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6篇)

时间: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1

方法:将8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锻炼指导,观察组实施系统康复锻炼,半年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与65.0%,P

结论:系统康复锻炼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膝关节镜术系统康复锻炼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5-01

膝关节镜手术具有直观、精确、创伤小、恢复快,检查和治疗同时进行的优点而深受欢迎[1]。对我院近三年的80例行膝关节镜下治疗,并辅以系统康复锻炼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06月至2012年05月共收治80例行膝关节镜下治疗的患者,40例半月板损伤,27例为骨性关节炎,13例为付韧带、交叉韧带损伤。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0-58岁。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功能锻炼指导。即术后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肢的伸膝活动,逐渐的直腿抬高练习和膝关节的屈曲等活动。

观察组实施系统化的康复锻炼训练方案,包括康复知识的宣教,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训练等。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程序。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行足趾、踝、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及双下肢蹬腿训练等。

1.2.2术后。锻炼方法:①患者术后6小时,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床上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每次30-40min,每日3-4次。②术后一天开始做等张运动,即坐起,对抗小腿重力,伸膝关节屈曲伸直练习,不宜超过90°。③第三天开始将对侧小腿压在患肢的踝部,以增加练习的阻力,练习强度每次30-40分钟,每日3-4次。④术后三天开始CPM机被动锻炼膝关节功能,关节伸屈0°-15°,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每天增加屈膝50-100次,循序渐进。⑤术后第四天开始负重行走,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⑥加强下肢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训练。半蹲训练,慢跑训练,骑固定自行车都可以增强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⑦指导患者三个月内坚持正规的功能训练,以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和功能。

1.3疗效评定。随访至半年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2]。按照跛行、肿胀、支持、上楼、绞锁、下蹲、不稳定、疼痛等情况,综合评价,总分100分,大于85分为优,75-85分为良,60-75分为一般,小于60分为差。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两组患者术后半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

2结果

随访至术后半年,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与65.0%,P

3讨论

术后早期有系统的康复锻炼,对维持关节及韧带的正常张力有重要作用。因为粘连的形成始于手术创伤发生的即刻,术后三天水肿、粘连达高峰[3]。因而术后系统康复锻炼可减少关节内粘连及纤维组织增生,达到最大运动范围,而防止髌上囊粘连、肌肉萎缩的发生[2]。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功能,膝关节的反应性和膝关节的活动度一样,是膝关节发挥完整功能所必须。同时早期下床活动,可增强患者自信心、自理能力和成就感,使其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席淑英.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8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2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科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是在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即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是在发病3个月后来我院治疗的患者。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康复训练,对有效提高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缩短疗效,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特别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发病急、快、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已成为共识。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0年8月~2004年6月共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患者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将患者分早期康复训练组(观察组)60例(发病后第1天~3个月),经CT检查诊断,早期组脑梗死38例,脑出血22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岁。对照组60例,其中脑梗死34例,脑出血26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4~72岁,平均58岁。观察组患者在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即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是在发病3个月后来我院治疗。两组患者患病情况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2康复训练方法

2.1肢置正确摆放

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仰卧位时,肩外展50°、内旋50°、屈40°[1],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在衬垫上,防止肩胛骨后倾,肘关节微屈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屈曲,在膝下置一小枕,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侧卧位时,注意保持上肢伸展及患肢不受压,保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和萎缩[2]。

2.2注重早期康复训练

应提倡早期康复训练,从患者发病或住院第一天即可开始[3],顺序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

2.2.1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

上肢训练:协助患者上肢肩关节前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肘、腕关节屈伸,桡尺侧偏移的活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握拳、释掌等功能训练;下肢训练:帮助患者髋关节屈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和膝关节屈伸,足趾关节屈伸,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2.2.2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

即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的主动运动。分别对肩肘、腕关节做屈伸运动,另外指导患者先做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肌力和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站立的状况逐渐进行站立、行走训练,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力求步态正确,为下一步的功能训练做好准备。

2.3物理治疗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配合物理治疗,以促进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和预防静脉炎,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法,如软瘫的患者按摩手法宜深重,而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则宜轻柔,以降低或促进中枢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注意手法要轻柔,按摩的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20~30min;可采用针灸治疗,每日1~2次;采用电脑中频电疗仪,选择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侧上下肢的无力肌群,每次15min,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3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按治疗效果自评定为:痊愈,患者肢体功能活动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已接近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肢体功能活动比原来改善;无效,虽然患者接受治疗,但效果差,同时也根据四项疗效的标准定出每项疗效的时间进行评定,见表1。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略)注:两组比较,χ2=8.2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4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指在发病后48h如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疾病不再发展的情况下就开始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4]。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导致部分脑组织受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这就是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通过本研究发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脑卒中偏瘫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使脑卒中患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对患者能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利凤,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59.

2马惠莉,杨静.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护理研究,2004,10(10):1751.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膝关节;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6(c)-0066-04

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中占20%~38%。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改善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不稳定的标准治疗方法[1],合并内侧副韧带Ⅰ、Ⅱ度损伤采取保守治疗[2-3],而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是确保手术效果、获得良好临床功能的保证。近几年,术后康复训练变得越来越激进,但对于激进训练的应用仍存在较多的争议。本研究通过对ACL损伤合并MCL损伤治疗后1年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评价,比较了保守康复训练与激进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在总医院骨科接诊急性ACL损伤合并MCL损伤患者32例,采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内侧副韧带保守治疗,术后行康复训练。纳入标准:①单侧膝关节损伤,术前MRI均显示为前交叉韧带断裂。②合并内侧副韧带Ⅰ、Ⅱ度损伤。③明确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体征。④患者对所采取的措施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伴有骨折、半月板等膝关节结构的并发损伤。②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③骨骺未闭患者。入选患者男17例,女15例,左膝19例,右膝13例。由相同医务人员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随机分为激进训练组和保守训练组进行康复训练,其中,激进训练组16例,保守训练组16例。激进训练组年龄19~33岁,平均(25.25±3.87)岁,保守训练组年龄19~34岁,平均(26.25±4.06)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对采取的措施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激进训练组

1.2.1.1术后第1周术后立即使用支具,送回病床,患肢下放置三角垫,抬高15°~30°,可行冰块降温,平躺6h,待麻醉作用消退,即刻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肌力训练:①勾脚-绷脚: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在勾脚和绷脚的极限位置保持3~5s,每组30~50个,每日10组。此练习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肌肉用力绷紧,保持3~5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每日至少500个。③腘绳肌等长收缩:患腿膝盖用力向下压,使大腿后侧肌肉绷紧,保持3~5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每日至少500个。在患者身体耐受和康复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1.2.1.2术后第2~5周对症治疗过多的渗出,术后2周拆线,继续康复训练。肌力训练:①继续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腘绳肌等长收缩。②直抬腿:仰卧,向上勾脚尖,膝关节绷直,缓慢向上抬腿至30°~45°处保持10s,每组15~20个,组间休息30s,4~6组连续,每日3次。若能够轻松完成,可在踝关节处加沙袋继续练习,从1kg开始,逐渐增至4~5kg。可双替进行。③坐位伸膝练习:坐在床边,双小腿自然下垂,缓慢伸直患侧膝关节,保持5s,缓慢、有控制地落下,每组10~15个,组间休息30s,连续2~4组,每日2次,当能够轻松地将膝关节伸直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可以在踝关节处稍加重量。膝关节活动度练习:①膝关节被动伸直:仰卧或坐位,踝关节下垫高,使患腿抬离床面,肌肉放松自然伸直,放置20~30min,每天2~3次,必要时在膝关节上方放一重物,或由他人辅助向下压腿。②坐位垂腿:去除支具,坐在床边,用健腿托住患腿缓慢往下放,直至双小腿自然下垂,并可在健腿辅助下屈曲患膝(把健腿搭在患腿上面),每次15~20min,每日2次。③主动屈膝练习:练习完坐位垂腿后,用健腿将患腿托住回到床上,仰卧位,足跟不离开床面,主动、缓慢屈髋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缓解后进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然后缓慢伸直,每组8~10个,每日2组。④被动屈膝练习:若初期主动屈膝困难时,使用“滑板”练习,半坐半卧位,用宽带子勾住足底,双手拉动带子使足跟沿床面缓慢屈髋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缓解后进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保持10s后缓慢伸直,每次15min,每日2次。⑤髌骨松动术:用手指推住髌骨边缘,分别向内侧、上及下三个方向缓慢、水平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15~20次,每日2~3组。在5周时争取膝关节屈曲角度接近120°。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min,若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增加冰敷次数。

1.2.1.3术后第6~12周肌力训练:①继续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腘绳肌等长收缩、直抬腿和坐位伸膝练习。②腰背肌锻炼:患肢伸直放松,健腿屈曲撑床,腰骶部肌肉收缩,用头部、双肘和健腿辅助撑床,挺肚子、抬臀部,保持3~5s,每组5个,4组连续,每日2~4次。③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缓慢屈膝至30°~40°,呈马步姿势,保持30s~2min,然后站起放松30s,反复5~6次,每天2组。④腹肌锻炼:仰卧,腹肌绷紧,腰部向下压床,头部抬起看脚尖,但注意肩背部不能离床,保持3~5s,每组5个,4组连续,每日2~4次。膝关节活动度练习:①继续膝关节伸直、屈曲练习和髌骨松动术。②下蹲练习:双手扶固定物体支撑,双腿同时屈曲下蹲,注意重心不要偏向一侧,在疼痛的角度保持1~2min后放松。每次5min,每日1~3次。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min,若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增加冰敷次数。争取膝关节屈曲角度接近130°。功能性练习:①负重及平衡:扶固定物体站立,健腿负全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在微痛范围内分别左右、前后交替重心,每次5min,每日1~2次,术后6~8周完全负重。②双拐的使用:下地时健腿负全部体重,双拐与患腿同时向前迈,体重放在双拐上,患腿不负重(脚可以足尖点地),但4周内负重不得超过体重的1/5,然后再向前迈健腿。③单拐的使用:行走时单拐扶在手,与患腿同时向前迈,然后向前迈健腿,双侧交替进行接近正常行走姿势。

1.2.1.4术后第4~8个月继续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逐渐摆脱拐杖,自主站立行走,开始参加适宜、适度、轻松的体育活动,如游泳、自行车短骑、短程慢跑等,避免参加超过膝关节承受能力的活动,如过重的体力活、长时间下蹲、对抗性比赛等,术后8个月恢复正常生活。

1.2.2保守训练组

1.2.2.1术后4周术毕立即使用合适的支具,冰敷,麻醉消退后,进行训练。①勾脚-绷脚: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在勾脚和绷脚的极限位置保持3~5s,每组15~25个,每日5组。此练习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d后拔除引流管。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肌肉用力绷紧,保持3~5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每日最多200个。③腘绳肌等长收缩:患腿膝盖用力向下压,使大腿后侧肌肉绷紧,保持3~5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每日最多200个。④直抬腿:仰卧,向上勾脚尖,膝关节绷直,缓慢向上抬腿至30°~45°处保持10s,每组5~10个,组间休息30s,2~3组连续,每日2次。

1.2.2.2术后5周~4个月肌力练习:①坐位伸膝练习:坐在床边,双小腿自然下垂,缓慢伸直患侧膝关节,保持5s,缓慢、有控制地落下,每组5~10个,组间休息30s,每日2次。②腰背肌锻炼:患肢伸直放松,健腿屈曲撑床,腰骶部肌肉收缩,用头部、双肘和健腿辅助撑床,挺肚子、抬臀部,保持3~5s,每组5个,2组连续,每日2次。③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缓慢屈膝至30°~40°,呈马步姿势,保持30s~2min,然后站起放松30s,反复2~3次,每天1组。④腹肌锻炼:仰卧,腹肌绷紧,腰部向下压床,头部抬起看脚尖,但注意肩背部不能离床,保持3~5s,每组5个,2组连续,每日2次。膝关节活动度练习:①膝关节被动伸直:仰卧或坐位,踝关节下垫高,使患腿抬离床面,肌肉放松自然伸直,放置10~20min,每天2次,必要时在膝关节上方放一重物,或由他人辅助向下压腿。②坐位垂腿:去除支具,坐在床边,用健腿托住患腿缓慢往下放,直至双小腿自然下垂,并可在健腿辅助下屈曲患膝(把健腿搭在患腿上面),每次10~15min,每日2次。③主动屈膝练习:练习完坐位垂腿后,用健腿将患腿托住回到床上,仰卧位,足跟不离开床面,主动、缓慢屈髋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缓解后进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然后缓慢伸直,每组4~5个,每日2组。④髌骨松动术:用手指推住髌骨边缘,分别向内侧、上及下三个方向缓慢、水平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5~10次,每日1~2组。⑤下蹲练习:双手扶固定物体支撑,双腿同时屈曲下蹲,注意重心不要偏向一侧,在疼痛的角度保持1~2min后放松,每次5min,每日1次。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min,若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增加冰敷次数。在开始进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分被动屈伸练习和主动屈伸练习,争取达120°。

1.2.2.3术后5~12个月继续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增加功能性练习:①负重及平衡:扶固定物体站立,健腿负全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在微痛范围内分别左右、前后交替重心,每次5min,每日1次。②双拐过渡到单拐,逐渐脱离拐站立负重行走,开始慢跑、游泳等轻松的体育活动,避免剧烈活动,术后1年恢复正常生活。

1.3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①术后早期观察患膝肿胀、渗液等一般情况,穿刺抽液;②肢体围度:测量大腿围度时,使用专用围度测量尺于髌骨上缘10cm处测量大腿围,取健侧-患侧的差值;③膝关节稳定性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检查;④膝关节活动度:用量角器测量患者的关节屈伸角度;⑤Lysholm膝关节评分: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分两组接受手术、康复治疗,无失访者。

2.1渗液

与保守训练组比较,激进训练组早期肿胀明显、渗液较多。激进训练组行关节穿刺抽液15例,关节穿刺抽液量平均(49.87±18.96)mL;保守训练组行关节穿刺抽液8例,关节穿刺抽液量平均(18.13±5.72)mL,两组关节穿刺抽液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肌力

1年后随访,两训练组患者都有患肢的肌肉萎缩,程度不同,激进训练组程度轻,激进训练组大腿围度差平均(1.41±0.61)cm;保守训练组大腿围度差平均(3.28±0.79)cm,两组肌肉萎缩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稳定性

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行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检查均阴性。

2.4活动度

术后1年随访,未发现患膝主动伸直受限者,激进训练组屈膝范围平均为(127.19±7.06)°,保守训练组屈膝范围平均为(128.93±8.20)°,两组屈膝范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功能

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激进训练组Lysholm评分平均(72.25±17.43)分,保守训练组Lysholm评分平均(68.93±16.86)分,两组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CL损伤合并MCL损伤是膝关节复合韧带损伤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生率为20%~38%[4-6]。该研究的损伤原因多为军事训练损伤,跨越障碍物时支撑腿踩滑,致使膝关节受到外翻外旋应力所致。对于这种损伤,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7-8]和Ⅰ、Ⅱ度内侧副韧带损伤采取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后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获得较好的恢复膝关节的功能[9-10]。

保守康复训练早期采取保护性制动,一般需要4~6周时间,较长的制动会导致患者失去配合性、关节粘连、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延长了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时间[11]。Shelbourne等[12]最早提出激进康复训练方法,有利于防止关节粘连和减少退行性变,比保守训练训练更有效。但仍存在保守和激进的分歧。

采取激进的康复训练,早期膝关节肿胀明显,渗出多,两组渗液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冰袋降温、患肢抬高和抽除关节腔积液等操作下,症状、体征缓解。术后1年随访,激进训练组和保守训练组在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功能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患肢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激进的康复训练在术后即开始康复训练,训练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在患者能够接受的情况下,膝关节开始全范围的活动,整个康复训练缩短至8个月,明显提前了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时间,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让患者及早恢复关节的活动度、肌力和关节稳定性,不必要长期处于恢复状态,及早生活完全自理,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HalinenJ,LindahlJ,HirvensaloE,etal.Operativeandnonoperativetreatmentsofmedialcollateralligamentrupturewithearlyanteriorcruciateligamentreconstruction:aprospectiverandomizedstudy[J].AmJSportsMed,2006,34(7):1134-1140.

[2]PhisitkulP,JamesSL,WolfBR,etal.MCLinjuriesoftheknee:currentconceptsreview[J].IowaOrthop,2006,26:77-90.

[3]QuarlesJD,HoseyRG.Medialandlateralcollateralinjuries:prognosisandtreatment[J].PrimCare,2004,31:957-975.

[4]ZaffagniniS,BignozziS,MartelliS,etal.DoesACLreconstructionrestorekneestabilityincombinedlesions?:aninvivostudy[J].ClinOrthopRelatRes,2007,454(1):95-99.

[5]PeltolaEK,LindahlJ,HietarantaH,etal.Kneedislocationinoverweightpatients[J].AmJRoentgenol,2009,192:101-106.

[6]LapradeRF,BernhardsonAS,GriffithCJ,etal.Correlationofvalgusstressradiographswithmedialkneeligamentinjuries:aninvitrobiomechanicalstudy[J].AmJSportsMed,2010,38:330-338.

[7]DingY,WangYC,LuK,etal.Reconstructionofanteriorand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sthroughunitingavarietyofgraftsunderarthroscopy[J].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2011,11(13):2458-2460.

[8]FanelliGC,StannardJP,StuartMJ,etal.Managementofcomplexkneeligamentinjuries[J].JBoneJointSurgAm,2010,92:2235-2246.

[9]MelegatiG,TorneseD,BandiM,etal.Theroleoftherehabilitationbraceinrestoringkneeextensionafteranteriorcruciateligamentreconstruction:aprospectivecontrolledstudy[J].KneeSurdSportsTraumatolArthrosc,2003,11(5):322-326.

[10]MerrittAL,WahlCJ.Rationaleandtreatmentofmultiple-ligamentinjuredknees:theseattleperspective[J].OperativeTechniquesinSportsMedicine,2011,19(1):51-72.

[11]ItoY,DeieM,AdachiN,etal.Aprospectivestudyof3-dayversus2-weekimmobilizationperiodafteranteriorcruciateligament[J].AmJSportsMed,1995,23(6):706-714.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近年来,康复医学和实践证明,恰当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机体受损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笔者对124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4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住本科的脑梗死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且符合:①首次发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③发病72h内接受治疗者。男98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1.7岁,接入院先后顺序住院单双号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瘫痪程度、部位、平均住院天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评定方法入组后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A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即行康复训练,B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在发病14d后开始康复训练。在患者入院时和完成康复训练后,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6期评定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运用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1次,2次评定由同一人完成。

1.3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1.4方法①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关节,3次/d,20~30min/次;②主动运动:患侧上、下肢负责练习,选择性活动,步行功能再学习,行功能锻炼等;③推拿按摩:运用按、揉、拿、捏、搓、摇等手法,结合上,下肢穴位依次推拿按摩患侧手关节、上肢、下肢,2次/d,30min/次,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对瘫痪肌给予按摩揉捏,对拮抗肌给予安抚性推拿按摩,使其放松。

1.5具体训练内容制定5周3阶段康复护理计划。第1阶段:发病后1~7d以内,以卧床训练为主,训练关键是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预防废用综合征。以被动运动为主。肩部垂直上下抬举运动,向前向后旋转;肘关节屈曲、伸展;腕关节垂直上下活动;指关节分别做垂直水平的屈曲;髋关节做上下抬举活动;膝关节做伸展活动;踝关节做垂直上下运动,由左向右,由右向左。健侧肢体嘱自行在床上做同样运动。当能进行翻身后,可逐渐训练卧位转坐位,为防止性低血压,床头高度应逐渐抬高。

第2阶段:发病后8~12d,以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训练为主,每天上、下午各1次,包括坐位耐力训练,起立训练5~10次,站立平衡训练10min,步行训练20min站稳后让其交替伸屈膝关节。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有膝关节控制差等障碍,应及早使用下肢矫正等;针对平衡障碍可使用四脚拐,“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以促步行,防止畸形。

第3阶段:发病后22~35d,训练以走出室外为主,包括上、下楼梯训练,走出户外活动,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少于1h。

另外:心理康复贯穿于始终,以良好的语言沟通及丰富的综合知识,了解患者心态,消除悲观消极情绪,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2结果

A组与B组康复训练后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3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治疗方案缺乏康复措施,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造成不可逆的继发性残疾改变。通过关节活动、按摩、良好肢体摆放、运动诱导等,可抑制痉挛,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通过翻身坐、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6];早期康复以患肢被动运动为主。以后逐渐过度为主动运动训练。同时注意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神经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心理防御机制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表明积极、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辅助治疗脑梗死,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显著优于恢复期进行康复护理,而且早期康复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降低了病残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了经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早期康复训练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患者病情恶化,复查颅脑CT示梗死面积扩大,考虑为缓慢进展型脑梗死,与早期康复护理无关。总之,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海宇.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2]司惠芳.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9,5(3):12-13.

[3]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122.

[4]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出版社,1994:159-161.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肘关节功能;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82-03

Impactofrehabilitationnursingonpostoperativefunctionrecoveryinelbowfracture

XIELiyun

(ThePeople'sHospitalofYiyangCityinHu′nanProvince,Yiyang413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amine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nursingonpostoperativefunctionrecoveryinelbowfracture.Methods:260casesofelbowfracture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rehabilitationgroup(n=150)andcontrolgroup(n=110).Thecontrolgroupreceivedtheroutinetherapyandnursing,whiletherehabilitationgroupreceivedindividualized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s.Results:Theelbowscoresofthepain,movementrangeandactivityabilityweremarkedlyhigherintherehabilitationgroup3monthsafteroperationweremarkedlyhigherthaninthecontrolgroup,andelbowROMwasconsiderablyimproved,demonstratingsignificantdifferences,P

[Keywords]Elbowfracture;Elbowfunction;Rehabilitationnursing

肘关节骨折是影响肢体关节功能的常见损伤。与上肢其他关节相比,肘关节因其解剖特性,创伤后更易发生功能障碍[1]。康复护理在临床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2],对恢复肘关节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肘关节骨折后并发功能障碍,作者对15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26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康复组:为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行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50例,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龄10~79(39.8±11.6)岁;骨折类型:肱骨远端骨折107例,鹰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桡骨小头骨折4例。对照组:为我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收治但未行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12~75(41.2±13.3)岁;骨折类型:肱骨远端骨折72例,尺骨鹰嘴骨折33例,尺骨冠突骨折8例,桡骨小头骨折3例。手术患者均于受伤后6h~2周内手术。两组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

1.2.1心理康复

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充分评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取得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1.2.2个体化功能锻炼

根据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3],按骨折稳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软组织完整性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评分大小实施个性化的功能锻炼。

1.2.2.1评分大于7分的患者术后1~3d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6d开始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活动幅度由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7~10d对患者实施肘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活动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2~4周,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CPM机训练。患者疼痛可耐受时可行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5次/组,3组/d;术后4~8周患者在继续以上练习基础上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1.2.2.2评分介于4~7分的患者术后1~3d患者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制动解除后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练习,由管床护士指导患者实施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5~8周,继续以上训练,并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及ADL训练。

1.2.2.3评分小于4分的患者术后1~3d患者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制动解除后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练习,由管床护士指导患者实施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6~8周继续以上训练,并进行渐进性抗阻力练习;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ROM及ADL训练。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1.3评估方法

于术后3个月按Mayo评分标准[4]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并进行ROM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疼痛、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等肘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ROM比较

术后3个月,康复组在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关节ROM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ROM比较(x±s,°)

3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恢复的护理活动,康复方案的制订越早越好,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原则上应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与治疗同时并进。石荣光等[5]调查发现,85.8%的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忧虑、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和生活应激事件[6],使其建立起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伤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可预防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其功能恢复,继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复合关节。肘关节骨折及其软组织创伤后,骨骼的解剖形态出现异常,关节软骨受损,关节内出现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受损后瘢痕形成,患者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直。骨科护士应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锻炼,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避免患者肘关节功能出现障碍,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7]。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利用力学因素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的肌肉运动锻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软骨细胞促进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和血管翳的形成,促进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废用性萎缩,而且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缩。早期肘关节ROM运动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的粘连,而早期CPM治疗可促进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促进周围组织的修复。卞荣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月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CPM能显著提高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陈丽文等[9]研究证实,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康复。骨折康复训练的实施疗效取决于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软组织的完整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肘关节骨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评估,并针对不同评分的患者进行了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ROM运动和CPM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康复组术后3个月的疼痛、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等肘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关节ROM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合理的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锐,李姝.综合康复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2.

[2]陈建珍,李艺芳,王琼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6):133-135.

[3]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46.

[4]ModabberMR,JupiterJB.Reconstructionforpost-traumaticconditionsoftheelbowjoint[J].JBoneJointSurgAm,1995,77(9):1431-1446.

[5]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23.

[6]葛向煜,王君俏,刘邦忠,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0-553.

[7]李娟,徐燕.上海市部分医院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5(3):3-6.

[8]卞荣,万里,王国新.CPM对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9,24(1):39.

[9]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d,平均24.5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心理康复指导方法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日常生活活动指导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见表1。表1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熊伟,李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BelisaJA.Rehabiltationmedicine[M].3rded.NewYork:LippirrCott.RavenPublisher,1998,1677-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