以中国民间伦理色彩为基础的宗教艺术观念色彩。其色分正色、间色,“白、黑、青、赤、黄”为五方正色,“绯、红、紫、绿、硫磺”为五方间色。五方正色中,黄色无疑是最受推崇的颜色,因佛教赞颂光明,视黄色为神圣之色,而金子价值珍贵,且为黄色的极致体现,因此佛教寺庙中菩萨形象几乎通体金黄,除本身形象得到升华之外,更使信徒增添敬仰、崇拜之情。长治观音堂主殿堂正东神台上三大士彩塑——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佛尊形象就采用了通体金黄的用色(除了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胸脯部分是后期修补的赤红色)。这种流光溢彩般的佛性渲染,不仅将三大士伟大、宽容的宗教气韵充分展现了出来,更使信徒从心灵上得到神圣的洗礼与超然的升华。同样的金黄色在彩塑二十四诸天中的菩提树神、辩才天、监牢地神等女尊形象肤色的塑造当中也有所体现,这种“肌不粉白,而施金黄”的色彩理念,正是佛教从艺术角度上对其特殊美学意境的独特阐释。五方正色中,赤色也是运用较多的色彩之一,赤色在佛教中代表神圣、庄重,并能体现佛教徒虔诚地以身护法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意志。但是赤色并不是佛教原本推崇之色,它在佛教中受到的重视更多倾向于中国民族意识中本土红色审美文化的影响。观音堂彩塑中赤色主要以黄色的辅助色来呈现效果,如南北两壁第三层的十二圆觉女尊佛像彩绘大部分施金黄色,但是衣褶内部、莲座等部位则以赤色做装饰,赤黄交相辉映,佛尊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呼之欲出。观音堂塑像群中除了典型的通体金黄、金赤相间两种佛性意识强烈的彩塑装饰颜色之外,更多采用的是五正色渐次施用的装饰手法。大部分彩塑肤色施白,唇色赤红,发髻、眉毛及胡须等勾描为墨黑,衣着主要为青、赤、黄三色相间,与当时明朝宫廷服饰用色礼制相统一。这种朴素的造像色彩规律不仅是对现世生活的高度模拟和还原,加强了佛尊形象浓郁地世俗地域性特征,更充分体现了儒家、道家的教义精神。道家色彩观念追求“道法自然”,寻求色彩的朴实、平淡之美。儒家色彩观念则赋予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强调“礼”“仁”观念。观音堂彩塑造像色彩体制和规律的运用是宗教美学造型观念和民族伦理精神的高度融汇。

二、民族审美的装饰呈现

多彩的民俗文化篇4

关键词:日照俗语民俗文化生产活动风俗生活活动风俗

关于俗语的定义与性质,语言学家各有解释。在社会传承文化中,俗语是各民族语言、各种方言所共有的语言现象。就俗语的整体而言,其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金石与泥沙并存;社会历史、民俗、技艺、道德伦理等诸文化事项多入其中。[1]P169例如,温端政提出:“俗语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是以语言形象、生动、活泼为特点,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宗旨,具有风格定型的语句”。[3]它们大多数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口头传述,长期积累,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具有很多特性,民俗性便是其一。“俗语的民俗性指俗语的民族性和通俗性”[4],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因此,通过对俗语观察研究我们可以透视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日照,地处山东省东南隅,濒临黄海,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建县于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其地“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P1山东省日照市位于东经118°35′—119°39′、北纬35°04′—36°02′之间,地处中国沿海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照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水土深厚,民风淳朴,日照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世代相传,在蓝天碧海金土地的养育下积累与创造着富有特色的乡土语言。以日照俗语为例,我们可以透视出日照市民间特有的一些跟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一、跟生产活动风俗有关的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西部多山,丘陵与平原分布其间。岚山区等靠近沿海的地区以捕鱼业为主,西北部内陆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高粱、玉米、红薯、花生为主。在农村,尤其是以前农机还未普及的时候,按照农民的话说就是“靠天吃饭”,天气晴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自然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状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大多反映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中。

1.反映人们对气象变化认识及其与农作物关系的

(1)东绛雾露,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北绛出来杀秫秫。

绛,即彩虹,在日照农村方言中中称作“绛”;雾露,即雾,和“雾忽”类似,区别于雾露毛(毛毛雨);秫秫,即高粱。此谚语使人们根据彩虹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判断之后的天气情况,以及作物的收成怎么样。意思是如果彩虹出现在东方,接下来几天内会有雾;如果出现在西方,那么将会有雨;如果出现在南方,那么以后要么会大旱,要么会大涝,从而导致农作物没有收成,老百姓的日子将不好过,夸张到会卖儿卖女;如果在北方出现,则是良好的征兆,意味着将风调雨顺,作物收成很好,所以会“杀秫秫”。

(2)八月初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在八月(农历)初的时候下过一阵雨之后没有接连着下,那么就有可能直接旱到来年(明年)的五月末。而在这段时间内,田地里的作物主要是小麦,跟农民生活最为相关的农作物。这就提醒农民提早做好防旱的准备,不让农作物大面积地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期待一个较好的收成。

(3)缸出汗,山戴帽,毕竟大雨到。

缸,指水缸。“缸出汗”,即如果水缸里有水,浸渍到外面来了,就是水缸外面是潮湿的;“山戴帽”,就是山头被云雾遮住了,像是戴了顶帽子一样。如果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那么即将有大雨来到了。在西部山区,人们生活在山脚下,这种“山戴帽”的雨,即指地形雨,指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在暖湿气流过山时,如果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产生对流,形成积状云;如果气流过山时的上升运动,同山坡前的热力对流结合在一起,积云就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对流性降水。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如果其前进方向有山脉阻拦,锋面移动速度就会减慢,降水区域扩大,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形成连阴雨天气。因此,是有科学道理可循的。

(4)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东一溜青,云彩向西小放牛的披蓑衣。

此谚语是反映天气变化的,此处云彩一般指乌云,如果乌云向南,即冷湿气流遇到暖湿气流形成锋面雨;如果乌云向北,相对北方冷湿气流来说,是暖湿气流与之相遇,也是形成锋面雨;如果云彩向东,则是到海面上空了,这边的天气就是晴天了,“一溜青”指天空一片蓝色,在日照方言中“青”指蓝色;如果云彩向西,同上一条谚语类似,因为会遇到高山的阻挡,形成地形雨,所以放牛娃就该“披蓑衣”了。

(5)旱枣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在日照西部山区,多种植枣子,板栗,柿子。这句谚语反映的就是一年的天气情况与其收成好坏的关系。意思是如果天气比较干旱,那么枣子就会甘甜一些,收成也好一些;反之如果天气比较涝,就是雨水较多,那么板栗的收成就会好一些;而如果晴雨搭配相当,即不旱不涝,那么柿子收成就会较好。

2.反映农民生产经验的

(1)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乱赶集。

此谚语反映了日照西部农村部分作物的收获时间。即七月核桃成熟,八月梨子成熟,而到了九月在集市上就可以看到柿子的影子了。

(2)青割麦子吃白面,青割谷子是憨蛋。

“青割麦子”,意思是如果想吃到比较白的面粉,就不要等到小麦都完全成熟的时候再割;而如果谷子还是青的,就割掉了,那就是笨蛋了。“憨蛋”,就是傻瓜、笨蛋的意思,因为谷子不完全成熟就割是不行的。

二、跟生活活动风俗有关的

1.反映节日风俗的

(1)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头疼;照旮旯,照旮旯,长虫蝎子都憋煞。[5]P698

此谚语反映了日照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提着灯笼到处照的习俗。在正月十四至十六夜间,家家上灯,县城会有灯会。而在农村会燃放“滴滴金”(是一种微型烟花,用手拿着燃放,会滴下金色的火星,因此称为“滴滴金”,这也反映了农民期待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孩子们会提着灯笼到处照,并且哼着歌谣:“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头疼”;“照旮旯,找旮旯,长虫(即蛇)蝎子都憋煞(憋死)。”

(2)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5]P699

九月九,就是重阳节。在以前,人们一般结伴爬山观景,然后晚上聚在一起吃大米干饭,因此有“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这一说。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3)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5]P697

这句歇后语反映了日照岁时习俗中跟过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所谓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又称为“辞灶”,指灶王爷回天庭,跟年后的初六灶王爷下界形成呼应,所以有“二十三上天言好事,初六下界保平安”一说。在春节这天贴对联,要贴在厨房烧饭的大锅旁边的“灶门头”(一种板画,画有灶王像)两边,图吉利。“稳拿糖瓜”是指二十三这天晚饭前要供水饺、麦芽糖瓜等,祭灶王,企求他能够“上天言好事”,即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反映婚嫁习俗的

(1)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5]P700

此俗语反映了日照当地人结婚时挂门帘的一个习俗。是指结婚当天,中午新娘过门之后,要在新房的门上挂一喜庆门帘。这个任务一般由新娘的弟弟(堂弟)来完成,在挂的时候,嘴里要一边念叨着“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一边上下轮一轮,然后两手举起挂上。反映了长辈对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2)今年扔(heng4)墩子,来年抱孙子。[5]P700

此俗语指结婚当天闹完洞房的人们散去,待夜深新郎新娘就寝之后,婆婆在洞房窗外扔一个木墩子,嘴中叨念着“今年扔墩子,来年抱孙子”,这反映了婆婆期待儿媳早生贵子的愿望。

(3)上床馉馇,下床面。[5]P700

“上床馉馇(水饺)”,即在结婚那天中午入洞房,新郎新娘要吃上床水饺,就是坐在他们的婚床上,一般情况下都是互相喂着吃包子,吃两个,预示着以后的生活顺利。而“下床面”指结婚第二天,即“二日”,新妇下床时要吃一碗“下床面”,预示着长长久久。

三、结语

俗语作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广泛活跃的一分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时间,选用不同的素材,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际需要创造出来的”[6],是语言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产物,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就俗语的整体而言,其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金石与泥沙并存;社会历史、民俗、技艺、道德伦理等诸文化事项多入其中”[1],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做是民间生活的文化实录。但是俗语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俗语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还反映了其对生活的追求,以及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俗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具有民俗文化内涵,还具有科学文化内涵,因此通过俗语发掘日照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

[3]王勤.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7-111.

[4]刘春清.俗语的来源及特性[J].殷都学刊,2000(2):98-100.

[5]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4.

[6]王勤.俗语的构成和意义(俗语论之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4-28.

[7]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8]刘晋利.从晋城俗语看晋城的民俗[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49-51.

[9]邓红华,田世雄.从郴州俗语透视郴州民俗[J].民族论坛,2007(4):38-39.

多彩的民俗文化篇5

一、民俗与民俗风

民俗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文献中。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士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书传》,“变民风,化民俗”。张紫晨先生对“民俗”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民俗’就是下层人民创造的、用来自我教化或传袭已久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给‘民俗’下定义:即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特别是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当中带有传承性的行为、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工艺美术等。”

民俗风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作品整体呈现出的具有独特民俗特征的艺术风格。它具体表现为作品题材的选取、创作手法的运用、塑造形象的方式、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等独创性,并通过艺术品表现出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二、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

吉祥图案,《辞海》中解释,“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通过某种自然物象的寓意、谐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愿望、理想的图案。主要流行在民间”。居阅时、瞿明安认为,“吉祥图案又称为‘瑞应图’或‘吉祥画’,是表现喜庆祝福和善的图案”。吉祥图案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有深刻的“涵义”——吉祥寓意。

吉祥寓意是吉祥图案设计的精髓和目的所在。传统吉祥图案以其内在的吉祥寓意和独特的形式美相结合,给现代陶艺的创作者带来无限的灵感和创作源泉。现代陶艺家是新一代文化的秉承者,他们主动吸收带有民间美术原创性且符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吉祥喜庆主题,通过艺术再创造,寓意于丰富的吉祥图案,以优美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融入丰富的情感表达与现代陶艺进行话语的融合诠释,构建出具有中国古朴稚拙的民俗风格与趣味为主的吉祥主题。

现代陶艺家们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运用是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重生,是当代审美视野下的传承与创新。图1是笔者纯手工拉坯制作、题材取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并采用景德镇传统的陶瓷颜料绘制及粉彩、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制作而成的具有民俗风格的陶艺作品。笔者凭借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和理论造诣,吸取具有中国民间美术文化象征吉祥如意的传统主题,再融合古朴粗犷的原始艺术和质朴明快的民间艺术的情境趣味,创造出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又有时代新意的作品。笔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过去,广泛吸收民间艺术质朴、率真、平安、祥和的吉祥主题,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

三、现代陶艺形式语言中民俗文化

现代艺术吸收民间绘画、剪纸、雕刻等民俗文化精髓,将其独特的线条、色彩、明暗对比、题材等以种种唯美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来。民俗文化是现代陶艺创作的立身之本,现代陶艺是民俗文化的反映,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方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及审美意识的提高,现代陶艺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将陶艺家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尽情地诠释,并借以民间艺术的传统语境进行改造和加工,赋予现代感的形式与内涵——民俗艺术的再生。

我国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朱乐耕的陶艺创作以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为基点,吸收并借鉴现代艺术思潮的视觉方式和造型手法,力求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陶艺作品。其代表作品《京剧人物》(图2),选取具有艺术美学意味的国粹京剧人物为原型,再采用景德镇传统“五彩”进行大胆的色彩对比装饰,与大片的红色达到对比色的调和,色彩明快,表现手法新颖,将民俗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很好地诠释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民俗文化,以现代艺术语言来表达,把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艺术化融入现代陶艺,使民族文化精神和现代设计语言共同汇成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笔者纯手工拉坯《吉祥如意》(图3),以来源于民俗文化中的“石榴”和“莲”来表达多子多福、吉庆祥和的美好愿望。画中一群天真浪漫、身着盛装的孩童,或携石榴或夺莲,神态生动可爱,给人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的感受,气氛喜庆祥和,彰显出中华民俗特色。站在艺术美的角度,作品利用釉面丰富特质达到的哑光质感,采用粉彩、新彩相结合进行工笔着色绘制,使得画面鲜艳亮丽、光彩夺目。作者把民俗文化与艺术巧妙结合,通过升华的过程赢得“力量”,不但做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赋予淳朴的民俗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也提升了艺术设计的审美品位与格调,将两者交融所体现的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民俗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现代陶艺对民俗风的召唤

民俗风洋溢着质朴、纯净、自由的气息,与当下人们心中的返璞归真、追求纯净与自由、渴望自我灵性的人性回归等美好向往相吻合。艺术的永恒主题是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现代陶艺作为艺术永恒主题的语言表现符号,它的泥土塑成的坯体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它淳朴率真的民间美术图式和意蕴表达是人们抛开都市喧嚣、找回纯真雅趣的精神家园,是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精神寄托与情感的召唤。

现代陶艺馥郁泥土的芬芳,存留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将创作者的民俗风格、情感的表露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具有民俗风格的现代陶艺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现代陶艺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其中,满足了广大人民多层次的消费心理需求,为现代陶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真正形成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返璞归真的现代陶艺民俗风,使人们欣赏到更多融入民俗形态的现代陶瓷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白明:《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术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页。

3.陈雨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与民俗文化》,载于《中国陶瓷》第36卷第6期。

4.河清:《现代与后现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页。

5.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6.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0页。

7.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52页。

8.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