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内容(收集5篇)
民俗文化的内容篇1
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在那些不同线路、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观赏黄山云海、漓江风光那些大自然造就的奇山异水,更喜爱那些伴随着山水的历史和传说;不仅观赏那些巧夺天工的万里长城、秦代兵马俑、东方明珠塔及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人文景观,更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伴随而生的经典艺术;不仅观赏那些各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和生活方式,更愿意亲身体验那些民族的习俗和特有的文化;不仅观赏那些高耸入云和叹为观止的教堂、寺庙,更倾心了解不同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那些巧夺天工的壮美山水所包含的自然景色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那些巍峨的教堂、壮观的寺庙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具有极强的神秘性;那些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构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那些涵盖历史精品大全的博物馆文化,具有极强的知识性;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些水上漂流、草原驰骋以及农家乐和体验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那些最高建筑、最美喷泉、最具特色剧院和体育场馆等体现的现代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还有那些记载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和建设历史而设立的红色旅游项目所强调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化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旅游离不开文化,人们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在休闲、娱乐、怡情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的增进知识,感受文化,提高品味,陶冶情趣。民俗旅游的文化魅力在众多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旅游者更关注、更青睐、更痴迷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通过历史遗迹和馆藏文物使旅游者能深刻了解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性;通过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使旅游者能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风情体验性;通过对民族服饰、餐饮、用具以及各种历史文物的观赏及选购,使旅游者能深入了解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性。因此注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是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也是每个旅游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个民族,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历史、习俗、文化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观赏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游览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同时更愿意对那些异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探寻、探奇甚至探究,这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各民族的吃、穿、住、行、服饰、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进行了解和体验,进而选购自己所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纪念品和相关商品作为收藏,甚至作为自己生活的用品和饰品,对于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利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资源,开发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和采购游览,以手抓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体验旅游,以体验民族风情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民俗节日旅游,以品尝、体验和选购哈密瓜、楼兰红枣、吐鲁番葡萄干、肉馕和各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家庭挂饰、摆饰等体验旅游,令游人视新疆旅游为首选的旅游体验度假项目。云南开发的民俗特色旅游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云南境内26个民族的各种民俗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白族三月街会等就有30多个。
景洪地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民族风情浓郁,富有世界样的傣族妇女衣着打扮,男女青年“丢包”、赶摆、拴线仪式等风俗,令人津津乐道的泼水节等等。傣族的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其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和常年被人们朝圣的“灵洞”所在地香格里拉,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描述的白族大理三月街会,每年农历12月初的哈尼族长街宴,以及云南的纳西族茶文化、茶山人民族婚姻、傈僳族婚礼与跺脚舞、摩梭人的风情和形形的庙会,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不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宣传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本地区其他旅游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具有抒情寄意的高山族音乐歌舞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喜爱喝酒和打猎,把猎狗看做生命一部分的生活习俗,保留着母系社会遗风的女权地位,槟榔情趣和“笼子”幽会的恋爱婚嫁习俗,类似毛利人的点鼻待客礼,以及每年最重要的播种节和丰收节节日盛会,是台湾高山族人主要的民族风俗。这些旅游项目给凡是到宝岛旅游的客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民族风俗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西兰开发的毛利人文化习俗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罗沱路亚的毛利音乐表演,类似夏威夷草裙舞的毛利歌舞,独木舟上、城塞村入口处以及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颇具民族特色的碰鼻礼、纹面等等,深深体验毛利人的历史、风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印度专门设置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印度特有的传统服饰和女人专属服装,具备各种奇异功能的花样草药,包括出生、普迦、婚礼、葬礼四大仪式,印度教的灯节、十胜节、除十节等特色节日,以及以修行为目的的乞讨活动,都使游客对印度这个国度和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留下难忘的回忆。
北美地区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南美地区以巴西人为代表的忘情桑巴舞,欧洲地区西班牙的斗牛士,俄罗斯的民族歌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套娃,以及遍及欧洲的宗教习俗,非洲人特有的饮食、婚嫁和礼仪习俗。这都是人们在世界各地游览时所接触到的民俗旅游文化,都是根据所在国和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在提升文化品味和游客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环境建设,这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心。作为满族和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同其他省市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针对辽宁所具有丰富的鲜明和浓烈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结合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七城市群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清朝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都历程,即从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老城(旧称兴京)起事,到辽阳建立后金国都(东京),发展壮大移都沈阳(盛京),挺进中原入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的清朝发迹史,设计和开发“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针对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历史和民俗特点鲜明的情况,设计和开发包括“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内容的“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针对沈阳作为清朝发祥地所完好保存的清故宫和新建的关东影视城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清代宫廷文化、历史文化、礼仪文化,展示清朝十二帝功绩、清代珠宝、清代宫廷用品、清代名家书画和文学作品、清代服饰以及包括“清代一条街”等内容的“清代特色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的特点这些地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开发的旅游文化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二是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所提供的民俗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具有绝不类同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特殊体验;三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所设计的旅游项目,不论是从旅游线路的设计还是旅游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辽宁省旅游工作者设计的“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让游客随着旅游路线漫游,穿越历史隧道,品味那些物是人非,体悟那些沧海桑田,充分了解大清王朝300年的兴衰史,体验曾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清代文化。更特别的是这些民俗旅游项目文化特色突出,凡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区,都一改以往旅游那种走马观花,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模式,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那些具有民族、民俗、历史特点和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特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根据游客自身需求参加那些量身制作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旅游活动由过去的局外观看演变为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剧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游客都是这部活剧的演员,而导游从解说者化身为导演。
民俗文化的内容篇2
油画和中国画一样,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画家们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油画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在任何国度都应该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通、紧密相连。如果割裂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艺术就会失去生长的沃土,从而失去生命力。油画艺术创作和中国画一样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习俗、情感、审美,离不开所处的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民俗文化,包涵着很多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生活、文化传统、人文思想等内容。艺术只有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也才是世界的艺术,所以,民族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之中是必不可少的养料,中国当代油画家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民俗文化、民族精神,利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我国民俗文化这座素材宝库,把传统民俗文化当作油画创作肥沃的土壤,积极吸取民俗文化的营养,为繁荣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积聚素材。如段正渠生长在中原大地,他对陕北民俗文化非常热爱,在油画《东方红》《婆姨》《走西口》《山歌》等作品中展现出一种博大雄浑、厚重质朴的民族情怀。还有广东美术家郭润文创作的油画《天皇皇,地皇皇》,直接取材于民俗文化中的符咒。陈丹青的油画《组画》与艾轩的《穿越狼谷》发掘了民俗信仰文化与宗教文化。还有画家王沂东取材于沂蒙山区婚俗礼仪的作品《花烛夜》与《闹房》。除此之外,还有表现现代都市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场景的油画作品,如刘小东的《澡堂子》、忻东旺的《早点》。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我们看到画家崔小东的油画作品《冬至》、王小宝的《写春联》等都很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受到人们的喜爱。以上这些油画家们充分运用中国民俗文化的题材,创作出一系列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风貌的作品。
二、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油画创作的源泉
如中国民间流行的歌舞:秧歌、腰鼓舞、龙舞、狮舞、花灯舞、旱船舞等,还有各种吹打乐和赛歌会,由此派生出来的民间舞蹈和音乐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等精神文化内涵。这些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又成为油画创作的主题内容。崔小东的作品《冬至》就是体现中国民俗文化精神内涵的最好例证。该作品用油画技法真实地再现了冬至时节喧闹的集市气氛:熙熙攘攘的赶集群众、宰羊的人们,画面内容之所以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那就是画家把平凡单调的现实生活以民俗文化的形式提炼出来,唤醒了我们对往日那种和谐的农村节日生活的回味,唤醒了孩童时期美好的记忆,揭示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画家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石。俄国油画家列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切的、充分的理解。”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结果,它揭示了日常生活特征,虽然不像经典文化那样高雅清新,也没有宗教文化那么神秘,但它是艺术创作肥沃的土壤,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精神追求紧密相关。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更能体现这种精神追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和“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特色饮食民俗文化,都给画家创作提供了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鲜明艺术风格。如王沂东的油画作品《闹房》《花烛夜》《山里的新娘》等,也都汲取了中国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中的养分,反映山东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和婚俗礼仪等。再如油画家王宏剑的作品《冬之祭》,表现了河南中原的丧葬礼仪,探讨人与土地、生命轮回的主题。河南乡土油画家杨克西作品《春日载阳》也是一幅极为生动的民俗文化画作,作品细致入微,画面阳光灿烂,真实再现了中原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画家王维安的油画作品《王金庄农民的节日》等,描绘的是自己熟悉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以上这些画家的油画作品都很好地融合了民俗文化,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说传统民俗文化是油画创作不竭的源泉。
三、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造就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只有把民俗文化元素融汇于当代油画创作中才会受到民众的喜爱。对于色彩的审美体验,中国民众喜欢色彩艳丽的年画、剪纸、农民画、脸谱、皮影戏等民间艺术。这些鲜艳的色彩传达人们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这种精神性审美色彩为油画创作也提供了借鉴。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画面艳丽夺目,气势恢宏。他在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手法上,不是沿袭欧洲古典画风,而是运用中国民俗文化元素的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热情洋溢地描绘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当代油画创作在借鉴民俗文化色彩方面还要考虑到民俗文化心理。中国民俗中的婚宴、寿诞、节日等习俗,喜欢运用象征吉祥的红色与黄色,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与喜庆。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讲究红要红得透亮,绿要绿得鲜艳,白要白得雅致。这种红红火火图个吉利的民俗文化心理和色彩理念,要学会运用到油画创作当中。尤其中国民俗色彩的亲和性,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河南画家杨克西的作品《高天厚土》和《百姓》,不仅内容是表现农村的民俗生活场景,画面的色彩也是纯正的农民喜爱的色彩,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习惯。在《高天厚土》中运用鲜红的颜色表现农妇的衣着,就是牛身也是鲜艳的红色皮毛,天空也是湛蓝的色彩,总体上给人一种明快奔放的格调,蕴含着农耕时节的大吉大利气氛。关注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的画家段正渠,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个性化的色彩感觉,创作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民俗风情画作。如《东方红》《火堆》《夏日黄河》等油画作品,画面展现出节日的焰火、流云、温情的油灯等,都通过红色、金黄色显示出画家对黄土高原人们的浓浓情感。这些作品大多以红色调子为主体,运用单纯强烈的色彩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传递出山乡男女的粗犷热情。
四、小结
民俗文化的内容篇3
论文摘要:本文在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
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的综合性学习、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设置,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开展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在熟练有效地运用文本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生活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里的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而民俗文化也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把民俗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体验了人生。
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学期间,教师如果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民俗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途径,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
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苯谈?嗣瞧砀5拿篮眯脑浮??庑┒挤从沉死投?嗣窠】档纳?钚奶?⒚篮美硐耄?庑┎⒎且皇币坏氐姆缦埃????瓿晌?恢置赖姆绶丁⑸频淖非蟆⒄娴闹腹椋?庑┒匝??难?蘸徒逃?遣豢傻凸赖模??馨盐颐敲褡逦幕?械木?璐??淮?忠淮?娜嗣恰T谥醒в镂慕滩闹腥缬猩婕暗较喙氐拿袼字?妒保?淌?沙浞掷?谜庑┟袼撞牧希?匝???星币颇??乃枷虢逃?1热绻糯??闹谐3I婕暗焦糯?娜说摹俺鍪馈薄ⅰ叭胧馈彼枷搿W魑?淌?涂梢愿嫠哐???淙辉诠?ダ??加懈呷斯橐?缋铮??aclass=content_ahref=/class_free/166_1.shtml>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
6.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由于民俗文化自身精华与糟泊共存的特点及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非主流存在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教育应掌握适当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很多,但并非课文中只要牵涉到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在讲解时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无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地渗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序》,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2、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主编:《语文教育创新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上海《语文学习》杂志2005第一期封面。
民俗文化的内容篇4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化世界民俗融合
一、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是民风、谣俗、习俗、风俗。狭义上来说,是文化的遗留物,是一个已经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包括精神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民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民俗为满足一定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传统行为模式。它与科学行为和官方行为相对应而存在。科学行为旨在追求真理,官方行为旨在维护秩序,而民俗行为重在表达信念和感情。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二、民俗学的主要任务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三、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生活里的种种民俗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和集体性的,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大多以类型或模式的形态存在: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空间上具有扩展性。上述特点使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
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注重实证,要求开展田野实地调查以获得研究的基本依据,包括搜集在民间保存、记忆、变通运用的各种民俗资料,观察和体验民众实际生活。同时,至少在中国还应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民俗学研究强调对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进行客观描述,也对其形成及演变规律、内外部关系和性质特征等作出解释。由于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和需要有多种观察角度,因此,亦经常借鉴相关学科的资料、理论和方法。民俗学尤其和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等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四、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传统节日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
“传统节日”内容涉及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与社会学内容非常接近,必须对此进行深刻探讨及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主要有一是表现在吃的文化,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过节大多离不开吃,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特点之一。二是表现在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个节日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们都过,但又各有各的特色,同样是过春节,北方大多数地区都是吃饺子,但有的地区吃肉馅,有的地区则吃素馅,而南方甚至不吃饺子,却有同样的称呼“过年”。三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传统节日,比如藏族有藏历年,回族有古尔邦节。四是传统节日都是表达了群众向往幸福生活的良好心愿,比如春节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中秋节是为全家人能够团团圆圆等等。
影响传统节日民俗形态的文化因素有:一是先秦周礼的影响。周代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朝代,那个时代的礼制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二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三是百姓精神信仰的影响,比如信仰祖先神灵等等。四是道教的影响。五是佛教的影响。六是历史伟人的影响。比如据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但中国节日受宗教的影响要远比西方弱。
今天,当我们强烈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时候。不能不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的濒危状况做出分析,特别是对它们濒临失传的原因进行论证。传统节日民俗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
近日,国内民俗学专家们聚首恳谈,呼吁法定春节假期可考虑从年底安排起,使之与民间从年底过渡到年初除旧迎新的习俗相契合,并提出对于个别“洋节”,应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指导。个别洋节的越来越红火,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对冷清,使得捍卫传统文化的呼声日渐高涨,甚至有“抵制洋节”的声音传出。但是,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很难想象抵制能够有什么效果。而从历史角度而言,我们的穿着、习俗等都曾经有过异化的时候,但自信的中华文化允许并包容了这种异化,这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总之,立法、放假是振兴传统节日的一个办法,同时,将传统节日的内涵与现实有机结合并“广而告之”地进行重温,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承载着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如果能够将这份宝贵的遗产继承并光大,那么,对于个把洋节的“入侵”,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民俗文化的内容篇5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种文化模式,反映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地域的人群意愿,是联系传统和现实的重要纽带。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和行为特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理想和信仰。因此,民俗文化教育对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民俗文化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内容是由形式多样、经典生动、意义深刻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所以说民俗文化作品一直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其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字资源,经典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许多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与民间,在民俗文化的历史沉淀中诞生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其根据西周时代民间文化采集而成,其内容反应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的民俗文化风貌,根据所记载的民俗文化类型分成了《风》、《雅》、《颂》三大类。发展到汉朝,《诗经》更是成为当时文人学士必学的经典。再如唐宋的诗词以及元的戏剧、明清小说等许多都是有民俗文化登堂入室成为经典作品的。
纵观中国文学史,无不证明文学的基础层次就是民俗文化,即便是高雅文化也是需要建构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价值。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究其根源都包含了民俗文化,如果语文教师忽略了民俗文化教育意义,只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高贵典雅”,而不去深入挖掘作品所具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势必会导致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缺失,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了解作品中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培养学生通过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来提高审美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年代和地狱民俗文化的描写鉴赏,分析人物的艺术形象,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培养浓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所以只要教师深入挖掘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就能有效地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二、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首先,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比如谚语、节日、李易制毒等等民俗文化知识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合理地利用这些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能够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底蕴,丰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在鲁迅的《祝福》教学中,会涉及到关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古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封建礼教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被深深束缚,从而形成当时特点明显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具有极深的教学价值,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体验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意义。
在《边城》教学中,文章提到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端午节属于我国特色民俗文化,教师要利用传统节日的学习来为中学生传承民族文件夯实知识基础。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也包含了民俗文化。在《兰亭集序》中关于“癸丑”一词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古古代的年月日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古代计时方式,积累古代历法知识,这样都丰富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了古代以“右”为尊,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无出其右”、“旁门左道”、这些成语都是古代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民俗文化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历法、礼节等方面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拉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距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甄别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育承担着弘扬您在文化的重任,同样作为中学生也需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高中语文课程在高中所以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而民俗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民俗文化有着时代性和地域性,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而且,当期社会的民俗文化内容也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对社会有益。比如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恶俗陋习就应该坚决摒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掌握,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民俗文化,以此来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共建文明社会。
例如鲁迅在《祝福》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认识到封建恶俗对整个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伤害,认识到祥林嫂真正死亡的原因。而鲁迅也是希望借助祥林嫂悲剧的描写来揭示当时恶劣的民俗文化,让人们从封建陋俗中醒过来。再如《边城》中关于端午节小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纯美的民俗风情和人性的善良,有利于学生传承美好的民俗文化。另外,教师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甄别民俗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丑留美”,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