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整理3篇)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经过授课和学生评价,我作了如下的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考纲要求: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了解氮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危害,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借此帮助学生认识本考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的。
其次,根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和学生特点,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双基”的落实、具体方程式的书写、典型高考点的理解。通过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回忆相关的内容,加强高考考点的突破。
第三,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本部分高考题和对位专练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运用和熟悉高考试题类型。
第四,布置习题进行巩固复习。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容量较大些,课的后半段处理有点仓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若课的前半段的知识点在处理得当些,课的容量也减负些,也许更有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三阶段是学生的黄金时间,若要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还需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在半导体、计算机、建筑、通讯以及宇宙航行、卫星等方面大显身手,因此它们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选取硅作为非金属的开篇。从知识体系来看,它由二氧化硅、硅酸盐以及硅单质三部分完成。从内容安排来看,三部分知识都强调先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例子和书本大量的彩图感性认识相关的性质,作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或例子得出性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新的知识。学生经过第三章内容的学习,已经学习了金属元素,我们对比着金属元素来引出非金属元素的一系列性质。从基础上学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运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来学习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的多,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感受材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在学生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研究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程序,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在原来的知识水平上学习新的知识。如:在学习硅的性质时,让学生先对硅元素进行分类,认识到硅是非金属元素,接着画出碳、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根据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得出碳、硅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碳能与氧气反应,那么硅应该也能与氧气反应。碳能还原其他物质,那么硅是否也有这个性质。再根据硫、氯能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实验证实硅也能与强碱溶液反应。教师再说明硅的其他性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中图片让学生感受实物,认识硅的物理性质。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硅元素的应用。
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材料的知识不熟,教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材料都有哪些?学生只能说出个别,如钢材,玻璃等。其次,学生对硅元素特别陌生,不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
硅及其化合物的一系列性质。更有学生甚至不知道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程序与方法。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不足,使课堂教学不能按教师的设想完成教学进度,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这堂课,作为老师,我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足地方如下:
1、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节课师生的互动很少,抛问题不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还是不够的;
2、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3、在上课期间,作为老师,我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整堂课都在赶课,讲的速度过快,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主体位置。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在实施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化学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际情况和化学学习需求,选择、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通过发挥自主性,由浅入深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此过程中锻炼、发展化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并以此为中心,选择使用实验教学法和课堂提问法,向学生们展示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结合实验内容提出问题,提升学生们的实验操作针对性,同时使学生们边操作边思考,从化学实验现象中抽象出化学结论,实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化学能力,如此做法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