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治疗(6篇)
风湿病治疗篇1
论文关键词:针灸,产后风湿,报告
产后风湿病是指育龄妇女产后或人流术后,由于坐月子时调护不当而外感风寒湿邪产生以肢体、关节酸疼,麻木不适、恶风怕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运用传统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8例,均为女性,均有产后或人流后外感史,都有肌肉、关节疼痛,麻木不适,怕冷怕风,阴冷天加重,晴天缓解及伴随症状,化验室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正常,部分抗“O”升高,40岁以上可见X线有骨质增生之症,用抗生素、消炎止痛、激素等不效。年龄从24至52岁,病程6个月至23年。其中风犯血脉型(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时伴头痛、头晕、眉棱骨疼痛,且遇风加重,口不干、不喜饮,舌淡苔薄白、脉浮)11例;寒凝血脉型(肌肉关节疼痛较重并发凉、畏寒,遇寒加剧、受热减轻,舌淡苔白、脉弦紧)8例;湿滞血脉型(肌肉关节酸困重着麻木,但部位较固定,遇阴雨天加重,舌质略胖,苔白腻、脉濡缓)6例;寒热错杂型(肌肉关节寒热疼痛,往来不定,或怕冷畏寒,但触之不凉,口干、喜饮,时伴心烦、失眠、便干淡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3例。
二、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取穴,随证加减。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风犯血脉型加风池、曲池、风门;寒凝血脉型加大椎、膏肓、三阴交;湿滞血脉型加脾俞、血海、三阴交;寒热错杂型家三阴交、大椎、合谷。
每次先针刺,手法上平补平泻以得气为主,同时施灸,留针30分钟,灸以局部皮肤微红或针下有温热感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二疗程之间休息2天。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禁食生冷肥腻之品,避风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活动锻炼。
三、疗效结果
28例中痊愈(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17例,好转(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及伴随症状减轻或仅有局部症状存在)8例,无效(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及伴随症状无改善)3例。
风湿病治疗篇2
1专症专药
对症用药,即根据症状特点用药。不管其病与证如何,只要症状特点与用药经验相符合,用之必有效。某些药或某方对某一症状有特殊疗效:如下肢肿,常用萆;颈项强,必用葛根;汗多,善用桑叶;失眠,常以百合、清半夏相伍;痹证疼痛,重用独活、清半夏;膝关节红肿热痛,用四神煎必验;膝以下水肿、足重无力、行动不便,用鸡鸣散常有良效。辨证用药从古方、偏方、验方、单方中选用尤多,有助于吸收古方、验方、偏方中一些暂时还不能被传统中医理论解释的药,以寻找某一病症的特殊疗法,同时也扩大了传统中药的应用范围。
2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及中药药理用药
房定亚教授认为,临床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应对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兼收并蓄。实践证明,将现代生理、病理及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与中医的辨病、辨证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如四妙勇安汤是中医传统治疗脱疽等脉管炎性病变的良方,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而西医病理学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特点为“自身免疫异常性血管炎”,均为血管炎性病变,故房定亚教授将四妙勇安汤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其他风湿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系统性硬化病、皮肌炎等,因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为这些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故都可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又如痛风的治疗,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系嘌呤代谢紊乱所致,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降低血尿酸是痛风治疗的关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土茯苓、萆、晚蚕砂可降尿酸;生薏苡仁、泽泻、车前子、茯苓、地龙可增加尿酸的排泄;泽兰、桃仁、当归、地龙可抑制尿酸的合成;山慈菇、百合含秋水仙碱,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威灵仙有溶解尿酸、增加尿酸排泄、抗痛风作用;石膏有镇静、解痉、利尿作用;桂枝有利尿、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土茯苓有解毒、利尿及镇痛作用;黄柏、甘草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辨证选用这些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微血管功能障碍、胶原增生有关。中药药理研究证实,丹参、红花、赤芍和茜草水提取物能够抑制系统性硬皮病成纤维细胞增殖,不同程度地抑制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均可用于硬皮病的治疗;百合和山慈菇含秋水仙碱,能抑制胶原形成;鹿茸、仙灵脾等补肾药多有提高体内皮质激素水平的作用;黄芪、生地、制首乌等药有免疫调节作用,均可辨证应用于硬皮病的治疗。
3解痉止痛为痹证治痛大法之一
风湿性疾病以疼痛(关节、肌肉、软组织、神经等)为主要症状,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炎占重要组成部分。久痛,作为一个反复不已的临床症状,可造成机体损害和心理负担,对疼痛的治疗效果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信心。
中医对痛症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素问・举痛论》认为,寒邪为致痛主因,以“血少”“气不通”、脉络“缩”“绌急”为病机特点。如“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着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素问・痹论篇》《灵枢・周痹篇》等篇对以肢节疼痛为特征的痹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举痛论》依病因的不同把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伤寒杂病论》对各种痛证的辨证论治较为详细,形成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证治体系。其中有多条汤证与痛有关,如乌头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而后世言痛,多主“不通则痛”之说。如清・王清任注重瘀血内滞而不通,治方偏于活血祛瘀。
痛是风湿病中非常重要的症状。中医认为,痛是由不通产生的。导致痛证的原因很多,诸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虫扰、食积、外伤等因素,均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痛证。其病机可概括为:脉络缩、血脉凝涩、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升降失常。而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温里止痛、清热止痛、祛湿止痛、祛痰逐饮、消导泻下、驱虫止痛、平肝止痛、补虚止痛、解表止痛均为常用的中医止痛方法。
对于痹证的疼痛,房定亚教授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认识。他认为,疼痛是一种神经损伤的反应,炎性因子损伤或刺激神经产生疼痛。神经损伤痛多表现为痉挛性痛或抽搐性痛,如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筋痉挛性痛,脊柱关节病属于肌肉神经痉挛性痛,类风湿、痛风之痛则属于神经冲动性痛,运动过量或缺钙是横纹肌抽痛,肠痉挛是平滑肌痉挛痛,胆、肾石证是脏器痉挛痛等。疼痛进一步加重了痉挛,故痉挛在疼痛中较广泛地存在。这种疼痛是剧烈痛、牵引痛、震动痛,而且常使患者处于局限。其症状表现为掣痛、引痛、闪痛、振动痛、咳嗽引痛、抽痛、冲动痛等。根据痛证的病机,除不通之外还有痉挛作痛。《素问・举痛论》有“筋脉绌急则痛”之说,筋脉受到某种刺激或本身失于濡养,筋失其柔,发生屈曲缩、拘急痉挛,从而影响到气血运行引发疼痛。这里的筋脉,从现代观念来看,包括肌肉、肌腱、关节滑膜等诸多组织结构,其病变皆归于现代医学风湿病的范畴。
基于筋挛致痛的理念,房定亚教授常用解痉止痛法治疗与痛有关的风湿性疾病。例如强直性脊柱炎,其症状的特点为脊柱强直、被动、活动痛、打喷嚏及咳嗽震痛,其痛在肌腱末端,为韧带、肌肉僵硬性痛,稍有振动即疼痛难忍,属于痉挛性痛,从多方面阻断筋脉肌肉痉挛的恶性循环,减轻炎症,消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改善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营养代谢,加速局部炎症物质的清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只要能缓解痉挛、舒缓张力,痛可自消。根据这一认识,结合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止痛、葛根汤治项背强直或“刚痉”角弓反张,此二方均具解痉止痛之功,以此二方为基础组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专方“解痉舒督汤”。其中芍药甘草汤和葛根、威灵仙、蜈蚣舒督解痉,是治疗痉挛疼痛的理想药物;山慈菇、乌梢蛇调节免疫、抗炎症损伤。以此方治疗急性期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药进10剂急性症状便可缓解,之后再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加补肾药以巩固疗效。多年来,房定亚教授用解痉舒督汤治疗众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再如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或血管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属于祖国医学“筋痹”“腰腿痛”等范畴。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以腰腿疼痛、麻木为主,究其本质多属肝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加之外力因素(如强力举重、久行站立、扭伤等),或外感邪气而导致筋骨失养、血瘀气滞、邪痹经络而引起疼痛麻木,发为筋痹。其病位在筋、骨,与肝、肾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从现代医学而言,除关节突增生、椎板肥厚、韧带钙化所致骨性狭窄外,大多伴有软组织增生、肥厚、充血、水肿及粘连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另外,椎管狭窄导致马尾神经受压,毛细血管通血不畅,静脉回流障碍,组织水肿,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的马尾神经和蛛网膜上神经末梢出现感觉过敏,轻微的刺激即可放大为严重的痛胀与不适。从现代医学的发病机理看,周围神经的机械性压迫不会引起疼痛,只会产生感觉异常,一旦有神经根炎症肿胀而受压,就可引起静脉丛瘀血、缺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其痛觉实质上是坐骨神经的缺血性疼痛。从中医病机分析,血瘀气滞、邪痹经络同样可引起局部筋脉肌肉的痉挛,故治疗以活血之品为主以驱除实邪,并加用缓急止痉之品,常以血府逐瘀汤合芍药甘草汤方加减治疗,加用全蝎、蜈蚣、葛根、威灵仙等解痉熄风通络之品,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解经络之挛急。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熄风通络、解痉止痛之功,达到治愈或缓解本症的目的。
目前,解痉止痛并未作为中医治痛的大法提出,但是在一些方药上早已有所体现,如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玉真散解痉止痛,均为解痉止痛法的体现。基于筋脉拘挛作痛在痹证疼痛中的重要性,房定亚教授提出,解痉止痛应作为治疗痹证的大法,并在其临床实践中广泛地使用。其常用的解痉止痛方有芍药甘草汤、葛根汤、牵正散、玉真散等;单味药有白芍、葛根、威灵仙、蜈蚣、僵蚕、乌梢蛇、蝉衣、全蝎、石苇、麻黄、洋金花、桂枝、薏仁、天南星、半夏、防风、羌活、白芷、五灵脂等。这些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部位有不同的解痉止痛作用,可依据不同特点来选择方药,实施解痉止痛治疗。
4倡活血化瘀治出血性疾病
风湿病治疗篇3
关键词:美托洛尔风湿性心脏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57-01
风湿性心脏病被临床简称为风心病,是临床上常见心脏疾病。早期患者没有症状表现,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可出现心脏增大及心律失常的症状,在10―15年后,心力衰竭的症状将会逐渐出现[1]。临床上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主要使用利尿剂:速尿;镇静剂:安定;降低心室律的药物:西地兰以及血管扩张剂为主。虽然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但长期使用,会增加其病残率、死亡率等[2]。本文选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2例,患者临床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美托洛尔,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4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其中:男59例,女45例;年龄在36―68岁,平均年龄为40.5±3.8岁。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患者38例;Ⅲ级患者66例。排除标准:患者的心功能为Ⅳ级;患者入院时,其心室率每分钟低于90次。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同院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因是双盲随机抽取,所以无论在性别、年龄、心脏功能分级、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相关数据与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临床的具体方法为:①如果患者的心功能为Ⅱ级,给予依那普利10mg口服,日一次;双嗪克尿噻25mg口服,日一次;阿斯匹林150mg口服,日一次。②如果患者心功能为Ⅲ级,加用地高辛0.25mg口服,日一次。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时,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药物美托洛尔,用法与用量:美托洛尔,初始量为12.5mg口服,日一次,间隔一周,调整至加倍的剂量,逐渐至50mg口服,日二次。
患者治疗初期每月随访一次,连续三个月,此后每三个月进行随访一次,连续一年。
1.3评价指标。显效:静息时心室率每分钟低于75次;有效:静息时心室率每分钟高于75次,但低于90次;无效:静息时心室率每分钟高于90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将均数±标准差做为计量资料表示方法,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血压、心率的变化程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对药物美托洛尔都能够耐受,没有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退出的病例。
3讨论
慢性的风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在农村尤其突出[3]。因为有部分患者在早期没有进行介入性的治疗,导致心脏不断扩大,致使出现了心房纤颤的症状。如果患者发生了心房纤颤症状时,若想通过药物来维持其窦性心律正常是比较困难的,临床治疗的目的只是达到控制心室率,延缓心功能的恶化。引发心室率快的心房纤颤,是因为心房已经丧失了正常收缩的功能,或者是心室的舒张期过短,降低心室的充盈量,导致出现心功能恶化的现象。
美托洛尔对交感神经兴奋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心肌的耗氧指数,达到延缓心功能恶化的效果[4]。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心室率与血压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一结果说明了,美托洛尔能够有效控制心室率,延长心室的舒张期。患者在用药期间没有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冷立娟,冷军,王玉华,张梅.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1):1903―1904
[2]段彩玉.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2012(28):556―557
风湿病治疗篇4
一治未病
治疗及预防、摄生、保健、调理、康复等。包括四个环节。⑴未病先防,平素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饮食调养、情志调摄、顺应四时、躲避邪气,注意保暖。以内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侵袭。⑵既病防深,已病者早诊断早治疗,既治标又治本,尽快控制病情进展。⑶慢病防残,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控制病情防止身残、志残。⑷瘥(病)后防复,病后正确调治、谨慎从事,以防感复、劳复、食复和药复。
二扶正祛邪
正邪博弈是风湿病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扶正祛邪是风湿病基本治疗大法。⑴扶正,对正虚为主的风湿病,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方法,达到正气存内、邪无留处之目的。方法如:补益气血、脾胃,益气舒筋、养阴,温补脾肾,滋肾养肝等。⑵祛邪(外邪、痰瘀),对风湿病邪盛、正虚尚不明显者,运用攻逐邪气的药物或疗法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治法有:祛风化湿、散寒。散寒除湿、除湿蠲痹、祛湿清热、清热通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除湿、虫类搜剔等。⑶攻补兼施,适应于疑难风湿病/虚实夹杂证。根据邪正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采用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或攻补并重等治法。需把握“祛邪勿伤正气、扶正勿碍祛邪”的原则,一般在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
三以通为用
运用相应药物和疗法使邪气散除、经络畅通,营卫复常。根据“不通”的具体病机(如邪实、寒盛、热盛、燥盛、痰瘀)选用不同的通法。正虚、阴虚、血虚、阳虚则有不同的通络。根据邪痹阻部位深浅、秉承久暂、正邪的盛衰情况区别对待。运用通法时应注意佐以理气、活血药。
四依部施治(以部位选药)
⑴循经选药,如“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⑵循肢体部位选药,痹着项背者用葛根、桂枝、羌活;痹着上肢者用桂枝、姜黄、威灵仙等。⑶循病位深浅选药。以病在五体何部、是否内含脏腑及病之深浅等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药物和方法。
五杂合以治(综合治疗)
风湿病治疗篇5
关键词:针刀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体会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D08―1879(2010)02―0027一03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滑膜的增殖、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该病主要侵犯小关节,但临床中,膝关节病变亦属常见,而且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患者行动,造成生活能力下降,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我科自2007年9月开展小针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1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针刀治疗方案设计
1.1定点:
1.1.1髌周型:在髌周的压痛点处定点,主要有髌上正中点、髌尖下正中点、髌骨两侧点主要松解股四头肌腱止处、髌内侧面下1/3脂肪垫附着处、松解髌副韧带和髌下斜束支持带等组织。
1.1.2膝周型:在膝周的压痛点处定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股四头肌止点、髌下脂肪垫、胭部股骨内、外髁、部胫骨内、外髁点等定点,松解相应组织、肌腱和韧带。
1.1.3膝内型:在局部压痛点处定点,松解前交叉韧带或髌滑膜襞。
1.2消毒与麻醉。采用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所有患者用0.25~0.5%的利多卡因,5ml注射器在定点处快速刺入,到达病变位置,回抽确认无回血后边退针,边将药物分层注射至治疗点。
1.3针刀操作。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干、如果局部没有大血管或神经干部位,应与肌纤维的走形平行,一般与肢体纵轴平行,根据治疗点的解剖和病变特点确定刀体与皮面的角度,加压分离,用汉章Ⅲ号刀,快速刺人皮肤,直达骨面,稍退刀,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具体部位操作如下:
1.3.1髌上正中点。刀口线与股四头肌腱纤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穿过股四头肌直达股骨骨面,松开刀柄,使刀锋自然浮起,再捏住刀柄,在股骨骨膜外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1~2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1.3.2髌尖下正中点。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髌骨下极。调整刀锋至髌骨下级骨边缘,使刀体与下端皮面呈30度角,刀口线平行于髌骨内侧面(即于人体冠状面平行),刀锋沿髌骨内侧面切开脂肪垫附着部3~5刀,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1.3.3髌骨两侧缘点。刀口线与髌骨周缘的切线位平行,刀体与皮面呈100度角。快速刺人皮肤,直达髌骨边缘骨面。沿髌骨边缘切开髌周韧带各3~4刀,再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此处可设2~6个松解点,各点均如此操作。
1.3.4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点。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在内侧关节间隙狭窄,并有明显压痛时,在关节间隙点,经疏通、剥离后,可调转刀口线90度,切开内侧副韧带和关节囊1~2刀后,出刀。
1.3.5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各点。此处定点必须定点于韧带的末端,而不可定于韧带的中间部位,因为在韧带与关节囊之间有一间隙,其中有膝动脉和胭肌腱穿过,故不宜盲目做针刀治疗操作。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股骨髁或胫骨髁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1.3.6股四头肌腱点。刀口线与股四头肌腱纤维走向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股骨骨面或髌骨上缘骨面。松开刀柄,让刀体自然浮起,再捏住刀柄。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必要时可调转刀口线90。,与股四头肌腱纤维呈垂直状态,沿骨缘切开股四头肌腱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1.3.7髌下脂肪垫点。
1.3.7.1髌韧带中点。刀口线与髌韧带纵轴平行,刀体和髌韧带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通过皮下组织、髌韧带、达髌韧带下与脂肪垫之间。先在脂肪垫的正中线上,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纵行切开剥离脂肪垫3~4刀,深度约5mm(不穿透脂肪垫)。然后将刀锋提至髌韧带内侧面与脂肪垫的外面之间,刀口线方向不变,将刀体向内或向外倾斜与髌韧带内侧面平行,在髌韧带和脂肪垫之间深入,刀锋达髌韧带边缘。在此层次内,进行通透剥离。即刀体沿刀口线方向呈扇形大幅度移动,将髌韧带和脂肪垫分离开来。提起刀锋至髌韧带内侧面,再向对侧,同法通透剥离,务必使髌韧带与脂肪垫组织之间充分松解。
1.3.7.2髌尖下点。刀口线与髌韧带纤维走向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皮下组织,然后,将刀柄向尾端稍倾斜,刀锋指向髌尖。匀速推进至髌骨下极内侧面骨面。调转刀口线90。,与髌内侧面平行。调整刀锋到髌尖的内侧面,紧贴髌骨内侧面骨面,切开脂肪垫3~5刀,再行通透剥离,松动感明显时出刀。
1.3.8胭部股骨内外侧髁点。此为松解腓肠肌腱,此腱可以清楚扪得。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穿过肌腱,直达骨面。先予纵行切开几刀;再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如肌腱十分紧张则可调转刀口线90。,切开1~2刀后,出刀。两髁处定点均如此操作。
1.3.9胭部胫骨内、外髁点。两点的操作基本相同。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时,出刀。
1.3.10内、外侧象限点。此二点的操作法基本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请注意:此处的皮面与冠状面不平行,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即刀口线的近中面与矢状面之问约呈30。左右,而刀体与皮面则呈90。。快速刺人皮肤,穿过关节囊与滑膜襞,达胫骨平台前交叉韧带附着点的骨面上。(刀锋应有接触韧带上的柔韧感,而不是单纯的骨面),然后调转刀口线近90。(即刀口线横行),退出刀锋至韧带表面,再切开韧带1~2刀即可出刀。此处元需剥离。
1.4注意事项。
1.4.1注意诊断问题,必须有x线照片,以除外骨科或肿瘤等疾病。
1.4.2应熟悉膝关节的解剖,特别是对重要的神经、血管的走形和投影。在进刀时做到胸有成竹。
1.4.3对于针刀闭合型手术操作,宁少勿多,尤其做交叉韧带的松解时,因为松解不足还可弥补,而松解过分则无法挽回。
2针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疗效评价
2.1一般资料。
2.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西医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且有膝关节病变的患者162例,其中门诊病人102例,住院病人60
例,男性63例,女性99例,病程最长21年,最短2年,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X线分级属I级者19例,||级者55例,
风湿病治疗篇6
虎潜丸出自《丹溪心法》,由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陈皮、白芍、锁阳、虎骨(用狗骨代)、干姜组成(《医方集解》所载虎潜丸多用当归、牛膝、羊肉三味)。具有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用于治疗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等症。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痹痿证及腰痛取得较好效果,兹举三则如下。
1强直性脊柱炎
患者,男,23岁。2002年5月6日初诊。患者二年前腰骶部疼痛,劳累后疼痛加重,晨起出现腰骶部僵硬不舒,活动后缓解,易疲劳乏力。曾按风湿、腰肌劳损治疗,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检查:腰区叩击痛,髋关节压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经市某医院检查血沉增高,HLA-B27阳性,血清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升高。西医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为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治宜滋阴养肝,填精益肾,舒筋强骨,用虎潜丸加减。处方:黄柏12g,龟板15g,知母、陈皮、白芍各12g,锁阳15g,狗骨20g,牛膝12g,当归15g,丹参15g,灵仙12g,杜仲12g,熟地15g,狗脊15g,土鳖12g,三七12g,制川乌12g。6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服药后腰骶部仍疼痛,但晨僵硬减轻,睡眠稍差,舌红苔薄,脉细数,前方加枣仁15g,天麻15g,10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三诊:腰痛减轻,活动自如,睡眠好,仍精神差,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上方去枣仁、天麻、黄柏、知母,加黄芪15g,人参15g,10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四诊:腰骶部疼痛消失,无僵硬,精神好,已能参加轻微劳动,唯劳累后偶有腰部不适,拟填精益肾,益气强筋,活血通络,上方加减制成丸药继服5个月,以资巩固,连续3年随访未复发,能正常工作。按:强直性脊柱炎属祖国医学“骨痹”范畴,痹乃闭塞不通,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入阻经络,气血凝滞,导致脉气不通,久则伤及筋骨而发病。虎潜丸具滋阴补肾,强壮筋骨之功,主治腰酸膝软,筋骨痿弱步履乏力。《集注》王又原曰:“肾为作强之官,有精血以为之强也。若肾虚精枯,而血必随之……方用黄柏清阴中之火,燥骨间之湿,且苦能坚肾,为治痿要药,故以为君。虎骨去风毒、健筋骨为臣。因高源之水不下,母虚而子亦虚,肝藏之血不归,子病而母愈病,故用知母清肺原,归芍养肝血,使归于肾。龟禀天地之阴独厚,茹而不吐,使之坐镇北方。更以熟地、牛膝、锁阳、羊肉之品,使精血交补。若陈皮者,疏血行气。兹又有气化血行之妙,其为筋骨壮盛,有力如虎也必矣。《道经》云:虎向水中生,以斯为潜之义焉夫!是以名之曰:虎潜。”该方滋阴补肾,强筋壮骨,前人已作详尽的阐释,但临床应证变方亦变,二诊时睡眠差加枣仁、天麻,养心安神。三诊时,当阴虚内热转变为气虚时,则去黄柏、知母加参芪,以增强益气通络壮骨之功。正如健步虎潜丸中,在滋阴补肾方中加入温肾益气之参附。该例在初诊时加丹参、灵仙、三七、土鳖、制川乌增强活血通络止痛,加杜仲、狗脊添填精补肾之功。因此,只要仔细分析病机,能准确掌握辨证施治,对不同病证作适当加减,就能取得较好效果。
转贴于
2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男,45岁。2004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右踝关节间歇性红肿疼痛2年,反复发作,痛时少则2天,多则1周,昨天又开始疼痛,下肢酸软乏力,夜不能卧,检查:踝关节轻度增大,触之痛不可忍,舌紫暗苔薄,脉细数,血尿酸增高。西医诊为痛风。中医诊为痹阻关节,证属肝肾不足,瘀阻关节。治宜滋补肝肾,活血祛瘀,方用虎潜丸加减。处方:黄柏10g,知母10g,龟板15g,熟地15g,锁阳12g,狗骨15g,当归15g,牛膝12g,独活12g,川芎12g,全蝎10g,丹参12g,三七10g,制川乌10g。6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服药后疼痛减轻,已能入睡,下肢有沉重感,腹胀纳差,上方去黄柏、制川乌,加白术12g,陈皮12g,薏苡仁15g,10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三诊:疼痛消失,踝关节无肿大,饮食正常,睡眠好,能参加劳动,仍上方加减继服10剂,后以丸药服用3个月,以资巩固,随访3年未复发。按: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症”范畴。痹证初起,多为邪实为主,久病则多属正虚邪实,正虚者,气血、肝肾不足;邪实者,痰瘀互结。痛风性关节炎已从邪实转为正虚邪实,呈现肝肾不足,故下肢乏力,久病迁延不愈,邪留关节,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导致痰瘀互结关节肿大疼痛。虎潜丸加减滋补肝肾,活血祛瘀,方中黄柏、知母、龟板、熟地、锁阳坚阴燥湿,滋补肝肾;狗骨、牛膝强筋壮骨;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通络;独活、三七、全蝎、制川乌祛风除湿、化瘀止痛。全方共凑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止痛之功,随证加减,以丸药继续巩固治疗,故能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