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闭环管理(6篇)
学校闭环管理篇1
为全面落实新余市教育系统2022年春季复学通知精神,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和蔓延,切实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渝水区2022年春季学校复学工作方案》要求,2022年5月12日至18日我们第三督导组由渝水区教体局副局长李平同志带队一行五人对下村镇中小学、渝水十小及渝水十一小等十所中小学小进行了认真、细致、全面的督查,通过督查发现各校都已按照文件精神和要求从以下方面扎实地开展了工作,并强化了担当,压实了责任。
(一)人员管理情况
我们第三督导组所辖区的中小学校师生每日都要按时在“新余市复学平台”中上报自身健康信息,精准掌握每一名师生员工返校前14天的身体状况,并持续对其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进行监测,做到了坚决防止疫情进入校园。同时也加强重点地区入校返校人员管理。辖区内各校积极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加强了对师生员工中“四类人员”(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发热留观人员)、无症状感染者以及从黑龙江、广东、湖北、境外入赣人员的管理,严格按上级要求分类管理,层级备案,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二)落实“两案九制”情况
辖区内各校严格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制定了“疫情防控预案”、“返校工作方案”,象下村镇中小学、渝水十小及十一小就严格按照要求错峰(或错时)安排不同学段学生返校;建立了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师生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等“九项制度”做到要求明确,确保责任落实;并做好相关保障,规范晨、午检和防控工作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让学生分散就座。严禁了学校大班额上课。在疫情结束前,暂停了大型聚集活动、合班上课,图书馆暂不对外开放,必要时停止使用功能室、实验室等。
(三)物资储备情况
辖区内各校严格地按照省教育厅、省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春季开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通知》(赣教规划字〔2022〕2号)要求,配齐配足疫情防控所需的体温枪(计)、洗手液、消毒液等防控物资。
(四)闭环管理情况
辖区内各校都明确职责,细化实化了“点对点”闭环管理。严格按照“网格化”要求,对学校校园、教学秩序、学校家属楼、学校食堂就餐、师生上放学、应急处置流程实行闭环管理。
(五)教学管理情况
辖区内各校认真地做好了复学前与复学后、线上与线下教学安排的有机衔接。认真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制定了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在线教育教学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认真评估效果,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新冠肺炎防控、春季传染病防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宣传为重点,辖区内各校都精心准备好“返校复学第一课”;把“第一课”开成科普课、励志课、思政课,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性看待、科学应对疫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责任担当。下村中学为此还做了“返校复学第一课”美篇。
(六)住宿管理情况
下村中学寄宿学生严格按照要求一人一床,学生宿舍实行了封闭管理,进出必须实名验证,宿舍之间不允许串门,避免人群交叉。
(七)区域管理情况
辖区内各校校园都按照“网格化”要求,实行划区划片,建立楼门管理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做到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下村中学学校家属楼做到了与教学区域相对独立,严禁外来人员探访及集聚。并按照要求做到了家属楼居民与师生错时、错峰、错门出入,与教学区形成独立的闭环。
(八)环境整治情况
辖区内各校都按要求全面地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了健康校园建设。消除卫生死角,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开学前后都对教室、课座椅、公共教学用具、门把手、食堂、住宿区域、厕所、垃圾厢房、隔离区域等重点场所(区域)的环境卫生开展全覆盖消毒和整治;各校复学后日常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卫生清洁和消毒,并认真做好记录。辖区内各样对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都保持通风换气。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卫生间、车辆、教育辅助设备、桌椅、地面等应由专人每日至少1次进行消毒。食堂、卫生间都设置了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口罩等医疗废弃物都放置有专用垃圾箱,定时地做好了有效消毒处理。
(九)学生返校管理情况
学校闭环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保密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与科学合作的重要基地[1]。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管理关乎高校整体保密安全,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和安全[2]。
1实验室保密管理的特点
1.1涉密项目任务重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基础型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国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是高校科技创新、技术发明的重要基地[3]。实验室每年承担大量的纵向、横向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大部分科研项目是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代表着国防领域的先进水平,具有高保密性质。繁重的涉密实验任务,对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实验室在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必须做好项目安全保密工作。
1.2项目涉密程度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不同于高校其他科研平台,因其工作领域的特殊性,使得实验室项目往往具有较深的涉密程度。特别是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往往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加之其应用于国防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涉密等级。因此,确保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安全,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7]。
2实验室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
2.1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物理环境防护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开放的校园环境对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较大风险。高校校园是开放的,高校的保密管理不同于科研院所,它是一种在开放共享环境中保护核心部分的保密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处在校园内,进入校园的人员均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实验室。实验室周界安全警戒距离几乎为零,未经许可人员非常容易进行摄影摄像,给实验室保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物理安防设施与管控措施还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常常以防盗门、防盗窗以及周界视频监控为主流安防设施,这类设施的防护能力普遍偏弱,与实验室保密管理要求的匹配度较低。此外,实验室一般都是开放或半开放运行模式,在人员进出管控上,很少有专人保卫并进行出入人员身份确认和登记,与其他涉密部门相比,几乎可以说是敞开大门,来去自由[8-9]。薄弱的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使得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失泄密概率较高。
2.2实验室人员结构复杂和流动性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验室可以说是高校内部人员结构最复杂的单位之一[10-11]。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中既有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实验人员,还有很多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实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实验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合作单位的外派人员,特殊情况下实验室还会进出设备检测和维修的外来人员,如此复杂的人员组成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是因为实验室人员的复杂性造成了其人员流动性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因科研项目研究或教学任务的需要频繁进出实验室;技术工人、合作单位派驻人员和临时检测维修工人因各种原因需进出实验室;学生因开展实验或实践需进出实验室。相关人员流动频繁,既有固定流动,也有临时性流动,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3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也是造成实验室失泄密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是一张大互联网下的信息保密管理模式,实验室自然不例外。为了便于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大部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而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信息和技术失泄密埋下隐患。随着境外情报机构的长期渗透,计算机远程控制和木马植入技术不断发展,联网计算机的信息数据,甚至是已删除的信息数据也能直接暴露在窃密人员面前[12]。同时,实验室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广泛被教师和学生使用,在实验室计算机上频繁地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数据复制、传输、存储,给涉密信息数据的保护带来了困难,也造成实验室失泄密的可能。除了信息设备上的电子信息外,纸质载体也是实验室保密管理的重点,项目接收的纸质载体和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打印或复印的纸质载体,往往因为保管不善或随意放置造成失泄密事件发生。
3实验室保密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依据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涉密项目任务重、项目涉密程度深的特点,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结合重点高校的保密工作思路与经验,提出“环境—人员—信息”三闭环的保密管理运行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泄密风险与隐患。
3.1环境闭环,区域可控
在高校开放的外部环境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安防设施和管控措施,是实现实验室区域控制的重要举措。加强实验室安防设施,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周界防护,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警戒距离基础上,在实验室四周部署周界入侵报警等防入侵措施,以防止未经许可人员擅自闯入。同时,在实验室的内外部部署24h视频监控,并通过测试手段保证视频监控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可以观测对实验室进行偷窥或拍摄的可疑人员,也能够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内部,首先,应当设置电子门禁以替代传统的防盗门措施。电子门禁措施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设定实验室准入名单,从而实现对一定时期内人员进出的有效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门禁系统可以通过出入记录,查询到每一位准入人员的进出时间,这为保密管理的事后审查带来了极大便利。其次,需要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一定的区域划分,对需要重点保护的设备和信息存储空间进行单独隔离,并在其内部部署红外报警措施,从而实现对实验室准入人员的区别控制。通过各类防护措施的部署,使得实验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就像一个封闭的半球罩在实验室上,形成环境安全闭环。
3.2人员闭环,行为可控
由于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人员的结构复杂及流动性大,人员有效管控成为实验室保密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验室通过安防措施实现区域可控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进出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不同人员行为可控。对于校内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验人员等长期工作者,实验室可以通过学校工作证件或者一卡通实现进出入管控,并按照人员的任务分工进行实验室内部区域管控;对于学生、外单位派驻以及检测维修人员,实验室应当按照其工作时限制定临时出入控制措施,并严格限定其实验室内部活动范围。对于实验室保密重点区域和设备,应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未经许可人员禁止进入。所有进出实验室的人员都应当经过背景审查和身份确认,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当采取指纹或虹膜等生理特征控制出入。在对各类人员出入实验室严格管控的基础上,更需要对不同人进行保密教育,提高其保密意识。根据调查研究显示,90%的失泄密事件都是由于相关人员保密意识淡薄造成。对于常驻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以及实验人员,实验室应当规定其年度接受保密教育学时,满足规定的学习时间才可在实验室开展工作,通过提高这部分人员的保密意识,加强涉密信息的有效管理;对于临时进出实验室的其他人员,实验室也应当进行临时保密教育,规定其实验室工作行为,监督其遵守保密管理规章制度,并与其签订保密承诺书。通过制度落实各类人员保密职责,保证实验室人员保密管理工作到位。通过实验室人员分类管控和保密教育,实现实验室全过程管理,并对人员教育、检查以及处罚工作达到链路化管理,形成人员安全闭环[13]。
3.3信息闭环,流转可控
环境与人员的闭环管理到位后,实验室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到信息闭环上。保密就是保重点、保核心,而信息保密无疑是实验室保密的核心和关键。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纸质载体以及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等三个方面。实现电子信息流转可控,主要是做好实验室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等信息设备的管控[14-15]。信息设备分类使用,确保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不得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积极防御计算机木马等窃密手段。同时,涉密的电子信息严禁利用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传递。实现纸质载体流转可控,一是要对实验室纸质载体进行严格登记建账,并将其收入保密柜集中管理,确保每一份纸质载体来源清楚、使用规范、去向明晰;二是要严格管控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打印复印纸质载体应当经过审批、专人管理以及严格登记,防止使用过程中造成失泄密事件。实现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使用可控,实验室必须对这类实验品进行运输管控,进出实验室采取单独押运和有效遮挡等措施,同时在实验室内部应当设置独立封闭空间进行存放,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接触的人员进行授权许可并做好接触记录。通过实验室三类信息的有效管控,实现实验室涉密信息进出流转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信息不外泄、不被非授权获取,形成信息安全闭环。
4结语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涉密项目多、涉密程度深,为了确保高校科技秘密的安全、维护高校保密安全稳定和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工作,从环境、人员以及信息三个环节入手,完善保密技防措施,提高人员保密意识,强化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不断提升高校保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姜从盛.高校科技保密与国家安全利益[J].理工高教研究,2002(4):57–58.
[2]黄波,王焕杨,钟灿涛.高校国防科技保密工作实践与思考[J].保密科学技术,2017(7):54–56.
[3]廖方伟,郑文杰.中国国防科技平台知识产权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118–122.
[4]张福增,高美蓉,张三香.浅谈高校科技保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104–105.
[5]李源,郑鹂穜.高校开展科技保密工作实践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90–91.
[6]杨霞,崔晶,郭永军.加强科技管理确保科技机密[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61–64.
[7]张信军.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29):9–10.
[8]云雷,沈芳.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办公室业务,2014(11):239–240.
[9]陈芳,罗来庚.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9):13–15.
[10]鲍敏泰.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8–193.
[11]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室保密安全工作的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42–144.
[12]熊林华.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涉密问题与保密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97–199.
[13]颜培玉,解志斌,张冰,等.高校保密检查工作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3(12):154–156.
[14]巴芸.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学校闭环管理篇3
[关键词]双闭环教学组织管理
质量管理实质上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以及相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是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相互协调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办学规模快速扩大。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伴随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大,部分学校基础能力较差、师资力量匮乏、设备工位欠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严重困扰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教学改革时期,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教学改革内涵还缺乏明确的、统一的共识,造成教学文件、教学过程不完善、监控无力,教学质量得不到实质性保障。伴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低技能的就业岗位比重正在减少,高技能、复合技术性的就业岗位比重不断增加,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学历、素质、技能要求也有了新标准和更高层次,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双闭环”控制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核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如何实施科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重点研究的专项课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不同层次岗位群,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能力的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
三、科学实施教学组织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是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中的教学控制环节,对整体教学质量的保障起到核心作用。整个控制环节以教务处为中枢,由教务处、教学部、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主要研究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案落实、教学运行流程制定、教学环节规范、教学制度建设、教学信息反馈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科学实施教学环节控制,保障教学质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教学实施全过程实施裁断、决议和监控,是教学组织实施的最高权力机构。
1.教学任务的下达
由教务处组织各专业教学部按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下达学校的学期教学任务,将教学任务按学科分配给各教研室。在此过程中,由教务处制订学校的校历和教学进程,为教学任务的准确下达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同时召开学校的教材工作委员会,针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科学的选择教材,避免教材选择的随意性。结合学校的教学特色和需要,下达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并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
2.教学任务的落实
按照教务处下达的学校的教学任务,各教学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具体落实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务处要起到宏观的调控作用。科学的编制全校的任课总表和制定实训计划,合理的调配师资和实训场地,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达到使用效率最大化。随着各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将会为学校带来可观的办学效益。
3.教学任务的实施
教学任务的实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之处。在实施教学任务之前,各任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执行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制订课程的授课计划,并由教学部、教务处审批后实施。授课计划是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的具体体现,是规范教学、保证良好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也是计算教学工作量的主要依据。
4.学生的考核评价
学生的评价考核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收尾环节,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素质提升及关键能力的养成,也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有力的评价方式。以教研室为单位实施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为评价核心,突出社会企业和学生家长评价的地位,建立客观、公正、具有职业特征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教学质量信息的真实反馈。
四、注重信息反馈的作用
针对控制论闭环系统反馈原理,利用输出量同期望值的偏差实施对系统进行控制。我们的教学信息反馈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学输出量,只有科学、准确的信息反馈,才能发现教学结果与我们的期望值的差距,使我们对教学组织环节实施更有效的控制,周而复始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信息反馈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与“教”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反馈是我们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来源。教师的信息反馈主要体现在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教师的培训和评学,为分析教师的教学状态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和教师考核,掌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细节上的具体实施情况。
2.学生信息反馈
通过组织学生信息员、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整体教学的信息反馈。通过学生信息反馈,能进一步掌握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教材订购、学生听课状态、教务管理、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状况,为实施科学的教学组织提供帮助。同时,通过对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清楚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可以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选用、德育教育的渗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反映出来。
以上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反馈给教学控制中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结合信息反馈重新修订控制设定值。也就是将在教学组织管理环节中好的方面继续发扬和加强,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方面要专题开展研究,研究可行的办法和修订相关的政策来控制直至避免发生,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学校闭环管理篇4
在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学校水塔下的一根很粗的水管哗哗地流着清澈的水,据说是水泵向水塔打水,满了以后溢出来的。另外,在宿舍里我们也经常发现打开水龙头后没有自来水,寝室管理员告诉我们是水塔里没有水了。此刻,一个想法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有什么办法能让水塔满时水泵停止打水,水塔没水时水泵自动打水呢?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于是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学校的通用技术老师,老师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水箱水位电子控制系统解决,并鼓励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还答应做我们的指导老师,于是我们便确定了“学校自动供水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项目设计制作课题。
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项设计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在单位、学校、居民小区等很多地方都存在二次供水的问题,即:自来水厂的供水不能直接供到高层建筑,水厂的水供到单位、学校、居民小区的蓄水池,再由水泵打到水塔,再由水塔向各用户供水的二次供水模式。这种供水模式在打水时要有专人看守,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我们学校上述所发现的现象。在农村自建的水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水塔水位闭环电子控制系统来解决。另外,地下室和矿井地下水的排水也需要在水满时向外排水,水浅时停止排水,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水塔水位闭环电子控制系统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认识,增强我们的动手能力,激发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设计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一)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1.设计要求
(1)设计和制作一个自动供水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模型。
(2)能全真模拟水塔中水位的自动控制。
2.设计分析
(1)根据对设计要求的分析,要求当水塔水位达到高水位时要关闭水泵,当水塔水位低到低水位时能自动启动水泵供水,因此必须对水位进行检测,并能反馈所测的结果,实现这一控制需要采用闭环电子控制系统。
(2)根据水塔水位闭环电子控制系统方框图,设计出合适的输入、控制器(处理)、执行器、被控对象、检测装置的实用电路、电子元器件、设备等。①输入由三根的硬铜电线组成水位探头,如图所示,其中A是零水位探头,B是低水位探头,用来探测水塔低水位,C是高水位探头,用来探测水塔高水位。调整探头位置,可以预置水塔中的高低水位位置。②控制器(处理)它由集成电路等组成,根据预置的高、低水位和水位传感器反馈的水塔实际水位信号进行比较,再经判断,发出向水塔送水或停止送水的指令。③执行器执行器由电磁继电器、水泵等组成,其中电磁继电器控制水泵的开和关,水泵将水池中的水送入水塔。④被控对象被控对象是水塔及水塔中的水位。⑤检测装置三根水位探头组成一个传感器,对水塔水位随时进行检测,并把信号反馈至比较器。
3.设计方案:
(1)自动供水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示意图
(2)自动供水闭环电子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①接通整个系统的电源。②当水位传感器中的低水位探头B探测到水塔中的水位处于低水位状态时,它立即把这个信号送入比较器,经比较器比较后,产生一个触发电压,控制器受到触发后,发出进水的指令信号,指令经输出接口电路放大后推动继电器动作,接通水泵电源,水泵开始向水塔供水。③注水后的水塔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升高到c时,水面与水位传感器的高水位探头C接触,立即产生一个电信号,并把信号反馈给比较器,比较器比较后产生一个触发电压,控制器发出停止进水指令,电磁继电器立即关闭电动机的电源,水泵停止供水。④当水塔水位降到低水位b以下时,便重复②的控制,这样不断循环,从而使水塔源源不断地供水。
(二)选择、制作电子元件和器材
完成设计后,就面临着如何选择电子元件和自制器材,这也是完成控制系统模型制作的重要环节。
1.控制器电子元件的选择
组成控制器控制系统的电路,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用晶体管组成控制系统电路;二是用集成电路组成控制系统的电路,如可用JN6201集成电路或CB7555集成电路;三是采用定型产品液位继电器(图1)。第一种是要用二极管、三极管等晶体管材料自已组装成电路,第二种是购买现成的集成电路板,第三种液位继电器是定型产品,质量可靠,已经把集成电路和继电器做在一起,可以直接控制小功率电器。从电路的稳定性、便于安装考虑,我们选择了第三种液位继电器作为控制电路。
2.执行器的选择
执行器主要由电机和水泵组成,水泵的种类有很多,如离心泵、活塞泵、齿轮泵、潜水泵、管道泵等。因离心泵要加自动引水装置,经考虑我们选择了不用加引水,而且效率较高且体积较小的齿轮泵(图2)。
3.被控对象水塔的选择
水塔选用了透明又便于安装传感器的塑料瓶代替(图3)。水塔下的阀门用小球阀(要注意和出水管径相匹配)。
4.检测装置的选择
我们选择成本较低的三根硬铜线作探头,用比较粗的护套线中的铜线来制作,既实用又经济(图3)。齿轮泵
5.水池用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盆代替。
(三)安装和调试
在准备了以上元器件后,便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为了少走弯路,分了以下几个步骤。
1.连通电路:简单地把控制系统电路连接起来(图4)。
2.将探头放入水杯中,水泵进水管放入有水的盆中,接通电源,此时水泵工作,将水打入有探头的杯中,当水位到达高水位时,水泵能自动停止工作。这时减少杯中的水到低水位时,水泵又开始工作,试验成功(图5)。
3.在初步成功后,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并按示意图进行组装,不但要考虑安装的正确,还要考虑布局的美观,最后我们终于设计和制作成功(图6)。
三、水箱水位闭环电子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1.通过注水口向水池(方盆)中注入半池水。
2.关闭水塔下阀门。
3.接通电源后打开电源开关。
4.水泵开始供水,当水位到达高水位时水泵自动关闭,停止供水。
5.打开水塔下的阀门。
6.水塔开始放水,到达低水位时,水泵自动启动,向水塔供水。
7.把水塔下阀门适当关小(放水速度小于供水速度)。
8.此后便进入自动循环状态,到高水位时水泵停止工作,低水位时自动启动水泵。
学校闭环管理篇5
关键词:创新人才;闭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翔(1967-),女,江苏宿迁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36)、南京邮电大学校级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编号:JG00509JX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1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己任。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训练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创造新的知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集成与应用,造福人类社会。
在对创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将控制论思想应用于工科人才培养,突出创新人才的系统性,按照信息传递流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基于学、做、研、创理念,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探讨与研究,旨在为深化和推进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斯滕伯格提出,创新能力有六要素:智力、知识、思维、人格、动机和环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训练创新思维,增强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设创新训练平台与基地、营造创新环境共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高校的核心任务。
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培养重在知识结构建立,并以窄专业角度构建培养方案。近年来,通识教育、能力结构构建日益受到重视。前者宽专结合,解决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后者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先进的培养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宽松有序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但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供需矛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工程教育培养特点、实践能力薄弱,同时评价制度的一些弊端亦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1]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专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三、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1.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以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品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性的教育理念。[2]高校特别是工科背景的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按照确定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制订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以工程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
在对创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引领、以实践创新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延展、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将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相结合,创立理论学习、工程实践、教研互动、创新竞赛四结合的实践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以特色鲜明的主题实验室、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中地共建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等为载体、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教育理念,建立一定规模、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形成“教学、实践、创新、科研四位一体,互动、互促”的校内闭环教育模式,同时以特色技术为主题,构成“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企业发展”共赢的外循环模式。
2.正视改革瓶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正视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工程特点、能力薄弱的现象,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注重学科基础,立足“学中做”,构建多层次开放的教学实践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前服务社会为宗旨,促进“做中创”,创建开放的创新实践体系。
立足“学中做”,构建多层次开放的教学实践体系。在学、做、研、创的理念构架中,“做”是手段,是衔接学、研、创的重要一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建立分层次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利用课内实验、开放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和自拟实验项目等形式,结合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助管制度,形成实验室专职老师、专业教师、研究生、勤工助学本科生相结合的实验室指导与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按照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统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创新培养”三个层次、“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科技创新”四个训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
学校闭环管理篇6
(一)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高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和开办职业教育活动的初衷在于,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前置性职业素质支持。这本身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升华,但却因高校所处的体制环境又显著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在体制内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使得无论是在教材编撰还是教学实施等环节都与市场发生着脱节。或者说,因高校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导致有关创业和就业教育无法与真实的职场环境相契合,这就难免使得目前的职业教育有流于形式之嫌。
(二)职业教育理念方面目前,各所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往往习惯于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促使大学生重视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最终落脚于要珍惜大学学习时光,并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一教育逻辑体现出当前高校职业教育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封闭性,其次体现在教育思路的封闭性。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当下教育者在促使大学生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同时,也依然聚焦到在校专业学习中,这本身还是一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职业教育手段方面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大部分高校主要针对大学新生和即将毕业的老生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并在校园内定期开展以创业和就业为主题的活动。同时,高校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尽管高校在这一方面动用了大量校内资源,但在受到体制限制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手段可能会走向“自娱自乐”。在缺少开发心态的情形下,在缺乏市场资源支持的状态下,局限于高校内的职业教育创新模式,仍只能是教育形式上的创新,而无法将职业素质的内涵要求完全纳入其中。
(四)职业教育评价方面针对提升职业素质的职业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来完成教育模式。这就需要在高校职业教育中建立起控制系统,这一控制系统便是本文所说的教育评价机制。从现阶段所反馈的问题中可知,不少高校通过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创业和就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不少高校要求学生提交思想报告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此,笔者是反对的。首先上述两类评价形式无异于“掩耳盗铃”,而且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方式缺少了对教师的约束效应。
(五)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当前在高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几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更不具备创业体验。他们大多来自招生就业部门,以及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学部门。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职业教育师资无法满足“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充其量只能是为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创业和就业心理准备。
二、分析基础上的优化模式定位
(一)打破体制的封闭性具体来讲,高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需要打破教育体制的封闭性,即建立起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界面来。在对职业素质的内涵进行解构时提到了“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若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仅靠职业教育教师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必须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统一”的环境。因此,借助与市场微观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将能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目前,不少高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时,大多将其按照选修课或公共课的方式来实施。由于人为将其界定为需要拿学分的课程,这就导致在教育中充斥着说教的成分,而未能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环境的现实要求出发,来进行课程教学探索。为此,在打破教育体制封闭性的基础上,应防止闭门造车行为的继续发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应增强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力度。
(三)创新职业教育手段大学生群体是具有理想抱负的群体,特别是“95后”大学生更具有强烈的独立个体意识,以及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那么在对大学生这些人格特点进行合理引导的同时,在职业教育手段上还应给予适应性调整,或者说是创新。在增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促使他们能主动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就业需要相结合,这就要求应建立起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职业教育团队。
(四)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完善职业教育评价需要从破除当前的问题入手,当前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现有评价对象只是学生,从而未能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考查,这样就无法完成彻底提升高校职业教育的质量;二是即使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也因不当的评价方式而往往导致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在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上,应从破解上述两个问题入手。
(五)着力培养职教师资现阶段高校在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师资瓶颈,这不但是能够胜任这一课程和开展这一活动的师资相对短缺,而且正在参与教学师资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需要着力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在打破教育体制封闭性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挂职锻炼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育模式构建
(一)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教育体制随着高校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以企业订单班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已经逐渐成形。这就表明,高校是拥有市场资源的,而当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功能。这里指出,需要建立起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职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高校为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而把浮躁的心态平复下来走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另外,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前来为大学生做讲座,优秀校友并不局限于在校成绩好的那类,还应把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成绩或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校友邀请前来做心得报告。
(二)突出职业素质下的教育理念在解决短板问题的思路下,当前在针对大学生职业教育上应夯实职业观教育、职业心理教育,以及增强他们的自组织学习能力。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职场有一种害怕的心结,这或许与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有关,而且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不错、在校行为品行端正的群体。为此,在职业教育中还应注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三)协同联合下的教育手段创新笔者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无论提到怎样的高度,都不应脱离专业课学习这一基本环节。因此,在建立起学生专业自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职业自信的目标下,应形成协同联合下的教育手段创新模式。即,专业课任课教师应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突出“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方式,以及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学习能力,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则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态。
(四)建立双管齐下式的教育评价所谓双管齐下式的教育评价,首先便是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测评机制;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时应突破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对于前者而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考查教师教学能力和质量上。从尊重现实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应对他们的备课情况、创业与就业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定性评价,这样可以为教师的自我完善提供自主的空间。目前对于教师的评价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或许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地位有关。对此,可以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评价等多渠道来展开。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上,应以社会实践和方案设计为补充内容。
(五)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养途径多元化的师资培养途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针对校内师资的培养;第二,针对校外师资的教育能力重塑。前面已经指出,针对校内师资的培养应着力从教学意识和增加个人体验上下功夫。其中的重点是增加个人体验,所以高校应鼓励这些教师利用假期前往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顶岗锻炼。针对校外师资的教育能力重塑,关键在于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高校在职业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
四、问题的拓展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实训环节企业对大学生的初始要求大多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说明,企业对于高校有关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时,基于现代生产企业资产专用性高的特征,刚毕业的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在企业活动中是普遍开展的,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二)积极运用体育教学中的定向运动功能定向运动是一项学生体育项目。它具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及识图能力。因此,它符合增进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在体育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相互进行比赛;比赛可以是类似于“寻宝活动”的内容,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寻宝信息,充分发挥学生各团队的智慧,最终共同完成一项搜索任务。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上述培养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