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收集5篇)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篇1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篇2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叶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菊展后,全班60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20多种菊花,五彩缤纷。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篇3
比如,关于“秋”,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诗句。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贺铸《鹧鸪天》:秋风想见西湖上,化作白莲千叶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萋兮吟》: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龚自珍:四海变秋声,一室难为春。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马致远: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继而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场景,我们便可以开始写作了。不过,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闭上眼睛,遥想两三枝嫣红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绿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戏的鸭儿摆动起颈项,霎时晶莹的水珠四射,苏轼信笔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动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闹”字,让人在一刹那仿佛就能看到枝头的杏花密密匝匝,开得何等繁盛;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就能听到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怒放的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这两个段落就是对原诗句的描述与评述,即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
第二、要有对诗句的合理归类。有一些诗句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写作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归类在一起,这样便容易集中地说明自己的主题。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诗句则揭示了春风最本质的特点:带来生命。许多诗人都曾为此作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使江南披上了绿装,这是生命的动态表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春风像剪刀裁剪出如许的细叶,裁剪出大好的春光,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风滋润万物,却不让万物感受到春风的关切,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组诗句写的都与生命有关,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三、叙述的语句要富有变化。是先引用诗句再提作者,还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诗句,写作时都要用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那该是如何的惬意!这个段落是学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学生修改时注意叙述语句的变化,学生修改为: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因语句富有变化,而显得有韵味得多。
因此,诗句的引用要注意与行文所设置的场景水融。
例:学生用上述关于“秋”的诗句写成的作文。
秋颜
文璇
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才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篇4
关键词:诗歌鉴赏主旨对比阅读
高考试题中,文学鉴赏题材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了解它的形式。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都是要求从A、B、C、D四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包括诗词的主题、修辞、个别词的含义、语言艺术的特点等方面。文学鉴赏题还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就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作简单的探讨。
一、领略全诗内容,慎看“主旨”项
诗歌鉴赏中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并非熟悉,因此,不必拘泥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理解大意即可,领略大意就应该把A、B、C、D四项全部看完,有一些题项的分析,能对你的思维起到指路作用。所谓慎看“主旨”,就是要看四项中是否有凭空拔高,无中生有,随意曲解诗歌的主旨,设下陷阱,这样的题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名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况。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做含意隽永,富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道题A、B两项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一般的同学都不会选错,D项考表现手法,这首诗内容浅显明白,符合D项的说法,C项说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这是没错的,关键在后面的“突出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尽管很多诗句都借菊述志,但这里所议论的,不是对菊的偏爱,而是因为它太独特了,“此花开尽更无花”从而引发了诗人的兴趣。因此C项的评价拔高了诗句,不能一说到菊花,就想到高洁气质,所以从诗句的主旨方面去考虑,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答案。
二、善于捕捉信息,对比阅读
高考试题中有时为了显示试题的“能力与创造性”,会把两首题材有点相似、但内容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的诗交织起来进行测试。做这类题,应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确定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A.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疑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B.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相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代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篇5
关键词:《千只鹤》象征手法艺术风格
运用象征手法,是川端康成文学的主要特质之一。文字作为事物与精神之间的载体,间接表现出某种感情状态或精神意识,这样就将小说从写实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川端康成的象征手法往往重在表现内心感受到的幻境声色、意象等,带有神秘性的暗示美。《千只鹤》的象征手法纯熟而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巧妙地呈现出了人物矛盾的内在心理与感情纠葛,令人回味无穷。
一、事物的象征
事物:千只鹤
千只鹤象征的是菊治的相亲对象——稻村雪子。雪子这一艺术形象是通过菊治的视角展现的,菊治对雪子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那位小姐手拿一个粉红色绉绸包袱包里的小包,上面绘有洁白的千只鹤,美极了。”[1]这洁白的千只鹤图案给菊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子点茶时,周围好像有千百只白色的小鹤在不停地飞舞。在菊治和太田夫人发生肉体关系的那一天黄昏,坐在回家的电车上,望着落日,菊治闭上眼睛看到的却是雪子包袱上的千只鹤,在眼前的霞空里翩翩起舞。在菊治眼里,那翩翩起舞洁白的千只鹤是雪子的化身。它象征了纯洁、清纯、美丽、无道德上瑕疵的雪子。
二、人物的象征
人物一:雪子
雪子在文中的出现的次数和对雪子描写的次数都非常少,在作品里,她只有两次出现在菊治面前。一次是应栗本千加子之邀赴她的茶会,这次赴约也含有相亲的意思。菊治第一次见她就对她包上的千只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雪子又应千加子之邀为菊治点茶,在菊治眼中,与千加子和太田夫人过去所经历的紊乱纠葛相比,雪子是不寻常的,文章这样写道:“菊治感到这位点茶的小姐的纯洁实在美。”[2]后来具体地写了雪子点茶时的神态:“她那纯朴的点茶做派,没有丝毫毛病。从胸部到膝部的姿态都非常正确,可以领略到她的高雅气度。嫩叶的影子投在小姐身后的糊纸拉门上,使人感到她那艳丽的长袖和服的肩部和袖兜隐约反射出柔光,那头秀发也非常亮丽。作为茶室来说,这房间当然太亮了些,然而它却能映衬出小姐的青春光彩。少女般的小红绸中也不使人感到平庸,反倒给人有一种水灵灵的感觉。小姐的手恍若朵朵绽开的红花。小姐的周边,仿佛有又白又小的千只鹤在翩翩飞舞。”[3]这一大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有高雅气度、非常亮丽、水灵灵的脱俗的美少女。还有一次又是千加子擅作主张,把雪子请到菊治家。这次川端没有具体地写雪子的外貌,只写道:“客厅的拉门敞开着,小姐坐着靠近门口处。小姐的光彩仿佛朦胧地照到宽敞客厅的昏暗的深处”,“小姐系的也是缀有菖兰花样的腰带”[4]。寥寥几十个字,就把雪子这次外貌和衣着介绍完了。其后,再没有正面描写过雪子的形象。这次造访,只是通过菊治的回忆将昨天见雪子的感受描写出来。菊治收拾着昨天用过的茶具,“他觉得茶室里仿佛还飘忽着小姐的芳香”,“也是为了眷恋稻村小姐的余香”[5]。稻村小姐的来访,使菊治彻夜难眠。然而,此后,稻村小姐再也没有出现在菊治面前。只有那千只鹤的图案和雪子留下的余香让菊治一直难以忘怀。对于菊治来说,稻村小姐是纯洁的、美好的,菊治感到自己不再纯洁,是与她处于不同世界的人。虽然菊治内心里也是倾慕雪子的,但稻村小姐纯洁的美对他来说是光,是梦幻。纵观之,《千只鹤》的重要人物,无论是菊治的父亲、栗本千加子、太田夫人、太田文子还是菊治本身,皆于道德有亏,相比之下,唯有雪子纯洁、美丽、无道德上的瑕疵,她所象征的正是另一种崇高的无法企及的虚幻美。
人物二:栗本千加子
栗本千加子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千只鹤》的一个人物,正因为她举办茶会邀请菊治与稻村小姐相见,并在她的茶会上,小说的主要人物聚集在一起。虽然栗本千加子为菊治家帮了很多忙、做了很多事,可是在菊治眼中,她总像她胸上的那颗大黑痣那样丑陋。菊治是在八九岁时随父亲到千加子家偶然看到她上的黑痣。当时菊治的年龄还小,可从那以后这颗黑痣在菊治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那么的清晰、实在。栗本千加子算是一个很精明能干的女人,在菊治父亲移情于太田夫人后,她以中性的处事态度频繁地出入菊治家。她用这种方式消除菊治母亲的顾虑,并假装替菊治母亲的不幸打抱不平去教训太田夫人。其实,她是出于自己的妒忌心,才去指责太田夫人的。她的这种举动未得到菊治母亲的认可。菊治也觉得她着实可恶。菊治虽对栗本千加子介绍的稻村小姐有倾慕之情,可他因为丑陋的千加子的关系觉得这对纯洁的雪子太不公平了。他不想玷辱了圣洁的稻村小姐,因而拒绝了这门亲事。这个是在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并生有黑毛的女人,这是像符咒一样紧箍菊治的象征。照理说,这种生理上的不足,充其量是类似其他病残的表象,其责任并不在千加子本人。然而川端康成所追求的是某种情绪的表现,为此“黑痣,对于菊治来说是千加子的象征……千加子的出现必然要给菊治的心里罩上阴影,黑痣是命运的象征。”[6]千加子从日文也可以写成“近子”,即现实、实在之意。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如影随形地缠在菊治身边,她身上的黑痣已成为菊治心上的隐患。因为这是父亲与千加子有染的证据。这是现实中背德的行为,而且千加子的行为一贯地强势主导,她做与菊治有关的事从来都是自作主张,也不考虑菊治的感受。每次千加子未经菊治的同意,擅作主张,菊治的眼前就会出现她那颗大黑痣。文章这样写道:“但是,一想到这两个女人如今还活着,并且在谈论父亲,而母亲却已辞世,菊治不免感到一股怒火涌上心头。近子胸脯上的那块丑陋的痣也浮现在眼前。”[7]菊治感到千加子的丑陋就如同她那颗长着黑毛的大黑痣那样真实、那样难以从他的脑海中磨灭。菊治对千加子的某些行为不由地产生一种嫌恶感。文章通过菊治的视角,表达了对中性化的栗本千加子的厌恶。他感到千加子那丑陋的黑痣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实在。文章的结局是只有千加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存下去。川端康成将千加子塑造成真实的丑的化身,说明丑陋是具体的、无比鲜明的、不可抹杀的。这使千加子这个形象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人物三:文子
在这篇小说里最突出的也是最难理解的人物是文子。作为太田夫人的女儿,她从小就知道母亲与菊治父亲有染,不可思议的是在千加子的数落下,她和母亲双双跪在千加子的面前求饶。因此,她开始时对三谷自然会有一种恨。“起初,三谷再怎么亲近文子,她却一点也不亲近他。”“可是,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空袭越发猛烈,她似乎悟到了什么,态度整个改变了。”她开始想对三谷尽自己的一份心。甚至,在十分危险的时刻,她主动承担起了为菊治家购买紧缺食品的事,并且拼命地做。她还在空袭警报频繁的时候舍身送菊治父亲回家,有一次害得她自己在防空壕里过了一夜。我想文子是不忍心看到母亲一个人痛苦地生活,才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确保三谷先生的安全。文子对母亲的爱意深厚,才促使她不顾道德而只为母亲的幸福着想。当时如此幼小的文子就懂得包容母亲的一切,理解和宽恕别人,可见她的品德是高尚的。等到文子长大成人,她的母亲在三谷死后偶遇与三谷相貌非常相似的菊治后又将浓厚的感情移向菊治,并和菊治在情人旅馆里度过了浪漫而销魂的一夜。文子对此是清清楚楚的。她先是阻止她的母亲和菊治继续来往,但是当看到母亲十分痛苦,她心里也局促不安。特别是在她母亲自杀后,她意识到菊治也陷入极为自责和愧疚的境地。菊治苦思冥想:“让夫人寻短见的究竟是爱还是罪?”[8]这时,又是文子以她的执著的爱拯救了菊治,她先是向菊治赠送了“白釉里隐约透出红色,显得冷峻而温馨,罐身润泽”的志野彩陶。它是太田夫人的遗物,是太田夫人的象征。最后,她不仅是作为母亲的分身,而且合二为一,她委身于菊治,向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整个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子是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甘愿奉献的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他的文章更赋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