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例(12篇)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1篇1
1.1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这为研究开放空间带来如下启示:(1)结合土地利用、街道平面、建筑肌理的分析,可以为审视空间形态变化提供更综合的视角;(2)跨度较长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形态变化的时间规律;(3)每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建筑肌理等平面图既有现状也有上期以来发生变化位置和类型,采用这种“动态地图”的方式,使得相邻时段间的演变情况更加清晰,这对整体、连续地考察开放空间变化是非常有益的。整体而言,先前的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城市中建筑群、街区、边缘带等的形态分析,对于开放空间鲜有针对性研究[14]。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环境问题的凸显,承载城市健康和公共生活的开放空间将成为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议题。多元化的城市形态研究也为认识开放空间提供了方法和视角上的启发,城市形态学中对于形态的要素、结构、过程、类型的分析方法可以作为直接的借鉴,而城市形态学对于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不同尺度下城市形态规律的认识,可以作为解读开放空间演变的基础。
1.2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生态健康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5],探究此问题离不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支持。与开放空间关系非常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认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异质性景观中的等级关系,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廊道、斑块、连接度等可应用在开放空间规划中,欧美国家的绿道、绿心及生态网络的建设都是非常成功的实践案例。开放空间与异质性外环境间的关系,以及开放空间本身作为栖地的完整性是影响开放空间系统生态效益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可以从拓扑结构和连接度两个方面研究开放空间,将“弹性”空间规划与“刚性”生态效益度量结合起来。生态学家提出景观图论方法(landscapegraphs)[16],就是以景观元素类型及其邻近关系为制图依据,将复杂的景观格局抽象成容易理解的空间拓扑结构模式,解析不同景观模式的生态学内涵,提出有针对性的景观规划管理策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简单、直接地分析比较任何尺度场地的景观拓扑结构,及系统中的物质流、能流走向,并以图示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比起常规以景观指数为主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操作。自然栖地间的有效连接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复杂多变和破碎化的城市用地中,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大规模开放空间是最理想的栖地类型,环城绿带、公园等也是构建栖地网络的重要节点。开放空间连接度往往也决定了城市生物栖地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的景观指数方面,景观的连续性(landscapecontinuity)是评价景观敏感度的重要因素,借助GIS平台上工具可以比较不同土地使用模式对于城市绿地连续性的影响。形态图像处理手段也用来识别结构性廊道和功能性廊道,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基本数据[17-18]。此外,缓解热岛效应、环境污染、噪音干扰等方面亦有很多涉及开放空间的研究,如今结合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的技术涌现出很多定量化的研究,使得基于气候调节的开放空间形态控制日益可行与科学[19-20]。
1.3政策绩效评价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空间和空间性问题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人类实践中如何创造和利用不同的空间概念[21],开放空间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产物。自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日益离不开系统的开放空间规划,规划决策者对开放空间理念的创造和应用不遗余力,城市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效力在开放空间应用中得以体现。对相关政策的梳理以及绩效评价能深刻地认识开放空间形态变化的动因、背景乃至成效,进而发现改进的可能途径。开放空间形态的相关政策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影响开放空间形态的社会经济因素及相关政策分析,探讨在现有经济制度下开放空间的保护对策。Tang等[22]通过对香港城市绿地各版规划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开放空间受到明显的歧视,Koomen对荷兰绿地政策的绩效评价以及杨军对北京第一大道绿带的分析,也得到类似结论[23-24]。此类政策评价在发达国家中不仅对规划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多角度的分析还促生了新规划思想和方法[25],例如开发权转移[26]。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对开放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如可达性分析及更进一步的公平性分析等。Jennifer、Olga和Kyushik等[27-29]在GIS平台上结合人口统计数据对公园布局进行了公平性研究,Liisa等[30]通过邮寄问卷收集到的市民对绿地的价值体验,利用GIS分析识别出市民心目中最有价值的绿地(socialvaluemapping),从而帮助赫尔辛基开放空间的规划决策。这些研究将开放空间与公共政策结合,为认识开放空间的多重价值和改进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
1.4历史人文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交叉研究中以历史人文视角解读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成与演变。作为城市中不直接容纳经济活动的“虚空”场地,开放空间有着独特的历史轨迹与人文内涵。追溯人类游憩场地的起源和谱系,主要有两条发展脉络[31]:其一,起源于16世纪部分对公众开放的欧洲皇家园林、18和19世纪的英国风景园,及随后在美国蓬勃发展的城市公园,其自然式风景需要艺术化的设计和精心的营建,适合于静态游赏,旨在促进市民接触自然和社会教化,这类游憩场地为专业人士和决策者熟知、倡导;其二,起源于远古时期聚落守卫青年的活动场地,中世纪时演变为在教堂、庙宇等圣地旁青年人进行对抗性游戏的空地。此类场地未经设计和建设却非常受欢迎,它与“接触自然”无关,邻近的青年在这块领地上嬉戏、打闹、进行对抗性运动,社区纽带和归属感由此形成。在现代城市扩张过程中这类场地逐渐消失,加之其不同于主流公园理念所倡导的游憩风尚,这类场地以及这种游憩传统正在被遗忘、消解。Cranz等[32]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影响美国城市公园的各界力量、使用者阶层和类型、公园社会效益与使用情况以及公园在城市中的作用,总结出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美国城市公园的4个发展阶段及变化原因:(1)早期的游乐场(pleasureground,1850—1900),当时城市环境恶化,公园主要为满足中上等阶级接近自然式风景而造;(2)改革公园(reformpark,1900—1930),此阶段公园的服务主体转到上一阶段忽略的劳工阶级、移民少儿等,并出现了临近社区的邻里公园;(3)游憩设施阶段(recreationfacility,1930—1965),由于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公园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机械设备满足人们游憩、运动;(4)开放空间系统(openspacesystem,1965—1990s),此时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人工构筑物之外的流动空间。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Cranz[32]的研究表明开放空间系统的可持续性逐渐凸显,并将可持续公园(sustainablepark,1990s及以后)视为美国公园的第5个发展阶段。在当今开放空间浓缩化、组织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游憩活动由于场地和游憩风尚的改变而消解,那么更符合人类天性的开放空间类型、布局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来维系,创造合适的开放空间形态以容纳和培育人与自然、社会的良好关系。对开放空间整体的演变、动因做历时性的分析,进行类型划分,则有助于认识其演变的阶段性和普遍性。开放空间是源自西方社会的新型城市空间,研究以公园为主要载体的开放空间的历史人文过程中,要注意与本地的城市形态、市民文化、社会管理等相结合。考察原型的传播、本土化过程,有助于认识、审视我国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的成形、转型以及流变[33-34]。
1.5美学与感知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美学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建成环境和人们的感知对于理解、优化城市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林奇的意象五要素和“认知地图”,Cullen的“连续景象”(serialvision)开创了此类研究的先河。Bosselman[35]在威尼斯、罗马、东京等地的研究中提出“节奏间隔”(rhythmicspacing)与环境品质的关系。Jacob[36]以9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每个城市中选取约260hm2的研究区域,从形态学角度分析街道和开放空间模式,据此提出步行体验的选择性在于环境的渗透性,解释了传统城市吸引步行者的原因在于较高的道路网密度和宜人的街道尺度。定量研究开放空间形态与居民感知的报道在2000年后明显增多,如布局与行人感知、城市景观与步行量、景观结构指标与满意度等。多角度研究尤其是量化手段的应用为研究开放空间形态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如Foltete[37]采用空间句法分析手段,研究法国Lille城市布局、景观要素和步行使用的关系,结果显示景观和步行量有56%的相关性,视域中的广场、商业建筑和绿地对人们步行有促进作用;Yang等[38]提出的绿视率指标评价方法,并建议用该指标评价不同绿地规划、管理方案的视觉影响。Lee[39]调查了美国德州CollegeStation城的居民对邻里环境景观结构的满意度,发现绿地的形态和大小影响居民的满意度,并且与调查地块的尺度正相关。同类研究还有在西班牙进行的景观视觉属性与空间模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等。以上研究将景观结构与市民的主观感知相联系,有助于更深刻认识绿地布局的美学要求,建成宜人的城市空间结构。开放空间对于风貌保护和改善步行体验意义重大,因此实践中采用量化方法来分析、预演景观结构和市民感知、偏好将是今后城市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
2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框架与技术平台:以南京为例
2.1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
以理解和改善我国当前城市开放空间状况为目的的研究应该始于近代或更早,因为随着近代工业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原封建社会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转变,园林、古迹以及山体、水体等自然要素逐渐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并在1949年后几十年中历经变化。从近代至今的百年时间,我国城市开放空间从产生至发展都极具鲜明的中国特色,追溯其演变轨迹,是认识、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所在。关于5种研究视角的综述,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与开放空间有关的主要议题。以形态分析的3个层次即物质形态、形态演变动因、形态演变结果为纲,整合城市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策分析及视觉感知等5种视角的研究,即可形成一个具开放性、立体的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回答在不同城市背景下开放空间为何和如何存在、生产、再生产。不同视角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与关联,这将为理解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开放空间问题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2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技术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城市研究越来越普及的工具,2000年后结合时间维度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GIS)的出现为众多人文、自然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根据最新ISI检索,以historicalGIS为关键词和标题的论文分别在2007和2009年后大量出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传统GIS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时间编码,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功能。虽然目前没有成熟的HGIS商用软件,但是很多欧美学术机构利用现有GIS进行了历史地图的数据存档、分析、再现等科研工作并提供社会服务。互联网的普及和WebGIS的发展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从专业应用到服务公众的桥梁,可以用互联网历史档案与研究成果的空间数据,甚至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收集市民反馈和注记的空间数据,如Philaplace.org和mappingdubois.org网站就是很好的实例,这些网站突出了公众教育和研究的循环,也体现了对普通市民记忆的尊重。
2.3南京开放空间研究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及新中国的省会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史料存档。笔者以多期历史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搭建起多维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图1)。将基础数据经过整理、校准后进行形态制图,重绘了与开放空间有关的公园、广场、水体、道路等元素,在ArcGIS9.3中进行了历时性的空间分析,结果见图2、3、4。从图中可知,利用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以全面地追溯南京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动因、结果,为规划决策、建成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了生动、准确的数据和开放的信息平台,赋予研究以“存史、资治、教化”的新含义。图2中,深蓝色为水体,红色代表距离水体直线距离超过500m,颜色梯度表示城市用地与水体距离,越趋向红色距离水体越远,受水体影响也就越小。由图2可以看到,南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中水体的面积、类型日益减少,其中点状水体减少最多,随着水体减少和形态简单化,缓冲带面积呈现更加急剧减少的趋势,这对于城市微气候和栖地必然产生持续的影响。随着沿路建筑密度的增加,视野通透区(可见区域)明显减少和碎片化,城市风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图3)。3个时期视野最开阔处的土地利用有所不同,分别是空地、农田、水体(1930),空地、公园、水体(1962)和公园、广场、水体(2007)。在这个过程中,沿街建筑从零星分布到沿街一层皮再到全面密集化导致整体可见视域的减少;水体可见性日益降低缘于水面本身的减少和建筑的遮挡;城市发展中,公园和街头绿地面积增加,其在视野通透区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图4可知,20世纪初期南京城内大型的自然山体、水体是公园建设的依托,1990年后广场大规模出现,多邻近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和广场面积的增加、路网的加密、桥梁的架设,使得其服务范围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其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如新街口和周边地区、城北地区、城东地区至今仍缺乏公园和广场,近年来这些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又加剧了公共空间缺乏的状况。
3结语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2
关键字: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形成的遗迹,不仅展现着独特的地质风貌,更承载着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巨大的价值。近年来,地球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已成为人们研讨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议题时绕不过的话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主要矛盾。为保护重要的矿业遗迹,同时使环境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思路,是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1国内外矿山公园发展状况
1.1国外矿山公园发展状况
矿业遗迹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是具有重要价值和需要保护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国外还没有“矿山公园”这个提法,但对于地质遗迹、矿业遗迹都有比较规范的保护性法规和做法。自1975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已先后有波兰、法国、玻利维亚、墨西哥、德国等国的矿山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保护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价值和重要意义的矿山遗址的典范。同时,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常是依靠设置国家公园的方式对这类遗迹资源加以保护[1]。
20世纪60年代初期,矿业遗迹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类纳入到国家公园和地质公园中加以保护和开发的,如澳大利亚在墨尔本东部建设的巴拉腊特镇矿山公园。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最先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景观设计师哈克尊重并利用基地现有的资源,从已有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而不是把这些资源、元素从记忆中抹去。经过有选择地删减后,剩下的工业设备被刷上了鲜艳的颜色和简单的覆盖后作为雕塑或室内器械被重新利用,将工业设施和厂房改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式的做法,保持了其历史、美学和实用的价值,体现了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尝试用景观设计的手法,一时间出现了许多用景观规划来处理废弃矿区的公园。美国蒙大拿州Anaconda铜矿OldWorks改造项目,建设依托周边壮观的山区风景和原有的历史风貌,将其开发改造成高尔夫球场,最终带来上百个工作岗位和数百万美元的收益。使优美的矿山环境与矿产开发遗迹融为一体,成为展示自然与人文历史场所,甚至成为著名的旅游地和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设计师们通过这些案例的实践证明,景观学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非但可以有效改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且能推动生产、旅游观光等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在相关论著方面,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人工场地:对后工业景观的再思考》(ManufacturedSites:RethinkingthePost-IndustrialLandscape)是一本迄今为止针对废弃地更新的汇集百家言论的专著[2]。
在该领域国外研究较早,由于工业技术先进带来的环境问题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成功解决了景观的碎裂化问题,将散碎的不同异质性的景观合理组织起来重新利用,使生态系统生产力有所提高;利用生态设计原理,尊重地方性原则,有效节约了建设成本。对我国矿山公园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1.2我国矿山公园发展情况
国家矿山公园系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空间地域。
我国废弃工业遗址景观再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矿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绿化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此后,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恢复植被重建等方法改造矿山生态环境条件的做法开始运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地艺术、场地精神等的兴起,使矿山废弃地的治理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融入了观光、游憩和工业旅游等内容,继而出现了矿山公园的概念和具体实践。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矿山公园的概念。2005年,我国产生了首批28家部级矿山公园名单;2010年,经过严格审查,第二批33家部级矿山公园的名单也已出炉。总的来说,61家矿山公园覆盖了十几个矿种且特色鲜明,都有较高开发价值。如俞孔坚大师设计的广州歧江公园,为矿山公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和参考。与此同时,矿山公园的具体实践也在一些地方陆续展开,如已建设成的鹤岗国家矿山公园,修复了被破坏的矿山环境,成为岭北典型煤矿城市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迹。鸡西恒山国家矿山公园在总体规划时,利用矿井、矿工、矿产品等为主要景观题材,充分展示了煤矿文化。在工业废弃地开发的一些相关理论方面,如王向荣对西方近年的后工业用地的改造作了阐述,指出了后工业景观设计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对矿山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国内矿山公园建设的基本现状是:宏观上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一致,设计目标明确,特色也各有侧重。但缺乏对同种类矿产矿山公园的细化设计,各矿区自身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设计缺乏针对性,易导致“千园一面”[3]。
2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1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矿业遗迹保护必须与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相结合,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先评价后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目标,积极提倡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理念,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4]。
2.2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特点
①保护环境的景观空间格局。作为矿山公园,它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建设定位事关矿山公园建设的成败与效率。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作为恢复生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山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整个生态体系的恢复是主要问题。对矿山公园来,是为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景观功能充分围绕遗迹保护、工业景观展示、矿区生产、科学技术教育与宣传的内容配合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是增加其多样性。
②合理运用资源的景观规划。作为矿山公园有别于任何一个园林景观或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具有其场所特质所决定的特定的景观特性和环境特征。具有与此相适应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功能定位及目标定位,所有这一切建立在对矿山遗迹的景观特质与环境特征的详细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以及完整的矿山公园规划设计体系。
③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公园风格。不同的矿山公园有其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诸如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特点,同时还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矿厂从建设到生产一直到最后枯竭这一特定时段的历史背景。每个矿山公园在规划设计及其建设过程中皆要紧密地联系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时效。突出个性特色应该尊重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过程,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与场地之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设计师只有对场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个性特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及大地艺术等,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用景观手法体现工业景观元素藉以突出其特色。
④增加经济效益的再生设计。在对矿山遗迹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存在着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不强等问题,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也就没能合理的和效利用起来,造成建设成本加大,物资浪费现象严重,特色不够鲜明,导致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不强。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对退化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可以产生新的美学和对美感新的理解。加强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而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产生新的经济效益,降低改造的成本。
3矿山公园发展趋势
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管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矿山公园的申报、规划、审批、监督管理等,为矿山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促进矿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结合当前地质公园建设,配备相应编制,行使公园的行政管理职能,监督公园的建设、宣传、计划、规划实施以及科研立项等工作,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3.3规范矿山公园的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
针对国家矿山公园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制定出详细的规范,在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项目的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作为指导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指南,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具体设计规范。
3.4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
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矿山公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确保矿山公园的有序发展。
作者简介:孔祥南(1989-),女,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曹福存(1969-),男,辽宁朝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锦瑞,宁丽平,时力华.矿山公园建设与对策研究――以唐山开滦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现代矿业,2009,(3):1-4
[2]牟永峰,弓弼,李皓.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4-208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发展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3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吕留根,孙克春.《建筑环境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
[2]相欣奕,张美华,李元庆,等.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
[3]张明义.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应用初探
生态完整性的含义是保证和支持生态系统平衡、综合适应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一指标,才可以对某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判断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的合理性。通过景观生态学,可以对一些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定,获得其最真实的能力,有效获取其实际数据。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主要是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进行交叉,我国对这一科学的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进行空间变化上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核心集中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2点。景观主要有3个因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的含义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其它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在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与其他相邻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地方。廊道和模地可以算作是拼块的一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类型,这2种类型的形状、面积和连通程度的特点都具有特殊作用。廊道是2个拼块之间的衔接地带,主要呈现带状,是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主要通道。模块一般指具有景观性的拼块,对拼块的景观性质和动态变化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1]。当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需要从这项工程建筑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其主要判断的指标有: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完成这些内容的评价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成果进行支撑,因此,要想完全进行相关指标的定量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
2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我国某一水电站为例,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需要调查和分析生态因子,对于植被类型的调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使用样方法调查相关地点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该水电站的环境,主要是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进行模地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系统计算景观中各拼块和样方数量、面积,计算出各部分之间的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使用优势度值判别法。评价范围内用地的类型主要包括河滩裸地、水域、园地等,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值,在这一评价中使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主要的计算依据。经过系统判定,这一水电站工程的评价范围内自体系生产力的水平较高,植被比较丰富,恢复程度较好。评价范围内的模地是林地,可以动态控制生态系统,整个区域内各种植被交替存在,异质性较强,因此,该水电站工程内的生态完整性比较好。这一水电站建成之后,在相关评价区域内,高压稳定性的元素数量没有被大量破坏,生产力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工程实施对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这一水电站没有对附近的植被造成严重影响,工程占地的面积和被改变区域的面积总和只占据全部面积的10%,其余面积的植被均没有受到影响。拥有动态控制的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能力均没有受到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这一项目的实施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变化,对阻抗稳定性影响较小,项目完成后对工程的完整性没有太大影响。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全面体现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出其具备的优点。通过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判断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借此衡量相关工程建设的利弊关系,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益处。
3结语
只有保证生态完整性,才可以进行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景观生态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中,符合生态完整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应水利工程前后的景观优势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掌握工程建成前后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找到一定的解决措施。但目前这一方式的使用时间较短,还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睿,刘胜祥,崔鸿.景观生态学在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托口水电工程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6(5)
2史学峰,曹露,刘辉,李丽珍.景观生态学法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某风电场工程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2(5)
3蒋海.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张健民同志商榷[J].林业经济,1996(3)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生态学原理;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2-01
1.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生态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认识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学的一个专业研究方向。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设计)
由此可看出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在2O世纪后期,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设计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这一领域也为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而生态学的出现给出的生态功能研究、空间结构分析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给予景观设计师许多鼓励和帮助,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景观,为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的有效连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即我们的景观设计要生态,故为景观生态设计。
3.植物生态学
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材料,植物群落营建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是营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植物群落的基础。
(1)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这些种群共同适应于它们所处的立地环境,同时,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也达到协调和平衡。在构建植物群落时,需要参考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选择彼此能共存的物种作为建设材料,避免因物种相互不适应而造成群落的不稳定。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反过来,生物群落对其生境也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这一点,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在群落形成初期,上层选择阳性的乔木树种,下层选择耐荫的植物。
(2)生态位与种间关系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的大小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成正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表示它们共同利用某种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于一般的绿地来说,应尽量选择生态位不重叠或重叠少的植物布置在一起,避免种问出现竞争,使每种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资源。在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时,可以有意将两种或多种生态位重叠的植物布置在一起,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物种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存在捕食、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等关系。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这些关系进行群落建设,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投入的目的,同时,这些生态现象也可以通过绿地展示出来。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根据不同的生活型,在空问上垂直排列的结果,这种排列与光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群落的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尽量构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另外,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问植物也是植物群落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对于丰富垂直景观起着积极作用。除垂直结构外,群落还具有水平结构,即群落的镶嵌性,它是由于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比如地形的变化,土壤肥力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城市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易造成小环境的分化,在群落内又形成小群落。小群落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绿地景观的变化,还能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根据植物群落的这个特点,可以适当为小群落的形成创造条件,以保护群落受干扰后自然更新的产物。
(4)群落的季相变化
植物群落的外貌随着气候的季节替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季相变化。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变化十分显著。群落的季相变化是绿地的观赏要素之一。春季观新叶观春花;夏季观繁茂浓绿的树冠;秋季观累累硕果和五彩的秋叶;冬季则观枝叶落尽后丰富的枝干。季相变化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以及植物不断延续的蓬勃生命力。利用季相变化营造多样的绿地景观,可减少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观的数量,增强景观的动感,增添观赏的乐趣。在观赏要求高的生态绿地中,尽量选择季相变化明显、色彩丰富的植物,通过合理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可观而又四季景观各有特色。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6
关键词:GIS;风景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地理对象的空间信息和相关属性有机结合,并以可视化的形式描述出来。GIS作为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已经在环境规划、物业管理、基础设施选址、应急计划、汽车导航系统、城市研究、市场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有必要运用该技术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我国基于GIS的风景区研究得到发展,本文就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
国内基于GIS技术的风景区研究渐成热点,相关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结果表明,该领域仍处于GIS引介和应用阶段,重要研究内容可分为风景区规划、风景资源、景观格局以及旅游使用者四部分。作者学术背景一级学科分类统计结果表明,资源与环境及相关学科是该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很多文献是GIS相关领域研究者以风景区为对象完成的案例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
2.1GIS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辅助制图
关于GIS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国内较早的两篇文献都是关于其制图功能的探讨:
何华春:RS及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探讨了RS和GIS集成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将RS和GIS技术应用于制作风景区旅游规划专题图的重要意义及主要途径;
刘小钊、袁锦富: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借助GIS技术,评估出风景区的敏感地带,以民居点的调控为重点,确立控制人口、合理保留、产业引导的居民点调控原则,以保证城市与风景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目前,GIS辅助制图技术和方法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姚志强:详细说明了应用Maplnfo制图时应注意的问题:1)由扫描仪获得数字化地图的底图时,一般要根据制图目的、成图尺寸、要求的精度及清晰度等设定图像处理的分辨率和范围;2)将栅格底图导入MapIn{o时要进行配准,以便为数值化地图提供空间地理坐标;3)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景观类型;4)需将不同的地理要素绘制在不同的图层;5)在Layout窗口内进行多要素混排地图时,要加入比例尺。
何华春以湖南省攸县酒埠江风景区为例,探讨了RS和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指出:1)GIS软件可以通过空间分析产生常规方法难以得到的决策信息,可随时对风景资源信息查询、分析、处理、显示和更新;2)由陆地卫星TM资料编制的土地利用图,把立体的土地分布类型转换成平面分布,如果采用不同年份的TM资料还可以监测风景区的各种变化;3)viewGIS具有制作三维立体图的功能,可以采用高程分带光照、立体叠加等方式生成各种立体专题图。
2.2运用GIS技术的风景资源的分析
葛冰:地理信息系统在风景区规划布局中的应用,分析了传统风景资源调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在风景资源调查研究中,利用RS可获取风景资源数据,利用GIS可管理和分析风景资源数据并制图,风景区风景资源的分析评价是在风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风景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及开发前景和开发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风景区风景资源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规划者进行一项规划,虽然客观条件有所差别,但基本过程如下:
目标确定―>信息收集―>景观评价―>初步方案―>景观冲击评价―>规划形成―>管理
因此,规划者确定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之后,要搜集相关的信息。根据现有资料,划分景观类型,分别从美学质量、生态敏感性、景观敏感性及其它方面进行景观.评价,分析之后,可能形成多种规划方案,必须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为了保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和合理的保护,规划过程中引入了反馈机制,即对所有规划方案及工程实施计划都必须进行景观冲击评价,如果初步规划方案风景资源不能很好地展示,则必须对初步规划方案进行修订,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在风景区规划过程中,GIS最主要的应用是利用其空间数据管理和展示功能及简单的空间分析(主要是叠加)对传统的前期辅助分析进行直观的图形表达,以作为规划的依据;有些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某些规划专业模块及扩展数据来源以增加分析的内容,提高规划的合理性。近10年,GIS结合其他的专业模型及系统解决的规划问题越来越多。
2.3运用GIS技术的风景区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是由大大小小的斑块组成,斑块在景观内空间分布的总体样式称为景观格局。它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景观格局研究的目的是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定性描述法、景观生态图叠置法和景观动态的定量化研究方法。
李明诗;彭世揆;钟宏宇:基于GIS的紫金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以南京紫金山风景区1993年和2002年两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6.5的支持下,提取分维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及景观破碎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对紫金山景区从1993~2002年近10年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魏勇军:重庆市黑石山―滚子坪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重庆市黑石山―滚子坪风景名胜区的实际相结合,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风景区整体景观格局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2.4旅游资源使用者――旅游者的研究
刘岳峰等认为GIS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20世纪60一70年代的专业化阶段、80―90年代的行业化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社会化阶段,并提出了“公众GIS”(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公众进行行为决策)的概念。GIS正朝着大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以GIS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系统初现雏形,将在引导旅游者消费行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淑娟等基于GIS研究青岛主要景点的通达度、游客流量空间分布及原因,发现市区旅游交通线路和游客出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提出优化现有旅游交通网络、开拓新旅游景点、开辟新旅游线路和发展多种交通方式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峻,等.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53―56
[2]陆守一;唐小明.王国胜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救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百顺.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1996,16(1):130―135
[4]黄光宇;陈勇;田玲;闫田华;李萍萍;庄海波;肖刚;郑静.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城市规划,1999,(06)
[5]朱光.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中的GIS技术探讨[J].测绘通报,2002,(01)
[6]叶延琼;陈国阶.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1)
[7]杨国靖;肖笃宁.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以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3,(05)
[8]李卓.GIS在山地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4)
[9]孙春红;王励涵.GIS在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08,(01)
[10]李德仁;李清泉.一种三维GIS混合数据结构研究[J].测绘学报,1997,(02)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7
摘要:指出了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功能评价体系、健康评价体系不完善,综述了我国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的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健康体系;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王勇(1983―),男,辽宁丹东人,满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4503
1引言
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稳态、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试点启动,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随后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北京湿地公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公园。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提出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湿地公园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我国对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的研究较为落后,尚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对在建设湿地公园当中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用已有研究成果预计可能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健康分析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景观健康分析
2.1景观健康的内涵
景观是指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经济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变革,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成倍增长。景观的功能遭到破坏和阻碍,有些景观正在逐渐受到污染,直至退化消失。景观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的主要性质如生物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等遭受破坏,景观破碎化水平变高,景观功能不完整、环境稳定性差,受到胁迫后恢复能力变低等。
“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Leopold认为景观健康是“土地的自更新能力,即土地在人类利用下未损伤自身的机能”。目前关于景观健康还未统一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有各自不同的概念阐述,曹宇等结合了前人的论述,给出了景观健康的定义:在积极干扰下,人类对景观进行影响,但不导致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和其正常效用;在一定周期内,由干扰导致的景观演变不会波及到周围的景观秩序[1]。
在国内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景观健康的研究比较少。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一种正常状态,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1]。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不同的是,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其在研究城市的格局、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比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更为合适的尺度,而且景观健康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景观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可以通过格局的重新构建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3]。由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景观健康研究仅限于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研究,对案例研究较少。
2.2景观健康的标准
从景观角度考虑,景观健康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目标:产生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人类的干扰而受到大幅度变化;具有不断适应未来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1]。
作为新概念,景观健康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内容为包括健康的景观有稳定的持续性,在没有外界扰动下,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内稳态能力强,在受到干扰情况后,可以维持或恢复自身正常的能力;不会危及到邻近景观环境或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具有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生理过程所需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并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服务功能;具有景观美学效益,能够提供文化、科学、精神支持[1]。
3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规模正在日渐萎缩,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恢复生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和维持、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4]。近些年来国外对湿地公园主要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国际著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
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湿地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资源调查,但是在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目前十分薄弱,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对湿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湿地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景观建设、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尽管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部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领域侧重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湿地的评价与监测、栖息地重建等方面,应用湿地生态系统原理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雨水回收、景观美学的实例较少,并且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5]。对于湿地的健康体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也日益走向成熟,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近些年,主要从生态系统、流域、景观生态的角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6~9],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的景观健康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对于湿地公园本身的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探讨,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10]。
4湿地公园景观健康体系
建立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具有主体性、生态型和自然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和评判准则,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为以后中国湿地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依据。
4.1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原则
景观健康是一种景观与人类互不干涉而又互惠互利的状态[2]。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湿地公园健康状况,具体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发展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概念清晰、涵义明确,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且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要避免产生冗余。
(2)综合性原则。由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美学的复合系统,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美学系统的主要属性,在这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才能对景观健康做出科学的评价。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湿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便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区域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科学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反映湿地公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要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4)区域性原则。不同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选取的指标应尽量符合本地的研究特点,突出地域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特征。
4.2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的核心,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景观变化、生物物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指标。景观变化包括的要素有景观生态类型变化指标、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生物物理的要素有大气、水体、废物处理率、地利清洁度、公园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和老化程度等;生态环境的要素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生产力指标、植物覆盖率、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等;社会经济的要素有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视觉与美学价值、科学和文化价值、GDP年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整体风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融资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任何评价系统而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与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质量高低。指标的筛选要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选取可以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代表性指标[11]。
4.3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方法
湿地评价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湿地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综合指数法和景观生态法等。由于湿地评价目的、标准、湿地类型或者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湿地评价目前还局限在单一湿地的评价,对景观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概念、标准上。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和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景观健康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比较缺乏,系统、科学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将会成为湿地研究的新课题。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由于景观健康评价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所以要基于综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指标,可以采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景观健康,其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的目的、原则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和子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构造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利用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
建立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2012年3月绿色科技第3期LHI=∑ni=1WLHIiCLHIi。
LHI为景观健康指数(landscapehealthindex),WLHIi为第i指标的一级权重值,CLHIi为第i指标的等级量化值,LHI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景观健康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的结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
5结语
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也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没有我国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外国学者针对我国的湿地情况从景观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本文给出关于湿地公园健康评价的内涵、指标层及其方法,旨在探讨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曹宇,哈斯巴根,宋冬梅,等.景观健康概念、特征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511~1515.
[2]王亚平.青岛城市景观健康评价与空间结构优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姚静娴,林元敏,徐晓华,等.福州市景观健康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51~156.
[4]许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53~8755.
[5]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以常熟尚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Administrativeofficesoftheinshoremonitoring(USEPA).EnvironmentalMonitoringcharacteristicofestuary[M].Beijing:OceanPress,1997.
[7]ZhangXP,YangQK,LiR.DiagnosticIndicatorsofCatchmentsHealth~ANewMethodofEvalu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J].Bulle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98,18(4):57~62.
[8]RapportDJ.Evaluatingandscopehealth:integratingsocietalgoalsandbiophysicalprogress[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8(53):1~15.
[9]RapportDJ.EvolutionofindicatorsEcosystemHealth.In:Daniel,H.eds.EcologicalIndicators[M].Barking: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Ltd,1992.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8
关键词:二维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控制能力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是景观
设计课程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实践,从对图案的研究扩展到对空间、形态和思维的训练等。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形态的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
点、线、面形式感创造训练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形态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对思维进行感性和理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训练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形式感的规律,如重复、对称、发散、相似等,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创造不同的形态的能力,这才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越能控制复杂的形态,就越能培养控制能力,进而能更好地创造新的形态和规律,今后进入景观设计专业学习阶段才能驾驭复杂的空间格局和形态。
2.形态的研究培养空间想象力
二维空间设计形态研究主要以平面形态研究作为切入点,逐渐从二维空间形态转换到三维空间形态。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形态要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因此,在前期进行平面布局时,学生应对立体空间同步进行思考。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训练,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转化能力。在景观设计中,所有的平面设计最后都需要转化到空间里,空间的结构比平面结构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3.形态规律的研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对任何设计师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景观设计师。二维空间设计从研究平面形态的规律出发,通过掌握规律,逐渐运用它们创造新的形态。形式感的创造需要概括、总结和推理,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培养景观设计控制能力
1.对尺度的控制
其一,不同大小形态的比较训练强化对尺度的敏锐度。持续的不同大小形态比较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尺度的敏锐度。训练如果结合具体的环境和事件,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的目的。其二,对复杂形态的掌握培养对大尺度景观的控制能力。平面形态越复杂,学生越能从中研究出规律,学生的设计潜力就越大。笔者通过教学发现,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后期的设计中同样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设计控制能力。因此,应该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作用。
2.对景观空间格局的控制
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可以从平面延续到立体空间,这也是近年来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如今的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形研究上,而是扩展到很多方面,包括立体空间、主体体验、材料实践等领域。其一,二维的平面空间构建培养景观空间主次控制的意识。在研究二维形态的时候,往往强调单个形态的结构;在研究整个形态的时候,则会强调整体形态的结构,也就是抓住主次关系。主次关系抓住了,就抓住了重心,有利于控制整体形态。通过这样持续有效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次控制意识和能力。其二,二维到三维的形态转换培养空间的辩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空间的整体设计非常重要。合理的平面布局还要加上对立面的整体思考,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空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重平面的设计而忽略了立面的统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可以有效地训练从二维平面空间转换到三维空间。持续、有效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体空间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辩证设计意识。
3.对景观形态的控制
其一,二维形态的黑、白、灰关系转换为景观形态的黑、白、灰。点、线、面平面关系的和谐直接决定了空间关系的和谐,如果学生对平面没有这样的意识,那么针对空间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整体的艺术,也就没有对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而对平面形态关系的整体意识是需要训练的。其二,二维形态的复杂程度决定景观空间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简单的形态和规律很容易就掌握,对复杂的形态控制能力则需要培养。因此,二维空间设计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控制复杂形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实现有效的教学。结语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景观设计专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在景观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加强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层面的研究和实践,真正发挥该门基础课程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的设计生涯提供良好的保障。项目来源:2016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3190)阶段性成果;2016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当下重庆市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跨专业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YJ16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1篇9
关键词:干旱区;温宿县;景观指数;生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TP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507-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1.017
Nearly25YearsofLandUseChangeEffectsonAridZoneElasticRecoveryofEcologicalSafetyBarriers:TakingWensuCountyasanExample
SHAOZi-yang,ZHANGYong-fu
(ResourcesandEnvironmentScience,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Abstract:Inthepaper,usingtheWensuCountyin1990and2002and2015TMimagewithFRAGSTATSsoftwaretocalculatethelandscapeindex,evaluationoflandscapediversity,dominance,fragmentationandecologicalsecurityanalysis.Resultsshowthat:(1)cultivatedlandareaofWensuCountycontinuedtorise,thecontinueddeclineinwaterandgrass,andsalinelandcontinuedtorise.Beforeandafterlesssandforestafterlittlemorethanbefore.(2)graduallyincreasedthedominanceofcultivatedland,sand,drylakebed,grasslandandwoodlandriseafterthefirstdrop,salinesoildecreased.Continuousreductionofwaterbody.(3)thefragmentationofcultivatedlandissharplyreduced,andasmallrise,reducewaterandsalinealkalinelandfragmentation,asustainedriseinthewoodlandandgrasslanddecreasedfirstandthenincreasedandSandy'sfirstincreaseanddecrease.(4)farmlandandwoodlandseparationcontinuedtodecrease,theseparationofthewatercontinuedtoriseandgrassland,Sandyandsalineonthefluctuations.(5)landscapediversityofalthoughfluctuations,butoverallthereisarisingtrend,throughthelandscapediversityindexseelandscaperichyearafteryear.(6)thechangeofthe“V”typeoflandscapeecologicalelasticityinWensucounty.Thefirstisfrom19902.33×106downto2.11×106in2002,andthenincreasedto2.88×106in2015.
Keywords:aridregion;Wensu;landscapeindices;ecologicalsecurity
G洲是干旱地区典型的景观类型,是干旱区最具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当地人类生活的必要环境条件。干旱地区绿洲景观格局是基于荒漠地质,依靠水资源维持所有动植物生存的动态生态景观系统[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是绿洲景观格局时间、空间变化的根本动因,同样是景观格局时间、空间变化的重要指标[2]。所以,本研究利用温宿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分类结果并通过Fragstats软件分析,最终对绿洲景观格局进行评价。
景观格局是地球物质形态实际分布的表现形式,与景观中的每个生态活动都高度相关[3]。通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对探讨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修复能力、生态系统平稳性以及物种丰富度等有着深远的影响[4]。每个生态系统的空间属性可以通过景观格局来准确反映,并且为景观生态变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5]。针对景观格局r空变化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对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威胁的主次方面进行比较与探讨,以及识别景观生态安全发展变化的客观后果,有助于进一步改进评价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6-11]。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综合起来的新兴学科。但是1980年前后,景观生态学才慢慢开始蓬勃发展[12]。国外学者在景观生态学的模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生态学家Costanza等[13]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被评价为当代生态学界里占主导力的研究理论。William等[14]利用景观指标与水文过程模型结合找出改变流域的潜在水质问题,评估其对城市环境和农业的影响。国内方面,近20年来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郭明等[15]以酒泉市多年遥感影像为研究基础,分析出各景观斑块的空间位置属性,对绿洲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估;而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讨上,RS和GIS专题景观数据模型构建以及景观实验探索3个方面是我国学者的主导方向,其中以邵国凡等[16]对景观动态专题模型的探讨,占有很大的影响力。
1研究区域概况
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南坡,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接壤,东与拜城、新和两县交界,南与阿克苏市比邻,西与乌什县隔河相望,位于东经79°27′50″-81°29′58″,北纬40°51′41″-42°15′13″,温宿县全县南北长167km,东西宽154km,县域总面积1433516.24hm2。
2研究方法
2.1遥感影像处理
本研究通过ENVI软件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对图像进行了Majority/Minority分析。然后将图像导入Arcgis9.3软件进行转换后得出基础数据。
2.2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Fragstats3.4软件提供的景观指数多达60种,而这些景观指数都是高度相关的[17]。本研究在景观类型上选取了9个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取12个指标,其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见表1。
2.3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抗干扰程度及自我修复能力的属性。生态安全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对其功能的评价在全球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8]。全球变化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19]。完善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演化的,随时间的周期变化能够自我完善组织结构并进行修复。反之,不完善的生态系统,是功能缺失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结构处于威胁之中,甚至产生恶化。目前,生态安全研究主要有综合指数法、模型模拟法和景观分析法等,其中景观分析法是以宏观尺度为依据的生态安全研究。景观生态安全是以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区域景观尺度来分析评估人类活动与自然胁迫对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状况。本研究根据景观格局变化结果,并借助田美荣[20]所提出的生态弹性力理论分析温宿县景观生态安全变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弹性度大小可用下述模型量化地表示:
ECORES=Di∑Si×Pi(1)
式中,ECORES为生态弹性度大小,Si表为地物i的覆盖面积,Pi为地物i的弹性分值,Di为多样性指数。根据在景观生态系统中,地面覆盖表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类,因此式中Si表示不同地类的面积比,而不是植被的面积比;Pi代表某种地物覆盖的弹性度分值,可根据覆盖度、生产力以及专家评分等方法评定;生态系统的弹性限度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物的覆盖类型及等级状况,还取决于地物类型的丰富度。
3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分析
3.1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本研究以温宿县1990、2002和2015年TM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ENVI软件,采用最大似然分类将土地结构类型归并为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盐渍地、沙地和其他七大类型。各年份分类精度见表2。
利用Fragstats软件对分类图像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景观指数表3和表4。从表3可知,从景观类型面积和斑块占景观面积看,按斑块类型面积大小排序,1990年为其他>草地>砂地>盐渍地>干涸湖底>林地>水体>耕地。2002年为其他地类>砂地>盐渍地>草地>耕地>林地>水体>干涸湖底。2015年为其他>盐渍地>砂地>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干涸湖底。由温宿县人口的增长以及他们生活与生产需要,以及开荒政策的支持造成耕地面积持续上升,再加上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大幅度提升,最终使得水体和草地的逐步减少,以及盐渍地的逐步升高。由于人类主观认识的影响,使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保护自然,使得砂地面积先增后减和林地先减后增。
斑块平均面积大小可应用于衡量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斑块的破碎化程度,MPS值越低则该类斑块越破碎。可以看出由于人类开始时在一片区域开垦耕地,而后为满足生活生产在其他区域开垦少量耕地,从而导致耕地破碎化先是急剧降低,而后少量上升。这样间接造成了零碎的水源干涸,使得水体和盐渍地破碎化降低,从而使水体和盐渍地平均面积持续增加和干涸湖底大幅度波动。林地的持续上升、草地的先减后增以及砂地的先增后减可以说明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景观。
最大斑块指数(LPI)能够描述研究区相应阶段的优势景观类型。由表3可知,前4类的景观类型:1990年是其他、盐渍地、干涸湖底和砂地。2002年是其他、盐渍地、砂地和水体。2015年是其他、盐渍地、耕地和砂地。耕地的优势度逐年上升,砂地、干涸湖底、草地和林地先降后升,盐渍地先升后降。水体持续减少。但是盐渍地、干涸湖底、砂地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充分说明温宿县自然环境情况不容乐观。
从表3可知,在分离度方面,1990年SPLIT排序为耕地>林地>水体>草地>干涸湖底>盐渍地>砂地>其他。2002年为干涸湖底>林地>草地>耕地>水体>砂地>盐渍地>其他。2015年为林地>草地>干涸湖底>水体>砂地>耕地>盐渍地>其他。基于人类的主要影响,导致耕地和林地的分离度持续降低,间接影响水体的分x度的持续升高以及草地、砂地、盐渍地的上下波动。
从表4可知,MPS持续增加和NP值持续减少,温宿县景观破碎化持续降低,景观整体更加完整。AWMSI持续降低,由于人类持续影响,景观空间分布逐渐形象化。MNN持续升高,温宿县景观类型拼块格局越来越离散。从IJI和SPLIT值看出分离度上下波动,但是分离度有降低趋势,景观更加聚集。AI值上下波动,更加趋于稳定,景观内斑块高度连接。SHDI和SHEI指数上下波动,有上升趋势,景观类型多样性更加丰富,这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斑块更加明显,廊道景观发生明显变化,虽本研究没有把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解译,但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设施日益完善,直接影响绿洲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使得绿洲的总体布局发生明显变化,促使景观多样性逐步上升。
3.2景观生态安全分析
对温宿县生态弹性强度有影响的土地覆盖类型可分为4大类型。第Ⅰ类为重要型,该类型对研究区生态弹性度有主导意义,对该类型管理和维护得好,可提高区域生态弹性度。主要包括林地、耕地;第Ⅱ类为次要型,该类型对维持生态系统和促进区域生态弹性度有促进作用,若规划不当,则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弱化而使区域生态弹性度明显下降,主要包括水体和草地。第Ⅲ类为中间型,该类对区域生态弹性度贡献很小甚至严重退化,主要包括砂地和干涸湖底。第Ⅳ类为威胁型,因为研究区降水稀少、蒸发特别强烈,土壤下部的盐分极易随水分蒸发上升至地表,形成盐碱地。该类型对区域生态弹性度几乎没有任何贡献,急需加强该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调整。这种类型主要包括盐碱地。由于每个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是相对区别的,其弹性分值(Pi)也不同。本研究根据日本专家通过调查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并结合温宿县景观的实际特点依次为林地、耕地、水体、草地、盐渍地、干涸湖底以及砂地建立生态弹性度分值表(表5)。
由图1可知,温宿县景观生态弹性度显“V”字型变化。先是由1990年的2.33×106下降为2002年的2.11×106,然后再增加到2015年的2.88×106,原因可能是因为温宿县位于干旱地区,其景观类型主要以生态系统脆弱,弹性分值较低的草地和砂地为主,而林地等生态系统复杂,服务功能高的景观较少,而温宿县人口的增长以及他们生活与生产需要,以及开荒政策的支持造成耕地的面积持续增长,使温宿县生态弹性分值人为上升;研究区生态弹性度整体上趋于增涨趋势,说明温宿县的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也说明该流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和压力的缓冲调节能力大幅度增强。2002-2015年上升最为明显,弹性度的总体变化和耕地总体变化趋势有明显耦合性,可以得出研究区弹性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这一景观类型是一种生态系统较为单一,脆弱的景观类型,所以在人为的影响下,温宿县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生态安全相对容易受到威胁,温宿县各个景观指数的相应变化也很好的验证这一点。所以,干旱区流域生态弹性力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土地干扰结果的综合反映。
4小结与讨论
1)从景观指数上来看,温宿县的优势斑块1990年是其他、盐渍地、干涸湖底和砂地。2002年优势斑块的地类变化为其他、盐渍地、砂地和水体。2015年又发生一定改变,变为其他、盐渍地、耕地和砂地四种地类。耕地持续增长最终成为优势斑块。MPS从1990年的11.81到2002年22.03再到2015年的22.18。NP从1990年的97782到2002年的52425再到2015年的52063。MPS持续增加和NP持续减少,温宿县景观破碎化持续降低,景观整体更加完整。AWMSI从1990年的41.19到2002年的31.53,最终到2015年的29.27,指数持续降低,由于人类持续影响,景观斑块形状趋于规则。MNN从1990年128.24至2002年145.59,最后到2015年的150.46持续升高,景观类型斑块分布更加离散。IJI从61.05到60.55再到63.56,SPLIT从1990年的7.23变为2002年的5.05而后增长为2015年的5.78,从IJI和SPLIT看出分离度上下波动,但是分离度有降低趋势,景观更加聚集。AI从92.53变为94.86又下降到94.73,上下波动,更加趋于稳定,景观内斑块高度连接。SHDI和SHEI数值上下波动,但总体显上升状态,景观类型多样性随时间推移更加丰富。
2)从生态弹性度来看,温宿县景观生态弹性度从1990年的2.33×106下降为2002年的2.11×106,然后再增加到2015年的2.88×106。研究区生态弹性度整体上趋于增涨趋势,说明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呈整体上升趋势,也说明该流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和压力的缓冲调节能力大幅度增强。2002-2015年上升最为明显,弹性度的总体变化和耕地总体变化趋势有明显耦合性,因为在短短的20年间,自然因素的变化比较小,可以推测出温宿县地区景观综合特征的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持续活动对景观干扰不断加强的结果,可以得出研究区弹性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向上浮动。而耕地的景观类型是一种生态系统较为单一、脆弱的景观类型,所以温宿县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11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
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范文篇12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