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收集5篇)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1
【关键词】东北气候;脑出血;探讨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57-01
自发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气候因素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研究这一相关性,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12年2月发病的患者进行的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39例,为2006年11月-2012年2月发病的患者。男76例,女59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59.45±8.5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外囊出血18例,丘脑出血16例,基底节区或丘脑出血破人脑室20例,脑室内出血17例,脑叶出血22例,小脑出血10例,脑干出血5例。
1.2研究方法详细记录发病时间、诱发因素及有关病史。四季划分以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1月为冬季,5~7月为夏季;昼夜24小时平均分为6段,按照发病时间分别计算各时间段的发病人数。
2结果
凌晨是脑出血发生的高峰时期;在一周中,星期一发生脑出血的概率最大;在四季中,冬季发生脑出血事件明显高于夏季。
3讨论
镇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的北部,南起北纬45度28分,北至北纬46度18分;西起东经122度47分,东至东经124度24分。东靠嫩江与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西连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南和西南分别与大安市、洮南市、洮北区为邻,北和黑龙江泰来县、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接壤。幅员面积4737.43平方公里,处于松嫩平原的西部边缘上。每年的10月中旬到3月末是寒冷季节。
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多数有长期的高血压史。患者往往由于隋绪激动、费劲用力、过度劳累或不按规定服药,加之天气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小动脉收缩,促使高血压病人血压升高,就容易导致脑出血。此外,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吸烟、过度饮酒的人群,均是脑出血相对高发的人群,须格外引起注意。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确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按照“排查要认真、治理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要求,明确责任,协同配合,扎实推进,全面排查和治理隐患,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使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各种安全隐患明显减少,确保我校师生生命安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成立冬季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军
副组长:穆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兼办公室主任:穆平
成员:余祖源王正坤石永莲周业军
程亚张启兰叶维张大伦
张玲余祖秀冉玲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1、组织各班就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2、开展学校冬季安全工作大检查。11月15日学校将组织一次由校长带队、所有男教师、门位值班人员参加的冬季安全工作大检查,切实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尤其对各间办公室、教室用电线路;实验室、图书管理室、仪器保管室的消防安全等重点部位和重要场所作重点检查。
3、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我校今年将南山小学和田家寨小学资源整合办学,所以南山和田家寨学生就有包接送车辆。冬季地面结冰路滑,易发生交通事故。学校要积极和山盆镇交管部门取得联系,举办一期驾驶员培训班,对司机提出明确要求。各班做好学生上下学乘车登记,希望家长与送子车主签订冬季乘车安全协议书。
4、做好冬季校园防火工作。冬季来临,进入火灾高发期,要加强对消防设施的安全检查,对消防器材不合格、消防通道不畅通、应急疏散标志不符合规范要求、应急出口堵塞封闭等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迅速整改。11月22日至25日,学校将组织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等消防安全常识教育培训,利用课间操时间组织师生了解和掌握灭火知识的演练,学会并熟练掌握火灾报警、扑救初起火灾、逃生自救等知识;禁止违规使用超负荷电热取暖器。
5、要加强对学生户外运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安全事项,严防运动不当或场地问题而引发意外伤害。
6、集中开展冬季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周(11月29日至12月5日)。活动周内学校要针对天冷路滑,各类安全事故多发等特点,结合学校安全工作实际,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能力为重点,周一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周二至周四开展防火逃生自救演习和如何使用灭火器的演习,在活动周内集中开展一次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疾病预防和防侵害、防突发事故、防雨雪灾害、防不法分子伤害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要让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一旦发生中毒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教育学生不要乘座“黑车”和超载车,不准到结冰的江河水库上玩耍、滑冰。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7、做好冬季大雾和大雪等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学校领导要进一步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并结合实际,提前采取措施,积极防范各类气象灾害。如遇重大气象灾害,学校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寒冷程度,适当调整上课时间和假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统一管理,严防学生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条件下私自或结伴返家。
8、做好疾病预防、流感的防控工作。进入冬季,是流感多发季节,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更容易引起流感的传播,因此,学校要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流感的防控工作,做好通风、晨检、消毒和信息报送工作,避免疾病、流感的泛滥,保护师生的身心健康。
四、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冬季安全期从2010年11月10日至2011年2月28日结束,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传达部署阶段(2010年11月10日至20日)
2010年11月11日召开全体教师会,成立冬季安全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制定冬季安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对冬季防火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检查落实阶段(2010年11月2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11月29日至12月5日定为安全教育活动周,开展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声势浩大的安全宣传系列活动,请安全副校长走进校园,为师生讲解冬季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冬季防火期应注意的消防安全问题和应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素质和自防自救能力。
学校领导将带领全体教师集中进行安全专项治理,要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全面详细地掌握情况,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登记造册,要制定隐患整治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整改隐患。落实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确保各项措施部署到位、检查到位、落实到位。
冬防期间学校至少每半月开展一次自检自查。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工作措施不到位的,要追究其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3、检查验收阶段(2011年3月1日至5日)。学校要认真总结冬防工作经验,查找问题与不足,并将情况及时报送山盆中心学校和教育科技局学校安全管理办。
五、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县、镇有关文件要求和相关会议精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做好冬季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抓好冬防工作。对我校冬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校长要亲自检查督导、亲自抓好落实。要与当地政府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络协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抓好冬季防火安全各项工作。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3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病毒仔猪消毒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2-0277-01
当猪感染了流行性腹泻病毒后,会快速消瘦,仔猪会停止生长发育,母猪乳汁减少,而且很容易传遍整个猪场。因此,这种疾病虽然通常不致死但却威胁着饲养者的产量。本文尝试从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传染分析,并提出防治流行性腹泻的具体措施。
1流行性腹泻的识别
猪的流行性腹泻,通常发生在冬季最寒冷的12月到次年2月。健康的猪在感染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后,小肠上发生病变,出现了消化问题,先是水样便,呕吐,之后是脱水的严重症状。
从临床上看,病猪会突发水样性的、灰色或者灰黄色水样粪便的腹泻,并在进食后呕吐。猪因为摄入营养不足而快速消瘦。有少量的病猪会在发病时体温升高。10日龄以下的仔猪因为身体弱,容易因脱水而死亡。如果治愈不及时,很多耐过流行性腹泻不死的仔猪未来也会发育不良,成为“僵猪”,不能长成60公斤以上的育肥猪。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染对象,没有年龄大小之分,各种猪都可能被传染。但是越是幼小的猪症状会越明显,消瘦也越厉害。
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播与传染特点
这种病毒可以在健康的猪身上潜伏,即不发生病症但是却有传染性。饲养户常常发现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陆续发病,最终全圈无一幸免。病毒侵害患猪的肠道,随着粪便一起排除。那么粪便沾染的地方,例如出粪工具,车辆,饲养人员的鞋子手套,墙壁,走廊,都可能因为粪便的运输而成为病毒传播媒介。
而病毒在健康的成年猪身上的潜伏期,通常为两天或者更长,这也是该病在早起内容易引起整群患病的原因。
不仅仅是脯乳期的仔猪,其他年龄的猪,比如架子猪和育肥猪都容易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发病率在100%。因此,如果圈舍中一头猪发现患病,那么3周到4周时间内,圈舍内的架子猪、育肥猪和仔猪都会最终患病。其中,只有母猪的自身防御能力稍好,发病率相对较低,发病率在90%,但仍然极有可能被感染。而且母猪患病后,会出现乳汁减少甚至停止的现象,从而更加影响仔猪的成长。
3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
3.1精心饲养,确保猪群的健康
精心饲养能够提高猪群整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对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是基础工作。对于过保质期的饲料,例如发霉的饲料,如果还要使用,需要按比例添加脱霉剂,同时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尽量不给猪吃受潮、过期或者发霉的饲料。其次,要在冬季给猪群做好保暖防风工作,特别是配种怀孕猪舍、产房、小猪保育舍,要让温度不低于15度。产房内温度应该在23度左右。所有的猪舍内,不能有“贼风”风口直吹。不仅室内环境要温暖,哺乳期的仔猪也不能饮用凉水,应该用不低于20度的温水饮水。有条件的猪场,可以每个月进行一期同步保健,能够有效的控制细菌和病毒。针对分娩母猪和仔猪,要进行专门的保健,建议分娩的母猪在3天后保健,仔猪要接受3针保健。
3.2紧急接种疫苗
一旦在区域或临近区域内发现患猪,要给整个猪群紧急接种胃流二联苗或胃流轮三联苗疫苗。相比猪群被传染后的危害和成本,接种疫苗是相对经济的做法。
3.3做好隔离消毒
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后要都圈舍进行全面封锁。如果是老的役区,即常年发生猪流行性腹泻役情,建议对出现明显症状且日龄扑杀10日龄之内仔猪进行捕杀和无害化处理。如前文所说,幼小仔猪患病后容易脱水而死,且即时顺利度过疫情期也可能不能正常成长发育。这样是对整个猪群的保护。
然后,对患猪活动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饲养人员的手套、鞋子,普通的消毒液,例如84消毒液就可以杀灭病毒。最后在养殖小区的饲养人员,应该尽快将消息上报,减少去其他饲养圈舍的走动,提醒其他养殖户可以对应加强疫苗、消毒工作,以免病情从一个猪场扩展到整个养殖区。
3.4在入冬季节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
冬季天气寒冷,饲养人员往往会疏忽消毒工作,认为夏秋季节是传染病高发期。因此,建议在入冬时节,对圈舍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所有台面、墙面进行喷洒消毒;食槽、排水道进行重点消毒,并更换干净的垫草。在冬季3个月中,在圈舍前设置消毒池,池水深约3厘米。消毒液应该每天更换。3个月冬季期内,垫草也要每个月更换一次。
4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
用肠道消炎药通常就能有效的治疗猪流行性腹泻。但是饲养人员要根据患猪的年龄,是否出现脱水等情况进行具体的治疗,并通过特殊照料让患猪早日康复。
首先要确保仔猪不会脱水,因为这种病虽然通常不致死,但是仔猪身体抵抗力差,如果严重脱水,也可能会危及生命。可以用口服补盐液搅拌土霉素或诺佛沙星,用39度的温水给仔猪灌服。每日4-5次。对所有患猪,在出现腹泻的最初3天内,要给患猪口服葡萄糖盐溶液。如果患猪不想自由饮水,可以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
发现患猪通常是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但同时要避免猪舍过分潮湿闷热,空气不流动,也不利于患猪康复。也要及时清理患猪的粪便,在治疗过程中每日消毒,隔断病原。
饲喂方面增加温水饮水次数,饲料更加新鲜。因为患猪通常不思饮食,可以适当添加白糖增加食欲。
以上措施同步采用,精心思维,通常一个月后整群猪可以基本痊愈。
另外,猪流行性腹泻虽然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冬季,但是夏季偶尔也会有报道出现疫情。因此,夏季出现类似的腹泻、呕吐情况,也不能排除猪流行性腹泻的可能性,以免延误治疗,形成更大面积的疫情。
综上,猪流行性腹泻,是威胁到仔猪健康成长和整个猪群产量的常见疾病。本文建议从日常饲养的消毒、保温、饲料品质等方面入手预防该疾病,而一旦发现疾病,首先要做的是通过隔离消毒甚至捕杀进行避免损失扩大,对于仔猪和育肥猪进行不同的照料和用药。
参考文献
[1]王琼秋;李建国;张镜云;薛香圆;张锦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J];中国畜禽种业;2010年01期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4
今天我讲话的内容是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春天是个阳光明媚,暖风熏人的季节,但就在我们尽情享受春天美好景致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春季要特别关注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健康。冬春交替之际,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气候的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较大,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不及调节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同时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又比冬季活跃,所以人体就容易患病。同学们,春季是流感、流脑、腮腺炎、麻诊、水痘、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两季,传播迅速、流行性强,是最常发生的疾病。为切实加强学校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特提出以下要求:
1.同学们都要树立起预防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切断传播途径。不食用不清洁的食物,坚决杜绝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减少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3.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同学们要上好体育课和阳光活动课,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免运动受伤。另外,睡眠休息要好。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休息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显得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否则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4.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变化,发现有学生发烧等现象,要立即让学生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5.各班要积极开展春季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发现身体异常,及时到医院就疹。
6.保持教室环境的空气流畅,少去拥挤、密闭的公共场所;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5
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1219例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分析,重点研究其人群分布、季节分布以及疾病症候群分布。
结果:经分析,收治的1219例患者在季节、人群和疾病症候群上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在临床诊治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诊断。
结论:要高度重视健康意识教育工作,促使各类人群特别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加强体育锻炼,减少疾病侵蚀。
关键词:感染科发热伴呼吸道症状临床分析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3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42-02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是感染科接诊的主要疾病类别之一,同时也是居民多发高发的常见疾病,在人群分布、季节分布和疾病分布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加强对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可以为环境卫生整治、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文即以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自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前来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1219例。其中男性患者639例,女性患者580例;年龄最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79岁。这些患者均符合国家临床诊断标准关于发热伴随呼吸道症状的定义标准,即体温≥37.3℃,同时伴有呼吸道充血、咽痛、气短、哮喘、咳嗽、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胸闷等鼻、咽、肺部感染症状。
1.2方法。对以上1219例患者从季节分布、人群分布以及疾病症候群分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其中门诊诊断需转入呼吸科住院患者在入院后进行血液、尿液等方面的化验,并根据需要进行痰、胸腔积液、咽拭子涂片及培养,进行进一步诊断和病原学分析。
2临床分析
2.1人群分布。在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中,男性患者639例,女性患者580例;年龄最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79岁。其中72%为城镇居民,28%为农村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基层卫生室(所)的分流;其中学龄前(0-7岁)儿童443例,占36.13%,其中大部分病例在儿科门诊首诊;中小学生患者109例,占8.94%;18岁至60岁患者425例,占34.86%;60岁以上患者242例,占19.85%。
2.2季节分布。在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中,冬春季发病患者964例,占患者总数的79.09%;夏秋季发病人数255例,占患者总数的20.91%。而在具体的疾病类型方面,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而在冬春季发病人群中,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前(0-7岁)儿童,而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则以18-60岁患者为主。
2.3疾病分布。在疾病分布方面,共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94例,占患者总数的56.93%;支气管炎(肺炎)患者281例,占患者总数的23.05%;肺结核患者47例,占患者总数的3.86%;其他传染性疾病197例,占患者总数的16.16%,其中风疹66例、流腮57例;水痘38例,猩红热24例,麻疹12例。
2.4住院患者情况。经感染科诊治后转入呼吸科住院治疗患者合计111例,经进一步的病理诊断和病原学检查,其中103例为社区获得性肺炎,8例为结核杆菌感染,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例,肺结核3例。而在10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经病毒PCR、痰涂培养等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发现肺炎支原体3例、细菌感染11例、病毒阳性9例,总阳性率为22.33%。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合并方面,其本身合并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阳性率要总体上要高于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非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讨论
从1219例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可以发现,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由于天气、气候以及个人体质等原因,一直处于高发态势,需要通过环境卫生整治、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控制。就发病人群来看,虽然从接诊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占了多数,但这主要是基层卫生院(室、所)等卫生机构网点对农村居民实现了有效分流;学龄前(0-7岁)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一类人群的免疫力、抵抗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季节变化和儿童的活动情况加强必要的疾病预防;18岁至60岁患者发热伴呼吸道疾病症状疾病也较为高发多发,反映出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这一人群生活的不规律性增加,缺少锻炼,由此带来免疫力和身体素质的下降;60岁以上患者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逐渐退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特别是经感染科诊治后转入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其中多为60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其本身合并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等一些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在人体中的长久发展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致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从疾病类型以及发病季节来看,冬春季发生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几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这主要是冬春季的气候变化较为激烈和无常,同时也有利于流感病毒以及致病菌繁殖传播;而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生以18-60岁患者为主要群体,肺结核则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对象,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还是相对落后,传染源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控制,人们的卫生意识和易感人群隔离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弱。而风疹、流腮、水痘、猩红热、麻疹等其他传染病主要在学龄前(0-7岁)儿童中发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因此还是应当从缩小免疫空白的角度,加强儿童免疫接种的科学性、规律性。总之,从1219例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分析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引导各类人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全面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