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分离技术范例(3篇)
空气分离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喷雾解吸质谱;离子化
中图分类号:Q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l(2012)02-0326-03
0引言
从某种程度来讲,质谱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离子源的发展和应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电离技术的制约,质谱方法只能对小分子的分子量进行准确、灵敏的测定。随着电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ESI和MALDI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质谱的测定范围。特别是他们显示在高极性、难挥发和热不稳定性生物大分子分析(如蛋白质和核酸址:的巨大潜力,使质谱技术真正走入了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
目前。质谱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大气压质谱(ambiemmassspectrometry),此质谱离子化方法是将样品离子化过程从真空状态转到大气压状态下完成,包括,离子化、离子激活以及离子,分子反应。这一发展避免了传统的质谱分析技术要求真空条件所导致的操作繁杂,样品易发生污染、损失以及引入副反应等缺点。因此,此技术将使质谱技术应用更加广阔。
因此自2003年起,诸多新的质谱技术、分析技术被开发出来,包括即时分析质谱法(DirectAnalysisinRealTime,DART)、电喷雾解吸法(DesorptionEIectrosprayIonization,DESI)以及电喷雾辅助激光解吸法(ElectrosprayAssistedLaserDesorpfionIonization,ELDI)等。这些解吸法都具备在大气压下直接分析的能力,可减少样品前处理步骤,达到增加分析速度的且的。
电喷雾解吸电离是于2004年由Cooks研发出来的新的解吸技术,是一种在大气压条件下MS取样分析的方法。电喷雾解吸离子化是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和解吸离子化(desorptlon/ionization,DI)两大离子化技术的结合。因此。DESI既可以分析气体、液体样品,也可以分析固体样品:既可以分析小分子化合物,也可以分析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样品。
除此以外,DESI同传统的解吸质谱一样,可对样品进行原位分析。但传统的解吸质谱(如,次级离子质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分析生物样品都需要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只有大气压一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和AP-激光解吸附质谱是例外,但这些方法不能够进行原位分析,样品必须要根据离子源的位置固定,并且试验过程中不能触动。而DESI能够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原位分析,因而特别适于与TLC联用。
并且,DESI可以直接、快速分析待测物,而不必经过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即使是分析生物样本(如,组织样本)。而在真空状态下,样品预处理过程是必需的。目前,此离子化方式已用于多种化合物的痕量样品分析,如,多肽,蛋白质,核苷酸,内源性物质,药物代谢物,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等。
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喷雾解吸电离的离子化机制,分析特点以及DES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1DESI的工作原理
电喷雾解吸质谱法与二次离子质谱法(Secondaryionma88spectrometry,SIMS)很类似,是利用电喷雾产生的带电液滴及离子直接轰击分析物的表面,吸附在表面的待测物受到带电离子的撞击以离子的形式从表面解吸出来,然后通过质谱仪的常压进样口进入质量分析器,所得到的质谱图与ESI极为相似,得到的是单电荷或多电荷的分子离子。
DESI离子化源虽然也利用EsI(EhctrosprayIonization)。但是这里不是直接利用ESI自身产生的离子进行质谱分析,而是利用某些溶剂(如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有时还可加入酸性或碱性添加剂)形成的ESI射流对样品进行离子化。
DESI的详细流程如下,首先于毛细管上施加一高电压。使其产生电喷雾并形成气相分子离子、离子簇(ioniccluster)、带电液滴等。并提高辅助电喷雾的雾化气体流速,在大气压力下藉由高速的气体加速电喷雾产生的液滴或离子对分析物表面轰击。使分析物解吸附游离出来。喷射物对分析表面的离子解吸附基于静电力和气体压力。解吸附的气相离子通过一个柔韧的金属或绝缘体材料的质谱仪常压离子转移通道传送到远端的质谱分析仪。图1即为DESI离子化示意图。
目前,电喷雾解吸法的解吸机制仍在推测阶段,并未有确切的研究结果可以证实。以下是由CooksR.G.提出四种可能的解吸机制:
1.1化学溅射机制(Chemicalspattering)由电喷雾产生的气相离子由高速气体带动下撞击待分析物表面,气相离子将电子、质子或是其他离子转移至待分析物表面,使得待分析物表面分子带电荷。
DESI是在大气压力下操作,使得气相离子受到空气阻力而使其动能降低,因此并不能同ESI一样,仅通过一次碰撞就可以将分析物由表面轰击出来。而是,在表面积累电荷,当累积到足够的动能,或是当其电荷密度累积到有足够的电荷排斥力时,才能撞击使样品的分子离子由分析物表面解吸出来。
这种解吸过程类似化学离子化,易于发生在分析物分子量较小的情况下。
1.2气相离子化机制(Gasphaseionization)具有挥发性的分析物从表面挥发至空气中形成气相分子,再与空气中由电喷雾产生的气相离子发生质子,电子转移或是离子,分子反应而使分子物形成带电荷离子。
此解吸机制易于发生在具挥发性的有机小分子上。
1.3液滴携带机制(Dropletpick-up)电喷雾产生的带电液滴轰击分析物表面,使分析物表面物质溶于带电液滴之中。液滴因带电液滴的持续高速撞击,产生大量含分析物的带电小液滴。此后,带电小液滴从表面解吸形成气相分子离子的过程,与ESI解吸机制的电荷残留模型(ChargeResiduemodel)及场解吸模型(Fidddesorptionmodel)相似。
此解吸机制适用于带电多电荷的生物大分子。
1.4冲击模型(Shookwavemodal)冲击模型的提出是为了解释离子簇碰撞理论(massiveclusterimpact,MCI)而提出的,以解释大分子化合物形成多电荷离子的现象。此离子亿效应不可能是由于核或电子碰撞产生,冲击模型认为是由于压缩波碰撞产生的。离子簇与样品表面碰撞后迅速崩解产生的压缩波,其碰撞速度超过声速,使大分子化合物形成多电荷离子。
冲击模型使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等大分子化合物多电荷离子的
产生。
目前,虽然解吸机制仍没有定论,但是大量实验表明,化学溅射机制和液滴携带机制可能是DESI离子化解吸机制的主导。由于实验中所检测到的离子速度均小于声速,因此冲击波模型还没有被证明。
2DESJ仪器最新进展
2.1DESI-IMS联用技术离子迁移谱(ion-mobilityspectrometry,IMS)是一种气相环境下电泳技术,它是根据分析物分子质量、电荷和碰撞截面(即大小和形状)来分离和辨别分析物。
目前将IMS技术与ESI和MALDI等离子化技术偶联,并与MS技术联用,已经在蛋白质和多肽分析研究方面取得相当大成功,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最强有力工具。
利用IMS技术对异构体多肽混合物的气相构象研究结果表明,IMS具有分辨结构上仅存在微小差别的异构体的能力,这是质谱技术所不具备的。因此,ESI-IMS联用技术在大分子结构及构象分析方面显示非常突出的优势。
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等)是蛋白质调控其活性和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分离筛选翻译后修饰的多肽和蛋白质具有重要意义。Ruotolo等利用IMS-MS技术实现了磷酸化多肽快速高通量分离筛选分析。
与ESI相比,DESI是在大气压下操作的,离子源相对简单,都使得DESI更易与离子迁移谱相匹配。CooksR.G.将DESI与IMS-TOF偶联,对细胞色素C和胞壁质酶蛋白进行检测,所得到的质谱图,DESI与ESI结果非常相似,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DESI离子化过程更温和,更易于得到蛋白质结构的准确信息。可见,将DESI与IMS偶联具有更大的优势。
DESI-IMS联用技术的发展使得IMS既可以用于小分子分析,还能分析高分子量的生物大分子,再加上IMS本身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它必将会成为在生物领域有潜力的分析方法。
2.2声波喷雾解吸离子化(Desorptionsonicsprayionization,DeSSI)声波喷雾解吸离子化(Desorpfionsonicsprayionization,DeSSI)是由DESI衍生出来新的离子化方式,是DESl与声波喷雾离子化(sonicsprayionization,SSI)两种离子化方式的结合。DeSSI设备更加简单,是更软的离子化技术。
与DESI不同之处仅在于,DeSSI利用声波进行喷雾。DeSSI的这个改进,使其与DESI相比具有两大优点:①DESI是利用溶剂进行喷雾,因此要在喷雾毛细管上施加高电压(一般为4KV),DeSSI不必施加高电压,这而使其与大气压环境能够更好的匹配。②DESI是利用溶剂进行喷雾,喷雾溶剂所产生离子簇必将形成背景噪音。干扰样品的测定。因此,与DESI相比,DeSSI使所得到的质谱图会更加清晰。这些特点都使得DeSSI对于分析小分子量化合物或杂质有很大的优势。
超声波具有很高穿透性,采用超声波喷雾的DeSSI,能够更好的测定样品深层物质,确保分析样品的一致性。尤其对于组织在体分析定量分析非常有利。而且采用超声波喷雾所得到的离子信号也更持久,更有利于检测。
2.3DESI-imaging影像质谱法(Imagingmassspectrometry)有较长的历史,但在分子领域,尤其是生物分子领域来讲,影像学还属于新生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MALDI和SIMS的影像质谱法已经成为分析生物组织的组织学切片的有利手段。尽管如此,这些技术存在缺陷:离子化技术要求高真空条件下,并且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进行的物理,化学处理都有严格的限制。
DESI的特点,使其具有影像质谱法的潜力,可用于样品表面各组分的分布分析(目前其物理分辨率已可达50p,m量级)。CooksR.G.已采用DESI对在体或离体组织切片直接分析,以确定组织中分析物的分布。Demian等在负离子模式的质谱测定过程中。由去质子化的脂质分子的丰富的二维空间分布,可以得到大鼠大脑组织中冠状缝切面上的脂质的分布。后面的分布情况还显示了大鼠大脑不同的解剖特征。
DESI影像技术是MALDI影像技术的重要补充:MALDI适用于分析蛋白质和多肽,而DESI更适合于类脂。但是DESI-imaging的分辨率较低,尤其是分析细胞内的化合物。为了提高分辨率常采用以下方法:采用nano-Spray,以得到50μtm或更小的样品斑:减小喷雾毛细管内径,由50μm缩小至10μm;增大质谱仪常压进样口的尺寸,以集中反射液滴,离子,以提高信号强度。
2.4微型化DESI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微型DESI的研制工作。如何设计出更小的DESI装置而并保持其性能不明显降低,是微型DESI研究领域的主要目标。
由于DESI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大气压力下进行的,无需真空系统,仪器装置结构简单,因此它易于微型化。微型化一直是DESI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微型DESI所具有的易携带、体积小、能耗低等优点使之特别适合现场分析(如,机场安检以及刑事侦察等)。质谱仪的微小化、商品化,可使用户自己对于环境、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为其进入“私人质谱仪”时代奠定基础。
3展望
几年来,DESI技术的理论和检测技术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开始向性能的改进及小型化方向发展。
虽然,DESI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但DESI仪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于组织分析,由于体内环境干扰较大,DESI的分辨率较低,尤其是分析细胞内的化合物,因此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困难。
空气分离技术范文
关键词:空气分离装置;低温;工艺流程;探索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合成氨厂、钢铁企业、煤炭化工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工厂的氧、氮等气体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工业上对气体的品质要求的提升,就需要不断改造空气分离装置的工艺流程。这样才能使生产的产品符合要求,提升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空气分离方法简介
空气分离装置主要是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目前,具体的空气分离方法主要有低温深冷技术分离、膜分离法和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和变压吸附法操作过程简单,工程成本低,但是无法保证分离气体的纯度;低温深冷技术分离技术能够分离高纯度的氧气和氮气,但是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高。现阶段空气分离企业主要采用低温深冷技术分离技术进行空气分离工作。
二、低温法空气分离工艺流程简述
低温法空气分离工艺流程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空气压缩制冷;空气净化;空气冷却、液化;空气精馏;冷量回收及压缩。这五部分之间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相互搭配,组合出不同的空气分离工艺。
根据低温冷却时压力的不同,低温法空气分离可以分为高压分离、中压分离、低压分离过程。空气高压分离流程的制冷量来自于节流效应,只适用于小型制氧机。中压分离流程需要提供制冷量的膨胀机有较大压力。低压分离流程冷换量较小,工作压力低,能有效提升膨胀机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因此这种空气分离流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根据空气加压方式的不同,低温空气分离可以分为外压缩分离流程和内压缩分离流程。外压缩流程是在压缩装置外单独设置氧气、氮气压缩机,在冷箱外实现对气体的低温压缩。这样气体加压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这种流程只限用于压力小于3兆帕的工作要求。内压缩流程是用液压泵对气体进行加压,然后在于高压空气进行汽化作为最终产品,整个流程是在冷箱内实现的。内压缩流程由于是在冷箱内进行的,减少了气体压缩的危险性,适用于工作压力在3兆帕以上的装置中进行。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压缩流程得到了飞速发展,相对于外压缩流程,它的优势在于不通过氧气透平压缩机,直接给低温液氧增压,避免了外压过程中氧气的外泄现象,减少了工作状态下发生火灾隐患,使压缩装置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这种工艺流程还可以降低工程成本。同时空压机也比氧压机的运行成本便宜,而且体积小,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压缩流程将会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成为空气分离装置的主流。
三、大型空分装置工艺流程
1.空气压缩冷却
空气经过一系列处理、过滤后由空气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使空气达到所需要的工作压力。空气压缩工作结束后,就需要对空气进行冷却处理。将压缩空气注入冷却塔中,空气在冷却塔中经过下段循环冷却水和上段的冷冻水进行冷却。在冷却塔底部,循环冷却水使压缩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随着空气的上升,空气被冷冻水进一步冷却,这样的工作不断进行,使压缩空气最大程度地降低温度,达到工作需求。空气的温度越低,对于吸附单元的负荷就越小,方便对空气的后续处理。
2.吸附净化
利用分子筛吸附器对空气进行吸附净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压缩空气中所含的水、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含量。在工作时,一台吸附器进行吸附工作,另一台则进行再生工作。吸附器再生分四步:卸压、加热、冷吹、充压。再生工作时用分馏塔排出的污氮气经蒸汽加热器加热后对吸附器进行再生,之后用污氮气对再生结束的吸附器进行冷吹,最后用吸附后的空气对吸附器升压并继续进行吸附工作。
3.空气分离
随着空气吸附净化工作的结束,洁净的空气最终被分为两部分。大部分洁净空气与返流气体换热后进入分馏塔下塔,小部分空气经增压透平膨胀机冷却后进入分馏塔上塔。
4.精馏分离
空气经过精馏处理后,空气在精馏设备内部被分离,精馏设备顶部得到氮气,精馏设备底部得到液氧。精馏设备底部的液氧经过减压处理后被输送至低温贮存罐内,顶部的氮气与液氧进行换热,氮气逐渐被冷凝,液氧被蒸发。冷凝后的氮气被作为氮气主要产品进入液氮储存设备,剩余的液氧进入精馏设备顶部作为回流液。精馏设备顶部有部分氮气被直接抽出作为氮气产品。液氧产品直接从低压精馏设备抽出,经过冷却后进入液氧储存罐。
5.氩增效
在精馏设备旁通常会设置一个氩增效设备,分离后的空气从精馏设备抽出后被输送至氩增效装置内,这一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氧气的利用率,降低设备产生的能耗,提升空气分离工作效率。经过氩增效处理后,空气中的氧气大部分被回收,含氩量较高的废气经过换热器后被放空。
6.储存运输
制作好的液氮和液氧被储存在低温储存罐内,依靠气体液化保持储存罐处于低温状态,当用户有需要时,可以用专业低温危化品运输罐车进行运输。
四、结语
随着低温空气分离装置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低温空气分离装置的工艺流程会得到更好地改进,促进生产企业生产出质量更高的氧气、氮气、液氧、液氩等产品,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山.浅谈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和改进[J].甘肃冶金,2011(03).
空气分离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M9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16-01
1引言
空气净化技术是指从空气中分离和去除一种或多种污染物的技术。应用空气净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另一方面也是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径。采用增加新风量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需要将室外进来的空气加热或冷却至室温,因而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而应用空气净化技术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则可以避免因此而带来的能源消耗,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本文将就对细颗粒物(PM2.5)的空气净化处理也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供大家参考和应用。
2室内空气净化技术概述
目前,室内空气的净化技术主要有过滤、吸附、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静电以及负离子等技术,另外一些新型空气净化技术如冷触媒、微生物技术等也有所报道。
2.1机械过滤式空气净化技术
机械过滤式净化技术一般多用于小型空气过滤器,其通过多孔性过滤材料来实现的。室内空气经过风机加压后通过过滤材料,把悬浮在气流中的大于或接近过滤材料孔径的固体微粒或液体微粒截留而收集下来,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因而,过滤式净化技术对于净化空气污染物不够完善,总体净化效果不佳。
2.2过滤吸附型空气净化技术
由于空气中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性质完全不同,因而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净化机理予以去除。这种净化技术符合这一原则,将普通空气过滤技术与吸附材料的吸附技术结合起来,利用吸附材料对气体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特点,提高了对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在总体上改善了净化性能,还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恶臭有害气体。而且脱除效率高,富集功能强,从而使其成为脱除有害气体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但由于吸附材料存在吸附饱和状态,再生麻烦,对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物质吸附效果差,实际使用还不够
方便。
2.3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
等离子空气净化技术就是利用介质放电,在电极间加上电压电晕放电,产生大量的离子、电子、自由基和激发态分子等活性粒子,活性粒子与气体分子碰撞使气体分子键打开,同时又产生如・OH等自由基和氧化性极强的03,氧化分解空气污染物,从而达到处理净化空气的效果。该技术净化能力强,受到广泛关注,但降解不彻底,会产生二次污染。
2.4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是建立在N型半导体能带理论基础上的,其实质是在光电转换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当N型半导体吸收一个能量大于或等于禁带能量的光子后,进入激发状态,此时价带上的受激发电子越过禁带而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上形成光致空穴。光致空穴h十具有很强的捕获电子的能力,而导带上的光致电子e・又具有很强的活性,在Ti02表面形成了氧化还原体系。h+和e・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氧化能力非常强的・OH等基团,可以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最终将其分解为C02和H20。
常见的可以用作光催化剂的N型半导体种类很多,如Ti02、ZnO、CdS、W03、SrTi03、BaTi03、KaTi03、Fe203和ln203等,其中w03、Fe203和In203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分别为2.7ev、2.2ev、2.8ev)对可见光敏感,但稳定性差;Ti02禁带宽度为3.ev,性质与SrTi03等相近,仅对紫外光敏感,对可见光利用率低,但其化学稳定性好、难溶、对人体无毒、来源充足、成本低,所以绝大多数的光催化反应的研究都采用Ti02作为催化剂。光催化氧化虽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还原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当污染物浓度较低时,光催化降解速率较慢,而且会生成许多有害的中间产物,影响净化效果。
2.5其它空气净化技术
另外,负离子、静电技术等净化技术也都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领域,还有一些新型的空气净化技术如微生物、冷触媒净化技术等也时有报道。负离子净化技术通过强电场产生负离子,与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结合形成“重离子”而沉降或吸附在物体表面,同时,通过负离子还能杀灭某些细菌,有一定的杀菌和净化颗粒污染物的作用,但无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同时也会产生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菌团将污染物分解成碳酸气和水而达到去除空气污染物的效果,但净化的效率不高。冷触媒净化技术着重考虑了在无光和可见光条件下对污染物及微生物的去除,广谱高效,但有效作用时间不长,须时常更新材料。
综上所述,各种空气净化手段都有一定的优点,但本身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目前对颗粒污染物的净化方法较成熟,但对气态污染物还缺乏实用高效的净化手段。因此,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改进应以提高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重点,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
3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单纯利用某种空气净化技术都无法满足当前室内空气净化的要求,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复合方式将两种或者多种气净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则能收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目前,很多学者也都在向采用复合净化技术发展。
将光催化技术与吸附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吸附与光催化的复合进化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吸附与光催化复合技术就是采用吸附材料作为载体负载光催化剂,利用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剂的催化降解功能,达到对室内空气中的低浓度有害气体彻底去除的效果。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吸附与光催化复合技术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LynetteA、TsukasaTorimot、古政荣、林兰钰、徐敏、赵丽宁等学者研究都表明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与Ti02的光催化作用能够相互促进,达到了更好的净化效果。光催化与吸附剂复合具有以下特点:1)可制成合理的结构形状,增大了净化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光利用率;2)借助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使空气中低浓度污染物在Ti02表面富集,加快了反应速率,抑制了中间产物,提高了污染物的矿化率;3)Ti02的光催化降解作用促使被吸附材料吸附的污染物NTi02表面迁移,从而实现了吸附材料的原位再生,达到更理想的空气净化效果。
4空气净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最近,我国中东部地区也有一段时间,陷入严重雾霆之中,北京有此史上首个霆橙色预警。2012年我国开始正式PM2.5监测,如何推广应用空气净化处理技术,可以对PM2.5进行很好处理?现在已经有汽车生产厂家,掌握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成功做到很好降低PM2.5效果,主要方法如下:1)通过电磁除尘与极微细活性炭双重净化通道的运用,将PM2.5拒于车外。电磁除尘,采用极细纤维材料,制造强力除尘电场,主动吸附花粉、柴油废气、香烟、孢子等有毒害细颗粒物。强效除臭,采用极微细活性炭,吸附异味颗粒种类更多,祛除车内异味,顺畅通风。2)通过三重净化:第一层电离板,第二层蓬松静电棉,第三层HAF。可在30秒内迅速清洁车厢内直径大于0.2微米可悬浮颗粒物,实现当车外环境PM2.5大于150时,车内环境PM2.5小于12的效果,大大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如果车内有人吸烟,烟很快就会被过滤掉,车内环境也可以迅速被净化。同样,若此项技术是否可以推广应用到城市住房中,可以让大家拥有一个能够呼吸健康空气的小空间,将更多为城市污染的改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