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例(12篇)

时间: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1篇1

人们容易领悟某一景观的意义并认同其质量品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景观清晰度的识别,也即容易认明景观实体的各部分特征,并与记忆中的景观意象相对照,对其意义和品质作出反应。如果能在设计中将景观实体形态的特征,构筑成更接近人们记忆中的意象,那么,借助形态的控制,景观实体不仅会保留实用功能的固有作用,而且会从功能体系中超越出来,使人更容易感受蕴含于实用中的某种精神含义。例如围墙或壕沟不仅具有边界实用意义,还有唤醒人们诸如围合感、领域性的精神意义。

由此看来,景观质量的含义不仅指实用性,还包括因形态组织的倾向性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人造景观质量是景观认知和物质品质两者交汇的结果,改善质量的方法自然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改变景观的物质形态,另一种是改变人的认知概念。因质量评价与人的认知概念有关,单方面的改变都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改善景观质量涉及问题的两个方面:1、景观实体形式的组织;2、形式的意义如何被理解和认同。认同的前提是识别,因此恰当的设计方法是从易于识别的角度进行景观实体形式组织。这类注重激活意象主动加工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在减少投入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造景观的认同程度,具有经济意义。

2景观环境的识别机制和研究内容

景观一词是建立在“人对周围环境的眺望”⑴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个概念由眺望的人和所见的环境构成,因此景观意义是否被理解与人的知觉特点有关。按照认知心理学目前的一般看法,“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⑵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景观感觉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人们能够确认所知觉的景观是什么时,实际上知觉到的是关于这个景观的粗略结构特征。由于每一处景观都是按一定的结构和组成关系形成的,也即具有区别与另一种景观的个性结构,于是千差万别的景观就可以为我们识别。理解景观有何意义依赖两方面条件:一是景观形态本身具有的组织结构倾向;二是人所具有的景观知识和经验。景观的意义原本寓于客观对象,由于有了经验的条件,景观的意义就可能被理解。

实体是构成景观环境的基本物质元素,人们对景观环境的感知觉,主要通过对景观实体的形态特征来判断。景观质量是否被认同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实体理解和解释的结果。在这层意义上,景观实体的基本性质以及组织方法成为景观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3景观实体的基本性质

3.1景观实体具有传承观念的性质。实体作为概念可以独立存在于观念中,它帮助人们把客观景观与心理景观中的大量关系组织起来,使人们按分组归类的思维方式,⑶提取景观的知识,并根据概念来推断与实体有关的性质,如面构成体、体的围合形成空间,进而根据某种“联结”方式构成更多的含义。设计者是通过实体形态概念的运用表达其设计观念的,使某一历史时期的景观观念无须用言语描述得以代代相传。因此,实体应具有传承景观观念的作用。

3.2景观实体具有认知场所属性的作用。作为语言描述的实体概念并没有视觉形象的特点,只有当它被赋予体积、强度和材质等物理指标时,留存于观念中的实体概念才能转换成可以观察到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的景观形态。它表明了场所环境的形状和情景,包括空间的占有,形状的开合、方向性等形式意义,是设计师认识使用功能与空间形式关系的结果。这些实体形态体现出的场所感、量感、力度感与和谐感等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观察者情绪的激活有一定的诱发和暗示作用。例如陵园中的纪念碑,它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以及结构联结关系所显示的纪念性,主要是通过实体形态的力、能、势对周围空间的占有获得的。人们对纪念碑精神意义的理解也主要从实体形态的空间感、量感、力度感的暗示中获得。这种暗示作用会影响人们的观感,进而诱发和激活诸如崇高、敬仰等相应心理活动。可见,实体具有认知场所属性的作用。

3.3景观实体的组织形式具有限制性。由于景观的性质主要依靠实体形态的组织化程度来体现,于是如何限制性地编排实体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方向、尺度、位置、定向和重心等因素来满足某个特定“规则”,使人们认知和使用某一特定场所成为可能。“限制性规则”规定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合的基本原则,如设计规范就是一种限制性规则。这类规则不仅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也被作为场所环境如何顺应生活需要必须满足的条件。因而景观实体形态的组织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的调控、结构和构造方法等工程技术规则,还涉及生态学、植物学、行为心理学等专门知识。满足这些条件的实体组织形式必然具有限制性。

3.4实体使景观进入了艺术和心理领域。实体将抽象的设计观念通过营造形成具体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直接传承了场所的感性意义,传达出蕴含于形态中的美。使景观空间成为即有实用功能又富有美感的生活环境,并由此引出对色彩、式样、质感、细部等诸多问题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可以理解是实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对人的心理施加各种影响进而启发联想的结果。因此,如何利用、显现或淡化这些外在因素使景观进入了艺术和心理领域。

3.5景观实体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从人的视知觉角度讲,实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是产生视觉感受的三个主要方面。形式化的点、线、面、体基本要素确定了景观外在基本形式,而材料是通过质感、色彩影响心理的。同一实体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对心理施加影响。反之,被体验过的质感和色彩知觉经验也可使场所赋有新的环境含义。由于种族、地域环境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同一实体表达的涵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反。因而,实体传达其意义即超越时空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实体作为构成景观环境的基本元素,按其性质可以从形态构成、感知觉特征、意义表达等方面进行典型特征和处理手法两大类研究,其核心是实体形态体现出的景观功能和精神意义。

4景观实体的组织方法

景观意义是否被认同通常基于两种含义上的理解:一种含义以景观场所的空间功能为依据的理解;第二种含义则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关于设计符号的理解。功能主要通过对实体的控制来实现。由于“符号的价值或含义是由使用者赋予它的。”⑷因而对设计符号的理解则要求“约定”来达成,并依赖人们具有的景观知识和经验。意义的理解首先基于视知觉对形式特征的判断,因而景观形态的组织方法一方面应尽量激活使用者对景观形态特征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顺应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对景观的意义进行暗示或诱导。从方法上来说,如下几方面具有启发性。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2

笔译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译的质量影响着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企业形象,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减少商务英语中笔译错误,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水平成为了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笔译错误发生情况来看,我国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笔译中出现的错误较多,译者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先简要分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然后指出商务英语笔译中常见的问题,最后就应该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

商务英语;笔译;常见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

牡丹江师范学院服务地方专项研究项目,功能翻译视阈下的牡丹江地区商务英语翻译研究,项目编号:FD2014008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国家更加重视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和应用。商务英语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两种,其中,笔译常用于商务贸易中的正式文件和日常交际中,提高笔译水平对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商务英语语言特征和笔译中常见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一、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一)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指的是商务英语与一般英语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即在商务贸易中的专业术语。也就是说,相关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尤其是在笔译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商务英语是服务于商业贸易的专项英语,商务贸易的范围较为广阔,包括金融行业贸易、经济贸易、营销行业以及国际物流行业贸易等。除此之外,商务英语还会用于物流行业。行业术语指的是在特定的行业中,不同的语言词汇所代表的特定含义。例如,国际贸易行业中的importquota”指的是进口配合”,营销行业的marketmanipulation”表示市场操纵”,marketshare”指的是市场份额”[1]。

(二)简洁化

商务英语追求时间和效率,这不仅反应在商贸人员的日常工作上,也反应在商贸人员使用的语言上。我们在商务贸易相关的文件中经常能够看到单词或者术语的简称,用更加简单的字母来取缔较长的词汇,就是语言简洁化的表现。例如我们常见的B2B”,即是BusinesstoBusiness”的简称,表示商家对商家。T-bill”的全称是treasurybill”,指的是短期国务券[2]。当然,商务英语中的部分特定术语事实上也具有简洁性的特征,例如Inyourfavor”即指的是以你方为受益人,很明显具有语言简化的功能。

(三)正规化

语言的正规性更多的指的是商务英语在正规场合以及公共场合的使用特征。商务英语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因此,在公共场合或者正规场合中,人们使用的语言包括笔译中的语言更加具有正规性和规范性。正规性是相对一般性而言的,正如笔译的正规性是相对口译的随意性而言,商务英语的正规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书面用法和口语用法[3]。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口语中经常h会使用before”这样的词汇,比较浅显易懂。但是,在书面用语中,我们则必须要将其替换成priorto”,此外,accordingto”也是日常使用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词汇,但是在书面表达中我们则要使用inlinewith”。

(四)灵活性

实际上,灵活性的语言特征是所有英语的共同特性。所谓灵活性是说,一个英语单词往往能够代表不同的含义,如cover”可以用作动词岩壁、遮盖”,也能够用作名词覆盖物、封面”。maturation”愿意是化脓、成熟”,但是在商务贸易领域中的含义是到期”。我们可以发现,商务英语的灵活性较强,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更加认真和仔细,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商务英语笔译中常见的问题

(一)专业术语导致的笔译问题

商务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术语性,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正式笔译之前必须要对各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充分的了解。但事实上,在商务英语笔译过程中,部分译者由于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缺乏经常会导致出现术语错误。专业术语导致的笔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译者没有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导致在笔译过程中出现语义的错误。例如,discount”在金融领域中指的是的贴水价格,但是在经济贸易领域中,discount”也可指优惠价格”。又比如,保险行业中出现这么一句话:WewishtorenewourfloatingpolicyNo.543onthesametermsasbefore,tocoverconsignmentsoftextilestoWestAfricanports.[4]”这句的翻译有两种,第一种将floatingrate翻译为浮动利率,”cover翻译为覆盖,第二中则将floatingrate翻译为保险凭证的一种,而将cover翻译为为某种保险进行投保”。很显然,考虑到专业领域的不同,第二种翻译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第二,译者过于看重语言字面的含义,没有对英语进行深层含义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也是不当的。商务英语表现出其特有的语言简洁性,其中有许多语言和句子需要译者将其进行含义的拓展,包括在长句子中主语的缺失需要译者进行拓展,也包括句子的深层含义需要译者进行进一步拓展。例如,在长句Anex-emptedcompanymay,subjectto…,maintainitsprincipal…[5]”中,我们能够明显发现,该句子的主语并不明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主语,防止译文过于生硬,影响句子的实质含义。

(二)文化差异造成的笔译问题

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为中西方地区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以及等。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双方在语言表达上会出现各种问题,译者在翻译前如果不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综合分析和了解,则很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错误。例如,狗不理包子”的翻译按照西方文化的翻译,应该是与dog”相关。但是,很显然,在中国,狗不理包子所代表的含义与狗”本身并无多大的关联,其体现的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天津企业将狗不理包子”翻译为GoBelieve”。除此之外,我国需要品牌在命名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动物的深远含义,例如龙代表尊贵,鸽子代表和平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认为dragon”是一种邪恶的代表,pigeon”则是弱小的象征。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笔译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文体特征的差异导致的笔译错误

商务贸易经常需要用到不同的文体,而不同的文体要求人们采用不同的语用特征进行翻译。例如,在广告用语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还需要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将广告用语的语言特色表现出来。当然,对于公函以及法律文件来说,译者更加要注重语言的正式性和严谨性[6]。但是,在一些较为口语化的笔译过程中,如邮件或者传真过程中,译者又需要尽量使语言更加平易近人,给对方塑造亲切、友好的企业新乡。但是,译者对文体特征了解的不够透彻则有可能导致出现笔译错误。例如,有人将一段英文翻译成这样我方现有各种不同质量、不同体积、颜色丰富、形状各异的大理石,数量甚多,价格合理,受函报价。”这种翻译很显然有直译的特征,并不符合商务英语笔译的原则,且用词不够委婉,给对方留下的影响不够良好。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有各种不同重量、尺寸、颜色和形状的大理石供君选择。价格绝对公道。按需报价。”这样的表述更加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礼貌和礼节,而且语气更加委婉,更加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三、解决商务英语笔译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商务英语的笔译中,译者要向正确的翻译出语言的内涵,首先需要加强对商务贸易和或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对商务贸易相关知识的理解主要指的是是译者应该要掌握耕读的专业术语。商务贸易的种类较为多样,不同的商务贸易种类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略有不同,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充分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为正确的笔译奠定扎实的术语基础,防止在翻译过程中应术语掌握不足出现翻译错误。

(二)加强对文化差异的重视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要提高译者的专业素质和翻译的质量必须要求译者在学校或者工作之余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充分重视文化差异带给商务英语翻译的重大影响[7]。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影响主要体现在量三个方面。第一个为广告设计方面的翻译,第二个为品牌名称和商标的翻译。首先,对于广告设计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要重视广告影响。例如,我们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经常会用到天涯海角、碧海蓝天等词汇,直译成theendoftheworld”或者greensea,bluesky”肯定会影响宣传效果,让游客让而却步,同时还无法向国外游客展示汉语言的魅力。而对于品牌名称或者商标的翻译则要求译者要加强对中西方人们思维差异的重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红色的代表含义,动物的代表含义等,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翻译。

(三)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具体翻译

文体的不同要求译者要使用不同种情感表达色彩的语言进行翻译。例如,在公函文件的翻译中,译者要在保持愿意的基础上尽量使用严肃、正式、庄重的词汇进行翻译,不允许翻译中出现口语化语言。商务公函中常见的语言词汇为兹”、上述”等词,要求译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要使用更加正式和展业的词汇,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使用hereby”、aforesaid”等词汇,共同签署”要翻译为jointlysign”而不是signtogether”。当然不同文体要求的格式和语言特征略有不同,译者在翻译前首先需要对翻译文体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了解清楚文本的类型,然后根据全文的大衣进行具体翻译[8]。此外,无论是哪种文本的翻译,商务英语的笔译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翻译检查工作,防止出现错译和漏译等现象。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的语言的特征主要有专业化、简洁化、正规化和灵活性等,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上述语言特征进行专业翻译。然而,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笔译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专业术语导致的笔译问题、文化差异造成的笔译问题以及文体特征的差异导致的笔译错误。笔译错误将会严重影响到商务贸易的正常进行,不利于本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译者专业素质的重视,切实解决商务英语笔译问题。而要提高译者的专业素质需要企业通过有效措施,提高译者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加强译者对文化差异的重视,并要求译者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具体翻译。

作者:赵擎宇孙海一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翻译专业2015级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玲利,杨丽,赵惠.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商务会展英语翻译模块化教学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03-106.

[2]黄涛.浅析商务英语笔译中常见的难点及教师对策略陈述的积极作用[J].海外英语,2015,10:115-116+119.

[3]李成静,邓天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新增一本高校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192-194.

[4]靳智博.活动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5,12:76-77.

[5]胡忠青.基于错误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笔译教学研究———以我院2012级学生的商务英语笔译实训作业为例[J].外国语文研究,2016,01:84-91.

[6]沙立.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103-106.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3

关键词:认知语境会话含义认知推理模式单向语境推导模式

引言

语用学是一门关于语言使用的学科,从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Searle(1975)的间接语言行为、Grice(1975)的合作原则、Horn(1972)和Levinson(1979)等人的新格莱斯原则,到Sperber&Wilson(1986,1995)关联理论,都试图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Sperber&Wilson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强调交际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都遵循这一相关原则。本文从受话者的角度出发,把交际看作为一种推理过程,着重分析认知语境在语用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1.认知语境

Sperber&Wilson(1986)在《关联性――交际和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关联理论,并在1995年《关联性》再版时,对关联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他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传统语用学中的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是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具体场合因素,还包括工作记忆因素和知识结构因素(熊学亮[7],2001)。具体场合因素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人际关系等,是对实际交际环境中一些基本要素的概括;工作记忆因素,是先前话语中的相关信息单元,它往往与存在双方意识中的已知信息相结合,对语言意义进行抽象推理,获得新的语境意义,也就是在原有旧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出新信息,进而改变已有的认知语境,并成为下一个认知活动的相关语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Sperber&Wilson认为认知语境是个变项,随着交际的深入,得到不断丰富的扩展和蕴含。知识结构因素在会话开始前,已经存在于人脑中,是有待激活的知识单元,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特定文化中的社会规范、会话规则等。它很好地解释了语境的系统化和内在化,体现了认知语境的共性。这使具有不同的经历、背景、信念、认知方式的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似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推理方式,使语言交际成为可能。

与Grice的会话原则及其他语用理论相比,关联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独到地提出了“对话语的理解是将其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是将话语信息与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相关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赵艳芳[8],2006)。语境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静态、凝固的概念,而是在不断更新的认知语境的中择定的,并随着认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如何利用认知语境,把发话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相结合,通过寻找最相关实现付出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理模式。

2.语用推理

Grice(1975)在分析会话原则时,把发话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分为规约意义和非规约意义,其区别在于是否能从对语言的解码直接得出意义。如果受话者仅仅是通过编码和解码就可以理解发话者的意图,那发话者传递的就是语言的规约意义;如果不能从解码直接推断出发话者的交际意图,意义超载的部分就是非规约意义。Sperber&Wilson认为Grice的这种分析也属于推理过程,但Grice对会话原则中的语境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纷繁复杂的语境也就没有一套模式化、系统化的方式来进行推导。

Sperber&Wilson(1986)提出关联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然后又提出了改进后的推理模式。熊学亮(2001)在《认知语用学概论》一书中,也提出了单向语境推导模式。这两种模式无一例外的把认知语境作为语用推导的关键因素,凸显了语境在推导中的重要作用,但两者在分析模式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2.1认知推理模式及认知语境

按照Sperber&Wilson的观点,会话含义是语言意义和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码模式的结果是产生语言意义,通过编码、解码方式得到的语言意义是不变的,可是当字面意思与会话含义不一致的时候,认知推理运行机制就开始起作用,它把解码所得到的语言意义看作是新信息,原有的认知语境看作是旧信息,把新信息与旧信息相融合,然后推导出会话含义,新的会话含义又将作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为下一个话语充当旧信息。赵艳芳(2006)把这个交际推理的模式描述为:

从这个交际推理模式可以看出,对话语的理解是从对语言形式(linguisticform)的解码开始,然后通过激活或选择相关的语境({C}r),对语言意义进行解释,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得出的会话含义进一步成为新信息,然后充当新的语境信息。现以实例来论证认证推理模式实现的整个过程:

例:A:Thereisasupermarketnearby.

B:Youweartoolittletoday.

A:Yes.

这则短对话中,包括了发话者A和受话者B,同时A也充当了B的受话者,因此推理的过程不仅仅是A到B,也要考虑到B到A的推导。A首先向B明示了自己的意图(linguisticform),B通过解码(decoding)得知附近有一个超市(linguisticmeaning)。可是附近有一个超市是A和B共同拥有的具体语境知识({C}r1),因此B得出结论,A并不是想告诉自己附近有个超市这个事实。超市里有许多东西卖,而他们刚好缺了很多生活用品,由此,B通过激活(acticating)这个工作记忆语境因素({C}r2),与A传递的话语相结合(interacting),推导(inferring)出A的真正交际意图(furthernewinformation)是想要去超市买东西。至此,B对A的推导过程结束。但是B辨别出的A的意图又成为B对A作出的反应的根据,或者部分根据,加强了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成为了新的认知语境(newcontextualenvironment)的一部分。

B根据A的交际意图,作出反应的同时也明示了自己的意图(linguisticform)。这次A成为了受话者,需要对B的话语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话语背后的B真正想要传递的意图。A通过对字面意思的解码(decoding)得知B认为自己穿得太少了(linguisticmeaning)。可是穿得少和逛超市并不冲突({C}r1),因此A意识到B说传递的一定不仅仅是话语意义。根据关联理论,对话双方的态度一定是合作的,即话语上下文的关联性是必然的,不然对话就没有意义。而且,在正常的交际中,受话者总是追求和遵循最佳相关的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从发话者的角度来看,在合作的原则基础上,他所想要传递的信息是可能用来传递的关联性最大,也值得受话者花时间去处理的信息(姜望琪[4],2005)。由此,A推断得B说的话一定是跟逛超市相关的。那么,衣服穿得少,就会觉得冷,天气也刚好温度低,就容易感冒({C}r2)。A把天气这个具体语境因素激活(activating)后,很容易把B的话语相结合(interacting),得出结论(inferring1),如果B同意和A一起去超市,那A因为穿得少,天又冷,很可能得感冒(furthernewinformation)。感冒又会使人很不舒服({C}r3),这个属于知识结构因素,是常识,因此A最后推断(inferring2)出,B因为关心A,不想让A生病,所以B不同意去超市。至此,A对B的认知推导过程全部结束。

认知推理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如何由一定的话语加入适当的语境推导出相应的会话含义这个问题,也凸显了语境{C}r)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对话语意义的解释作用,侧重点在于对话过程中新的认知语境的加入对会话的影响。可是模式在激活原有的语境信息环节上还不够明晰,过于简化,比如例子中A对B的话语的推导,其中对旧信息的激活就不止一次,第一、二次激活的语境是与B的话语直接相关,而第三次激活的语境信息是与第一、二次激活后的推导结论作为前提,再次进行推导。

2.2单向语境推导模式及认知语境

单向语境推导模式的理论依据是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Horn的关系和量原则和Levinson的信息、量和方式原则(熊学亮[6],2001)。熊学亮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所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比作1,那他可以用来表达的语言的量总小于这个1,因此为了完整传达交际意图,发话者总是通过认知语境和其认知能力对话语意义进行补充,完成对超载部分信息的认知。那么,对会话含义的推导就是建立在话语意义和认知语境的基础之上,图示如下:

由图可见,这个推导模式把话语意义的解构看成是认知语境选择和利用的过程,语言解码和语境选择失败就意味这交际过程的结束。虽然图标在语境一、二、三之间用的是向下的箭头符号,可是熊学亮认为在交往过程中,三种认知语境的选择是无序的,而是由语用者的语用能力决定的。

再以上述例子为例,同样把这个短对话看成B对A的推理和A对B的推理两部分。首先,B对A明示的意图进行解码不成功,导致B寻找并激活了工作记忆因素,超市里卖许多东西,而他们刚好缺少生活用品,因此B推导A的真正意图是想去超市买东西。至此,B完成语境推导,得到会话含义二,交际成功。而这过程中B并没有考虑具体场合因素,也没有再深入思考知识结构因素。然后,根据A的意图,B作出相应的反应。A对B的语言意义同样解码不成功,然后结合了工作记忆因素和知识结构因素后,才完整地理解B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且最后达成共识。

从例证看来,单向语境推导模式,和认知推理模式一样,可以成功地把话语意义和认知语境进行很好的结合,使受话者能运用最佳关联原则,合理推导出会话含义。侧重点在于强调各种不同认知语境对语言意义的不同解释,导致不同的会话含义。可是模式并没有体现语境的重叠现象,如果两种以上的语境相结合是否会推导出现新的会话含义。

3.总结

无论是认知推理模式,还是单向语境推导模式,都体现语言使用是一种认知语境参与的过程,语用者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处理信息,也可以通过工作记忆因素或知识结构因素等认知语境对语言信息超载部分进行推导,因此语用推理离不开对认知语境诸因素的考虑,对意义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本文从认知语境的定义出发,论证了语用推断中认知语境的凸显作用,也分析了两种语用推理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语用学也被称为“语境学”可见,语境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但是也正因为其复杂性,对语境的研究还有待于广泛而深入的考察。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A].InCole,P.&J.L.Morgan,J.(ed.),SyntaxandSemantics,Vol.3:SpeechActs,NewYork:AcademicPress,1975.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nferenceandImplicature”.InDavis,S.(ed.),Pragmatics:AReader,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3]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C]//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61-670.

[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6-129.

[5]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8-31.

[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8-168.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阅读理解;英语语境

语境是英语背后所蕴含的英美文化、逻辑结构的重要承载,现阶段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率往往比较高,即使拥有较高词汇量的学生,其在实际应用与答题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困惑,究其原因,由于语言环境、逻辑思维的差异,学生凭借单词词汇的积累很难真正的理解英语语句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教师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度的去探究英语语境在高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从侧面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高质量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习题,保障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获得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重要性的表现

文章在本节,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对高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重要性的表现进行梳理,以期结合实际的经验,为语境在高职阅读理解中的重要程度提供相关的论证。

(一)语句本意理解需要结合实际的英语语境

英语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根据习题要求快速的在文章中寻找出相关的段落,找寻可能的答案。英语阅读理解就对学生单个语句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阶段,由于高职英语往往采用机械化灌输的形式,让学生简单的进行词汇的记忆,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意思的层次,很难真正的对英语语句做充分的理解,例如“Allhisfriendsdidnotturnup.”从字面上来看,很容易理解成他的朋友全部没到,而如果能够充分的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以及turnup的主要用法后,才能真正的明白其本意是表达他的朋友没有全到的意思。如果单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容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二)段落理解与上下文联系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

除了基本的逻辑结构和英美文化以外,准确掌握阅读理解目标段落含义的另一个关键是联系上下文,了解文章的整体语境。这一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浏览英语短文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的同时快速的做出思考,感悟文章的整体意思,为自己阅读理解工作开展设定好语言环境。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Alliswellthatendswell.”字面意思是结尾好意味着一切都好,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孤立的对这一句语句进行理解很容易误解为过程不重要,实现目的才最重要。而如果阅读莎士比亚的名著可以发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在开始或中间环节出现的一些小的差错或麻烦无关紧要,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最终的结局令人满意,那就是好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上下文联系,明确文章语境对于准确把握文章核心含义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阅读理解问题语境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最后往往体现在答案的准确率上,而部分同学虽然能够明确把握整个文章的基本含义,但是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仍然非常低。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往往都是错误理解问题的含义或者问题的主要目的,以致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想当然的答题。因此在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的提醒学生对问题语境的把握,即在充分掌握文章核心含义的前提下,充分揣摩相关问题的出题目的或者是其主要的想要表述的含义,从而将文章与问题充分的联系起来,选出准确答案。

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教学的展现

从内容上看,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与语句的理解,山下文语境与文章核心意思的把握以及问题语境与文章联系三个方面。而教师在开展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从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方法角度来进行切入,彰显英语语境对于英语阅读的理解。

(一)挖掘必要的“陷阱”,让学生感受英语语境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语境的重要性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就能够充分的理解语句的意思。因此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尤其是阅读理解讲评的过程中,就可以设定相关的环节,让学生对部分段落意思进行解释,主动发现英语文章中因为语境问题而存在的“陷阱”,并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学过程中直接查找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了解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这项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如是否出现错误理解“Allhisfriendsdidnotturnup.”等问题,继而才能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英语语境的重要性,从侧面指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

(二)拓展英语习题,指导学生巧用英语语境

语境无法准确把握,使得高职阶段的学生很难提升英语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同时由于高职阶段学生英语基础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也无法对文章全篇进行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的劣势进行转化,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水平。学生在英语词汇积累的基础上通篇阅读英语文章,虽然不能准确的对文章进行通篇翻译,但是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语境来猜测相关语句的含义或者相关问题的含义,其主要的方法是在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习题的拓展来实现,教师既可以在学生对阅读理解进行简单翻译的过程中,设定语句猜测环节,也可以在讲解阅读之前,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根据答题过程中的印象进行猜测,以从教学的角度指导学生将英语文章语境转换为自己阅读的工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与语句的理解,语境与文章核心意思的把握以及问题语境与文章联系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工作时,既要指导学生发现英语文章理解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更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巧用语境来猜测英语文章含义,继而弥补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的劣势,使英语语境成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提升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玲莉.高职英语的课外阅读技能[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5):80-81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高等理工教学名词训诂学数据拟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071-02

一、训诂学与高等理工教学的联系

高等理工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先生[1-2]多次提出“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方式是文化教育”的观点,尤其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的真知灼见,对于“大学有无民族文化,有无民族精神,即有无真正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与现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高等理工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名词概念,很多概念艰涩而抽象,名词的定义往往占据较大篇幅,并辅以大量的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训诂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3],即指疏通解释古代典籍文献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严格的说,只有训释古语古字的用义才能称为“训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4],训诂学要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密切联系今天大、中学校的教学[5],使这一古奥艰深的学问成为服务于现代教学的利器。

基于此,本文引入训诂学的方法论,提出在高等理工教学过程中对名词概念――以数据拟合为例――的思想渊源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概念进行分析,使之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易于理解和记忆,为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二、训诂学释义示例

(一)数据“拟合”的训诂学释义

数据拟合是数值分析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绕开复杂的理论推证过程,形象、直观的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理解,从概念的字面含义入手,探求其字面背后蕴含的意义。

从训诂学的角度讲,“拟”(繁体为“”),为形声字,从手,以声,本义为揣度,猜测,后又有类比,效仿,打算,起草、初步确定等意。其中,拟人是一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合”,会意字,从,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基于上述,“数值拟合”可以解释为:初步确定或草拟(拟)某一函数,调整此函数的参数,使得该函数与已知数据(实验数据)的分布趋势最大限度的重合(合)。如此,通过对“拟合”这一名词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建立名词概念的内涵与字面含义的联系,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将较大程度的有助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记忆。

(二)“拟合”训诂释义的联系与拓展

训诂学释义可以简单直观的解释名词概念的内涵,还可以根据释义的表述,推断和界定概念的特征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本文所给的示例中,通过对“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的表述,可以归纳和引申出如下两点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特征:

1.拟合函数需根据数据的分布趋势“拟”定,并非完全精确的函数或真实函数本身;

2.所求拟合函数与已知数据最大限度的“合”拢,但不会完全重合。

通过对上述“拟合”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并结合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过程,可知对初步拟定的函数,需要代入已知点,形成方程组,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求解各个参数,从而确定出拟合函数的具体形式。求解方程系数的过程,其实质是待定系数法。

利用已知点形成含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6]一般用法是,设某一多项式的全部或部分系数为未知数,利用两个多项式恒等时同类项系数相等的原理或其他已知条件确定这些系数,从而得到待求的值。[7]可见,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从而建立成只包含未知系数的方程组,使得未知系数成为方程组的未知数,从而求解方程组得出未知系数。

虽然拟合函数中多项式系数的确定需通过待定系数法,但与传统意义的待定系数法也存在着差别。首先,根据上述拟合的训诂学解释可知拟合需要假定函数形式,与已事先给定函数形式的待定系数法不同。

拟合算法通常设拟合函数由一些简单的“基函数”(例如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等)φ0(x),φ1(x),…,φm(x)的线性组合来表示[8]:

f(x)=c0φ0(x)+c1φ1(x)+…+cmφm(x)

通常取基函数为1,x,x2,x3,…,xm,要确定出系数c0,c1,…,cm,从而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其方法是代入m组实验数据,(x1,y1),(x2,y2),…(xm,ym)组成m个方程的方程组:

求解上述m个方程中的个未知数c1、c2、…、cm即可确定函数形式。

其次,由于函数的基本形式并不是理论上精确的,而是通过c1、c2、…、cm系数值的调整从而尽可能的逼近真实函数(与真实函数“合”拢),加之拟合函数多为非线性多项式,所以方程组的系数c1、c2、…、cm理论上很难求取精确解,其求解精度一般在最小二乘的约束下取得,即使得min■[f(xi-yi)]2达到最小。

(三)相关概念的比较

通过上述基于训诂学示例的释义及由其释义引申出的概念特征与联系,可见训诂学能够更加深入的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容易甄别概念内涵的共性与差别。本文给出的示例中,待定系数法与数据拟合的最基本思想都是利用已知点确定函数中的系数,从而实现函数形式的精确确定,因此存在基本思想的共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为了简明,将上述对二者的特性讨论总结成表1的形式如下:

表1两种方法的比较

三、结语

训诂学是古代典籍整理和讯释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与现工教学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并为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课题。本文利用训诂学的方法,解释了数据“拟合”概念的字面含义,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并由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界定了数据拟合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训诂学与现工类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对相关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叔子.顺天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种树郭橐驼传》对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4(4):27-29.

[2]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高等教育研究,2013(4).

[3]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杜敏.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展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8-44.

[5]齐佩.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段桂花.待定系数法在高等代数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6).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6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有些物理量,无任何内在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例如“水和酒精先后装于同一瓶中……”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体积相等。又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有些隐含条件在题中,只要同学们仔细审题,多观察题中所给的图形,就可以找到隐含条件。例如下题:

有两个电路元件A和B,流过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所示。把他们串联在电路中,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则电源电压和元件B的电功率分别是()

A.2.0V0.8W

B.4.5V0.5W

C.2.5V1.0W

D.4.5V1.0W

通过观察图1,得到当元件A中通上0.2A的电流时,元件A两端的电压为2.0V,元件B两端的电压为2.5V,由串联电路的知识可知,电源电压为4.5V,元件B的电功率为0.5W,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总之,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多思、多知,仔细审题,多观察,就不难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7

关键词:民族语言历史文化历史地名影响

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81-01

前言

地名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对某一地点进行命名,还包含了该地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很多地名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更名、雅化等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反映出当地在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当地历史文化。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所具有的价值

1.能够发现蕴含在地名中的历史故事

民族语言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名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寻找出当地历史文化。例如新疆中的呼图壁,该地名不是新疆范围内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不是汉语,而是满语。呼图在满语中的含义为鬼,而壁在满语中所表达的意思为有,该地方主要是指有鬼的地方[1]。该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锡伯人本身所使用的语言为满语,其奉旨来到新疆伊犁驻守,当途径乌鲁木齐西部较为荒凉的地带时,由于当地风大、坟多,并伴随着很多动物的鸣叫,使锡伯官兵彻夜未眠,所以便给此地命名为呼图壁,主要是指该地有鬼。而在军队离开之后,当地人们并不了解满语所表达的含义,便也将此地一直呼作为呼图壁。该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但其不仅反映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当地在当时的生态信息,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此外,除了呼图壁,还有很多城市的地名都与民族语言有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呼和浩特,其在蒙古语中所表达的含义是蓝色的城,也可以称之为青城,该名字的由来主要是指当时该地位于大青山,表明从最初该地一直为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2.能够反应出当地的自然生态情况

地名的由来有很多种形式,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给所在地起名也是地名重要的起源方式之一,人们通常会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对其所生活的地方进行命名,通过利用民族语言对地名进行研究,能够清楚了解到当时该地的自然生态情况。例如乌鲁木齐,该名字在蒙古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主要是指肥沃的牧场,虽然在现在其已经成为了新疆的省会,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在几百年前该地还依然是一片草原[2]。还比如吉林省的和龙,该名字在满语中的含义为山谷,由此能够推断出当初和龙是位于长白山中的山谷。除了这些地名能够用民族语言对其进行翻译之外,还有一些地名如果想要明确其在民族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应当熟悉并掌握相关的音韵知识,才能够破译出来。如鲁克沁、吐鲁番等,鲁克沁应被称为鲁陈,而吐鲁番则被称为吐蕃,这些地名的读音主要是因为音节入声尾发生了脱落,导致音节变短而使读音发生了变化,转音成为了其他地名。因此,在翻译这些地名时应当以音韵学为基础,才能够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启示

1.民族语言对历史地理研究的启示

很多地名经过民族语言表述以后,在含义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宁古塔,宁古在满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为六,而其本身地名单词为ninggute,该词所表达的含义为六个,而汉族利用自身的语言将其音转译成为宁古塔。虽然最开始此地的含义为六个塔,但实则没有,其相传清皇族有六人来到此地居住而得此名。因此,在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地理文化时应当先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够使地理的研究和考证更为精准。很多地名除了是少数民族语言直接音译过来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少数民族自身独有的特殊文化而产生的。这种形式地名多见于北京,如、XX营等。

研究地名领域的学者,不仅要重视民族语言和地名之间的关系,还应当将其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口语和语言学等领域当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还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甚至保存有一个地方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发生的事件等,利用民族语言对其进行解释能够充分反映地名背后的故事,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2.民族语言对地名工作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便需要对新开发的城区和街道进行命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地名进行保护,对地名工作所产生的启示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应当重视民族语言所形成的地名。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当中应当重视利用民族所产生的地名,特别是在一些各民族混杂居住的地区如北京,该地中的地名由民族语言而形成的地名已经很少了,但就是这些具有特色的地名体现出了北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其次,地名不应该随便被改变而失去其原本的含义[3]。对地名进行更改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其进行简化和雅化,其应当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而发生改变,而不是根据人们的意愿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否则将会使其失去地名原本的含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进行地名工作时,应当尽量保留地名所表达的本身含义,不应对其进行过多的更改。

总结

总之,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之上生活着很多民族,不同民族语言都能够对地名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要想能够对地名有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先了解当地民族的语言,根据民族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研究地名形成的历程和其所表达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并且了解我国历史地名形成的规律,还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地名工作,使所产生的地名符合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赵寰熹.试论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01):133-136.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8

[关键词]胡塞尔;弗雷格;表达;意义实体;语言哲学;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3)02-0074-06

总的来说,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意义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由前后相继的两场运动构成的。第一场运动是由弗雷格、胡塞尔、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等人发起的逻辑主义运动,这些哲学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从逻辑而非交流中寻找意义的标准。在他们看来,语言符号代表的是观念,而观念与交往的具体情境无关。20世纪意义理论的第二场运动的口号则是:“只有在生活的洪流中,某个表达的意义才会呈现出来。”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后期维特根斯坦、普特南、蒯因、罗蒂等。后来德里达也参与了这场把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作用作为语言及其意义的本质、把逻辑学作为修辞学的派生物的运动。

尽管胡塞尔与弗雷格等人的意义理论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分歧,但在“思想”或“意义”的客观性问题上,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把意义看作不变的和永恒的、与其他对象没有因果交往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意义看作不依赖于人们对它们的表述或理解而存在的东西,即看作先于语言表达而存在的实体。对他们来说,意义是源始的、纯粹的,而语言则是派生的、不纯粹的,意义实体与语言表达之间的这种二元对立是他们的理论的鲜明特征,也是其饱受后人非议的主要原因。

在《逻辑研究》这部20世纪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中,胡塞尔围绕表达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对他的“意义实体”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和论证。在“意义实体”概念已被彻底抛弃的今天,重温胡塞尔对这一概念煞费苦心的论证,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实质的理解,或许还有助于人们对过去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语言哲学和意义理论的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一、表达是具有含义的语言符号

众所周知,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项研究”中提出要把符号(Zeichen)区分为“标志”(Anzeichen)与“表达”(Ausdruck)两大类,前者是不具有含义的符号,后者则是具有含义的符号。那么,究竟什么是“符号”?胡塞尔为什么要把符号区分为有含义的符号与无含义的符号呢?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指示或隐含着某个在它之外的东西的存在的对象或现象都可以称为符号。符号可分为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两大类。自然符号的出现与人类活动无关,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被人们解释为关于某个事物的符号。例如,人们把水结成冰看成温度下降的符号,把火星上的运河看成智慧生物存在的符号。人工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们为了把它们作为某物的符号而制造出来的东西。例如,烽火、狼烟、航标灯、红绿灯等。但最重要的人工符号是语言符号。

无论是自然符号还是人工符号,作为符号它们都具有下列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有当某个对象、性质或物理事件包含在交往过程中,这个对象、性质或物理事件才是一个符号。例如,水结成冰是温度下降的符号。但是,就其“本身”来说,水冻结成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个自然现象,而根本不是一个符号。只有在人的交往过程中,这些自然现象、对象、事件等等才成为比它们本身有更多内容的某种东西,即成为被称为符号的东西。总之,只有在交往过程中,一个对象或一个现象才能是一个符号。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因为它本身并不表示什么东西。但当这样一个现象发生在交往过程中时,情况就不同了。[1]即使语言符号也必须进入人的交往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符号。正如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所指出的,那种只用于表示个人内心感觉并只供他个人使用而不进入社会交往过程的符号事实上无法发挥它作为符号的作用,因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符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朱耀平:意义实体的现象学建构现在回到胡塞尔对符号的分类上来。如前所述,胡塞尔将符号分为有含义的符号与无含义的符号。胡塞尔所说的无含义的符号既包括“水结成冰”、“火星上的运河”等自然符号,也包括“烽火”、“红绿灯”等人工符号,但不包括人工符号中的语言符号。对胡塞尔来说,语言符号与自然符号和非语言的人工符号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有含义的符号,后者则是无含义的符号。因此只有前者才能被称为“表达(Ausdruck)”,后者却只能被称为“标志(Anzeichen)”。[2]31可见,胡塞尔把符号区分为有含义的符号与无含义的符号的主要目的在于把语言符号与其他类型的符号区别开来,以便对语言符号(即表达)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考察。

如果将胡塞尔对符号的分类与弗雷格对含义与指称的区分结合起来,那么或许可以这么来看表达与标志的区别:表达除了指称还有含义,标志则只有指称而没有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胡塞尔对表达与标志的区分还涉及了专名是否具有含义,是不是能够仅仅看作是标志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对穆勒认为“专名不具有含义,而仅仅起指称作用”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穆勒认为专名就像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中的强盗用粉笔在门上所作的记号一样,是没有含义的,当强盗看到门上的粉笔记号时,他知道这正是他打算进行抢劫的房子。同样,如果有人看到一个专名,那么心中就会产生相应的表象,并且知道这也正是说者心中的表象,他希望别人产生与其相同的表象。[3]

胡塞尔认为穆勒的这种看法混淆了标志与表达。强盗用粉笔所做的记号仅仅是标志,而专名却是一个表达。在胡塞尔看来,只要强盗所做的粉笔记号并不是一个语词,那么它就是不具有含义的符号,因此只是标志。[2]6768但专名则属于语言表达的范围,因此具有含义;但与弗雷格、罗素和塞尔等人把专名看作“缩略摹状词”,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它所代表的一个或一族摹状词不同[4],胡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在于“它是某个特定对象的名称”。例如,“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的含义就是“它是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的名称”[5]。

二、表达的意义与表象

表达不可避免地要与下列两种表象相伴随:一种是表达的物理形态(如声音、文字等)的表象;另一种是对表达的意义起充实作用的直观或想象。例如,当人们看到“白马”这个词时,在人们心里就有可能产生对这个词的意义起充实作用的一匹白马的形象。胡塞尔认为,把握表达的意义的第一步是将它与这两种表象都区分开来。

无论是作为说者说出一个表达还是作为听者理解一个表达,都至少包含着下列两种不同的行为:一种是对表达或语言符号(声音、文字等)的物理形象的直观,另一种是把所直观的物理形象看成符号,并赋予它以某种意义的行为。但这两种行为在使表达成为一个具有某种含义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决定一个表达成为表达的关键在于“赋予意义的行为”,而不在于对语词的物理形象进行直观的行为。假如人们仅仅停留在对表达或语词的物理形象的直观中,那么,表达将不成其为表达,语词将不成其为语词。这就是说,“符号本身其实并不是我们思维的对象,毋宁说,我们完全生活在对意义的理解中”[2]78。这与下列情形很相似:在下棋时,棋子并不被看作这个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形态和颜色的、由象牙或木材所制成的事物。它们在现象上和物理上的构造如何,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并且可以随意变化。实际上,“它们毋宁说是通过游戏的规则才成为象棋的棋子,也就是说,成为这种游戏的筹码,这些规则赋予它们以固定的游戏含义。”[2]79

以上这些说的是将表达的意义与对表达的物理形象的直观区分开来的必要性。但对胡塞尔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把某个表达的意义与对该表达起充实作用的心理表象区分开来,因为在这方面存在着更加严重的混淆。

胡塞尔认为,语词表达确实伴随着心理图像,这些图像与语词的意义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但是把这样一种图像作为理解语词的意义的必要条件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某个表达的意义,不可能在于那样一种图像的存在,那种图像不存在也不会使那个表达失去意义。语词的意义也不会随着与其相伴随的心理图像的变化而变化。总而言之,“表达的本质存在于含义意向之中,而不存在于那些由可能在充实过程中加入到这个含义意向之中的、或多或少完善的、或较为切近或较为遥远的图像化之中。”[2]111无论如何,图像只是为知性的思考提供一根拐杖而已,它并不提供所意向的图形的真实例证。感性图像仅仅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起作用,它们本身并不是意义也不是意义的携带者。

必须指出的是,胡塞尔并不是第一个强调表达的意义与它所引起的心理表象之间的区别的人。在他之前,弗雷格已经对表达的含义或思想与有关的心理表象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透彻的说明。弗雷格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6]在他看来,名称或句子的含义是客观、可传达的,与此不同的是,“同一个含义即使在同一个人那里也并非总是与同一个表象结合在一起,表象是主观的;一个人的表象不是另一个人的表象。”[7]9899例如,对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战马“布斯法鲁斯”(Bucephalus)这个名称,画家、骑手、动物学家可能各有极为不同的表象。总之,与每个人的意识中本质上是不可传达的主观表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是客观的、可传达的。达米特在他的《分析哲学的起源》一书中把弗雷格的这种看法称为“从心灵驱逐思想”[8]。在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到,胡塞尔也随即加入到了致力于“把思想从心灵中放逐出去”的阵营中。

弗雷格还认为,既然含义或思想既不是客观事物也不是主观表象,那么它就必然处在某个“第三种范围”中。胡塞尔并不赞同弗雷格的这个具有很强的旧形而上学色彩的说法,但在含义或思想是既不同于客观事物也不同于主观表象的“第三种实体”这一点上,他与弗雷格没有任何分歧。因此,他与弗雷格一样,都是“意义实体论”的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开始,这种意义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和抨击。

三、表达的含义与指称

如前所述,表达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具有含义的语言符号。由于只有语言符号才能表达某种含义,所以只有语言符号才能被称为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语言符号都能被称为表达。例如“Abracadabra”这样一个具有词语外形但却不具有意义的符号,就不能称为表达。另外,那些由有意义的语言符号组成的不具有统一意义的词语组合也不能称为表达,尽管它们看起来似乎有某种意义,例如,“绿是或者”就不能称为表达,因为它是不具有一个统一意义的词语组合。[2]62

每个表达都不仅有所言说,而且必定是关于某物的言说,它不仅有某种意义,而且也指称某个对象,但胡塞尔要求人们把表达的对象与意义区分开来,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对表达的意义与对象加以区分的必要性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达可能意义相同但对象不同,或者对象相同但意义不同。对于一个名称来说,意义与对象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两个不同的名称可能含义不同但却命名同一个对象,例如“耶拿的胜利者”与“滑铁卢的失败者”都是指拿破仑,“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指的是同一类型的三角形。显然,这与弗雷格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含义与指称》一文中所说的“‘晨星’与‘暮星’这两个名称虽然含义不同,但指称相同”[7]96,是一回事。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二卷出版于1901年,而弗雷格的《论含义与指称》一文则发表于1892年,因此,最起码从发表时间上来说弗雷格是“对含义与指称(即胡塞尔所说的对象)加以区分”这一思想的首创者。

虽然表达的意义与对象不能混为一谈,但不可否认的是,表达指称何物,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指称该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其意义决定的。与此不同的是,表达与其所指称的对象的关联,并不是根本性的。其突出表现是,表达是否有意义,与它所指称的对象是否真的存在无关。通过意义,表达与某个对象的关系得以被建立起来,“有意义地使用某个表达,与用表达指称某个对象,是同一回事。”[2]62而这与对象是否存在,以及是否虚构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对象无关。

胡塞尔认为混淆表达的意义与指称在理论上至少会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

首先,如果人们过于严格地规定“表达”,认为它隐含着所指称的对象的存在,那么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当那个对象存在时,那个表达是有意义的;一旦那个对象不再存在,那个表达也就变成无意义的了。[2]62这显然是荒唐的。

其次,如果将表达的意义与它指称的对象混为一谈,人们就会认为像“金山”这样无法得到直观充实的表达是无意义的;或者人们会退一步承认“金山”这个词是有意义的,因为尽管它无法得到直观表象的充实,毕竟还能得到想象表象的充实。但人们会坚持认为像“圆的方”这样完全矛盾或明显包含不相容性的表达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表达的对象的存在是根本无法想象的。[2]64但在胡塞尔看来,人们的上述这种看法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无意义”,即在“诸如Abracadabra之类的表达无意义”这样一种意义上的“无意义”与“表达的含义得到充实的先天不可能性”这样一种意义上的“无意义”。

意义经常被当成表达意指的对象,胡塞尔认为对意义的这种用法是对意义概念的真实意义的误解,而造成表达的意义与其所指称的对象混淆的原因在于:

其一,人们经常把表达的意义与使它们得到充实的直观相联系,即使在它们无法得到直观的充实时,他们也把它与它在想象中得到的充实相联系,这自然会导致对无法得到这类直观或想象的充实并且包含矛盾的表达是否有意义产生怀疑或否定。

其二,一个表达的意义通常要通过某些事例来说明。在那些具体的事例中,表达的含义意向得到直观上的充实。人们很容易会觉得,表达是在这里才第一次获得含义,表达是从充实的行为中才吸取到含义。也就是说,人们会倾向于把充实的直观看作含义,以至于认为当且仅当表达的意向确实得到充实时,表达才具有一个含义。[2]64

四、表达的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

胡塞尔认为,在表达的意义问题上,另外一个严重的混淆在于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行为之间的混淆。《逻辑研究》第一卷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正是这样一种混淆,特别是对判断内容(意义)与判断行为(对意义的体验)的混淆。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规律和数学公理是人的心理规律,是从对心理现象的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胡塞尔认为这种理论观点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混淆了心理学的对象(判断行为)和逻辑学的对象(判断内容),使判断内容的客观性“消融”在判断行为的主观性之中,“真理消融在意识体验之中”[9]。

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这个词有时用来表示“表达行为”,有时则用于表示“表达行为表达的意义”。“判断”这个词也是这样,它有时是指判断行为,有时则是指判断行为表达的命题。“表达”、“判断”等词语的含义的上述这种双关性是造成表达或判断的意义与使这种意义得到体验的行为两者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将它们混为一谈会导致荒谬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例如,当人们问某个表达式(“二次幂的余数”)的意义时,人们指的显然不是在此时此地发出的声响,那个无法作为同一个东西再次出现的声音,人们指的是作为“种类的表达”。无论谁说出“二次幂的余数”,它都是同一个表达。[2]51同样,当人们作出“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个判断时,他们心中同时存在着对于这样一个判断的心理体验。但是,这种心理体验并不构成判断的意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几乎不会对判断的含义和意义问题做出这种理解,以至于他想要回溯到作为心理体验的判断上去。”[2]51毋宁说,每个人都会同意的是,无论谁在什么场合下说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个判断,它断定的都是下列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既不比这更多也不比这更少。在这种意义的自我同一中(每当人们重复这样一个判断时,人们都能意识到这种同一性),无法找到任何有关判断行为或判定者的任何痕迹。人们通过判断所断定的东西不包含任何主观性的成分,人们的判断行为是转瞬即逝的体验,它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但是人们的判断所断定的东西,即“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个事实既不产生也不消失,它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一性,是同一个几何学真理。[2]52

总之,表达的意义的本质并不在于那个赋予表达以意义的体验,而在于这种体验的“内容”。相对于说者和思者的现实体验和可能体验的散乱杂多性而言,这个体验“内容”是一种统一性。在这种观念意义上的体验“内容”完全不是心理学所理解的那种内容,即不是一个体验的某个实在部分或某个方面。[2]109这就是说,如果人们带着同一个意向来重复同一个命题,那么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表象、他自己的语句和理解体验。“但与个体体验的这种无限杂多性相对的是在这些体验中被表达出来的东西,它始终是一个同一之物,是在最严格词义上的同一个。命题的含义并不随人和行为数量的增多而增多。在观念的逻辑意义上的判断是同一个判断。”[2]112

五、“意义实体”概念的最终形成

胡塞尔认为,表达的意义与赋予表达以意义的行为体验之间的上述这种区别,类似于作为种类的红与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具体的红之间的区别:假如在人们面前有一张红色的纸,那么存在于这张纸中的红是“红”这个颜色种类的一个具体事例。作为这张纸的一个非独立成分,它像这张纸本身一样处在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中。但是,这张纸或其中的红色因素的产生和消失,显然并不意味着“红”这个颜色种类也处在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中。正如胡塞尔本人所指出的:“不独立的红色成分,与整体一样是个体性的东西,它是一个此地和此时,它随此地和此时并在此地和此时之中存在和消失,它在各种不同的红色之物中是相同的,但不是同一的。然而作为种类的‘红’却是一个观念的统一,谈论这个统一的形成和消失是悖谬的。”不难看出,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行为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同一性和不变性。不管中国人与西方人对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体验有多么大的差异,但作为一个几何学定理它永远是同一个定理。

但是,如果意义确实是同一的、不变的,那么,应该如何解释包括诸如“我”、“这个”之类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的句子的意义随说话者以及说话场合的不同而不同的事实呢?“我”这个词随说话者的不同而指称不同的人,因此具有不同的意义。(胡塞尔在这里似乎没有对人称代词的意义与指称加以严格的区分)

“我”的语义学功能是指称说话者本人,但这样一种功能并不是“我”的意义的全部。[2]93对于指示代词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就“这里”总是指说话者所处的地点而言,它具有某种普遍的、概念上的意义。但除此之外,还有某种直接的地点表象与那个普遍性的要素相伴随,它是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变化的。[2]96难道这些语词及包含这些语词的语句的意义不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吗?

对此,胡塞尔的回答是:在具体的使用中,语词的具体含义或指称是可变的,但这样一种含义上的变化其实是意义行为的变化。赋予表达以意义的主观行为是可变的,但意义本身并不会改变。“如果我们坚持把意义看作是一个观念统一体,那么把意义看作是可变的就无论如何都是悖谬的。”[2]102

胡塞尔还进一步探讨了“意义的存在方式”的问题。在他看来,就像作为颜色的一个种类的红既不存在于这张纸中,也不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中,更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意识中”一样[2]113,作为一般对象或普遍对象的一个特殊类型,“意义”并不因为不存在于实在之物构成的世界中就存在于天国或神圣的心灵中。诸如此类的形而上学假设是荒谬的。当然,如果人们习惯于把存在仅仅理解为实在之物,把对象仅仅理解为实在对象,那么谈论普遍之物的存在看来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从逻辑上看,六个六面体是六个对象,六首曲子也同样是六个对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理是一个对象,就像巴黎市是一个对象一样。”[2]114

胡塞尔还认为,作为一个观念统一体,意义实体是独立于语言符号并先于它们而存在的。尽管唯有通过语言符号的表达,意义实体才得以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实在之物,但在意义实体与使它们得以被表达的语言符号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10]数本身并不会随计数行为的产生和消失而产生和消失,意义实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无数的意义实体仅仅停留在可能性之中,因为它们从来没有得到表达,而且可能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永远无法得到表达。[2]117

六、表达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向一般意识行为的扩展

对胡塞尔来说,表达行为只不过是意识行为的一个特殊类型,实际上表达与意义之间的上述关系原则上可以扩大到一切意识行为中。正如他在《观念Ⅰ》中所指出的:“……‘意指’(Bedeuten)和‘意义’(Bedeutung)……这些词最初只与语言范围有关,即与‘表达’的范围有关。但人们几乎不可避免地同时采取一个重要的认识步骤来扩大这些词的意义并适当地将其变样,以便可使它们以某种方式适用于意向作用-意向对象的整个范围:因此适用于一切行为,不论这些行为现在与表达行为结合与否。因此我们在一切意向体验方面继续谈论‘意义’(Sinn)――这个词在通常的使用中相当于‘意义’(Bedeutung)。”[11]

具体来看,正如表达行为可以看作由“仅仅作为心理过程的表达行为”、表达的含义和指称三者构成的统一体一样,意向行为也可以看作由“仅仅作为心理过程的意向行为”、这个行为的内容或意义及意向对象三者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对象既不能与行为本身相混淆,也不能与使人们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可能的意义相混淆。

但问题在于,即使两个意识行为的意义和对象都相同,它们也并不因此就是同一个行为。为了更加充分地说明这一点,胡塞尔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我面前有一个盒子,那么无论我怎么旋转,我看到的都是同一个盒子,即我观看盒子的行为的意义和对象始终不变。但由于每次旋转都能使我看到盒子的不同侧面,因此可以说,每一次旋转都能带来一种新的意识行为,尽管在此过程中我的行为的意义和对象始终是同一的。[2]449

但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人们能在感觉印象的不断变化中始终感觉到同一个对象的原因是什么?换言之,人们能把一系列从感觉内容上来说并不完全相同的感知行为作为对同一个对象的感知的原因是什么?胡塞尔认为,答案只能是:尽管被给予人们的感觉内容是不同的,但人们会在同一种意义上对它们进行“统觉”,正是通过这种统觉的作用,对象才得以被构建起来。[2]449

不难看出,与单纯的感觉印象不同的是,在对意识行为对意向对象的指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意向内容中,包含着对感觉印象起解释或赋予某种意义的作用的“统觉”,这种统觉是超出体验的描述性内容的“盈余”――它是与感觉材料完全不同的东西,是似乎能够赋予感觉印象以“灵魂”的意向内容,这种意向内容的本质在于使人们获得对这个或那个对象的意识,例如使人们看见这棵树,听到这个铃声,闻到这个花香,如此等等。可见,正是通过统觉对感觉杂多的解释和统摄,意识行为才获得一种统一的意义,进而才得以朝向某个确定的对象。因此,正如决定一个表达之为关于某物或某事的表达的是它的意义一样,决定一个意识之为关于某物或某事的意识的也是它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在意义与表象、意义与指称、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等问题上存在的模糊和混乱之处的澄清,胡塞尔对意义的客观性和不变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将“意义实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确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胡塞尔虽然并不赞同弗雷格认为意义或思想存在于某个“第三种领域”中的说法,但在意义或思想是既不同于客观事物也不同于主观表象的“第三种实体”这一点上,他与弗雷格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沙夫.语义学引论[M].罗兰,周易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7.

[2]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JOHNSTUARTMILL.ASystemofLogic[M].FranklinSquare: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882:4344.

[4]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

[5]J.N.MOHANTY.HusserlandFrege[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2:57.

[6]弗雷格.算术基础[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

[7]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集[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M].王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2.

[9]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6.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1篇9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

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

“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

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在“~群众路线”中只适用“实行,贯彻”的含义。而当已知某人已经卧病在床时,再说起“XX走了。”就表示“XX死了”的意思。如在殡仪馆的横幅“XX一路走好!”

(2)语境消除歧义

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语句,不同的语境会帮助我们确定语句的真实含义。“教师去讲课”和“学生去听课”都可以表达为“去上课”,同样,医生与病人都可能会说“去看病”,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在书面上看就成了歧义句,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说话人的地位、处境等语境的了解就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单独看一句话,不知道到底说的是“猎人死了”还是“狗死了”。如果变成“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被村民制服了。”或者“那头虎咬死了猎人的狗。”有了各自的语境,其意义也就立刻明晰了。

2.语境使得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通常都指整类事物或现象。而在具体的使用中,我们研究一下语境就会明确它到底是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还是某一个个体。例如,“鱼”的词义概括了一切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腮呼吸,可供使用或制鱼胶的脊椎动物。“鱼”这个词本身可能指河里、海里的任何一种鱼,包括鲤鱼、鲫鱼、刀鱼、鲅鱼,等等,甚至鲸鱼。但如果有一天在家做饭的妈妈说,“下面我要炖鱼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的内外语境,家人的偏好或者是之前买鱼的情况,判断出到底是哪一种鱼,而且应该是在此之前已经收拾好的那条鱼。从而使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具体的事务挂钩,完成顺畅的交流过程。

3.语境使词义异化

词义在特殊情景语境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多种转变,这种转变叫做词义的异化。

(1)词类活用现象

每个词语不论其义项多寡,在运用中都可能会出现其本身不具有的含义、引申义或新义。其原因就是语境在起作用。语境不仅决定词语的义项选择、歧义的确定,而且能赋予词语以临时含义。如: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故乡》

“隔膜”原指阻碍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无形障蔽,是个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当“产生障蔽”讲。

(2)形成修辞手法

语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如: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卖弄”一词本是“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在这段话里,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鸟儿”是满含喜爱之情的。于是就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卖弄”在这里是个褒义用法,这里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与此相应,其意义也就变成了“展演”。又如:

文具盒里放着崭新的圆规。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在“文具盒”这个语境中,“圆规”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意义,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种画圆工具。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中的语境,则让我们断定,这里说的是个人,而非画图工具,再结合上下文,知道作者把杨二嫂比喻成“圆规”,那这里的“圆规”就成了杨二嫂的代名词,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4.使词义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化

词语的运用是离不开社会这个语言环境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表达的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语言的这些外语境。

很多人看到经典的句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第一印象都会困惑,爷爷的大儿子怎么会是木兰的长兄,但了解到古代人的习惯,用“爷娘”来指父母,此处的“爷”即为父亲(一如现在吴方言中的用法),就会明白了。又如大多数地区的人说“东西掉了”,是指“东西落在地上了”,可也有些地区,是指“东西丢失了”。只有了解说话人生活的背景习惯,才能判断其真正含义。

同时,词语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语在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后往往会获得某些特殊的含义,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如“同志”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建党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被广泛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性恋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知道这种演变之后,人们在使用时就要慎之又慎了。

三、小结

语境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制约着词语的含义,体现了交际者的文化性和时代性。语境使得词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只有参照语境来分析词语,才能准确地认识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篇11

关键词:多义性解读古代诗歌教学运用

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犹如满天的繁星璀璨夺目,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里有寄情山水的放浪不羁,有胸怀天下的悲天悯人,有建功立业的潇洒豪迈,还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高职中文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如何让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古代诗歌的多义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现状,如何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理解思路,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古代诗歌教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

(一)创作年代久远,创作主体表达含蓄

古代诗歌创作的年代十分久远,距离现代生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所限,视角不同,观念不同,创作主体的表达方式不同,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尽管叫“无题”,却传达出大多的含义,使人感到妙味无限。情感极其克制却又浓得化不开,纵然用千言万语解说也难以道破,妙不可言,意犹未尽,我们现在甚至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奉献的代言。我们现在已无法推测李商隐写这首诗的真实情感,但如果非要把这首诗定性归纳的话,反倒限制了诗意的弹性,缩小了诗歌的张力,也束缚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时代背景复杂,创作背景特殊

古代诗歌受创作主体的影响只是造成诗歌多义性的一个方面,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同样是造成诗歌多义性的重要因素。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整首诗看起来是金陵夜晚的景色,实际上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怀古诗,以山不变、潮不变、月不变,反衬城邑之变,抒发了作者对于六朝兴盛而今衰败的深沉感慨。柳宗元的《江雪》描述的是在冰天雪地的寒江边,没有行人、飞鸟陪伴的老者默然垂钓的江乡雪景图,而实际上作者把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在政治上失意苦闷烦恼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诗歌意境朦胧,意象复杂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与情感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意境。意境囊括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因为有的意象本身就有多重含义,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例如草,它本身是一种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植物,在古代诗歌中固然有这一层含义,但也同时具有希望、思念、荒凉、离恨、地位的卑微等多重含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分析: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是送别的情意;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草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衬托了诗人对春光妄自明媚的惋惜。

(四)知识储备不同,欣赏主体存在差异

除以上原因外,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可以理解得深入一些,有的学生难免会理解得肤浅一些,不同的理解欣赏主体对诗歌的理解不同,同样也可以造成诗歌的多义。

二、教学中解读诗歌多义性的策略

(一)分析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多义性

古代诗歌讲究“诗言志”,往往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以及修辞手法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诗人巧妙借用表达技巧含蓄地表达了词语的多重含义。如一语双关的运用,可以表达双重含义,即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语境明确双关的特点,掌握语音双关、语义双关,从而较好地理解词语的多义。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千古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中的“杨柳”指的是柳树,“柳”与“留”谐音,这是语音的双关,表达词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词人用“柳”的双关修辞将此情此感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除双关之外,诗歌也有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含蓄表达情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特点与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多义性,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多义性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最多提到的专业术语就是意象,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象就是带有诗人情感的人、景或物,在诗歌的多义性中,这些意象内涵丰富,不仅描绘出景色的特点,又能展现诗人内在的精神内涵。如李商隐《锦瑟》中“珠泪”、“玉烟”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朦胧、虚幻、凄美的画面,但难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们被李商隐心灵化了,源自于李商隐人生经历中复杂的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常见意象的多重含义,以便在诗歌鉴赏中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多重内涵。

(三)把握诗歌的整体,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诗歌的整体把握要综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技巧、内容等方面得出诗歌反映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虽然此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但在主题上却有爱情说、讽喻说两种说法。依据“情”这一主线,《长恨歌》描写了李、杨二人相爱的过程以及杨贵妃香殒之后李思念杨而对景垂泪,忠于爱情而七夕盟誓,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李、杨二人的境况悲凉、情感真挚,“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悠悠情思、绵绵长恨,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可见从这一角度分析,这首诗恰恰是对爱情的赞颂。

然而在思考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寻找悲剧的制造者时,读者会发现此诗是在批判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重色”非“重贤”,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二人生活的讽刺,突出了“讽喻说”这一主题,希冀后人哀之、鉴之,不要重蹈覆辙。

诗歌的多义性在诗歌教学中是常见的,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读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对外教学;动物成语;教学

成语是传承我们国家灿烂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结构稳定、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等特点。成语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成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鉴于此,深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掌握正确的成语教学规律,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动物成语在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成语的普遍特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成语中动物成语教学的部分。

一、动物成语使用的偏误

通过调查得知,留学生在使用动物成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偏误

1.不理解动物成语的语义造成的偏误

有些动物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同,留学生学习和使用这样的成语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动物成语的字面义与实际意义不一样,这样就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学生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容易造成偏误。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学过此成语的人都知道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企图不经过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而没有学过此成语的学生则从字面义理解为“坐在树边等兔子”。

2.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

由于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欢收集邮票,就像叶公好龙一样。②战士们都很年轻,各个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务完成了。①中的“叶公好龙”是形容只是口头上的爱好,而不是真正的爱好,表贬义。在这句话中,珍妮是真正将收集邮票作为爱好,所以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个贬义词,表示像虎狼一样凶残,这里应该用“生龙活虎”。

二、教学策略

成语来源复杂,用法多样,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成语的语义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成语的具体语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语。

1.判断动物成语的感彩

教授动物成语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判断这个动物成语的感彩,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表示贬义的动物成语,如“胆小如鼠”、“画虎类犬”、“虾兵蟹将”等;表褒义的动物成语如,“一马当先”、“鹤立鸡群”、“沉鱼落雁”等。

2.将动物成语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动物成语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应用时可以更加准确。

(1)按照成语表达的意思分类,可以分为情状类,“狼狈不堪”、“胆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类,如“攀龙附凤”、“狼狈为奸”、“鸡鸣狗盗”等;状貌类,“沉鱼落雁”、“牛头马面”、“尖嘴猴腮”等;行为类,如“鞍前马后”、“雁过拔毛”、“杀鸡取卵”、“顺手牵羊”等;处境类,如“虎落平阳”、“羊入虎口”、“釜中游鱼”等等许多类别。

(2)按照不同的动物形象分类,如含有马的成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语“狗仗人势”、“鸡犬升天”、“狗尾续貂”等;含有虎的成语“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调虎离山”;含有蛇的成语“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动物形象在汉语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含义,古代中国崇尚龙,所以含有龙的成语大多表达褒义,含有狐狸、猪、狗、鼠、蛇、狼等动物形象的成语多数表达贬义。通过对动物种类及其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意义的研究,可以推出动物成语的语义色彩。

出于分类的习惯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成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初级的学生,进行联想教学,采用以旧带新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学的成语;而对于中高级的学生,注意教授类似成语的细微区别,运用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关系,将成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动物成语的效果。

(3)讲授动物成语的教学方法。成语是文化的载体,语义丰富。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成语,结构简单、语义直接的成语可以用直接法讲解,直接讲清楚成语的语义,学生就能够理解。对于格式固定的成语可以采用认知法进行讲授,如“倚马可待”,通过语素分析法可以知道,这个成语表达的是靠着战马,立刻写完书稿,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快。留学生学习成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如运用成语进行写作或交流,语境法正好为留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成语蕴含的不同文化涵义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将成语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类,并对成语的出处、语体色彩、感彩、意义、搭配、功能等详细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参考文献:

[1]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