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康复方法(6篇)
膝关节康复方法篇1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延续性;功能锻炼;康复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73-0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条件,若需达到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术后康复锻炼和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2]提出,院外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够使患者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促进其康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院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康复锻炼指导,但大部分康复时间在出院后,其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患者康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延缓其康复。我们以延续性护理为延伸,开展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5岁~78岁;意识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出院时间为术后14天。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或出现某些并发症,不能配合者;出院后独居,无人看护者。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干预组5例、对照组3例因电话号码更换而无法联系,故实际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70例。
(二)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TKA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指导。术后当日,麻醉期过后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保持每小时10~30次。术后1天~3天,除进行术后当日锻炼外,适度进行被动抱大腿屈膝练习及患膝伸直压床练习,所有锻炼以不引起疼痛为宜,频次为每两小时5~20次。术后4天~7天进行主动抱大腿屈膝练习,病情允许者可进行床边屈膝,患足轻压健足并适度上举练习,每次3~4组,每组30次。并进行助行器辅助行走练习,每天2次,每次10分钟。以上训练方法持续至患者出院。出院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必要的出院指导,未制定详尽的康复锻炼指导措施,出院后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除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复查前进行电话联系,以保证HSS评分按时、准确外,不进行主动电话回访。
2.干预组。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出院后实施如下措施。
通过视频演示方式给予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术后15天~30天,患者进行伸腿练习,并做到主动屈膝伸腿,仰卧位主动屈膝,站立屈膝,弓步练习及适当下蹲,每天3组,每组30次左右。术后30天以后,患者进行平路行走,蹲下起立练习,每天3组,每组30次左右。病情允许者,可适度进行上下楼梯练习。视频制作中演示者为医护人员,并给予讲解。
每周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延续性康复锻炼措施执行情况,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三)评价方法和工具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及护士进行评价。评价工具选择膝关节HSS关节评分[3]评价置换膝关节的康复程度。项目包括: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及8个减分项目。HSS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60分为差,分值越高,康复效果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出院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较干预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一)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目前临床上,针对TKA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大多局限在住院期间。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会给予出院后功能锻炼指导,都缺乏详细的内容。患者及家属对指导内容的记忆不够全面,对某些专业术语不能彻底理解,往往是出院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膝关节活动,有的过于保守,有的活动不当,反而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不仅为患者提供详尽的视频演示,还提供语言解说,通过定期的电话回访,解答患者疑问的同时,对患者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由于我们制定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以时间段为单位,因此电话回访为康复锻炼措施的执行提供了保障,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特别提出的是,本研究研究对象年龄65岁~78岁,属于老年群体。据调查[4],60岁以上老年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达50%,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的人患有骨关节炎。李东文等[5]研究显示,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康复训练不及时、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等状况,再加上老年患者理解和配合能力相对较差,常导致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情况不理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质量等。与此同时,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术后功能恢复的过程较为缓慢。我们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方法,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加快了他们的康复进程。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干预组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不断沟通,改善了医患及护患关系。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以感激的心态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医生与护士的责任心。
(二)关于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的思考
本研究中,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TAK患者康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纪艳萍[6]等提出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了其康复效果与生理、心理,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相关。我们能否根据影响因素给予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使其细化,是以后的研究方向。另外,我们的想法源于延续护理,除针对此类患者外,其他骨科疾病康复过程中,是否可以制定相关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是我们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卫东,吴岳嵩.人工膝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
[2]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
[3]吕厚山.人工关节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2.
[4]SilmanAJ,HochbergMC.Epidemidologyoftherheu-maticdiseases[M].Oxford:OxfordUniuersityPress,1993:257.
膝关节康复方法篇2
【关键词】单侧;全膝;置换;康复;护理
1临床资料
1.1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龄56~78岁,平均60岁。病程4~30年。创伤性关节炎5例,骨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临床上症状有不同程式度膝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关节活动有响声,2例伴有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1.2方法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左膝5例,右膝10例。住院时间18~25d,平均23d。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
2术后一般护理
2.1患肢的护理术后抬高患肢20°~30°,保持中立位,膝下垫软枕,屈曲15°~30°。冰袋冷敷,有减少术侧膝关节渗出液并止痛,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和腓总神经的损伤[1]。避免压迫患肢影响血运,尽量翻向健侧,以免影响血运[2]。
2.2引流管的护理预防膝关节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3]。引流管保持畅通,不可压迫、扭曲及打折。
3术后康复护理
3.1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手术后1~3d)①踝泵运动:术后第二天开始足用力做上勾和下踩动作,20次/组,每日3组;②压腿练习:术后第2天患者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5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为止,这是锻炼伸直的最好方法。
3.2恢复期训练指导(手术后3~7d)①练习直腿抬高方法:足尖朝上绷紧腿部肌肉,缓慢抬高,高度为足跟距床面20cm为宜,保持悬空10s[4],每5个或10个一组,每天3~5组;②关节被动活动器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初次练习屈伸由30°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的屈曲度数,术后两周可达到90°,可残留5°~10°伸膝滞缺。2次/d,每次30min。CPM机以屈膝运动为主,伸膝不足,所以还要配合主动运动来弥补伸膝运动的不足[5];③弯腿练习术后第5天起开始练习。患者坐于床边自然放松,腿凭借重力垂到床下,就能达到90°,然后再用好腿放到前方,帮助向后压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
3.3愈合期训练指导(术后7d~2周)①扶床站立,可由2人搀扶下床站立,重心放在健侧站立10s,再将重心移至患肢站立10s,休息片刻,视情况可扶其在病室内行走10步左右;②利用拐杖或步行架平地行走,用单拐应健侧拄拐,利用拐杖上下楼梯训练,要健侧先上,患侧先下;③独立完成日常所必须的活动,提高自理能力。
3.4出院时训练指导(2周后)
3.4.1出院时制定康复锻炼计划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天多练习。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
3.4.2生活起居指导行走时患者应使用拐杖或习步架来保护膝关节,并应注意以小步走动来转身,避免扭转膝关节。在家中选择一个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软的沙发或躺椅上。避免感冒,遵循小病大治的原则,以防置换关节远期感染。
4结果
术后2周伤口拆线出院,所有患者膝关节均能伸直到0°,屈膝110以上的患者13例,屈膝90°~100°的患者3例,无1例发生感染。术后全部病例进行3~12个月随访,1例出现5°屈曲挛缩,余患者膝关节可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屈膝活动120°以上13例。所有患者膝关节不适感术后6个月基本消失,能参加日常工作及社会活动。
5总结
膝关节置换成功并不预示着治疗的全部成功,关节功能的恢复产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恢复的重要部分。
术后早期进行踝泵、压腿、CPM练习,可减轻患肢肿胀,预防血栓形成,此时关节内外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好时机。术后步行、上下楼梯训练能提高髋、膝和踝关节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提高肌力。并且还要通过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8:526.
[2]张兰,高时榕,张明梅,等.人工膝关节换术的护理.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杂志,2003,10(31).
[3]陈维珍,杨桂莲.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9.
膝关节康复方法篇3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护理;功能康复
前交叉韧带(ACL)的作用是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是膝关节损伤中很常见的一种,而且损伤后常可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是非常重要的[1]。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而要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恢复膝关节功能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则需要术后正确的护理与康复指导。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28例。试用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2岁;运动损伤10例,生活中损伤6例,车祸致伤12例。患者共有体征是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其中6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例不明显。麻醉后前抽屉试验均与对侧有明显差异。磁共振结果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的顾虑,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术前由主管护士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手术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关节镜下手术的优点。消除患者的猜疑和顾虑,鼓励患者相互间进行交流,增强信心,提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主动性。
2.2术前护理指导床上排便习惯,以适应术后卧床排便;术前皮肤准备,术前1d剃除术区毛发,术晨膝关节局部皮肤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术日晨测生命体征,留置尿管,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功能的康复,正确的膝关节功能锻炼至关重要,故术前需教会患者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和直腿抬高锻炼的方法。
2.3术后护理椎管内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密切观察手术刀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肢端血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踝关节及各足趾的活动情况;术后常规膝关节冰敷3天,膝后垫软枕以保持膝关节屈曲15-20°。
3康复指导
3.1术后1-3d此期间患者疼痛比较剧烈,主要是膝关节静止的功能锻炼。患肢膝关节伸直位固定,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将大腿平放于床上,双下肢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群保持10-30s,5-10次/d,5min/次,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可防止肌肉萎缩,加强膝关节功能。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跖屈和背伸为1次,连续20次,5-8次/d,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对减轻局部肿胀也有很大帮助。
3.2术后4-7d此期间患者疼痛减轻,关节内渗出较少,但股四头肌肌力差,主要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开始鼓励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锻炼,由被动至主动,逐渐抬高,即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家人协助将腿匀速抬高达35-45°,保持5-8s,然后缓慢放下,再重复以上动作,以利于恢复肌力。髌骨被动活动,上下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粘连。
3.3术后8-14d此期间股四头肌肌力明显恢复,关节稳定性增强,患者佩戴支具,一般从屈膝0-30°活动,每两天增加10°。指导患者掌握关节屈伸的速度和幅度,逐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角度。这期间患者可在支具的保护下适当负重训练,卡盘支的作用是稳定和保护膝关节,并可控制调节膝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功能锻炼时用力,下床活动和休息时将支具调整并锁定到伸直位,避免因为膝关节突然的大幅度屈曲而造成重建的韧带松弛[2]。
4出院指导
向患者强调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原则是早锻炼,晚负重。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①术后第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可逐渐扩大至90°;②术后2个月膝关节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③术后6个月可进行游泳、慢跑等力量恢复锻炼;④术后12个月后根据情况可参加正常体育活动。此外,还应注重各种位置觉、运动觉训练及运动时的协调性训练。
5结果
本组28例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个8-24月,平均12个月,刀口Ⅰ期愈合,均顺利拆线出院;术后无膝关节感染,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良好,可恢复正常生活,抽屉试验为阴性。复查X线无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复查MRI结果显示移植肌腱形态及张力良好。
6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向前稳定的重要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会引起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对膝关节的正常功能有严重影响。随着关节镜下重建与移植韧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重建韧带两端的固定强度的提高,为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对患者进行正确有计划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和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对手术切口、疼痛、患肢活动的护理,尤其是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是确保患者手术成功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结果表明,术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必须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保证膝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因此,有效的康复训练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保证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并且对防止膝关节挛缩、减轻疼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关节软骨代谢、保证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1]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膝关节康复方法篇4
【摘要】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出院后家庭康复组开始接受家庭康复治疗计划,对照组则不受约束,两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结果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P<0.05),家庭康复组膝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在出院时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于研究结束时差异较为明显,家庭康复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结论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术后活动范围,恢复肢体功能,减轻残疾,使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膝关节术后;纤维性僵直;家庭康复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withNon-FamilyRehabilitationonthepostoperativekneejointwithfibrousstiffness.Methods60patientswithfraturearoundtheirkneejointwereenrolledfromtheAffiliatedHospitalofNingxiaMedicalUniversityandtheNingxiaPeople'sHospital.Allofthesepatientshadastiffnesskneejointwhentheydischargedfromthehospitalafterthereconstructionoperation.Patientswererandomlyassignedintotwogroups: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30cases)andControlgroup(30cases).The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begantoaccepttheremedyoffamilyrehabilitation,whiletheControlgroupdidn'tdoitwhentheyleavethehospitals.ThetwogroupswereassessedbytheLysholmscoresystemandROM(rangeofmotion)ofthekneejointafter3months.ResultsThetwogroupshada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Lysholmkneescoreresults(t=7.13,P<0.05).Thescore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stinctionofROMwasnotveryobviousinthedischarge,butattheendofthisstudyit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Theexcellentandgoodrate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96.7%)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30.0%).ConclusionTheimplementation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therapycaneffectivelyimprovetherangeofkneeactivities,restorephysicalfunctionandreducedisability,makethelimbdysfunctiontoaminimumlevel.
Keywords:thepostoperationofkneejoint;fibrousstiffness;familyrehabilitation
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非常常见,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谢业东等人[1]认为造成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手术损伤、长期制动、术后并发症、疼痛影响或限制等方面。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研究较多,康复治疗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共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治疗模式的转变,家庭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关于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治疗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家庭康复对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家庭康复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9月-2009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7~53岁,平均年龄(35.6±8.5)岁。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固定架治疗、内固定(钢板螺钉、张力带、髓内针)治疗等,其中外固定架固定6例、钢板螺钉内固定34例、张力带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10d,平均为7d。出院时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病程均>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10~60°不等,最小屈伸度数10°,最大58°,平均32.5°。致伤原因为机动车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18例、压砸伤11例。骨折类型包括股骨下段骨折、胫骨上端骨折、髌骨骨折、浮膝损伤等,个别患者同时合并有一定程度的韧带软组织损伤。
1.2分组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以下简称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接受康复指导治疗时间、出院后在家中开始接受治疗(或观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自入组至研究结束两组患者均无脱漏。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过由骨科护士、手术医生指导的简单的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回家后,康复组开始接受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家庭康复治疗计划。治疗计划包括[2]:第一阶段(术后4~8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肌力训练以耐力-力量的练习为主,训练时间可适当延长,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渐进式抗阻及负重训练,开始练习时负重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第二阶段(术后9周~3个月)进行渐进性完全无支持地负重练习,灵活性和耐力性练习,直至恢复正常活动。治疗过程中可附加沙袋负重练习、自我牵引练习等,并让患者根据计划的内容及时间严格执行,要求患者及家属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传授有关的康复技术及康复知识,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康复的项目及时间、强度等,并于治疗期间康复师不定期电话跟踪督促,力争有效地完成每天的康复治疗计划。而对照组不受上述康复治疗计划约束,在每天训练与否、每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及训练的强度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所需的技术主要为患者在住院期间由骨科的护士、医生传授及由出院指导获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由同一位康复医生完成康复评定。
1.4评定标准
本实验入选的所有患者在出院前24h内应用双臂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并作记录,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以下两种评定标准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
1.4.1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3]
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膝关节功能正常在84分以上,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较差。
1.4.2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ROM)[4]
共分为四个等级,屈膝>100°为优,80~100°为良,50~80°为可,<50°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结果出院时采用χ2检验,而实验结束时根据ROM等级进行优良率比较。
2结果
2.1康复组和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表1康复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略)
2.2康复组和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比较
见表2。表2康复组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对比(略)
3讨论
3.1骨折术后家庭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及目前的治疗现状
家庭康复治疗[5]泛指患者出院后应该接受到的一些治疗措施,要求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共同参与,创造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而且经济的治疗环境,努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使其自食其力参加劳动,实现康复的最终目的。家庭在病人康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经济原因、家属照顾不便等等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医院待太长的时间,多数患者会在手术伤口拆线后回家,部分患者可能由于个别原因等不到拆线即要求回家,由于住院时间短、没能接受太多的康复知识,出院后在家中也没有继续进行系统的或巩固性的康复治疗,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终身的残疾。对于家庭康复治疗,国内研究较少,现有的家庭康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儿脑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脊髓损伤等方面,而对于骨折后的家庭康复研究的很少,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知识以至于不能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通过我们的调查,对照组中约有85%的患者家庭康复主要以“散步”为主,没有具体的时间、强度的限制,因此效果较差,Lysholm膝关节评分仅为(55.7±24.6);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具有严格的家庭康复治疗计划,且有康复医师督促、指导,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ROM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ROM优良率(96.7%)明显好于对照组(30.0%),提示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纤维性僵直的膝关节功能,且针对此类患者家庭康复治疗非常必要。
3.2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总结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我们认为心理问题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膝功能提高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的随访中发现治疗效果较差的16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级<65分)中,有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安于现状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认为骨折创伤对他们来说是不幸的,能保住一条腿已经很不错了,不敢奢望太多的功能恢复,满足于已获得的功能,消极地对待康复治疗,失去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残疾。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6],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其增强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指导和鼓励患者表达意愿。下肢肿胀是在家庭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一些患者由于住院时间短,出院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尤其是手术部位的肿胀,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督促指导下肢抬高,出院后则不遵医嘱,随意摆放肢体或不正确的抬高、热敷等导致了肿胀增加,以至于害怕活动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后果是关节活动度的丢失。还有患者是由于急于求成、过度或者不正确地活动膝关节而造成渗出明显导致了下肢肿胀的发生。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康复治疗师的及时指导,下肢肿胀较少发生,而且一旦发现下肢肿胀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康复影响较轻。此外,疼痛也是影响康复效果的重要障碍,16例效果较差的患者中有7例曾经出现过疼痛,部分患者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或不敢增大范围活动,长时间在一个无痛的、既定的屈伸范围内活动,因此收效甚微。
3.3我们以后的工作
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7]。针对患者的需求及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工作:①医护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康复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在患者住院期间传授较多的康复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②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尽可能细化,特别是针对此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易学、标准化的家庭康复程序,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庭进行治疗;③加强患者的管理,督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及指导下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其功能,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谢业东,袁华军.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原因[J].骨关节康复杂志,2003,17(1):589.
[2]黄东锋.临床康复医学[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340-341.
[3]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4):73.
[4]于俊.微创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2.
[5]王俊华,聂斌,刘悦.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7-678.
膝关节康复方法篇5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术后康复训练
2.1手术当天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术后第1天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术后第2~7天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术后第8~14天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术后第15~20天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膝关节康复方法篇6
关键词:镇痛;关节僵硬;康复治疗
在膝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中,疼痛是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膝关节屈曲大于90°之前,康复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更明显,而大于90°之后疼痛逐渐减轻。本文就是探讨利用镇痛使膝关节屈曲迅速大于90°对康复治疗效果有什么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0~2013年在我院骨科术后即到康复科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9~63岁。平均(39.2±1.3)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2.3±1.6)岁。人选标准:①膝关节周围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4~6w,关节活动范围伸0°,屈曲60°~90°。②无合并后叉韧带,髌韧带,股4头肌腱断裂者。3伤口无感染。
1.2方法①对照组用关节松动术训练,膝关节的主动,主动助力,被动运动,理疗;②治疗组,一般训练方法同对照组。在手术后4~6w,关节活动范围0度到60°~90°的患者,肌注盐酸哌替啶100mg,20min后患者仰卧,治疗师握住患肢踝关节,脚底不离床(闭链)主动辅助多次屈曲膝关节,直至屈膝达到90°~100°。平均改善20°~30°。在已改善的角度处,尽量稳定一定时间。术后间断冰敷10~15h。
1.3疗效评价在手术后6、8、12、24、48w末,分别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膝关节屈曲角度,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VAS评分。
2结果
膝关节屈曲度数和VAS评分由同一个有资质的治疗师测量,24w和48w是电话回访,患者自测。24w时治疗组丢失5例,对照组丢失7例。48w时治疗组丢失10例,对照组丢失11例。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屈曲度数在6、8、12w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VAS在6、8和12w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膝关节周围骨折后,原发损伤、手术会造成关节结构及附属装置的破坏,导致关节内出血、肿胀、渗出、关节囊粘连、挛缩、关节僵硬等,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稳定性下降等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了膝关节的正常活动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经过常规的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基本能恢复正常。本文的对照组和治疗组早期即开始康复治疗,在24w和48w电话回访显示,关节活动度都达到正常,无疼痛且能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但治疗组有一例髌骨骨折的患者,伤口愈合不好(活检无细菌感染),到48w时膝关节屈曲95°,以后取内固定并切除伤口以及手术松解,膝关节屈曲达到120°。
3.2在常规的康复治疗中,疼痛往往使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者延长治疗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但是每天在治疗中使用镇痛手段并不现实,本文就是研究怎样安全.迅速.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减轻疼痛。①我们选择4~6w这个区间做镇痛下松解术是因为此时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水肿机化,刚形成稀疏纤维疤痕组织,还没有形成致密纤维疤痕组织。②选择60~90°这个区间松解是因为当膝关节弯曲时,髌股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关节的接触面会增加,当膝关节弯曲60°~90°区间达到最高[2-3]。这也证实了我们在临床发现,此期屈曲膝关节越接近90°,患者的疼痛感和恐惧感越强烈。镇痛后患者能尽量放松,并迅速越过90°。否则患者会因疼痛而抵抗,主动助力运动变为暴力抗阻力运动,给患者造成新的伤害。③把松解的角度控制在20~30°,避免因患者放松而过度牵拉软组织。
3.3选择适宜的镇痛方式,可以改善患者对疼痛的焦虑状态。而且使心理趋于平静,减少消耗,保存体力。盐酸哌替啶作用机理为阿片受体激动剂,持续作用时间2~4h,不良反应有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具有显效快,作用时间短,患者清醒,适宜于这种需要一定镇痛,又不能完全不痛的松解术。
3.4本文不足之处,在松解术的时间选择上,是4~6w好,还是4~12w内都可以呢?松解改善的总度数是20~30°好,还可否有更多度数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志刚,刘四海,薛祖军,等.膝关节周围不同部位骨折致膝关节僵直特点分析及早期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l0,17(11):100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