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范例(3篇)

时间: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范文篇1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

现在一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为三到六个月,进行医学影像专业全科学习。学生进入各实习科室后,由教学秘书进行各科室轮转安排,当值的技师指导参与日常的医疗行为。在工作中,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对学生要求不严,临床技师忙于医疗服务,不能系统的讲解仪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体的病例具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细枝末节,不能整体掌握仪器的情况出现。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影像技术操作,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严。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比较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欠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实习前的服务理念培训

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很少有服务理念,而进入实习医院后,将成为医院员工的一部分,实习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医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个人形象、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应对常见的投诉或意外情况是培训的关键,是带教的重要部分。我的体会是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培训要达科室的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岗位,才能与患者及带教老师交流。

2)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

大型综合医院影像科一般X线、CT、超声、MRI等专业岗位。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实习要求不同,实习生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实习时间又有三个月、半年,每个实习年度进入影像科的实习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要使每个实习生能够相对公平地在各专业岗位获得相当的实习机会。即每天进入一个岗位的人数、实习时间、实习教师、实习资源等基本一致,实习前制订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十分关键,计划包括《全体实习生年度实习安排总表》和根据总表制订的《每个实习生实习安排及考核表》,总表将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唯一编码按照实习时间长短及专业岗位编入表中。保证实习机会的公平和实习秩序。个体表则严格规定了各实习生在各专业岗位的实习次序、进人时间、结束时间、专业组长确认签名、实习评价、备注中的实习要求等,个体表由实习生进入新岗位时交给岗位组长.以保证实习过程的完成和实习效果[1]。

3)实习生进入专业岗位相关的课题组

操作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影像技术操作不能创新。新指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设备的诊断效果研究,疾病扫描参数的变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需要影像技术及实习人员的参与。实习生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与专业岗位工作有关的研究的锻炼,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实习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医学研究的方法。

4)强调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CT、MRI、CR、DR等医学影像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些众多的高端仪器里,键面多是英文显示,并且计算机的功能和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专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重,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

5).适当增加到设备科轮转的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售后维修工作。而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轮转,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对维修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实习生到设备科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学习小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好的掌握维修方法,锻炼维修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6)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疗竞争的激烈,医患纠纷的紧张,部分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少数教师会应付的心理,感觉教学任务,应付完就行了。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单元划分,磁共振、超声、CT、X线诊断等各成体系,难免造成教师对各单元掌握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影像科大轮转,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知识,掌握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二是固定实习带教老师,医院制定实行带教老师培养政策,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对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增强责任感,带教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范文

【关键词】放射科;影像技师;综合素质

1医学影像技师的现状

谈及提高医学影像技师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了解影像技师队伍现在的状况。大部分影像技师在临床工作中以操作为主,给患者摄X线、CT、磁共振检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操作。大部分的放射科都是主任医师管理,医师在放射科有绝对话语权,技师只负责患者检查流程。影像技师大都专科毕业而医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出身学历偏低和在科室的地位不高,加重了自卑感。认为自己处于医院基层且在一个辅助科室,做的再好也难得到领导的认可,工作中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不出医疗事故就心满意足了。由于抱有这样的心态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需提高影像技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改进。

2树立岗位敬业精神和专业自豪感

作为一名放射技师,虽然处于医院的基层,但其作用和地位是不能小觑的。现在大部分的临床科室都需要影像检查来协助他们对疾病的诊治。一张清晰明了的图像对患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随着设备技术的发展,放射技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磁共振引导下穿刺靶向治疗需要放射技师精准的病灶定位,引领手术医师的操作。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技师的协助医师将寸步难行。传统的观念已经在发生改变,放射科不是以往那个简单的辅助科室,而是慢慢向临床科室转型。放射技师也不是仅仅提供简片的操作员,而是一个诊疗过程不可或缺的一员。没有我们的一线努力,患者的疾患将被耽搁,临床的误诊率将会提高,现代医学将回到望闻问切的年代。

3加强业务水平,扩大学科知识体系

这里说的业务水平,不仅指的是能拍好一张甲级片。医学影像学发展至今所涉及的学科很广,包括影像工程学、影像物理学、影像生物学、分子影像学、信息影像学、网络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1]。一名优秀的放射技师不仅要懂医,而且也要懂得与学科交叉的其他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从继续医学教育着手,也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计算机短训班、国家及省级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阅读网络文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或通俗刊物等。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人类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会尝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因为生命是发展的本源。

4主动的自我教育,努力提升学历层次

不得不承认目前放射技师队伍存在普遍学历偏低,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放射技师大部分也只有大专毕业,本科也只是业余毕业。而影像医师基本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他们在科室医、教、研方面起着主要作用[2]。但是技师和医师是影像科一条链上的两股绳子,只有彼此缠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影像中心有一只技术专家组成的支援小组,他们有QA高级技师、医学物理师、既懂得计算机知识,又善于分子影像学实验和研究的生物医学工程师[3]。这正是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我院影像科至今已有61位影像技师,几乎所有的技师都已完成业余本科毕业、1位全日制本科、1位生物医学硕士、1位博士。我们不断努力向着国际目标发展,深信有朝一日我们也会站上国际舞台。可喜的是,目前在上海有三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相关的专业,分别是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配合发展三所院校今年合并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它是一所本科院校,它为影像技师这支队伍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支队伍的学历水平。不久的将来这支队伍将会出现硕士、博士。它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与国际接轨,为影像技术的医教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观念意识也逐步改变。从拍摄效果到绿色医疗,从开胸探查到精准定位靶向治疗。这期间离不开影像专业人员的摸索探求。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要求技师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不仅能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临床,而且也能在以往的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动本学科水平的提高。医疗是本质,教学是源泉,科研是发展。对于一所医学院附属的三甲医院更应担当教学、科研的责任。随着教育体制结构的改变,影像技术高学历人才将会越来越多。这势必为影像技术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带来新的局面。随着高等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每年扩招,放射技师的队伍日益扩大。面对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学习好外语,多参加继续教育、国际会议讲座实时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年轻的技师业务才能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的放射技术才能蒸蒸日上。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神经外科借助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向前迈进。而神经外科的专科护理质量能否跟上其临床诊疗及科研发展进步的相应需要,也将是相应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继续前进的一大决定因素[1]。1神经外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医疗系统的任何一个科室都缺少不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存在,而目前大部分从事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雪华,李春平,雍那.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谈影像技师的技能培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6):629-631.

[2]巫北海.关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系列人才培养的一点思索[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8):569.

[3]卞读军,胡冬煦,肖恩华,等.高层次医学影像技师培养与临床水平的提高[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5):3-6.

[4]曾样阶,彭振军.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影像技师的基本素质[J].放射学实践,1999,14(1):42.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范文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s.medicalimagi

ng,1995,14(2):205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杨于彬,生物医学工程与介入性诊疗技术,世界医疗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heartvalvedis,1996,5(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