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例(3篇)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提高;口算;有效性
口算就是用脑计算,用口头叙述来记忆当时的结果,即一边心算一边口说地运算,它是一种只凭思维及语言活动不借助任何工具(笔、纸、计算器等)的计算方法。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在口算的过程中,由于口算者要在头脑中将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拆分、重组,并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因此口算又是一种层次很高的心智活动,它能培养学生快速的计算,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口算能力作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最基本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口算教学的价值,努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一、观念要统一
实际的口算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对于口算都存在很大的迷茫和困惑:很聪明的孩子,声称再难的数学题目也不怕,没想到对着一眼就可以报出得数的一位数加法、减法的口算练习,紧张得七、八秒钟说不出话来——学生的心里真的害怕;看到自己的孩子每次做口算速度慢,错误率高,并逐渐失去对口算的兴趣——家长的心里真的犯愁;发现学生的口算态度不端正、马虎审题,计算不细心,简单计算也频频出错,验算检查不耐烦,计算结果阴差阳错——老师的心里真的着急。学生怕、家长愁、老师急,这是对当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现状的真实描述。
笔者以为,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训练的有效性,首先要转变师生观念,让教师和学生统一认识到口算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要组织教师和学生在各项培训中学习口算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口算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估算和简算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知道口算是未来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口算的正确、合理、迅速反映了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高低,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和学生应该认真对待口算教学,坚持做到天天练、课课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口算教学常规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口算水平。
二、算理要明确
口算练习,应当建立在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如果教师只以学生口算结果正确为目标,不去分析学生口算的思维过程,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算理,学生就只会满足于套用方法机械口算,且容易出错。例如:教学8+7=15时,要从实际操作人手,让学生理解:8比10少2,求8与7的和,应把7分成2和5,8与2组成10,10加5得15,进而画出口算8+7=15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进行思维练习,得出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7+8”怎样算。这样,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学习思维的兴趣,从而理解了算理。由此可见,算理是法则的依据,法则来源于算理。只有透彻地理解算理,才能牢固地掌握法则,用好、用活法则。因此,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必须以理驭法,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正如课标上说的:“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逐步达到熟练。”
三、算法要灵活
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不但要明白口算的算理,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并让其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达到形成口算技能技巧的目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已经教学了“凑十法”,接下来是自己练习做口算,“6+5+4”学生还是按部就班的6+5=11,11+4=15。校对时,教师听到正确答案,最后只问了一声:“哪些小朋友全对?”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老师表扬了这些同学,也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口算的。这种教师只看到答案和速度就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做法,导致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法则掌握的程度,运用的计算方法是否简便,从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
四、训练要持久
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口算能力的形成,必须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教师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切记不要搞题海战术,而是应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一)每堂课上安排练
每节数学课课前,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训练内容一般是配套的《口算题卡》中精心选择和预留的;每次训练后,学生之间立即互相校对批改,对做得全对的学生奖励一张书中的小贴画,对有错误的学生要求保留错题,分析错题,找到错误原因后订正在旁边。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分散集中结合练,即先做专项训练,然后再做综合训练
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可以先练习9加几,再练习8加几和7加几,然后练习6、5、4、3、2加几,最后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合在一起练。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凑十法”,熟练使用“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的计算规律。
(三)家长配合学校练
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家长可以在饭前、饭后与孩子闲谈时,进行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促进了父母与子女的和谐关系。或者当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让孩子用口算帮助家长算出买东西用了多少钱,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使孩子体会到口算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忌:忽视“数学敏感期”
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孩子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轻智力的启;重数的授予,轻孩子的思考学习;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忌: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在孩子学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往往脱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以为让孩子数100以内的数,背背口诀,做做加减法就行。实际上,学数学的意义在于锻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忌: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机械训练能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孩子在表面上也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孩子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学习数学在于理解,让孩子真正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教孩子学数学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各种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让孩子在吃饭前分碗筷,出去玩的时候,让孩子数一数过马路的车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培养做数学题习惯
一个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的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如不适应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发生很大波动等。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一)课中善听,仔细看,动脑想,善表达,培养孩子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1.善听。
要求孩子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可以组织以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孩子直接写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孩子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样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2.仔细看。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孩子观察权。凡是孩子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孩子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孩子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动脑想。
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锻炼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师要及时评价,对积极思考的孩子给予表扬。
4.善表达。
数学课堂上训练表达,可采用以下做法。
(1)训练孩子大声发言。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问题,让其他同学都能听清楚。(2)让孩子习惯于表达“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鼓励孩子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的思路,可以个人独自表达、同桌之间表达、小组互相表达,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3)训练孩子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孩子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考查孩子理解的程度。孩子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4)给后进生发言权。要使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后进生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后进生有了自信心,表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多阅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求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孩子养成课后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孩子多思考,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孩子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
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要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审题,掌握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整洁,解题步骤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进行巩固训练。家庭作业要认真设计,题量要少,|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做题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培养孩子认真检查,及时改错,自我评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