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范例(3篇)

时间: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范文篇1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实施的教育,可以说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不仅仅与婴儿教育相衔接,而且与之后的初等教育相衔接,是一个人教育发展的重要而且特殊的阶段。所以,我们要对这一阶段孩子的智力开发进行不断的研究。

在幼儿教育的智力开发中,幼儿园的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主要奋斗目标。所以,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我们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智力的开发,完成幼儿园教育在智力开发中的使命。

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之一就是提高孩子的形象思维。我们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两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随着科技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逻辑思维的开发比较充分,所以从幼儿开始,我们要从小进行形象思维的开发,这样就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要使用一些道具,来和孩子一起学习,引起孩子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中,逻辑思维的开发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幼儿教育中简单的数学练习和逻辑性较强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成长。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各种游戏的开展和进行。

记忆力永远是考察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对于在幼儿阶段来说,所以,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十分必要,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

许多天才总是具有超强的观察力,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教育汇中,我们可以通过实物的观察和教孩子画画,来锻炼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所以,对于幼儿园来说,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该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不要单纯的从一方面来培养,也不能从单方面就否定孩子。

1.指导孩子发挥想象

2.培养孩子的兴趣

四、早期智力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出现的主要问题

2.应采取的措施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家长和幼儿园都应该以孩子为本,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希望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可以得到很好地发展,不仅仅对于早期智力的开发,而且对于以后孩子的发展都会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我们早期智力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了有助于孩子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这将是我们幼儿教育开发最大的成功。

[1]陈进隆.《创造孩子生命中的彩虹》.浙江教育出版社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范文

一、科学课,要有实证意识

科学求真,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科学课上,要关注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什么是实证呢?实证,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证据以及作出的解释、结论都要以事实为依据,是真实的,经得起反复论证的。让孩子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也就是实证意识。

这节科学课,实证的意识其实是贯穿始终的。比如:讨论生活中一些行为是否有用电安全隐患,摒弃了教材上的卡通图片,转而提供实景的照片:衣服晾在电线上、电线密集区放风筝等,而且还链接了一个新闻网页,报道少年电线下垂钓触电身亡的案例。这些实景图片昭示了这些行为的真实性,使课堂的讨论更有现实意义,更有警示作用。

再比如本节课中材料的设置,也在为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营造氛围。铁尺特意准备了不同的类型:5把无油漆涂层的,2把有油漆图层的,其中一把是全新的、油漆涂层完全覆盖的,另一把是用旧的,油漆涂层有剥落的。这样的设置在课上制造了小小的风波:实验前大家都预测铁尺能导电,大部分小组检测结果也都印证了这一点,有一个小组检测结果“异常”了,男孩带着不确定的口吻向大家汇报:我们的铁尺不导电。我想,能够大胆说出不同声音的同学,这首先就值得肯定与鼓励,如实汇报和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这就是实证。这个矛盾呈现上来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思考:为什么它不导电呢?“它不是铁的!”有可能吧,检测是不是铁只要用磁铁。我在课前特意准备了磁铁,现场实验,尺子能被磁铁吸引,看来是铁的。“它外面有油漆”,油漆会导致铁尺不导电吗?怎么证明?在铁尺已经剥落掉油漆的部位检测一下,灯果然亮了,终于找到原因了,是油漆制造了迷局。回顾整个过程,从聚焦异常现象到分析原因再到证实想法,一切都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来证明,这就是实证。对于这几位同学来说,勇于提出一个不同于大伙儿的做法或想法,并因此而让大家认识到一种新的绝缘材料,这种认识上或者说是知识上的收获,也能看成是对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褒奖,他们的内心,也一定会因刚才的表现而自豪。

二、科学课,要符合逻辑

科学教学主要是科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相对于其它课程,科学课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更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们引导孩子对客观事物观察与感知,判断和推理,概括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以,科学探究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取证态度与取证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课,要符合逻辑。

这节课上,前后探究环节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对物体导电性能检测的研究是有梯度的,先用简单电路检测,它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路的通和断,从而理解材料是否容易导电,用它能检测出金属、铅笔芯的导电性能良好,但是检测人体、水等物体,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体和水电阻太大导致电路中电流太弱,所以是无法观测到指示灯亮的。那人体到底是不是导体?于是出示第二套检测器:验电球,这是一个比较精密的仪器,电路精细而复杂,内含电流放大器,微小的电流也能被检测出来,所以用它能很方便检测出人体、水以及泥土等等的导电性。那么解决了这个关于人体和水的认识上的矛盾,物体导电性能的研究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呢?不行,因为这不符合逻辑。水和人体是第一套检测器检测出的“绝缘体”大类中的一部分,既然验电球能否定之前对它俩的检测结果,那么“绝缘体”类中的其余物品:小木棒、塑料、橡胶等材料的检测是不是也应该用验电球重新检测?应该要重新检测的!尽管学生对它们绝缘体的属性并没有怀疑,尽管重新检测之后结果还是没变,重复检测是追求逻辑严密的过程:一个群体中的部分在新条件下属性发生改变,其余部分当然也有可能发生改变。我们不能保证现在的检测结果在今后其它更精密的仪器检测下不会出现偏差,但是本节课做出的结论应该是要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的。

另一方面,课堂上的思维走向是符合逻辑的。导体和绝缘体会在一定的环境下转变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上是设置了一系列思维依托点的:教学的开始,预设了学生对种植在花盆中的红豆杉植物枝条的检测,用第一套检测器测试,枝条不导电;用第二套检测器测试,植物枝条竟然导电了,这一点是让学生惊奇的。有了这个经验,在后来用验电球再次测试牙签前,预测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想法:有孩子认为牙签和枝条都是木头,应该会导电;有孩子分析枝条导电是因为内含水分,牙签是干燥的,所以牙签不会导电。谁预测的准确呢?测试,结果:不导电。为什么会这样?课堂的分析逐渐倾向于了“水使木头由绝缘体变成导体”。怎么证明呢?把牙签弄潮湿,再来检测一下。好,实验,测试,果然潮湿的木头变成导体了。回顾整个过程,学习活动在比较、分析、预测、推理、判断中前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科学课,要认识生活

如果说科学的目的就是认识世界,那么反过来,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就能用它们去更准确地认识生活中的物和事,这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科学的乐趣,也能体会到拥有知识的小小成就感。

电路器材、家用电器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些物品在制作时各部分分别采用什么材料、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器材使用时必须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学生之前或许很少会考虑,而这恰恰是很重要的,因为涉及到用电安全的问题。再比如平常人们的一些错误行为:把湿衣服晾在电线上,高压线下垂钓、湿抹布擦拭工作中的电器等等,这些行为有哪些安全隐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么做?相信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后,我们的孩子不会轻易犯下这些用电错误,远离用电误区。在课的结尾处,展望人类在材料导电性能领域的研究,采用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介绍和认识超导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用超导的力量托起一座座山峰,虽然是虚幻的,但实际上这就是科学家在苦苦追寻的常温超导情形。科幻片中的元素,看上去都那么不可思议,其实是寄托了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无限期待,其中的人、事、物往往都有着强烈的科学依据。所以对待周围的事和物,哪怕是科幻片,也要习惯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样能让我们对事物能有更多科学的理解。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范文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出版的题集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多维解读

“9岁小孩纠错名题”让谁脸红?

一个天真稚嫩的9岁小孩,了被出版社沿用5年的标准答案,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小孩的数学天赋表示钦佩,另一方面则让人替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感到脸红、害臊,甚至有些无地自容。一道被奉为经典的奥数名题,如果不是9岁男孩爱动脑筋,发现原答案是错误的,真不知还会沿用多少年。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到底误了多少子弟?那些编书、出书者,责任感和良知到哪里去了?无疑,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关键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某些教材编写者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却总是脱离实际,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编书者的“粗心大意”,出版社也往往把关不严,任“问题教材”轻易进入孩子的书包。也难怪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常会出现连大教授们都被难倒的偏题、怪题。这种自作聪明编出来的教材,肯定会误人子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事业。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当下有些教材为什么会错误百出,却久久得不到纠错,是该到深究原因并坚决加以整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又遑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新闻出来后,我们谈的不是“低龄奥数”的问题,而是“质疑精神”。在很多地方,对于奥数的问题说来说去,推崇的人在学,抵制的人私下里悄悄也在学,而对于所谓的“质疑精神”有关注过吗?回头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提出过质疑,但却被自己用看到的“标准答案”驳回呢?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是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在于通过质疑启动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当然,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根据地问,培养孩子的最终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质疑,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应该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时评佳作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解题背后的逻辑

文/程彦暄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改正自己的答案,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曾作为两届奥赛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解题背后的正确逻辑。

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学生掌握得越熟练,就会错得越离谱。古人言,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不允许旁逸斜出,封闭的课堂使得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大败于秦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他是“神童”,也非因其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由于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等。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带来的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摘自“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