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收集5篇)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篇1
【关键词】婴幼儿;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最为常见的婴幼儿呼吸道疾病之一,哮喘的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危害极大。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是由生活环境和遗传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1],然而,阐明其具体因素的临床证据至今尚不充分,因此引起不少的争议[2]。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本地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发生原因,并从统计学上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儿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婴幼儿(03岁)296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56例,女140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婴幼儿29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4例,女142例。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排除气道异物、纵膈肿物、心脏病等其他可能导致喘息的疾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由同一个调查人员对所有患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事先须经过培训合格。
121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前先征求流行病学及儿科等多方面的专家意见,初步设计问卷,再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及时修改问卷内容,达到本研究所需的效度。
122问卷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内容:①婴幼儿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居住地等:②母亲孕期情况:包括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史、妊娠剧吐(呕吐次数>2次/d,不能正常进饮食)、饲养宠物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等。③新生儿期因素:患儿性别、早产、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生后反复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采用逐步前进法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
2结果
21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与母亲孕期因素(妊娠剧吐、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新生儿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生后反复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均有关(P
22婴幼儿支气管哮喘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病理性黄疸、生后反复呼吸道感染、孕期被动抽烟是婴幼儿发生支气管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P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近15年间增加了75%,增加最快的是0~4岁,甚至达到了160%[3]。支气管哮喘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明确儿童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和流行趋势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31母亲孕期因素与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其中母亲孕期因素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认可。本研究通过对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与妊娠剧吐、孕期被动吸烟、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均有关,而与母亲孕期饲养宠物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无关。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家族聚集倾向较显著的遗传疾病,现有研究表明,父母一方存在支气管哮喘,其子女患病机率比其他健康儿童高2~5倍;父母双方均有支气管哮喘时,其子女患病机率比其他健康儿童的10倍[4]。我们的研究同样表明,母亲具有过敏性哮喘史是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成年吸烟人数的增加,母亲孕期吸烟和被动吸烟的比例也不断上升。烟草燃烧可产生大量有害化学物质,孕妇长时间暴露于烟雾环境可干扰胎儿及未成熟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发展过程,降低其免疫反应,进而损害患儿的肺功能[5]。本研究也显示,母亲孕期吸烟或吸烟是婴幼儿发生支气管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的研究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妊娠剧吐也是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母亲孕期频繁呕吐可影响正常进食和食物的吸收,严重可导致体重下降明显和营养不良,从而影响胎儿的肺部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发育。
关于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与母亲孕期饲养宠物史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认为早期暴露于家用宠物如猫、狗等可预防日后发生过敏性疾病[6];但在另外的研究则表明,环境中的内毒素和变应原水平可随家用宠物的增加而增加;而Litonjue则发现儿童哮喘的发生次数可因家养宠物的减少而减少[7]。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与母亲孕期饲养宠物无明显相关,关于这两者的具体关系仍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32新生儿期因素与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对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与新生儿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生后反复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均有关,而与新生儿期因素(患儿性别、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无关。
目前研究表明,50~65%的支气管哮喘儿童在婴儿期曾经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经历。另有研究发现首次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儿童中,15%患儿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可作为一种过敏原,使婴幼儿产生过敏反应和诱发哮喘发作[8]。在本研究结果中,我们也发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婴幼儿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外文献表明早产儿较足月儿肺功能低下,而且早产可影响肺发育,因此早产儿在婴儿期更容易患呼吸道疾病[9]。呼吸道疾病的反复发作可进一步损伤气道,进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黄疸可引起许多免疫性的异常。有学者证实,高胆红素血症能显著抑制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使其更易罹患感染性疾病[10]。通过更一步的探索发现,胆红素主要作用于Thl细胞,有效抑制Thl细胞的功能,促使Thl/Th2失衡;而且随着黄疸的加重,这一作用将更加明显。本项调查发现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病理性黄疸是婴幼儿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母乳喂养是婴幼儿哮喘的保护性因素。这与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Saarinen进行的长达17年的前瞻性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包括哮喘在内的变应性疾病,且其保护作用可持续到成年早期[11]。分析原因,可能是母乳喂养的婴儿血清IgF水平较低而IgA较多,而较高的IgA水平可保护呼吸道粘膜,减少其受病原体的侵犯和降低辅食的过敏率,从而降低儿童发展为哮喘的风险。
综上所述,婴幼儿哮喘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而识别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从而有效地降低哮喘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单玉君,刘建新东莞市儿童哮喘病因调查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27(4s):103104.
[2]王红玉,陈育智,马煜,等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的地区差异与生活方式的不同有关.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4145.
[3]MartelMJ,ReyE,MaloJL,etalDeterminantsoftheincidenceofchildhoodasthema:Atwo–stagecontrolstudy.AmJEpidemiol,2009,169(2):195205.
[4]DingYP,YaoHX,TangXL,etalAnepidemiologystudyofbronchialasthmaintheLiethnicgroupinChinaAsianPacJTropMed,2012,5(2):15761.
[5]AwasthiS,GuptaS,MauryaN,etalEnvironmentalriskfactorsforpersistentasthmainLucknow.IndianJPediatr,2012,79(10):13117.
[6]KramerMS,MatushL,BogdanovichN,etalThelowprevalenceofallergicdiseaseinEasternEurope:areriskfactorsconsistentwiththehygienehyposishypothesis?.ClinExpAllergy,2009,39(5):708716.
[7]LitonjuaAA,MiltonDK,CeledonJC,etalAlongitudinalanalysisofwheezinginyoungchildren:theindependenteffectsofearly1ifeexposuretohousedustendotoxin,allergens,andpets.AllerayClinImmunol,2002,110(5):736742.
[8]YeM,MandhanePJ,SenthilselvanAAssociationofbreastfeedingwithasthmainyoungAboriginalchildreninCanada.CanRespirJ,2012,19(6):361366.
[9]PaviI,JurkoviM,PastarZRiskfactorsforacute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inchildren.CollAntropol,2012,36(2):539542.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篇2
【摘要】目的:探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鹅口疮婴幼儿患者60例,单纯性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每3小时一次,患者晚上休息不擦洗。结果:60例患者的治疗数据表明,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疗效十分显著。
【关键词】婴幼儿;碳酸氢钠溶液;鹅口疮;患儿;治疗;效果观察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主要是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损害的临床表现为凝乳状的假膜,有“雪口”病之称。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病多发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机体发育尚未完善,自身免疫力低下,一旦条件适合很容易感染鹅口疮。近年来,念珠菌的抗药性增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然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对婴幼儿的身体损伤较大,为此作者利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鹅口疮患儿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0-3岁。
方法:用2.5%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洗患儿口腔,每3小时一次,晚上休息不擦洗。治疗时间5天。治疗期间未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的凝乳状斑点、白色片状假膜、发热。依据体征以0、1、2、3四个等级评价病变的程度(3级: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2级:白色片状假膜;1级:散在的凝乳状斑点;0级:粘膜充血水肿)。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的第5天末对病变体征进行评价。明显有效:下降三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75%;中度有效:下降俩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50%;轻度有效:下降一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25%;无效:病变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二结果
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后,60例鹅口疮患者病变体征好转,情况统计如下:口腔粘膜充血水肿60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9例,轻度有效9例,无效2例,好转率96.67%。散在的凝乳状斑点60例,明显有效50例,中度有效5例,轻度有效5例,无效0例,好转率100%。白色片状假膜49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6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7.96%。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30例,明显有效26例,中度有效1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6.67%。
三讨论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所谓白色念珠菌(Moniliaalbican)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真菌,它可以侵犯人体的多个部位。在正常人体中白色念珠菌的含量极少,一般不会引发疾病,但当人的免疫力低下或失去免疫力时,失去对该致病菌制约作用,它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婴幼儿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病症,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口腔内菌群受外界环境或抗性素类药物刺激时,很容易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产生鹅口疮。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口底、软腭、颊、舌等处多见。婴幼儿鹅口疮发病初期,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块,而这些白色的斑块不易用纱布或棉签擦掉。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宝宝在进食时会有痛苦的表情,严重时痛感表现更加明显,啼哭不止,哺乳困难,甚至一些宝宝的体温还会轻度上升。鹅口疮还会扩散至牙龈、扁桃体、咽部、食道等位置,会使宝宝吞咽困难,并发各类支气管或肺部疾病,更为严重的可致败血症。其实,鹅口疮并非什么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只要在发病初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家长如发现宝宝有类似鹅口疮的初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恶化,“亡羊补牢”。
婴幼儿感染鹅口疮的原因:(1)在给宝宝喂奶时,很容易出现溢奶现象,此时家长用纱布蘸水去擦宝宝的口颊内或舌上残留的奶块,很容易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导致感染;(2)婴幼儿的免疫抵抗力弱,同时口腔自洁能力差,很容易使潜伏于口腔内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3)口腔内的生物菌群有10多种,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受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刺激,菌群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革兰阴性和能合成维成素B族的细菌生长受阻,而白色念珠菌则活跃起来;(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如果婴幼儿口腔pH长期低于正常水平,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必须引起重视的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感染,再想办法去补救,就会使治疗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应时常监测婴幼儿的口腔PH值,一旦低于正常水平就应当引起重视,以防此环境下促使白色念珠菌滋生。作者对60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观察,认为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治疗鹅口疮效果非常明显。原因在于碳酸氢钠呈弱碱性,可溶解粘蛋白,清除有机物,还可改变微生物地酸性环境而抑菌。同时,应注意碳酸氢钠不宜食用,容易使患儿产生代谢性碱中毒,作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试口腔,吸收量轻微,不会产生碱中毒现象。实验的好转率为96.67%,虽然结果喜人,但仍然不是100%,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和最佳有效浓度仍待进一步研究。此法优点在于用药简便经济,易于观察疗效,适用农村群众,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婴幼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仍非常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预防用药,甚至有少数既无治疗也无预防指征的用药。因此,严格掌握指征,减少和避免无指征及多联合用药,规范使用抗生素是每个儿科医生抗感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维恒.孩子得了鹅口疮怎么办[J].中华养生保健,2011,(03).
[2]庞雪晶,江茹,蔡绍富.婴儿鹅口疮145例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3,(04).
[3]口咽部鹅口疮与多种微生物有关[J].中国社区医师,1986,(04).
[4]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6,(06).
[5]郑肇敏,张雪岚,周坤,刘瑞英.碳酸氢钠清洗口腔预防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5,(09).
[6]陈进文,陈幻,何芳,宁成诚,王振稳,庞秋华.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口腔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01).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篇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看,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仍存在着重视不够、部门配合不协调、投入机制不健全、技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切实加强这项工作,有效降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根据《母婴保健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0年)》,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比例也在增加,严重威胁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直接影响出生人口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要性,从维护我国妇女儿童健康和人口质量、稳定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防治艾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本地区本单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规划,在资金安排、宣传教育、培训和监督指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明确分工,建立协作机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一项全局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要建立由妇幼部门牵头,疾控、医政、规财等部门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分工,加强协调,保证这项工作有序开展。妇幼部门主要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综合协调,并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以及提供信息和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疾控部门负责指导婚前保健人群和孕产妇HIV抗体的筛查及承担确证试验等工作,为建设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及艾滋病检测点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做好检测人员的培训。医政部门负责阳性孕产妇和婴儿的救治工作。规划财务部门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经费的统筹安排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提供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卫生部下发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发现阳性孕产妇和婴儿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妇幼卫生行政部门。在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及时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当地艾滋病治疗体系,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提供住院分娩,保证其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
三、加大投入,保障工作经费。艾滋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各地要加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投入力度,保证疫情监测、药品和试剂采购、职业暴露、人员培训、宣传教育及开展预防服务、随访等工作的必要经费。用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经费,妇幼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工作的开展。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和开展综合性防治艾滋病国际项目的地区,要将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妇幼卫生管理部门纳入示范区和国际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和部门协调,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四、因地制宜,规范技术服务。各地要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妇幼保健常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常规化工作机制。将包括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干预、随访等内容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融入到婚前保健、孕产妇保健及儿童保健等妇幼保健服务范围内,予以加强。
各地要参照《实施方案》,坚持因地制宜和预防为主,根据艾滋病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及工作条件等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科学规范地推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五、积极配合,加大宣教力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妇儿工委、妇联、计生、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积极配合,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作为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内容。根据各地的特点,开发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材料,增加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和发放数量,扩大发放地区和宣传教育人群覆盖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目标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进一步提高孕产妇艾滋病筛查的自觉性。
六、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各地要加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逐级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覆盖面,并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可根据实际需要,重点开展包括自愿咨询检测、职业暴露防护等内容的专项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规范管理和技术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七、分类指导,强化监督管理。开展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是促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各项措施落实和各项技术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参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与评估方案(试行)》(详见附件),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工作。
监督指导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要根据艾滋病疫情特点、传播途径、工作机制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侧重地进行监督管理和技术分类指导,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八、加强管理,提高信息利用。各地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信息质量、信息上报的管理和考核工作,确保有关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填写和上报。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篇4
婴幼儿是龋齿高发危险人群。根据我国最新的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城市和农村中婴幼儿龋齿发病率平均为19.2%。其中,相比之下,城市中婴幼儿龋齿发病率高于农村。因此,做好龋齿的防与治是婴幼儿保健的重要内容。
龋齿的发生原因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龋齿的发生原因只有三个,即唾液变形链球菌、牙齿钙化有缺陷以及经常吃产生酸的饮食。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个因素是如何集中在孩子口腔中的。婴幼儿口中引起龋齿的链球菌一般来自于父母的口腔,这是因为父母在喂养孩子时,通常会先尝一尝孩子食物的冷热,在不经意间将口腔中的细菌传播给了孩子。婴幼儿的乳牙发育在胚胎期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2岁农右。在这期间,母亲或婴幼儿出现疾病或饮食障碍,都有可能导致宝宝的乳牙钙化不良,从而为以后龋齿的发生埋下隐患。婴幼儿的食物中,有很多都能产生酸性物质,这是无法避免的,甚至连牛奶也是如此。所以,理论上说,婴幼儿患龋齿的因素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婴幼儿龋齿的防与治呢?
婴幼儿龋齿的特点
婴幼儿的生活和饮食毕竟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和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区别。婴幼儿容易患“奶瓶龋”和“可乐牙”。婴儿睡眠之前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医学上称为“奶瓶龋”,表现为上颔门牙的表面、邻面大面积龋坏,牙齿呈棕褐色,表层釉质脱落。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患龋齿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因此积极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奶瓶龋”主要原因是家长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孩子躺着的姿势使奶瓶嘴直接贴附于上颌乳切牙,让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中,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而破坏牙齿。当婴幼儿清醒时,可以通过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内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而当婴幼儿入睡后,唾液分泌会减少,吞咽动作停止,口腔的自洁、稀释和中和作用均下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环绕在牙齿周围,很容易发生龋齿。“奶瓶龋”的主要特点是:以侵犯上颔乳门牙为主,这也与上颌乳切牙最先萌出有关。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能波及后面的牙齿。婴幼儿的乳牙钙化程度低,牙质软,又是多个牙齿同时浸泡在奶液里,故龋坏速度快,龋坏牙数多。这也是“奶瓶龋”的一大特点。
幼儿发生龋齿的另一个常见的因素是经常大量地喝可乐等碳酸饮料,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碳酸和糖分,碳酸可夺走牙齿中钙等物质,腐蚀牙齿,使牙齿脱矿,从而容易引发龋齿等口腔疾病。碳酸饮料中的碳酸还会夺走血液中的钙等物质,引起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到全身的健康。喝甜饮料引发的龋齿特点与奶瓶龋齿有相似之处,即多颗牙齿同时受到损害,牙齿表面釉质脱落,牙齿病损区呈黄褐色,病损进展比较快。
虽然“奶瓶龋”和“可乐牙”是婴幼儿常见病。但不是说不能喝牛奶和可乐等碳酸饮料,而是应该注意如何避免“奶瓶龋”和“可乐牙”的发生。
婴幼儿龋齿的防治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篇5
一、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1、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和省对妇幼保健机构及基层人员的补助政策,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制定下发《*省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巩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果。开展妇幼卫生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项目工作成果
2、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降消”项目。在68个县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现全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全覆盖。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完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抓好新扩展项目县启动和社会动员宣传。开展人员培训和临床进修、专家蹲点,提高基层助产技术水平。加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和运转程序。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
3、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继续在5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自愿咨询与检测、咨询指导、孕期筛查、业务培训、宣传教育、质量控制与监测等工作。进一步扩大孕期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覆盖面,提高孕产妇咨询和筛查率。对筛查出的阳性病例及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做好追踪与随访,保障母婴安全。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咨询与筛查工作质量。
4、继续实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第六周期项目”、“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项目”、“中国母亲援助—复明12号流动眼科手术车和母亲健康快车”及“中美妇女儿童与家庭健康合作项目”等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实现项目目标。
三、加强母婴保健监督管理,依法规范技术服务
5、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管理,严格程序和标准。出台《*省产前诊断技术规范(试行)》,对各市产前诊断分中心进行考核审批,对产前筛查中心进行抽查。加强对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继续开展打击非法接生、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专项治理活动,严查违法行为。
6、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等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的管理。联合有关部门制发《*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对全省《出生医学证明》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7、贯彻落实《*省“一法两纲”宣传工作方案(*-2010年)》,深入宣传《母婴保健法》、《*省母婴保健条例》、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为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8、继续推进《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10年)》的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省<产前诊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稿)》和《*省产前筛查管理办法(修订稿)》。建立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网络,做好三级预防出生缺陷的相关工作,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宣传活动,培训专业人员,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工作,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9、创新思路、加强协作,采取措施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保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扩大婚检覆盖面。开展婚前卫生指导与咨询,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10、贯彻落实《*省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治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甲低和苯丙酮尿症)达到75%。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减少儿童先天听力残疾。
五、落实“两纲”目标,提高妇幼卫生工作水平
11、贯彻落实卫生部《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结合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推广母子保健保偿责任制,全省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85%以上。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将其纳入两个系统管理内容,健全登记报告制度,掌握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健康状况。
12、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妇女生殖道感染、宫颈癌及乳腺癌防治,妇女病普查率达到50%以上。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推进0-3岁儿童“摇篮工程”实施,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
13、继续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达标验收活动。依据卫生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和《*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评审标准》等,开展培训和督导,在各市自查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抽查验收。
14、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和监督,巩固创建成果。按照卫生部《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开展督导检查,落实《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和爱婴医院十条措施。积极推进《婴幼儿喂养策略》的实施,逐级开展《婴幼儿喂养策略》培训,大力加强母乳喂养宣传,保护和促进母乳喂养。
15、深入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重点加强县乡级人员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新生儿窒息复苏试点,减少新生儿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