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论文(6篇)
劳技论文篇1
关键词:收入差距;比较优势;规模效益
一、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优势理论,两个理论都假设劳动是同质的,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后人在模型中引入了工资,从而可以用来解释贸易对收入的影响。
首先是基于“2x2x1”的分析框架,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单一劳动要素。假设两种产品分别为X、Y,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分别为aX和aY,两种产品的价格PX和PY,两个部门的工资分别为WX和WY,则PX=aXWX。在封闭条件下同一个国家的工资相等WX=WY。发生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国外的参数均以“*”表示,假设本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即aX/aY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H-O理论为代表,该定理假设A国是高技能劳动丰富的国家,X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参与国际贸易后,A国将出口X,并进口Y,这将增加对高技能劳动K的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L的需求。由于Y的减少所释放出的要素供给中,低技能劳动大于高技能劳动,又由于X引起的需求中高技能劳动大于低技能劳动,因此在高技能劳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在低技能劳动市场供给大于需求,那么,高技能劳动的价格将上涨,低技能劳动的价格将下降,收入差距扩大。 S-S定理是基于价格的传递机制来起作用的,即贸易对要素报酬的影响是通过商品价格传导的,国际贸易的开展首先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然后再通过商品价格这个中介传递到要素市场,继而对要素价格产生影响。因此,按照该定理的推断,由于发达国家在高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的存在,国际贸易的展开应该首先导致发达国家该类产品相对价格的上涨,然后再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带动高技能劳动的工资上涨。 三、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假定,从规模收益递增和商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新的理论假定,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为国际贸易理论带来了新的活力。基于克鲁格曼的理论来解释收入差距的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Dinopoulos,SyropoulosandXu(1999)在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将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引入进来,构建了一个基于钱伯纳垄断竞争的产业内贸易模型。该模型通过代表性企业进行分析,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代表性企业的产出水平,而企业内部规模的扩张又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证实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是工资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Neary(2002)用寡头竞争模型进一步证实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扩大工资差距。 四、新新贸易理论 21世纪初,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应用而生,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性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力,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在此基础上,FeenstraandHanson(1996)从产品内贸易的外包形式,解释了贸易对双方工资差距扩大的影响。该理论将中间产品按技术密集度的相对高低排序,发包国(发达国家)是高技能劳动丰裕国,承包国(发展中国家)是低技能劳动丰富国。发包国将技术密集度的相对低的中间产品承包给承包国,技术密集度的相对高的中间产品留在本国生产,因此提高了本国的中间产品密集度,增加了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提高了相对工资。而承包国所承包的中间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于其本国的产品技术密集度,因此也会增加对承包国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提高相对工资。所以,外包方式的产品内贸易同时提高了发包国和承包国中间产品的技术密集度,也扩大了两国的工资差距。 五、对我国收入差距实证分析的两个文献 陈怡(2009)运用我国1998-2006年27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的行业间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进出口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不同,出口贸易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均有上拉作用,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者;进口贸易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有下拉作用,而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有上拉作用。 王晓磊,陆甦颖(2011)基于Feenstra和Hanso的外包理论,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是造成制造业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程度强化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怡,(2009)“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作者简介:张伟婧,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99级经济学(基地班) 自建国以来,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于是学者们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标准角度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讨论。如何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呢?有的学者坚持劳动价值论,但有的学者却对此产生怀疑,认为传统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按要素分配,便以新的方式提出劳动非价值唯一源泉,而这又涉及到了自马克思时代就开始的多元价值论和一元价值论争论的问题。鉴此,笔者特撰此文,对这两个问题存在的几种观点谈些看法。 一、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钱伯海教授在《价值创造与按要素分配》①(以下简称钱文,引文皆出于此篇文章) 中,提出了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即认为“要使货币、购买力形成资本和现实生产力,必须实行按资本要素分配”。而此理论依据又是以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结论为基础的。 为了说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资本创造价值即资产阶级的要素价值论是不同的,钱文首先区分了物化劳动与资本:认为物化劳动是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一般。物化劳动在一切社会形式下都是存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文中又指出资本是经营要素,属生产关系方面,是随不同的社会制度而不同的。文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有不同名称。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不是资本,而是资金,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中“物化劳动与资本是有严格区别的”。但是,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处于商品经济阶段,必然都遵循这个规律。只不过在两个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归属不同,这才是资本在两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表现。因此,钱文论证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的角度有问题。虽然物化劳动不一定是资本,但在商品经济阶段,资本都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参于生产活动的。因此,钱伯海教授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无异于要素价值论。 钱文区分了物化劳动和资本以后,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但前面已经提到,他的物化劳动价值论无异于要素价值论,因此可以说,其价值分配依据的科学性存在问题,钱文提出的价值分配的原则也就没有说服力了。但为了研究其按资本要素分配的理论逻辑,我们可暂且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物化劳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创造价值呢?钱文认为,只有货币购买了物化劳动即“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这些物化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而货币拥有者“从中‘分取’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合理的,“因此合理合法地取得利润,对剩余价值实行按资分配,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资金)的前提条件”,“否则,投资不给报酬,不按资分配,货币、购买力就不会转化为资本”。是这样吗?既然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货币拥有者购买了物化劳动,他即为物化劳动的人格化,最低限度也可取得物化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钱文中所谓的“‘分取’一部分剩余价值”,怎么可能会没有“报酬”,而要通过按资分配的原则来取得收益呢?可见,此价值分配理论依据并不成立。 在钱文的最后一部分,谈到了按资分配的原则。文中提到了“按资分配形成m,按劳动分配形成v”。如果此处m、v的含义还是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则其分配原则有些问题,既然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为何物化劳动分得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活劳动却丝毫没有得到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呢?但文中提到“在生产总成果作必要的企业扣除和社会扣除以后,就是按资本(资金)和按劳动分配的数额”,可见此处m、v非其原意。文中认为“从经济技术条件看,资金短缺……会提高按资分配的数额和比例”,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应优化两者的分配比例,即“优化按要素分配”。从这里可以看出,钱文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地位看作一样,甚至物化劳动的地位更重要些。这样的看法源自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理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钱文的价值分配理论以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以鼓励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依据。但经过分析,这样的基础和依据都有问题存在。 钱文还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规定决定价值分配,但有些学者却是明确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认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分配是,劳动者不但享有工资,利润、地租也是劳动者创造的,也应全部归劳动者所有”②。即他们认为价值规定决定价值分配,而“传统的价值论存在着很大的问题”③,因此他们提出“三元价值论”来解释现实问题。 价值规定决定价值分配吗?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是从劳动价值论导出的吗?汤在新教授在《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④(以下简称汤文,引文皆出于此文)一文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汤文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观点并非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也不是从劳动价值论中推演出来的。因为“马克思在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劳分配消费品时,所论述的已是没有商品和价值的社会”。因此,按劳分配不是从劳动价值论中引申出来的,同时,也不能说非劳动收入的不合理性。 这样的解释是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对于上述学者们的对“传统的价值论”的理解也进行了反驳。同时,汤文还指出“决定价值这一规定性的条件是,存在着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须性以及这一必然性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只要这个条件不变,价值规定也不会发生变化。”可见,上述学者提出的“三元价值论”有待商榷。 汤文又指出,“各种收入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价值分配体现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价值规定……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联系这种关系”。因此,可以说两者反映不同经济关系,属两种经济范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已有明确论述:“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⑤也就是说,价值的分配,归根到底,是由作为生产技术条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作为生产社会条件的社会生产关系及所有制决定的,因此可以说,价值规定并不意味着决定价值分配。 马克思的这段话就是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各地方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这样的生产条件要求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抓住精髓,而非表面,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新的发展。 二、价值的形成与生产力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各种先进的生产资料的应有在生产中越来越重 要。那么作为较高生产力的化身的先进设备在价值形成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付廷臣先生为了解决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在《试论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 的作用——兼评我国劳动价值论之争》⑥(以下简称付文,引文皆出于此文)中引进了“劳动能力量”的概念,认为“劳动能力量是劳动技术水平、劳动的自然时间、劳动者的基质和数量的函数”。对一个人来说,“只要条件一定,劳动能力量也一定”。同时,付文认为决定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劳动能力量,“同一个劳动者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其劳动能力量是不同的”。付文由此得出了结论,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占据了重要作用。 付文新概念的引入,很能解释现实问题,有其现实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只有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时才能创造价值。付文可谓是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发展,但有生产资料创造价值之嫌。付文中虽然明确地表示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起重大作用,但付文又认为技术水平是决定劳动价值量的因素之一,而劳动能力量构成价值,这不也就是说作为体现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吗?但是付文强调生产资料的作用时,将劳动能力量问题联系起来分析,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钱伯海教授在《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⑦中提出“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讲企业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主要是剩余价值,实际就是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即认为一个企业的物化劳动来自其他企业的活劳动,而且全部来自本期的活劳动,因此从社会宏观看,生产资料创造价值正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其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成立的理由是有条件的:只有假设各企业只使用劳动对象,才可能找到初始生产单位没有使用生产资料,从而才能把某个企业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说成是由社会活劳动创造的,但各企业不可能不使用劳动资料,则其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不成立。因此可以说,此文其实也是论证了生产资料创造价值。 钱伯海教授在此文中认为由于物化劳动即先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因此物化劳动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但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这就造成了既认为物化劳动是取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条件,又认为它创造了超额剩余价值,这显然是有问题的。那么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来源自何方呢? 唐国增先生在《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⑧(以下简称唐文,引文皆出自此文)中提出“超额剩余价值恰恰来源于那些没有取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力特别低的个别资本中的劳动”。其理由便是生产力低的企业创造了价值,却在市场上实现了较少的价值。可见其理论前提是先要区分劳动创造和劳动实现,由此推出了生产力高的个别资本实现的价值要多于它本身创造出的价值。但其关于价值的规定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呢?有的学者对价值规定有不同理解,认为“产品只有在交换或市场中才会变成商品,才会有价值”⑨。可见大家对于价值规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就是说,唐文的理论前提是有争议的。 马克思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来自企业内部的工人的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这种较高生产率的劳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加强的劳动,可以引起价值的增加。但随着科技发展,直接生产工人进行的可能是比以前还要简单的劳动。那么怎么解释超额剩余价值呢?许多学者用马克思的整体工人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杨继国先生在《论知识经济中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⑩(以下简称杨文,引文皆出自此文)中认为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增加的剩余劳动的价值是科学劳动的价值,这种观点是马克思整体工人理论的延伸。 杨文认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其“产品”科学理论被“创新劳动”环节及技术创新部门“免费取用”,而当技术商品物化到先进设备,而先进设备用于生产产品中,其中科学理论的成本始终没有被包括进去。但产品出售时,其中却包含着一直传递下来的但不反映于成本的“理论劳动”的价值。这也就是在一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利润”的真正来源。 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科学理论研究。而现阶段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智力性劳动,从而应该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劳动者。而这一思路也符合现实。美国在1980年入到科学研究的资本很多,从而在1990年代享受到了前期投入的成果。但是在近些年,有统计表明,美国在全世界来说,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还是领先的,可是与其自身比,却比1980年代的投入少了很多,也许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 ①钱伯海,1998:“价值创造与按要素分配”,《经济学动态》第3期。 ②③丁建中、解强,1994:“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基本原理新探——‘三元价值论’及其意义”,《江汉论坛》第8期。 ④汤在新,1996:“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页。 ⑥付廷臣,1999:“试论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兼评我国劳动价值论之争”,《南都学坛》第2期。 ⑦钱伯海,1998:“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家,第2期 ⑧唐国增,1994:“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论文摘要]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涵义及主要贡献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我们当前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科学劳动的理论可以回答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价值创造的一系列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出现了许多与劳动力素质有关的问题,而马克思作《资本论》时的劳动价值论对我们今天还有多大用处?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入手,谈它对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而完整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狭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特别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学说上的伟大贡献主要在于: 1.价值作为商品经济范畴的确立。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出发点是商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马克思从商品出发,得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并把它们看作是商品的两个因素,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的是,马克思从交换价值抽象出了价值,并区分了交换价值与价值两个概念,把交换价值视作价值的表现形式,把价值定义为人们抽象劳动的结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得到了确立。 2.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确立。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商品中包括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从对商品二因素的分析中导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并论证了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因素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一是具体劳动,他创造了使用价值;二是抽象劳动,它形成了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考察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决定开辟了道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正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因而不能揭示价值的本质,也不能彻底解决价值量的决定问题。而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即价值是间接社会劳动的表现,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由此,马克思也彻底解决了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即不仅解决了价值量为什么要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而且,解决了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的问题。 3.价值形式理论的建立。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是在他已经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论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仅没有研究过价值形式,而且没有提出过这种任务,他们始终不能从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马克思证明了在一个统一的商品价值形式中,存在着“价值表现的两极”,他们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就表明,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表现出来。这便是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四种价值形式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样,马克思就不仅解决了商品“如何,因何,从何”变为货币这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 4.劳动力价值理论的建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未区分过“劳动”与“劳动力”,错误地把劳动当作商品,把工资当作劳动的价值形式或价格,由此,他们便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从而走入绝境。马克思第一次严格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建立了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的理论。他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作方商品,劳动力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特殊性,他的价值虽然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这种价值的决定,还受到一国的文化水平、历史条件、甚至自然条件的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具有一种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而且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其差额构成剩余价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工资,其实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工资的本质。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使价值规律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得到了贯彻。 5.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理论的完成。古典政治经济学肯定了价值规律,但是,价值规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是怎样贯彻下去的呢?“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固然,古典学家曾经探讨过市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问题,但是他们不了解这种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他们尤其不了解,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表现或实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由于后一原因,使李嘉图在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规律的矛盾面前一筹莫展。马克思深刻而彻底地阐述了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理论,指出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初期,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实现的,这种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商品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的,等量的资本要求等量的利润,各个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部门的资本家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利润趋于平均化而形成一般利润。由此利润便转化为平均利润,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对价值规律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从根本上克服了李嘉图无法解决的又一大难题,使劳动价值学说更加坚实和完整。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研制、新能源开发、海洋开发等正在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新情况的出现提出了新间题:这大量的事实还能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什么意义?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即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把这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艰巨的任务,要靠我们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地去实践。这美好愿望的实现,最主要的还是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1.提高劳动力的思想素质。要转变观念,树立商品经济的意识。改革本身就是对旧体制、旧观念、旧思维方式的挑战,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人们能否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旧的观念。因此,人们要破除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要树立现代的市场观念,就必须树立商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构成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的观念,为此,也要树立企业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的观念,都是商品交换的双方。其次,还要树立竞争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花小钱办大事,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经济效益,靠产品质量来占领市场。 2.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邓小平在1989年曾指出“十年来我们的失误在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问题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我国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低,其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率。据1985年资料统计,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i0和日本的1/11,1979-1992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4.9%,而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13.206,说明我国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靠劳动投入推动的。其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年平均61.6%,而日本1953-1971年为23.8%,美国1948--1969年为19.7%,科技进步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本为55%,美国为47.706,法国为55.506。我国20年来为28.906。这说明技术发挥的作用很少。其三,单位产品物耗多。据统计,我国每万元的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钢耗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 摘要: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试图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当然,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僵化的理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知识经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断受到一些挑战,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一、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数目已经超过蓝领工人;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对高科技领域和教育的投资,以便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类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不断取得新成就,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知识经济下了一个着名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柱,在经济增长源泉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 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有些学者认为,为反映知识在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经济理论中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例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写道:‘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我们必需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的实体是知识,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知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985年,日本学者芥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用知识价值社会”来描绘未来的社会。他说:我在这里引出了‘知识价值’这一新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更严密的定义是:由于符合社会构成与社会主观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创造性的知识价值。”1999年12月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先生发表了《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千年经济回眸》一文,根据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清楚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时间已不再是并且必然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尺度”。 二、知识价值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但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鲜活生命力,因为: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仍然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产物。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当知识参与生产和交换过程时,就形成了知识产品,于是它们就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知识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都具有有用性,因而具有使用价值;但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正如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不创造价值一样,所以知识产品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知识产品都具有价值。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二重性理论仍然适用。 一些学者提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时尚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在劳动过程中也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因而马克思所指的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体力劳动,在科技如此进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虽然马克思那个时代,直接劳动者的劳动,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劳动的具体形式会有所变化,但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这些劳动具体形式所体现的对人类劳动力耗费——抽象人类劳动,是不变的。而且,马克思也从未把劳动仅限定为体力劳动,并非没有看到知识,智力的作用。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一般劳动不单纯表现为体力劳动,而是体现为各种智力的付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在知识经济时期仍然具有生命力。 再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总公式W=C+V+M对知识产品同样适用。 创造价值的仍然是人类的活劳动,这是知识经济无法改变的事实。在知识经济时代,c无论是指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施。还是指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人类加工过的劳动对象,但他们都不能自身创造价值,他们只是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V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劳动产品中的体现。M是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高于v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无论是旧价值的转移还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都难以找到知识创造的价值,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要发展 论文摘要: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仅仅从课本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不能直接解释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因此,应研究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劳动价值论。本文是笔者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出发,指出在1夸特小麦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价值仅仅是指“凝结”在某种使用价值中的抽象劳动,马克思在多处不断地阐明“凝结”这一思想,例如,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显而易见,在谈到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但是,这种细微的却是极其重要的区别,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引起注意。 二、劳动价值论面对的现实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相应带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同时给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石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要由“知识价值论”来取代;第二种观点要建立新的“劳动价直论”;三是主张“发展”劳动价值论,充分注意到科学技术等,“知识”在财富,乃至价值创造造中的重要地位,承认知识及包含知识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与活劳动一起创造了价值,而且比活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主张虽然观点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活劳动不再是,或者不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这些主张对劳动下介值论在新形势下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以前罚门认为,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不容经典作家的论述与之有任何差异;改革以后,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论述、个别原理可以发展,甚至修正,但由于思维定式的作用,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发展。澎门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等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包含“内容”和“方法论,’两方面,内容的根本就是“基本原理”,方法论即“唯物论和辨证法”。当然,这也说明,发展马克思主义只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的前提下进行。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一是应该发展的,但发展要坚持两个前提:即“唯物辨证”的方法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劳动价值论的本质是“只有人.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新形式下坚持“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劳动价值论的本质特征,是因为这一“本质”仍然揭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的劳动下介值论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学揭示出劳动的二重性质,科学地解决了价厦形成、决定和实现的难题。但是,劳动价值论是抽象的、本质的理论,它揭示的是整个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津,不是商品经济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规律。在商品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劳动价值论有不同的表现形丸探讨这些不同的具体形式不是马克思的任务,他也不可能对当时还没出现的“阶段”的,般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准确描述。这一任务正是马克思的后继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将抽象的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技术能否创造价值,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实耐目结合,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知识是劳动创造的,而且是复杂劳动创造的,所以知识有价值,而且商品中凝结的“知宝州介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知识作为脑力劳动的结晶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自身价值转移于新产品之中。这种解释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与书本上的劳动价值论是有矛盾之处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在创造造知识的劳动中从事基础科研、教育等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成分被划为不创造造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结果科学技术劳动只剩下技术劳动;但科学理论研究的是技术创新的基石断口前提。二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同一劳动单位时间里生产更多的产品。把这种劳动仅仅解释为是一种复杂劳动,单位时间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是没有说服力的。三是根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的规律,并不能推导出科技不断进步会使产品中的’‘知识价值”含量越来越高的结论。科技进步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喇氏单位商品的佣直量,但无论劳动生产率姻可,等量劳动时间总是生产等量的价值。科技进步水平被劳动生产率提高水平等额抵消,因而科技进步并不增加劳动的总价值量。 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单从课本上理解是不够的,一定要从现代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叁冲目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更妞断旨导洲门的实践,也是洲门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目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本质—有效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价值时,总是强调它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由于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可以用劳动持续时间来计量劳动的量,所以马克思在谈至嘀品价值时,又强调了’角直是凝固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时间的凝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用“凝结”、“凝固”、“结晶”以及“物化”等等用语,不能仅仅单纯地理解为要把抽象人类劳动凝结在一定的使用价值面,更深入的理解是:马克思使用“凝固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时间的凝结”等等用语,就是要强调,在商品生产中可以直观知道的具体活劳动时间,并不是都能不折不扣地“凝结”到一定的对象里,面,全部转变成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必要的(浪费的、多耗费的等等无效用的)劳动时间是不会“凝结”到一定的对象里面,而是作为“杂质”衫洲滁了,只有有效用的劳动才会“凝结”到一定的对象里面。大家知道,倒可劳动产物都耗费了州门的劳动,但其社会效果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就不必计较其中有效用劳动的含量。劳动产物也只有在商品交换中,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有效程度才需要,并且获得评估,使表现在物的形彭让匕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经过“凝结”的过程,将无效用的劳动作为“杂质”排除之后,剩下的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才会形成商品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本质上应是有效劳动价值论,理由有三个方面: 首先,有效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指商品中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的表现,而不考虑这种活劳动耗费的社会有效用程度。 其次,我们把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称为有效劳动,那末很自然地,有效劳动总量的多寡就是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抢以造产品的数量,即与使用价值的数量成正比的,这才是真正地体现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这样,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量的劳动量所产出的使用价值数量增加了,目也就是消耗同量的劳动量所创造的价厦总量也增加了,转化率提高了,即具体活劳动的有效性增加了,这就能圆满地解释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中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总量却在增加的现象 再次,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发挥了巨大作用。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书冲副变大大高于就业人数的增长幅度。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已达60—80%,活劳动的作用显著下降,这与商品佣直是由耗费劳动决定的观点存在突出的矛盾。因为才剐居耗费劳动价值论,设备越落后,耗费的活劳动就越多,创造的个别价值也越多;而设备越先进,耗费的活劳动就越少,创造的个别洲也越少,这样,科技进步反而成了获取更多价值的障碍了。从有效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顺里成章的。科技的进步,先进机器设备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到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的转化率,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 三、“创造劳动”与“超额利润” 要想理解“超额利润”的深刻内涵,首先要搞清楚课本中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困惑。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现实的情况是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生产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种劳动形式的“个别分化”和总体“结合”的情况更加纷繁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形式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从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分离出去,另一些原本分离的劳动形式又“总体地”结合在一起,限于“物质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商品形式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已不局限于‘.间接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劳动不能再局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创查介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复杂化。大量的科技劳动潜藏于其他“物化劳动”中,掩盖了价直的真实源泉,这是形形色色“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产生的直接现实原因。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论述是基于当时的生产社会化情况,化好旨的’‘总体劳动”主要限于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内的“结合,’,而且他的论述只是在“资本一般”的限度内。 从科学劳动部门内部看,科学劳动不创造价值。由于科学理论研究的牛条珠刀险,其成果不能变成商品,因而其“价值”不能直接体现,这是传统理论的思维。那么从事理论科研的“创造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我们按传统的理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如果不承认理论科研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同等劳动条件的企业一旦采用了先进技术,在同等劳动强度和同等劳动时间会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不可能是先进设备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其本企业的劳动创造的,因为他们并未多付出“社会必要劳动量”。如果承认基础科研劳动创造价值,则运用的其他生产环节的“价厦.,属于物化劳动,它已经等额转移入产品之中,因而“超额利润”的来源仍然得不到说明。 论文摘要:本文在判断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扩大再生量产理论角度来具体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一、再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简单再认识。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商品中的价值量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物化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观点区别于生产要素价值论。虽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本文认为改革开放进行的30年来,劳动价值论对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扩大再生产按扩大的方式又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与使用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同时显现的。本文试图根据价值形成总公式C+V+M,对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区分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分别考察,在对不同资本区分基础上结合扩大再生产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对于不变资本C部分,中国经济主要经历了一个量上的增加;而对于可变资本V部分,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双面提升。 二、基于可变资本V部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 (一)劳动者数量的增加。 1,“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些人口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者数量,而且还带来了储蓄的增加,相应的带动了资本的增加。 2、劳动力转移。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同样就是一个逐渐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整个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资本积累,但劳动者的积累和转移更为重要,它仍然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中国一系列改革的进程中,由农补工不再采取明显的“剪刀差”,而是通过价格双轨制、人口转移等形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剩余人口的过剩,继而城市人口增加,平均工资不变但总量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带动一系列的投资从而引发经济增长。可以看出.农村人口的转移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劳动力,保证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增长。(二)劳动力质蚤的增加。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概念,可以主要理解为对劳动者经过一系列的技能、知识培训使得劳动者具有更大的市场回报价值的一种资本。国家一直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在教育上政策的重视和实}’’都对我们普遍性人力资本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技术引进。 技术进步一方面提升了资本和劳动力结合的效率,但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劳动者普遍的素质。FDI能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在这方面,中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就体现的非常明显了,不断对外的政策出台和对内教育措施的实施,都保证了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形成,继而可以吸引更多的FDI技术引进。当技术引进不再是为了本国资源而是为了其他市场因素的时候,人力资本吸引更高层次的技术就更加有优势。高人力资本带来高技术,高技术又推动高人力资本形成,如此循环,加速推动中国劳动者质上的提高。 三、基于不变资本C部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 (一)不变资本C中的资金部分:量增加、质增加。 对于不变资本C部分,中国一直是比较缺乏的。随着改革开r的深人,我国的资金拥有量不断提升,同时质有不断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FDI的递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FDI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随着2006年底我国全面加人WTO,FDI进人我国的行业限制进一步放宽。二是前述的“人口红利”引致的国民储蓄的增加,因为负担的减轻和所得工资的提高,整个国民储蓄增加;三是依靠劳动力比佼优势,结合外资、国企、民营经济发展中,廉价的劳动力在面临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充分的竞争力。劳技论文篇2
劳技论文篇3
劳技论文篇4
劳技论文篇5
劳技论文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