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6篇)

时间: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兰坪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15.001

1兰坪县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兰坪县辖四乡四镇,102个村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参加分配人口18.4万人,农户4.86万户。2014年经济总收入1267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58元,农民人均所得3974元。

1.1按经济形式分

乡(镇)办企业收入29148万元,占总收入22.3%;村办企业收入1488万元,占总收入的1.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96152万元,占总收入的76.5%。

1.2按经济来源划分

农业收入32517万元,占总收入25.6%;林业收入6661万元,占总收入5.3%;牧业收入24649万元,占总收入的19.5%;工业收入31189万元,占总收入的24.6%;建筑业收入4004万元,占总收入3.2%;渔业收入77万元;交通运输业收入14795万元,占总收入11.6%;商业饮食业收入6736万元,占总收入的5.3%;服务业收入2896万元,占总收入2.3%,其他收入3264万元,占总收入2.6%。

1.3按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63904万元,占总收入50.4%;第二产业35193万元,占总收入27.6%;第三产业27691万元,占总收入22%。从上年报资料显示:产业单一,产业化水平低,林地面积276万亩,耕地面积35.1万亩,2014年13%的耕地面积,收入占总收入25.6%,而87%的林地面积产出仅6661万元,占总收入5.3%,产出甚微是典型的大产业,小产值的产业,应加大对林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挖掘潜力,使其产值达到最大值。农业仍然是我县的基础产业,经济收入缺乏多元化、多手段、多渠道收入形式,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应着力调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改善生产及收入方式,破解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村用电、农田水利条件比较差。澜沧江自北向南纵贯沿江四乡镇流程130公里,但流域区间无抽水设备及配套沟渠,缺少骨干的水利设施,9万多亩田地(水田、水浇地)只能望江而叹。区域内的一些水利设施,存在管护不力、抗灾能力弱、道路畅通率低、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加之我县耕地属坡地、梯地,零星分散,不便于机耕,不能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全县虽实现村村通,但雨季一来就很难保证其畅通,形成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优势资源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人畜饮水、医疗卫生和通信、信息网络建设应用程度不高,农民生产生活依然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该县104个村中属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无收益的村)有86个,占全县82.6%。制约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激励机制,待遇偏低,条件差,生活艰苦。具有一定企业管理水平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年人才不断流失;集体观念淡薄,不少群众对集体事务不管也不问,导致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集体经济无人关心,无人负责抓集体经济的局面;组织不力。集体经济依赖的是集体组织本身的生命力,有健全完善的服务组织是村集体功能的基础,有些村集体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集体经济无发展可言;缺乏资金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缺少相应配套资金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底子薄,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良债务过大。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清醒地看到没有帮扶就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惠农政策,改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意识,多渠道筹集资金,让民营资本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释放。

2.3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高品质、多样化方向转变。凸显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政府越位,农民失位的问题,把产业结构调整片面理解成“减粮扩经”,不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看问题,而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导致农产品产量上升而品质却下降,有市无价和有量无市的结局。“一村一品”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要素的提高。

2.4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我县农业经济效益低,大部分的青年农民都走向城镇或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能力的群体。同时,他们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市场意识不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率、贡献率低。

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不强,经营能力有限,不利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精力难以集中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上来。另外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条件差、生活艰苦,工作积极性不高。

3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基础建设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一是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二是强化各级扶持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使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中去,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山区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基本口粮建设,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澜沧江流域区间内,建设配套的扬水站及沟渠,确保澜沧江沿岸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保障农村道路畅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硬道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与推广,着眼于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投资,立志自主创新,努力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完善农业科技制度改革,探索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农户、农业企业的分类指导,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社,引导村集体经济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开展合作,实现农村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展。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工作,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要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工作。农村信用合作社、工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也要积极扶持村集体经济的综合开发,强化对集体经济发展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实体经济信贷支持。

3.3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群众培训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运用新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就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接受新知识,破解新难题。加强培养和引进实用人才,有条件的村让中青年农民到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培训,接受新知识,新思维,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鼓励他们回乡自主创业。欢迎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到农村来做调研、找问题、出谋划策,依靠他们智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

3.4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制定惠农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以畜禽(牛、生猪、乌骨羊、绒毛鸡)、林果(以“三棵树”为主的核桃、花椒、漆树)、中药材(秦艽、续断、重楼、云黄莲)、薯类及高山优质杂粮为主的特色产业。发挥优势的传统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特、优、精的农产品,打造精品,突出区域特色,逐步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篇2

一、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情况

总体来说,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我县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但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条件还不稳定,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业发展环境偏紧。金融危机对农业的不利影响还未消除,今年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生产成本高,发展规模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难,农民工就业难度大等等,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项目实施资金缺口大。我委实施的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中,中央资金主要用于采购仪器设备,地方财力有限,项目实施配套资金很难全额到位。

二、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初步安排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篇3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性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方式,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专家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李实(1999)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和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抑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一般收入再分配政策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胡苏云、王振(2004)认为,流动人口外出就业能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对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杜鹏等(2007)认为,外出务工农户通过寄钱回家,对改善家庭整体生活状况作用显著;柳建平等(2009)通过对甘肃10个样本村调查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改善家庭福利、实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宁光杰(1995)、周全召等(2005)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地荒芜或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罗斯高等(1999)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农作物产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司增绰等(2005)认为,劳动力流出过多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与使用,又易产生资本外流,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龚晓莺、王朝科(2007)认为,农村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出对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农业产出与劳动力流动无关。通过对四川和安徽两省外出和非外出户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杜鹰、白南生(1997)得出结论: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或提高。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研究区域农村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辽宁省土地总面积为1480万hm2,耕地408.5万hm2,全省农业人口1655.8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还在日趋增大。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疏导,势必影响辽宁农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辽宁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实地研究,为政府制定劳动力流动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更好地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2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1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

为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进行估计。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和规模的估计方法目前国内有几种模型,本文借鉴陆学艺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选取1999~2010年为样本期,利用各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和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比1999年增长一倍,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达到1081.8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65%。

2.2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指标的选定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初步选取两个从宏观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全省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两个从具体农业产业的角度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指标(全省粮食总产人均数和全省水产量人均数),以及一个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来衡量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资料整理的反映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表2所示。由于2004年统计年鉴上乡镇产业总产值数据缺失,导致相关性分析无法进行,课题组利用1999~200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相关性,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得了2004年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缺失值为12480.6万元,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为29909.41元,如图1所示。

2.3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测算的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数据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数据的观察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的趋势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假定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双尾检验(2-tailed)对表1测算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表2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分别达到了0.958和0.948,呈密切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水产品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46和0.692,呈高度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0.503,相关度不高。

3结论和建议

从辽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对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等对辽宁农村经济影响效应目前没有体现。因此,辽宁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推动农村的不断变革和社会进步。为推动辽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针对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结合辽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实现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辽宁制定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300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400万人以上;省辖市人口规模基本达到100万人以上,县级市人口规模平均达到25万人,县城人口规模平均达到10万人。以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例,全省人口总数425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11.9万人,非农业人口2144.1万人,城镇化水平50.4%。从人口的地域分布看,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非农人口总数尚未达到100万,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阜新,非农人口总数只有85.8万人,而且逐年降低。所以,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辽宁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在推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取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在农业外大量就业,减轻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因此,应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加大对重点扶持地区的投资,引导农村非农生产经营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城市化进程成为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

3.2注重发展辽宁农村的非农产业,发挥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辽宁目前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依然偏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仅靠城市非农产业是吸收不了的。因此,要注重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样既可以避免民工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缓解由于大批农村人口盲目转移给城市所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重要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鼓励农民兼业经营,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有一定作用。

3.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增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职业竞争能力

帮助农村流动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使其获得在城市中安身立命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目前辽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还停留在中等水平,附带的是职业技能的缺乏以及接受再培训可能性的降低,使得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加工、家政保安等技能简单的工作为主,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平均工资。为防止农村劳动力因劳动技能低下由城市被动性地回流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特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鉴定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并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在税收和工商管理方面给培训基地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县乡各级政府要开展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并建立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的转移就业提供平台。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篇4

一、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直辖以来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700亿元,农业增加值450亿元,农村经济总量890亿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6.3%,土地综合生产率为每亩2216元。粮食总产量1168.2万吨、肉类总产量175万吨、禽蛋总产量38万吨、奶类总产量9万吨、蔬菜总产量890万吨、水果总产量150万吨、茶叶总产量3.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2.1%、0.8%、35%、78.6%、11.7%、54.1%、18.5%、25%;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70.7公斤、56.2公斤、11.9公斤、3.2公斤、285.7公斤、48.1公斤、1.1公斤、8.0公斤,比2000年分别增长1.3%、2.9%、34%、77%、10.2%、82.2%、128.5%和24%。

(2)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直辖以来,重庆市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启动实施了11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建设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01年到2005年,重庆市农林牧渔业结构由63.9:2.7:30.9:2.5调整为55.2:3.1:38.3:3.5,粮经结构由80.6:19.4调整为72.9:27.1;农村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75:9:16调整为59:15:26;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万亩。重庆市认定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154个,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6家,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家,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60个;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0.8%。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展顺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重庆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县达到16个,其中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建立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示范园区。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3.1%提高到2005年的27.9%。同时对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农田、渔业养殖水域等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调查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稳步推进,对库区的农田土壤、农灌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5.4万口,重庆市完成退耕还草20万亩。

2、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生态环境和防灾抗灾能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大,生态环境脆弱,防灾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重庆市农业发展。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预计到2010年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将从2005年的1.03亩减至0.9亩,人地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有0.2亩,比全国平均水平0.5亩低60%,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自然灾害常年发生面积达2500万亩次。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能力差。生物灾害频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约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40-60万吨。

(2)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差。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传统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仅占29%,农产品优质率占50.8%,柑橘的优质果率仅占35%左右。同时,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弱、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

(3)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重庆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1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的比重达58.8%;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职称的不足1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二、加快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浅丘型高效农业、山地型生态农业等“复合农业”配置资源。布局产业,构建协调推进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推广城市郊区的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浅丘型高效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肉猪和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山地型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绿色果品、草食牲畜、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品。

(1)形成种植业新格局。稳定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逐步形成“三元”种植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业新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水稻、马铃薯、杂粮(高粱、豆类)、油菜产业,稳定小麦、玉米面积,通过调整优化,改善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

(2)突出畜牧业优势产业。着力抓好生猪支柱产业、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家禽特色产业和饲料饲草配套产业等产业发展,全面发展,建成以渝西和库区部分地区为重点的生猪优势产业区;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带;以都市经济圈和渝西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肉禽、肉兔、禽蛋特色产业群。用3至5年时间,重庆市每年出栏生猪2500万头、肉牛70万头、肉羊600万只、家禽3亿只、肉兔20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3)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稳步发展池塘养殖,积极发展稻田养殖,强化水库生态养殖,优先发展特色养殖;适度发展冷热水养殖,咸水养殖及河沟养殖,积极探索工厂化养殖。通过努力,力争重庆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年产30万吨,其中名优产品年产10万吨,养殖产量年产28万吨,捕捞产量年产1.8万吨,重庆渔业总产值达到年产50亿元。

2、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

重点深入推进优质猪、优质柑橘、优质粮油、榨菜、草食牲畜等“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整体提升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加快基地建设进程。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采取捆绑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地区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社有专业、农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

(2)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理念,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市外、国外开发养种业基地,发展外延农业。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和油料、肉类的精、深加工,扩大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规模。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完善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建构

(1)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种养业良种体系是推动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重庆直辖以来,种养业良种体系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种养业良种体系框架,但产业集中度低,突破性品种少,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繁殖项目,农作物改良中心、国家和市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检测项目等;二是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禽畜资源场、基因库,扩建和完善畜禽源良种场以及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三是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引种保种中心、种质检测中心等。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重庆市农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体系框架已具雏形,但标准不配套,检测技术落后,基础条件薄弱,认证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立足与国际水平对接,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一是实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二是实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部级中心2个,区域性中心1个,市级中心5个,建设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40个;三是实施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原产地认证制度,制定认证认可行为规范;四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是提高重庆市农业生产力的根本保障。目前,重庆市以区县为单位,以农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主体分工、学科设置和区域布局等机构不合理,成果与应用分离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不适应农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发展要求,急需着力解决。以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推动学科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研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篇5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从到农业合作化、化阶段。全市老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6月,中共南通地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新解放区工作方案。至1951年1月,新区全面开展,于年底结束。全市没收、征收土地总面积的45%,27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300多万亩土地以及耕畜、家具、房屋、粮食等。封建土地制度在南通被彻底摧毁。后,南通农村按照中央“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普遍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至1952年4月,全市已建立固定性互助组8699个,临时性互助组20327个。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3月,全市农业合作化基本结束。据统计,共有合作社3812个,入社农户达总农户的95.91%。其中高级社3641个、初级社171个,入社农户分别占总农户的95.16%、0.75%。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八成;粮食总产跨过了100万吨大关,达到111万吨,比1949年增长31.3%;棉花、油料总产分别是1949年的6.2倍、1.6倍。195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南通全市部署化运动。10月7日,全市实现化,共建立238个政社合一的,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5%。起初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后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一阶段,农业经济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辅之畜禽鱼等称之为副业的养殖业,而种植业又以纯粮纯棉为主。一些公社和生产大队开始兴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谓之社队企业。由于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体制,管理方式以“出工一窝蜂,分配一拉平”为特征,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相当多的农民衣单被薄,腹内苦饥。

第二阶段,1979年~1984年,废除体制,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农村旧的经济体制,形成新时期农村经济制度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全市农村首先在生产队内部,建立起若干个常年相对固定的作业组,实行联产到组的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全市普遍推行了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1982年秋播到1983年春,全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之成为南通农业经营的主体形式。1983年下半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市全面废除农村建制,并以其行政区为基础,建立了262个乡人民政府和31个镇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取消生产大队,建立了4798个行政村和村民委员会。1984年,按中央统一部署,全市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十五年不变和发放土地使用证工作。在农村第一步改革阶段,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象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1985年~1991年,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对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改革。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棉、油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的国家计划合同定购的新政策,并逐步放开肉、禽、蛋、奶、鱼、菜、果等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实行随行就市。我市为适应这一改革,迈出了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路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主粮自给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种农产品种植,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1年产值达115.9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30.39%,并以工建农、补农。当年,农村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81.1:14.5:4.4调整为22.9:68.8:8.3,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进步。全市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恢复了村经济合作社、农工商公司(实业公司)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原有村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巩固完善,并逐步从种植业向林牧副渔业拓展,从农业向工商建运服等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延伸。全市农村经济登上了新的台阶。

农业经济工作总结篇6

一、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分析

今后5~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承先启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使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特点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5)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6)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7)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8)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二)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大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结构;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小康(部分富裕)生活为中心;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竞争意识,加强现代管理,面向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逐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竞争的轨道。

2.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就农业而言,到2030年左右,我国农业整体上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当代科技、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农民合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力为主力,以农产品市场体系、支农工业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为支撑的,能够适应人口峰值期全国人口小康生活(部分中等富裕)需求的,能够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局面的,向着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总体来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四)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与对策

从九五”情况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三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十五”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为前提,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农民增收和粮食与食物安全则是十五”期间两件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

二、面向21世纪,调整我国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

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次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见表1~表7)。

表1改革开放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变化%年份

1978

1985

1997农业

80.0

69.2

56.0林业

3.4

5.2

3.4牧业

15.0

22.1

31.5渔业

1.6

3.5

9.1<C>

表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及其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产业结构

农村

全国

1978

1985

1997

1978

2000第一产业

68.657.1

24.4

28.1

15.9第二产业

26.1

35.7

62.9

48.2

52.9第三产业

5.3

7.2

12.7

23.7

33.2

表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增长速度的变化%年份

1978

1984

1995

1996

1997增速

8.1

12.3

10.9

9.4

5.3

表4种植业与畜牧业内部各业结构比(1999)%

种植业

畜牧业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牛羊

禽45

25

30

67

13

20

表5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化元/人年份

1978

1985

1997

1999纯收入

134

398

2090

2160

表6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产值、猪牛羊肉、奶类及水产品产量与1978年相比的增加量林业产值(1997)

猪牛羊肉(1996)

奶类(1996)

水产品(1997)增加1.9倍

增加4.6倍

增加6.1倍

增加6.7倍

表7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999)%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美国43

130

220

270

(二)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要求,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1)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2)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

(3)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

(4)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5)深化农产品流通市场改革,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6)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广大农户。

(9)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

(三)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内涵

农业结构是农业各生产部门以及部门内各生产项目间的构成比例和组合,是农业资源的转换器。市场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益。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结构。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重心也会从低层次逐渐转向更高层次。同时,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需求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合理化、多样化和高级化。

合理化是指农业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化能力和互补协调关系,例如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结合与互补,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结合与互补等,合理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农业的科技进步,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高级化是指农业产业通过主导增长部门的更替与演进,发生一系列的质变,导致农业和农村产业的高附加价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化。

1.结构转换是有序的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业知识技术传播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不断出现分化和综合,新市场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相应转换,这种转换是有序的:农业由传统单一的种养业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供应、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由自给自足的产品化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手工畜力、分散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等等。

2.结构调整是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

所谓广度,就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所谓深度,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值增收。

3.结构调整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

从根本上看,决定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原动力在于农业的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能否使农业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组织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培育出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新兴产业部门,导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和优化。

4.结构调整是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

通过调整结构,增加农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必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5.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四)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农产品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类直接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油料(油脂)、蔬菜、果品和肉、蛋、奶等;第二类是间接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如饲料粮、饲草、作物秸秆等,它们可以转化为肉、蛋、奶、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第三类是用做工业原料的必需品,如棉花、麻类、烟叶等原有的工业原料作物,以及原来是粮食作物,现成已转化为工业原料作物的玉米、高粱、薯类等。通过深层次加工增值,满足人们对日用品、工业品和增加收入的需求。

1.满足直接需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多品种、高质量、高效益为主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正由吃饱向吃好阶段发展,正在向吃的精、吃的科学的方向发展。总的来看,居民摄取的食物中,热量有余,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年缺口仍然很大。

一是要增种高蛋白、高脂肪的大豆、油料作物,积极引进、筛选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特种专用品种。

二是要积极增产动物性食物。在目前的食物消费中,蛋白质含量低而耗粮高的猪肉占动物性食物的67%左右,而蛋白质含量高耗粮少的禽、蛋、奶、鱼类和草食性动物所占比重过低。调整动物性食物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食用动物对植物能量、物质的平均转化,是有效地提高居民营养水平的关键。例如,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畜禽品种,把畜禽商实物量的增长建立在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的畜禽品种基础上。积极发展家禽生产,扩大高产、优质品种的比重;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节粮型食草畜禽和水产品等,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

三是全面发展非粮食物。例如一些地区的荒山海涂、丘陵地带有的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十分适宜发展非粮食物。许多地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了不少特色产品。比如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农业特色经济已遍布各地,通过系列开发已逐步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豆类、蔬菜、瓜果、竹笋、食用菌以及木本粮油等非粮食物,不仅能大幅度增加食物供给总量,并对提高人民营养水平,改善食物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2.满足间接需求,应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调整农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肉、蛋、奶产量成十几倍、几十倍增长,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饲料种植业,仍然沿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种植结构,以至粮饲不分、以粮代饲、以秸秆代饲草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浪费了粮食,增加了成本,降低了饲料报酬,降低了经济效益。为此,农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青贮玉米以及高蛋白、高产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等优质饲草,并将其纳入播种面积之中。在草原地区,完善草地围栏、划区轮牧,大力发展培植割草地和人工草地,尽快实现草地牲畜冬春以圈养舍饲为主的饲养方式,增加设施畜牧业比重。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国际先进经验证明,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也就没有经济的繁荣。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达到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40%左右,只相当于经济发达国家的1/4~1/6。因此要大力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提高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使食品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满足工业加工需求,要向区域化、专业化调整工业原料作物结构和布局

为工业加工品生产农产品原料的农作物称为工业原料作物。狭义的、传统的概念,它包括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药材等经济作物;广义的、现代的概念,除上述经济作物外,还应包括主要是淀粉、酒精、医药、饲料等工业加工原料的甘薯、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

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生产要同原料来源和产品的加工消费地区相结合,农业布局同工业相结合,以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原料作物要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向高效区相对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甜菜、烤烟、高粱、甘薯等小宗工业原料作物,应在优势地区集中发展,使在全局是劣势的作物,在局部变成种植、加工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大宗经济作物,如棉花,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比重,根据区位优势调整布局,集中种植。对于粮、饲、加兼用型的工业原料作物——玉米,应根据规划,在集中产区建设饲料加工厂或工业品加工厂,反过来促进玉米的集中种植和生产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玉米产业化。特别是食品工业,要加快由传统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现代工业制造型态的转变,成为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三、中国农业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加入WTO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将面临一个新的外部环境,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毫无疑问,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农业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农业来说,一般认为加入WTO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时间上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可以说是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挑战。

(一)加入WTO,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的机遇

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从长期趋势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加入WTO,将为国内农业带来以下发展机遇。

第一,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能够享受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同时,在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为我国有效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利用WTO成员资格,参与WTO多边谈判以及制定WTO新规则。被动遵守和执行他人谈判制定的规则,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相反,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明显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维持粮食高自给率,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围湖、开荒、高化肥及农药投入等追求产量目标的措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加入WTO后,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的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有利于国内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利益高的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