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6篇)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儿童;学琴动机;性别差异;年级;学琴年限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37-03
随着钢琴教育越来越普及,“学钢琴苦”或“不愿意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孩子钢琴学习的效率、进度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比如个体手指的先天条件、乐感、音乐理解、家庭环境、学习年限等,而在这其中,动机因素则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者只有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常州是江苏乃至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地区,儿童学习钢琴已经成为常州市区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因此,常州市区儿童和其它地区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状况相比具有一些共性。
一、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常州市3-6年级的学琴儿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30份,获得有效问卷共214份,有效率93%。在214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生62名,女生152名。
二、研究方法
借鉴孙煜明、王振宏等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过去已经有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动机的心理学定义所描述的现象进行了问卷编制,对常州市3-6年级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它们分别测查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在四个方面的困扰程度:(一)维度a: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弱;(二)维度b: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强;(三)维度c:测查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四)维度d:测查学习目标上是否存在困扰,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笔者先对常州市区不同性别学琴儿童动机情况作描述性统计。从具体数值来看,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总得分上,同时也体现在维度a、维度c和维度d上。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差异的具体情况,研究者首先对男女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和总得分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见表1。结果如下:
表1男女生学习动机独立样本T检验
总体而言,男生组平均分为5.85±3.36,女生组的平均分为4.36±2.90,经T检验表明,两组在总得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T=3.258,P<0.01)。统计数据表明在总的学习动机方面,男生比女生显著存在更多困扰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动机过弱、学习兴趣困扰以及学习目标困扰这三个方面。
(二)不同年级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研究者还根据儿童就读年级的不同,对三年级(N=56)、四年级(N=49)、五年级(N=52)和六年级(N=57)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随着年级的提高,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一趋势尤其在维度a、维度b和维度c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各维度上的年级平均分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对描述性统计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表明,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在维度c和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2)。
从调查问卷的总得分来看,方差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得分的差异显著(F=3.441.,P<0.05),这同样表明在这四个年级中,至少有一个年级与其它一个或几个年级在总体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LSD检验)得知,三年级儿童(平均分为3.89±2.76)和六年级儿童(平均分为5.74±3.45)的总体动机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D=-1.844,P=.002<0.01)。这一结果意味着六年级儿童的总的钢琴学习动机要显著比三年级儿童的总的钢琴学习动机上存在更多问题。
因此,在总的钢琴学习动机方面,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存在更多问题,特别是在钢琴学习兴趣方面,六年级儿童存在的困扰显著比三年级儿童更多,这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学习钢琴的兴趣会降低。
(三)不同学习年限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钢琴学习年限也是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钢琴学习年限指儿童第一次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到填表时的年限。我们根据学琴年限的不同,把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的钢琴学习年限为1-3年(指钢琴学习年限超过一个月而没有超过3年者),这一组儿童共54人;第二组儿童的钢琴学习年限为4-6年(指钢琴学习年限超过3年而没有超过6年者),这一组儿童共148人;第三组儿童的钢琴学习年限为7年以上(指学琴年限超过6年者),这一组儿童共12人。
笔者再对不同学习年限的学生钢琴学习动机进行描述性统计,从数据分布的结果来看,儿童钢琴学习动机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钢琴学习年限越少,钢琴学习动机方面所存在的困扰也就越少,钢琴学习年限越长,相应的学习动机困扰会越多,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总得分上和维度b上最明显。
为了进一步揭示钢琴学习年限对钢琴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者对调查所得到的有关学习年限维度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钢琴学习动机在维度b、维度c和总的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从总的动机得分情况来看,学习年限为4-6年和7年以上的学生都比学习年限1-3年的学生在钢琴学习动机上有更多问题,特别是在学习动机过强和学习兴趣困扰这二个维度方面。但一旦儿童钢琴学习过了三年而进入4-6年期之后,其学习动机不会进一步持续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似乎暗含了一个规律,即钢琴学习的前三年是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儿童钢琴学习的前三年中,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可能呈现一个持续变化过程,其动机的总倾向呈逐渐增多困扰趋势;而一旦钢琴学习超过三年(即4-6年期),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则开始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学琴动机困扰会从这一时期开始下降。事实上,从统计数据来看,学习年限为4-6年组和学习年限7年以上组儿童间都同样处在动机问题困扰的高峰期(都比1-3年期儿童存在更多动机困扰、但彼此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综合讨论
从上述研究的具体情况来看,常州市区儿童钢琴学习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女生比男生有更好的学琴动机
尽管钢琴大师多数是男性,但在研究者的研究中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常州市区小学阶段女生钢琴学习的动机明显好于男生,这可能基于性别文化差异的原因。
心理学过去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相对更愿意服从权威,这就是说,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听从父母、老师等的教导。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钢琴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多数儿童的学琴动机来自于父母的要求,因此,当父母要求一个女生去学习钢琴时,她会更乐于配合,而当父母要求一个男生学习钢琴时,男生的配合度相对会小些,自然,女生的钢琴学习动机就会好于男性。
不仅如此,过去的有关研究还表明,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喜好室内活动,从幼儿到成年都具有这一特征。如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女孩更喜爱室内游戏,而男孩则更喜爱室外游戏。钢琴弹奏显然属于典型的室内活动,女生对其的喜爱自然就会高于男性,其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表现得更好。
(二)年级越高,学琴动机越有可能产生困扰
本研究表明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随年级的递增而出现更多的问题,从3年级到6年级,常州市区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越来越差,呈现越来越多的困扰问题,其中在a(动机是否太弱)、b(动机是否太强)、c(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三个维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结果可能有二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儿童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好奇心新鲜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导致儿童产生了良好的钢琴学习兴趣。而当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钢琴学习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就会消退,从而伴随着学习动机的下降。第二,钢琴学习难度的增加导致了儿童学习动机的下降。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时,一般学习内容会比较简单,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会越来越难,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再加上这些儿童还同时要面临其它各种文化课学习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小学高年级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
(三)钢琴学习年限越长,动机困扰越多
本研究发现,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随钢琴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出现更多的问题困扰,但这一增长趋势到钢琴学习进入4-6年阶段则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只是缓和了问题的增长速度,但学琴儿童所出现的动机问题困扰本身并没有出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从研究者所得到的数据来看,钢琴学习年限4年(包括4年)以上的儿童比钢琴学习年限1-3年的儿童在钢琴学习动机上明显存在更多困扰问题,特别体现在学习动机过强和学习兴趣这二个维度方面。这说明钢琴学习年限越长,儿童钢琴学习动机方面的所出现的总的困扰就越多,这一趋势和上文“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随年级的递增而出现更多的问题”的结果相一致。但这种变化趋势到了钢琴学习的第4-6年这一阶段后却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不过这种停滞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事实上,这些学琴儿童的动机仍处于问题的高位水平,只是没有进一步的增长而已。这一状况和生活中一些原有的观点不太一样,生活经验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或活动越熟悉,其动机状况会相应更好,也就是说,人们做某一件事的过程本身会增强做这件事的动机,但本研究却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惯常的结果呢?
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一结果可能是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自我价值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导致的。每个人都天生会具有成功追求成就的驱力,每个人也有保持自我胜任感并且避免任何低能力的强烈需要。钢琴学习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一定的天赋条件,因此,并不是每个学习钢琴的人都能够取得成功,当成功不一定能实现(或马上实现)时,有些人就会为了自我价值保护而有意去做其它那些可以获得成功(特别是马上就能成功)的事,这样能避免反映自己无能,从而有效保护了自我的存在价值。具体反映在本研究中的钢琴学习方面,就会出现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钢琴学习之中,而把主要精力放到文化课程学习或其它活动上等,从而出现了所谓的较多的动机问题。不仅如此,有些即使具有很好能力的学生为了保护其自我价值,他们也会在钢琴学习活动中故意不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该活动的成功,他们可以凭借这样的做法把“万一不成功”归咎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智力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钢琴学习年限较长的儿童看起来好像缺乏学习动机,但其实他们可能恰恰具有很高的动机水平,他们是在有意通过避免钢琴学习成就行为来保护其自身的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研究性学习;主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64-02
一、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组成了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或探究为主,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领域之一的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其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其根本活动方式为观察、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一般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方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防线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研究领域
确定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其主体的选择与设计。笔者认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三线索”,即自然、社会、自我,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应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社会现象问题研究、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自然现象问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气候变暖问题,动植物生长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问题的探究,领会到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到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规律,自觉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一)社会现象问题研究
社会现象问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常见的问题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乡土历史文化研究问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网络文化问题等。社会现象问题也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究社会现象的活动中,通过直接参与、参观访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探究等多种方式,围绕现实生活展开活动,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理解、认识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生活。
(二)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
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的问题。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从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常见的问题有:在校生盲目攀比问题,铺张浪费问题,保护视力问题,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问题等。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研究自我发展问题时,能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三、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策略
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的活动领域——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性学习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主要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该如何设计就成为开展活动的至关重要的前提。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策略如下。
(一)来源于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设计主题活动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也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源。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见其主题的设计不能离开生活,而学生的兴趣更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关键。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根据这个问题设计提出恰当的主题。例如,哈尔滨市某所小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蔬菜营养大盘点”,在探究各类蔬菜营养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班里不少同学存在挑食的问题,于是在大主题下划分出“如何改掉挑食的坏习惯”这一子主题。学生们通过调查同学挑食的原因、总结不同蔬菜可能含有同种营养元素、研究不同的烹饪方法之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并通过校园广播的宣读,呼吁每个同学注意营养的均衡,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在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问题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子主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展开调查,并通过研究报告,呼吁其他同学改掉恶习,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分析型问题研究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5-0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在每一章的最后的固定教学模块都是问题研究,有不同的难度、不同类型。其中的分析型问题研究是给一定的资料和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原理,对某种具体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作出合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分析型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教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教学三维目标即探究性学习。
一、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存在的价值
“问题研究”模块作为人教版地理高中教材每章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是一章节主干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利用本章节的地理知识、原理、方法及学生自身累积的方法、经验等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来解决问题研究模块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生活或生产相关的、参与性较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研究,并注重学生本身探究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地理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一定的要求,当然“问题研究”模块的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过程和方法,促进了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分析型问题研究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授人以鱼”,对于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仍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讲授,告知学生问题的结论,忽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以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达不到“问题研究”模块设置的目的。2.很多学校都存在地理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不足以实施每章节后“问题研究”模块的探究性学习,甚至是视而不见。3.生源的知识及技能等素养参差不齐,实施存在较大难度等问题。
三、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分析型问题研究
1.转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在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这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兴趣和态度。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并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中。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存在的价值不只是结论的掌握,更多的应是关注的过程。学生在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授人以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搜集资料,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进行问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协同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研究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利于以后的发展。
2.选择合适的问题探究主题
课本中分析型问题研究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的难易程度。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每个分析型问题研究内容无法做到一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需要在实际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研究模块,做到以生为本,实施探究性学习。
3.选择适当的实例材料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为推进问题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探讨,需合理运用合适的实例材料。选择乡土性的、与学生实际贴近的生活实例材料或时事性材料,引导学生围绕分析型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性学习。
4.教师能力的提高
地理知识是与时俱进的,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在薄薄的几本地理书上,需主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关心时事及家乡的变化,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相关的材料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学习教育类相关知识,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又利于教师利用教育理论来轻松驾驭学生探究性学习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实时指导、合理规划整个课堂,为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分析型问题研究创造条件。
四、总结
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丰富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针对分析型问题研究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需转变思想、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课堂,解决核心问题,促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陈式如.地理“问题研究”课设计中实例材料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6年4月1日
[2]邓荣健.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3月
[3]张前芬.试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程教学设计――以《行星地球》一节为例[J].文理导航,2013年6月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4
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这对于学生、教师都是完全陌生而又全新的课题,根本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循(而且研究性学习也反对有刻板的模式)学校也没有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搞。因此,现在有的教师搞研究性学习往往是开学之初即向学生布置一个小的课题任务,而学生往往也并不重视,临近期末时急急忙忙凑或抄上一通上交给教师就完事了。这根本与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背道而驰。所以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即研究什么?即历史研究性学习从何处选取课题,近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总体体会是:
一、立足本学科,把教材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
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一提到历史研究性学习,就马上与地方史的研究等同起来,而一听到源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材,就马上不屑一顾,认为与历史研究性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与以往被动记忆和被动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研究永远由学生主动捕捉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给学生某个问题或者强迫学生去解决某个问题。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使研究有一定的原动力。所以历史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是历史教材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和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调控还很陌生,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历史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联想、扩散和迁移,从历史学科方面培植课题。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时,曾多次讲到近代化这一问题,后来我们就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1)什么叫近代化?(2)中国近代化一般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重点?(3)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有何特点?等等,我觉得这样的选择虽然依据于历史教学大纲,却绝不是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同时又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完善了知识结构和体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这难道不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吗。
二、关注社会热点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概会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牢骚:“那么多年前的人做的事情说的话,让我们现在来背,去理解和分析,有什么用呢。”这本身说明我们历史教育存在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但过去性又是历史无法改变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来改变这一现象?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把时政大事与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历史教师马上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课题: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学生们分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出课题报告,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恐怖组织以及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9.11”事件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的对策等诸多方面研究说明,有些结论虽然还嫌幼稚,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火花活跃。我们相信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们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深深地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堆无用的古纸,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三、贴时生活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求知欲
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6
1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并且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和教学观念,从学生的本位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有个全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全面了解所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更高层次的未知。研究性教学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没有研究性教学做基础,就搞不好研究性学习。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基础,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高、更新的观念。教师需倾听、理解并解释学生的观念,观念诞生的过程即是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研究性教学的操作过程
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能否学会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并提出问题,这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起点也是成败的关键。学生开始时根本不会从课本上获得知识,提出疑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研究性教学方向转变,我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引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引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通过看书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试着提出一些新问题。在这个阶段要多鼓励学生,一点点的进步都是一个闪光点。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毫不沾边,甚至荒唐可笑,不过只要他有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就成功了第一步。第二,取得预习提纲,收预习结果反馈。预习结果反馈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本节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②概念阐述中最重要的词语或句斟字酌;③掌握较好的部分,需要重点讲解的章节;④还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第三,取得预习反馈框架,让学生自主发言,互相探讨。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和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想探究的问题,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学习环境之中,对学生存在的难以跨越的思维障碍给予启发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3研究性教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合作的机会并不多,达不到学生问的知识与智力互补;其他教学方式的辅助应用,每一节课的教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
4研究性教学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