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6篇)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篇1
关键词: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运用
Abstract:Itisbasedon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Construdivism,Psycholinguisticsandonthelearner-centeredideas,insteadofbeingbasedonteacher-centeredidea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itrequireslearnerstoactivelyparticipateinrealcommunicationactivities,toactivelyaccomplishtasksbyusingtargetlanguage,todeveloplanguageknowledgeaswellascompetence.
Keywords:task;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collegeEnglish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际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种为国际上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建立在外语教学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音运用能力”[2]1。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29。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任务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和解释,Long是最早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他给任务的界定是:任务是人们为自己和为他人所做的、作为义务性的或有报酬的一项工作。Prabhu给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是需要人们经过一些思考从所给的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项活动,这一过程由教师控制和调节。Nunan从交际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Ellis的任务是指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3]。
尽管对交际学习中任务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①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②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③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4]。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途径或教学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诸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心理语言学理论
任务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及其追随者Wertsch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会、语音结合起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学习者是在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中发现、学会并运用知识的。“知识的发展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在社会层面,然后是个人层面;首先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个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级思维起源于人们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5]。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完成(transact)某些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中际语体系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
2.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该理论采用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主张在新的语言点介绍之后,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也就是说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但未必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语境中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有交流的机会,即Willis所说的use。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并想方设法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此时他们的思维过程与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性练习是不同的[6]。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教授;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机会。学生自由地按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去发展。教师要使外语教学富有教育性,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同时,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学习过程应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要求外语教师学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应用实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具有时代意义[7]。本文以NewHorizonCollegeEnglishBook1Unit1“LearningaForeignLanguage”一课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及其运用。本文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次英语课,是他们由中学的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折点,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来说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同样怀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这篇课文课堂内容设计的好坏、学生的认可度对于他们今后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自己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而作者通过网络学习外语这一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
围绕课文,笔者设计了以下项task-oriented的活动:
Task1:Todaywearegoingtodealwiththetopic“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llofyouhavelearned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forabout10years.AreyousatisfiedwithyourpresentEnglishlevel?Doyouthinkyouareasuccessfullearnerornot?WhatareimportantfactorsinyourEnglish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1分析:这是一个导入步骤,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氛围中。在这一阶段,老师要使所设计的问题尽量贴近本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
Task2:Lookatthetopicinourtext“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ndtrytopredictthecontentofthetext.
任务2分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或任务,即通过标题对课文内容的预测。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测这一阅读技巧的训练,并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Task3:Discussingroups:DuringyourEnglishlearning,haveyoueverbeenhappywithyoursuccessesandcriedaboutyourfailures?Whatareyoursuccessesandwhatareyourfailures?Whatarethecausesofyoursuccessesandfailures?Compareyourswiththeauthor’s.(Thewholeclassmaybedividedinto4~5groups.)Aftergroupdiscussion,eachgrouptriestoreport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andthereasonsofthemintheir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3分析:选择这样的任务作为接触课文前的“热身练习”(Warm-upexercises),是因为它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将他们个人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活的环境与课堂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以前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同时通过与作者外语学习中的得与失的比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对课文的一种深入挖掘。
Task4:Discussingroups:Trytomakealist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learningEnglishthroughcomputercourses.Andthenreporttothewholeclass.(Themoreitemsthegroupmentions,thehighermarksthegroupwillget.)Comparetheitemseachgroupprovides.Thenmakeacomparisonbetweentheitemsyoumentionandthosementionedbytheauthor.
任务4分析: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对于通过网络学习外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教学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同时与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比较,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大量增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供了综合性、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组竞赛的组织方式使课堂气氛紧张、热烈、活跃。
Task5:Nowaday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s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China.Itisbelievedthatcomputerswillsomeda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andperhapswillgraduallytaketheplaceoftheteacher.Whatdoyouthinkofit?Doyoubelievethatcomputerscanandwilltaketheplaceoftheteachersinthefuture?Why?Whynot?/Comp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etweencomputer-assistededucationandteacher-conductededucation.
任务5分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高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创新的内容。整个班级可以分为两大组,以“计算机将来是否可以代替老师”作为正反方的观点,互相展开辩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语言交际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学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双方大辩论的形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发挥。
五、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把语言教学中的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而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在干当中学习”和“以应用为主的语言实践”,因此有利于发展技能。“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根本的区别是把面向书本转为应对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身潜力,表现自己的价值[7]。但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设计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得到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language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
[4]庞继贤.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导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5]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57.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逐渐被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任务教学法符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与特点为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环境。
1.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各行各业对外沟通交流越来越广泛,掌握英语这门国际性的语言必然成为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多年来,我国高等英语教学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法分析能力的培养,重视翻译以及所学外语与本族语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词汇、分析句法、逐字翻译。这种教学过程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为工具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忽略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分割开来。如何改革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外语界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国外广泛采用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许多语言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2.任务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框架
2.1任务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任务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主要基于Vygotsky等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转引自岳守国,2002:364-367)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同学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文化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Vygotsky的理论从认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任务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启示:个体是在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中发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
任务教学法的学习理论主要基于二语习得理论。Krashen(1982)提出了理解性输入假设(comprehensibleinputhypothesis),认为决定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接触大量容易理解的、有趣又有关联的目标学习语言。而Swain(1985)提出了理解性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outputhypothesis),强调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促进了语言理解性的输出,对语言知识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任务教学法就是在这种二语习得理论背景下产生的,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提出了契机(徐宜良,2006:171)。
2.2任务的定义
“任务”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任务”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玩耍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Nunan(1989:10)、Skehan(1998:95)以及Richard(1985:289)等人从语言学习认知法和交际法的角度出发,把任务看作是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外语教学活动,特指通过目的语或非语言信息输入之后所从事的活动或行为,它以交流为目的,并通过语言的交际来掌握语言。Skehan(1998:122-126)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作了如下定义:任务以意义为主;任务中若有问题,需通过语言交际进行解决;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首先要完成任务;根据结果评估任务。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以任务为本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实践,它是一种“从做中学”(learnbydoingthings)的活动过程。在任务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任务教学法把语言能力目标与工作能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一意义上说,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模式。
2.3任务的类型
真实性是任务设计的重要理据之一。Nunan(1989:10)在《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中把任务分成两种类型:真实性(real-world)的交际任务和教学型(pedagogic)的交际任务。真实生活任务强调直接通过课堂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其用英语办事的能力。从教学角度出发的任务指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它是课堂这一环境所特有的,即为教学而设计的活动。学习者走出课堂后在真实外部世界中并非经常遇到这些活动,但任务的实施能促进语言学习。任务教学法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徐宜良,2006:172)。
2.4任务的实施
Willis将任务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阶段(pre-taskphase)、任务阶段(taskcyclephase)、后任务阶段(post-taskphase),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任务阶段主要起着热身的作用,包括任务的导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真实语料的提供。在任务的实施阶段,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如成对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来促进任务的完成。任务实施阶段由三个部分组成:任务(task)、设计(planning)和汇报(report)。后任务阶段又可称为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阶段或语言教学阶段,包括语言分析和语言练习,活动的重点将从语言意义转向语言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本语言点(袁昌寰,2002:42-43)。
2.5任务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主张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特别强调通过社会的互动与合作进行学习,它认为学习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与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内在各种因素。以建构主义为理念的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真实自然和有交际意义的活动,由他们去寻找知识,提出问题,建构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可视为一个小型社会,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参与活动、构建语篇和进行反思。任务型教学法的特色就在于其多层面的互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2.6任务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反应原则。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2)交际原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3)复杂原则。任务要有难度及一定的复杂性。(Richard,1985:289)
3.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为了给快速发展的经济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探索能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学模式。近些年来,高职英语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3.1主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我国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己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等问题悬而不决,实践中的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3.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高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许多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中教师的讲课时间能占到70%甚至90%,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难以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听说教学,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世界性语言交际的需要,严重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向前推进。
3.3学生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初中、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尽管这部分学生在初中、中职阶段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不少学生入学时词汇量匮乏,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能力,也影响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有的学生因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缺乏自信等现象,这些都对高职学生学好英语造成了障碍。
3.4高职院校的硬件(教学设备)和软件(师资力量)建设严重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而来的,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英语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在每周16学时以上,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4.任务教学法应用于高师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必要性
英语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应该受到普遍重视。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许多教师仍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这种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逐渐被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如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4.2可行性
4.2.1任务教学法符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国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任务教学法强调学生语言力的锻炼和养成。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强调教学目的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学习活动的交际化,同时也不否认知识的价值。因此,任务教学法是高职英语教学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想选择。
4.2.2任务教学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已形成稳定的认知风格和思维习惯,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逐渐增强,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高职学生已具有了相当的语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交际能力依然十分有限。此时,学习者一方面需要对外语知识加以扩展和训练,另一方面用目的语交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也更加强烈。他们渴求知识,关注社会,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可行性的任务能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动机,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能促使他们语言技能的形成,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和语言经验,增强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4.2.3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与特点为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环境
高职英语的教学与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2000年11月,教育部制定了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任务,所以《基本要求》强调教学中必须做到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就英语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必须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由于专科层次学时和学制的限制,不能走先基础后应用的本科英语教学路子,必须做到基础和应用并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听、说、读、写、译应全面发展,突出业务英语能力的培养,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删繁就简,特别是对语言技能表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原《基本要求》中读、写、听、说、译中100余项语言微技能项目,删减合并为20余项,重点突出,便于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没有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应试的压力,可以很从容地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不必担心赶不上教学进度。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学科型建设目标显著不同,也不像大学英语教学那样对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有特别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学科型建设目标显著不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在一般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涉外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注重英语综合知识的实用性。这种客观的教学环境更加有利于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每个教学任务中去,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启发、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Krashen,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Nunan,D.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10.
Richard,J.,J.Platt&H.Weber.LongmanDictionaryofApplied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5:289.
Skehan,P.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andtask-basedinstruction[A].Oxford:Heinemann,1998:95,122-126.
Swain,M.CommunicativeCompetence:SomeRolesofComprehensibleInputandComprehensibleOutputinDevelopment[M].Rowley,Mass:NewsburyHouse,1985.
徐宜良.关于任务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71,17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篇3
论文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文章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理论依据以及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任务型教学运用到精读课,进而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时间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用能力。
1、引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即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特定的交际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3、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多种理论为依据,其中二语习得理论对任务教学法有着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克拉森(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强调: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内容足量、材料有趣、相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记忆或意义的理解,习得才成为了可能。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应包括“变化性的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从而自然地、有意义地促进对目的语的习得。
4、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精读课上的设计及运用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任务可围绕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两方面设计,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要紧扣教材内容,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地方,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围绕生活情景设计的任务,可以是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景。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可设计下列几种任务:
(1)背景知识查询
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中,第三课“michaeldell’stwo-billion-dollardream”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于戴尔以及其公司的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戴尔公司的起步与发展。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分组讨论
针对“michaeldell’stwo-billion-dollardream”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1)whatlessoncanwedrawfrommichaeldell’sstory?2)hissuccessseemstosuggestthateducationisnotasimportantasopportunity.isittrue?ifitisn’t,thenwhydiddellquitschool?3)whatisyourideaof“success”?学生通过讨论及相互交换意见从而总结归纳出“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学生对“成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都能各抒己见,不仅容易操作,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关于theuseofcomputer,所有的场景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比如购买电脑,使用电脑,售后服务等。这些场景都是学生日常亲身经历过的,因而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角色扮演
在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很多课文内容适合角色表演,比如在第一册中的theboyandthebankofficer和第二册中的thenightingaleandtherose。这一任务可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去,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也符合了任务教学法的主旨——“干”、“做”中学到知识。
(4)对所做的任务进行评价
任务型教学法的最后,需要对本次任务做出评价。我们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评价过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并能在今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的内容可以是:(1)样本类:学生的作业、作品等;(2)活动成果类: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手工制作、摄影作品、图画作品等;(3)评价类:自我小结、学习兴趣状况、英语各项技能变化状况、课堂表现(如朗读、回答问题、参与程度、合作程序、创新能力等)、课外活动等的评价等。(汤淑君,2006)
5、小结
任务型语言教学所追求的正是语言习得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即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从语言的使用方面看,任务型语言教学所采用的各种各样的任务,可以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任务型语言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因而值得推崇。
参考文献:
[1]nunan,d.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2]张志美.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2006:6.
[3]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4]longm.native-speaker/non-nativespeakerconversationinthesecondlanguageclassroom[a].incclarkeandjhandscombe(eds).pacificperspectivesonlanguageandteaching[m].washingtondc.1983.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教学模式
如何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的教学方式,这是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以“语言习得”为理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语言习得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何为任务型教学
课堂教学是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有组织、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去人们较多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不能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语法、句型,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以任务型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想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JaneWillis对task下的定义是:“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使用目的语来获得产出的活动。尽管对交际学习任务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但把任务作为课堂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3)任务的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
三、如何设计任务型课堂教学
Willis在她的专著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任务前(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
(1)分析(analysis)——学生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2)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篇5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16
一、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
任务型教学出自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关于“任务”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应用语言学家一般认为任务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1.意义是首要的;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执行的情况。要指出的是任务中的问题不是语言问题,但需要用语言来解决。学习和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
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性活动。”可见,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不是一般的、孤立的或可以任意组合的课内或课外的教学或学习活动,而是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务的形式为用口头的、书面的或综合的语言,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任务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语言,又可以发展学生本身,因此,任务本身也具有教育价值。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模式,即结构型、交际型和中间型。“结构型”教学任务强调任务执行中语言形式的运用,比如,完成某一任务时,一定要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结构。“交际型”教学任务则强调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认为符合真实自然情景的任务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获得大幅度的进步,任务不应该为某一特殊语言结构而设计,实施任务不应该强调规范,变成语言结构的表演,真实世界的需要应该成为任务设计的驱动,从而以互动的方式推进语言习得的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中间型”教学任务则既重视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也强调要通过任务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照顾到语言形式的练习,以增加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机会。为此,必须求得任务的真实性和任务的教育性的统一。
上述三种不同的“任务型”教学设计各有侧重,但当前国外实践与研究证明较好的是第三种。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国情,我们采取的模式也应该不同程度的近似于第三种,因为这种模式既强调了语言形式,又注重了它的意义与功能,把语言的用法和用途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对我国当前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补充。
三、“任务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要贴近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既要有适当的难度系数又要有可操作性。任务型教学活动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根据任务的性质,任务一般被分为静态任务、动态任务和抽象任务。静态任务只涉及视觉的信息,用于单项的弥补信息差,如向别人描述简单的事物等。动态任务涉及信息因素的变化,比如描述车祸、讲故事等。抽象任务涉及非语境化的信息因素,比如发表一种观点意见等。
2.由于缺少理想的语言环境,实施任务型教学要兼顾意义与形式。既要注意任务的真实性、生活兴和趣味性,又要有意识地为某些语言结构的使用提供机会,做到有些语言结构是可选择的,有的选择是唯一的,以此促进语言学习者语言信息的吸收、消化,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图式,实现他们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
3.“任务型”教学应包括任务前、任务实施和任务后的反思。任务前语言和内容的准备;执行任务中对出现的错误应该进行适当记录,虽不必当场一一纠正,但事后要进行反思。因为学习者在运用语言中出现的错误反应其语言习得的进展程度,显示知识建构的过程特点,暴露其认知图式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觉察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完成任务后要进行评估,要发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评估,使他们成为主体,从任务的设计、执行到结果进行正反总结;对任务中有较强语用功能的语言结构,要适当进行演绎。
4.推进新课程体系,实施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泾渭分明,实行一刀切。从认知角度看,各种教学理论归根到底是对不同教学实践的归纳总结和范畴化。由于所有的范畴都是模糊的,他们的边界是不明确的,因此范畴之间相互交叉。我们强调任务型教学法,并不是说全部抛弃其他教学方法。从一种教学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方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早已进入到飞机与火车的时代,但自行车与三轮车仍然存在;同样电子信息和微波通信没有宣布有线通信立即完全的退出历史舞台。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个过程的连续体。在很多教学环节上,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采取不同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篇6
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基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外语教育改革的发展,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交际任务型教学法是继翻译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以后20世纪80年展出来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一直备受国内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明确规定教师要“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说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
那么何谓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那些优势和特点?任务型教学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作为外语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和理解这些问题,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进而最大化地实现外语课堂教学目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来达到对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不仅吸纳了建构主义理论,同时也接受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更集中体现了当代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是通过“同化”和“顺化”不断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另一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是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交互合作性和建构性,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并且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构建过程,也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而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意义学习,即让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即“做中学”。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接触、面对社会实际问题,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在寻求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中,让学习具有意义和价值。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将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和学术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设计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只有弱化了教师权威的教学,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情境扮演和真实交际问题解决之中,而且会使学生乐于通过小组和同伴学习形式进行学习,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意义学习的效果。而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的概念就是“用语言做事”,让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解决真实交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3.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即为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习得称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第二语言习得。通过对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引起较大的反响。Krashen认为目的语的“内化”应以“输入”为前提,否则“内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概念。根据输入理论,只要第二语言习得者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能成功地习得语言。1992年,Long又提出让语言输入变得可以理解的另一条途径――互动协商。即当学习者在学习中对输入的内容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时,可以通过交际双方的语言或非语言的反馈进行相互调整、修饰和协商,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输入的语言素材。根据此理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在做中学。
在输入理论之后,Swain又提出了著名的输出理论。Swain认为语言学了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以外,学习者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即目的语输出的机会,才能实现语言习得。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让输入的目的语应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从而激活学习者的动机和参与意识,通过课堂的师生、生生的交际互动和意义协商对目的语输入进行简化和理解,内化到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之中。其次,任务的设计也要关注目的语的输出。在任务型教学的不同阶段,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意义关注,或通过发现和归纳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的语言准确性和复杂性的关注而让语言形式得以兼顾。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原则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首先,任务型语言教学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不仅仅是单个的语法结构,而是综合的语段运用能力,以此达到交际的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提倡开放的、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教师有责任提供丰富大量的材料输入,但事先并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呈现积极主动、合作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仍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有所改变,身为学习任务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也应与学生一起学习或向学生学习。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技能。在评价上任务型语言教学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评价、以及以人为本的全面评价。
总之,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培养学习者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任务型语言教学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互动交际原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原则,学习过程性原则,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原则,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使用相关性原则。上述各个原则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的协调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了“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与传统的3P教学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传统语言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而忽视语言的功能。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用语言做事情,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既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更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因为只有实现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学生才有可能完成任务。
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涉及多种学习活动、多种知识与技能、多种学习方式,因而它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色彩的真实语言。
另外,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总之,任务型的语言教学在很多方面符合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同时有利于在切实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引入和倡导任务型教学对改变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部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进入了任务型教学的新阶段。
四、引进任务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或手段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受其制约。任务型教学是在国外二语教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途径,因此我们对任务型教学的借鉴应该是抓住其本质与合理内核,结合我国“国情、教情、生情”,合理取舍,而不应是形式上的盲目模仿。在引进和倡导任务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摒弃其他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第二,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合理取舍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与步骤。在任务的选择上,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增加可操作性。在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教师要勇于对教材实施改革,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习方式上,必须打破传统的做法,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和使用语言,做到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在角色的选择上,教师要努力适应身份变化,争做出色的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务必使任务向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开放,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测试与评估上,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第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因此外语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合理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最新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殷勤.现代外语教学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