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例(3篇)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转移认知母语第二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1转移和认知
欧马利和查莫特指出通过概念贮存在记忆的方式,语言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存在于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当中,他们认为有关学习的策略都与认知有关系,转移是一种表明在语言和认知间一定存在联系的学习策略。很明显地,可以把转移看作是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交换和传递的心理过程。从表面上看,转移是二语习得者用来有效获取和扩展知识的有形行为,但是在心理过程中,还包括很多认知行为,比如意识,记忆描述,数据存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形式。正如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欧马利和查莫特进一步指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将会有意识并积极地将母语和第二语言联系起来。在这里,“有意识”指“一种潜在的倾向性”,它指学习者能运用智力或认知能力来联系和分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同和不同。从这里我们可以对转移和认知的关系,以及用认知理论来看转移的可能性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
2交流中的转移
转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使用的学习策略之一,它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经常求助于已有知识来理解现有知识,这个过程可以有利或阻碍他们。很明显地,转移已经被证明并不仅仅是由简单的有形行为引起的,而是一个包含认知,记忆,信息处理,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相交替的过程。
“转移更倾向于发生在二语初学者的身上。”既是说,欠熟练的学习者比熟练的学习者更经常使用转移,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母语知识在已有知识中占据较大比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语言输出,转移将伴随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交替产生。我们知道,语言习得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步骤,所以不可能详细阐述每一方面,这里的重点主要放在课外交流中的转移。
交流中的转移主要是是关于语言输出。我们学习语言并不只是接受信息,而且还要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加工信息是为了更准确地输出信息。埃利斯曾说“交流中的转移是由学习者想理解或发出信息的意愿激发的,转移可能会在假设建立和假设检测中起作用。”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会使用心理和认识能力来加工陈述性知识和周围的一切因素。学习者不仅受已有知识的影响,还要受情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欧马利和查莫特声明“为了使用一种语言达到交流目的,过程性知识是必需的。”它能引导陈述性知识的输出,转移也会在这个阶段发生,学习者将会转移一些母语文化和语境到第二语言中去。
2.1过程性知识
欧马利和查莫特这样定义过程性知识,“有关我们所掌握的知道如何去做的东西,它包括复杂认知技能的操作。过程性知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而且本身是以内在的输出系统的形式呈现的。过程性知识包括精神心理活动,如解决问题,语言接受和输出,使用学习策略等。”简单地说,过程性知识是用来指导操作的,是动态的,而且范围较广。兰奇曼把陈述性知识比做存储的电脑中的数据,过程性知识则是软件程序。库克解释道,当我们学习新东西时,在认识,联想和自动化这三个阶段中,思维总是来自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之间。所以,转移是重复和发展的。
2.2认知过程
交流中的转移并不只是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语法知识的转移,还包括社会语言学方面,交流技能和策略技能。交流是说话者之间不断协商和合作的过程,说话者(下转第251页)(上接第194页)必须重视整个交流环境,例如说话者的感受,交流风格。他们应该用过程性知识来操作所有因素,以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认知过程会复杂一些,学习者将有意识地调整策略来维持交谈。安德森提出过一个代表过程性知识操作的公式,If(如果)和Then(那么)语句,它们分别表示条件和行为,能概括过程性知识的认知操作。欧马利和查莫特给出了一个交流图表,这个表包括了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使用If和Then归纳法来解释说活者认知过程的18个输出语句。例如,“如果(if)目的是与一个叫Joe的人交谈,而Joe的本族语为英语,那么(then)下级目标就是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谈,如果(if)目的是使用第二语言,那么(then)下级目标就是开始一场谈话……”在这一过程中,说话者通过不断预设目标来深入交流。如果要维持一场交流就要考虑众多因素,如果学习者在交流中较多地受到母语或文化的影响,一些文化转移就会发生。
2.3文化转移
当一些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他们常转移母语中一些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以区别操本旅语的人。这个原因在于存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埃利斯举过一个例子,他认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道歉的时候会过度使用抱歉语,这与他们母语的准则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请求帮助,他会说“Iamsorry”(我很抱歉)来代替“Excuseme”(劳驾),当受到表扬或收到礼物时,他们会说“Iamnotworthyofit’或者“Donotdothat,itisawasteofmoney”这些话来掩饰真实想法,这种转移代替了英语的表达方式“Thankyou,Ireallylikeit”。对于交谈的风格和布局,中国学生电经常转移中文的交谈模式。当要结束一次谈话时,他们会说一些热心但无实际意义的话来强调这次交谈的重要性,但操本族语者会严肃地看待这些话,比如“Ireallyhopeyoucancometomyhousetohaveatalk。”虽然学习者会经常转移一些社会习俗,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文化方式是很难被转移的。
3结论
对于转移问题,应该多加考虑学习者对转移的态度,转移的发生和转移量都依赖于学习者是否认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这也是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转移中的文化因素也不能被忽略,所以,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我们也尽力要求学习者多做分析性,记忆性和比较性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应该重视文化因素的传输和建构,只有当我们把所有因素结合起来并嵌入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中,转移的有效性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Ellis,R.1997.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包容意识文化感知能力有效交流
交流素养和能力的构成,包括文化宽容态度和文化尊重意识,即尊重参与沟通,协调、进行信息分享各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包容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谈吐表述模式;出于各自的立场,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用包容的态度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以对方的表述习惯和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独特的,它的形成有着的深远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占重要影响地位的因素主要有:该国家或民族所经历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历史经历;该国家或民族在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不断地交织、演变并逐渐积淀最终了形成某国家或某民族的特有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一切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特有文化,导致文化上的彼此差异。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都是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都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各种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外来文化的尊重包容意识,是文化理解能力的一项基本要素。
一、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这里所提的文化交流涵盖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日益频繁进行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对于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也逐渐明确地分离出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不同层次,各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文化交际的含义
从民间的、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交流层面讲,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机构之间交流活动,或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它侧重于各种形式的交际往来,其愿望主要是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睦彼此间的关系,这种交流侧重于是不同的文化交际,发生的层面广泛多样,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二)文化交流的实质目的:信息共享
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的角度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接触,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各种文化观念,习俗、行为模式的对话、沟通、协调。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交际实际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分享、交流。国际事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信息共享,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
(三)有效的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者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植根于特定文化的环境之中,是某特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该特有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自身文化又起着载体的作用:传承特定文化的内涵,并使之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也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然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实际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的流畅度。文化的交流、交际能力诸多因素影响,它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语言能力、语言技巧,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诸如政治、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许多因素。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母语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即使双方都使用相同的语言交谈,并且语言表述都流利到几乎没有语言障碍的程度,也同样会产生语用的不得体或语言迁移的错误,究其缘由,是因为双方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导致交际中的文化性失误,即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甚至特有的身体语言所能提示的信息、意图所至,归结为交流者的文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于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步发展
对于文化能力,H.H.Stern(1992)认为:它不仅包含谙熟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角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成分和不可接受的文化成分。
文化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力。文化理解能力是文化能力的实质核心,是深层层面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具备了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各种不同文化交流中做到得体,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会,它有力保障达成交流的愿望,从而提高交流的有效度。文化理解能力除去对其他文化特性特点的敏锐感悟力,而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要树立文化平等观,承认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合理性的。在文化交际交流中,对不同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具有包容意识。由此可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在必须具备良好的目标语言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对其他文化特点的敏锐感受力、充分尊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排斥与自身文化相异的其他文化意识中或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交际双方变换视角,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跳出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习惯性定势,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间存在的不同。对其他文化在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由于文化能力所包括的最基本组成有:对其他文化特点的辨识力,即感受力;对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意识,即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它们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认知其他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其他文化的敏锐度,表现为在与他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意愿、态度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文化包容意识,这个文化能力的基本因素,即对与自身文化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包容,影响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各参与方的所持的态度,认同感以及相互间的接纳程度,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而且还要使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是避免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中的误会、失误,充分地交换各种交流信息,理解彼此的交流意图、交流愿望,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文化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与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两大不同点:
其一,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其二,突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外语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这里清晰地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外语学习者以按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和交流模式,明确地表明态度、观点,阐述理由,进行论证说明,采用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对方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才能循得有效交流的有效达成途径,保障可能收获的最大交流成效,才真正地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敏锐感受力和包容意识,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同时,让外语学习者真正理解文化能力内涵,并实践性地运用文化能力;为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文化意识: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也不能看不起自身的母语文化;每个文化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上、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成因,在跨文化接触交流中正确地理解来自它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在深层次上进行观念、意图上的有效沟通。
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在坚持文化交流原则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形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掌握孤立的语法规则、词汇或句型,而且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并习惯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切实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文化因素的导人在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交往时应该非常实用。坚持相关性与实用性原则,着重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流顺利而有效地持续进行的文化内容,结合语言的教学和训练施教,使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卓有成效。(郭绍波,董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四、文化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教师必须使文化教学始终渗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文化教学融合进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培养对各种他语文化间的深层差异的敏锐感知和辨认力,对学生进行文化能力训练,使它不游离于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起对其它文化的宽厚的包容意识,坚持以文化交流的原则为出发点,发掘教材的内容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学习者在发展英语的语言技能的同时,树立起不同文化交流中必需的文化意识尤其是文化包容意识,奠定良好的文化实际交流基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以其它文化背景人士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习惯的从事习惯,进行不同种类信息的充分分享、交流。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交流误会、沟通障碍,以达成卓有成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2002年9月,外语教学第23卷第5期)
[2]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P3-4.,武汉大学出版社)
[3]郭绍波,董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4]官希慧:《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外语教学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它既包括语言的学习也涉及文化知识的渗透。文化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结合起来,引导学习者认识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努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施。
1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学领域,在1873年由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审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外语教学不仅涵盖语言学习,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交融。文化移情主要是让交际的双方摆脱固有的文化思维,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有效地实现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沟通。文化移情既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方面,又是二者的集中表现。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二者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对文化移情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和交际模式中建立主客体的交流的纽带,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能促进教学目的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2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移情要让交际的主客体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在交流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束缚,进入到对方的文化模式中。文化的认知是比较复杂的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也是在学习其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在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要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文化移情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来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既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又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1培养交际主客体的文化敏感性
为了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先决条件是要培养交际双方的文化敏感性。交际的双方在跨文化交流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依据自身的文化信息和背景来决定对目的语文化信息的解读,根据认知需求挑选和改变外来文化的信息,进而导致交际的主客体产生不同文化感受。在提高交际主客体的文化敏感性的首要任务是要区分出主客体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才能使学习者培养出文化移情能力。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积累目的语文化,对文化做出对比,使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渐渐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如英美电影赏析、文学作品鉴赏等方式让学习者感知和掌握异国的语言、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通过细致地理解交际双方的多样化文化因素,刺激双方的文化敏感性,才能积极地促进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3.2培养交际主客体的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顺应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我们必须要撇弃这种偏见,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的相对性和文化的互补性原则,努力培养文化顺应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顺应是指当外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交际主客体的主观原有认知模式和认知结构不能消化和吸收新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时对个体认知结构开始改变的过程。培养文化顺应能力既可以通过现代化的视频、音频、动画等手段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认知,又或者通过微信、交流软件、学习平台等形式创设虚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使交际的主客体能够自然而然的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下了解目的和意图,通过反复的演练、探讨和纠错等方式的运用使主客体学习者的文化顺应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