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理疗治疗腰肌劳损范例(3篇)

时间:

理疗治疗腰肌劳损范文

1腰肌劳损的分类

腰肌劳损可以分为急性腰肌劳损与慢性腰肌劳损,其因为发病原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急性腰肌劳损多是因为猛力冲击造成韧带损伤或者负重过大造成肌肉的强力收缩引起肌纤维出现断裂,这些急性的伤患主要发生在腰骶、髋关节或者腰部两侧的骶棘肌。急性腰肌劳损由于多是因为过力扭转而产生,患者即刻出现腰部剧烈疼痛的症状,身体活动受阻,不仅坐卧、翻身出现不便,严重者甚至不能起床,深呼吸或者咳嗽都会加剧疼痛感。部分患者在扭伤后1到2天才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且逐渐加剧。

2中医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方法

中医推拿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首先是“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其次是“推”,即采用具体的推拿手法。最后是“嘱”,即医生对患者进行注意事项的嘱咐,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1“问”。医生应当首先询问患者的腰痛的病史。询问患者腰部是否受过任何形式的外伤,询问其是否需要长期在特殊环境中劳作,观察期坐姿进而询问其是否有不良的睡姿。在此基础上,问清患者疼痛的临床表现,如具置、在天气变化或者剧烈劳动后的加重或者减轻的情况。观察患者的活动功能以及体态有无明显变化,检查其骶棘肌是否出现条状。按压患者腰部判断其有无特殊的压痛点。通过以上方法,排除与腰肌劳损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的其他病症如腰椎结核、陈旧性腰椎骨折等等。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才能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推拿疗法。

2.2“推”。推拿疗法的治疗目的在于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医生应选取患者的腰部关键穴位如大肠俞、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承山等等。首先让患者处于俯卧,医生根据“轻-重-轻”的手法温和地按揉患者腰部,进行由上及下的放松腰背肌肉,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用掌根在患者的疼痛处按揉2分钟。其次,医生应当用双手的拇指,按照腰部两侧穴位的顺序,依次点揉患者的三焦俞、肾俞等穴位,以患者有酸胀感为止。然后,使患者保持左侧卧位,医生此生应当一只手置于患者肩部,一只手置于其臀部,将其腰部进行最大程度的旋转,进而双手同时用力反方向扳动患者腰部。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动作果断、力道平稳,两手的动作应当协调一致,此外还要注意扳动患者腰部时应当注意把握合理的幅度,不能超过人体生理极限。接下来让患者保持右侧卧,进行相同的扳压手法。完成上述步骤后,用手掌虚拍腰部两侧的肌肉,使皮肤微红。最后,采用掌擦法摩擦患者腰背两侧的膀胱经,使患者皮肤达到微热为度,进而用桑枝棒对患者的腰骶部进行拍击达1-2分钟,治疗结束。

2.3“嘱”。最后,医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特点,对患者进行保护措施以及锻炼方法的恰当指导。医生应当嘱咐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对腰部采取特殊的保暖措施。还应当嘱咐患者注意不能进行强度过大的劳动,可以适当活动腰部肌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分牵扯已受损肌肉。最后,医生还应当提醒患者注意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有意识改变错误的睡姿,以巩固推拿疗效、尽快恢复健康。只有医生与患者紧密配合,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疗效。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当给与患者热心、耐心的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彻底治愈腰肌劳损、改善腰部酸痛的根本解决之道。

3推拿结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腰肌劳损

中医推拿对于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显著,若辅以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如火罐、针刺、中药等则能更好的缓解腰部不适感、治疗腰肌劳损。

推拿结合拔火罐的方法,可以对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拔火罐不仅可以去湿通络、温经散寒,还能刺激神经、调解神经体液功能。这是因为火罐的热量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血流量,这对于机体组织的代谢功能、免疫能力都很有帮助。拔火罐可以使腰部受损部位更快康复,与推拿法相结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针刺也是常见的辅助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具有祛瘀活络、止痛通气的作用,结合推拿的松解手法如牵拉、按揉等,可以有效的是粘连得腰肌筋膜分离开来,以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即为其具有显著疗效的根本原因。

除了火罐、针刺之外,在推拿后服用中药也是常见的辅助疗法之一。中药具有从内部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通经疏络、活血化瘀、止痛通气的作用,加之推拿疗法的筋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4结语

中医推拿法治疗腰肌劳损,采用“问”、“推”、“嘱”三步法,可以很好的缓解患者腰部酸痛、肿胀等不适感,改善患者腰部的活动能力。其不仅对患者无明显的副作用,治疗成本也较低,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推拿法结合火罐、针刺、中药等多种方法,对于治疗腰肌劳损的效果更为显著。医生应积极探究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以更好的服务于腰肌劳损患者。

参考文献

[1]程延清.论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各类腰痛的体会[J].中医中药,2010(09)

理疗治疗腰肌劳损范文篇2

关键词腰肌劳损电针后溪合谷穴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8-0033-02

腰肌劳损是指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进行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劳损、或因寒湿侵袭腰部,造成腰部韧带、筋膜、肌肉的慢性劳损。临床上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为主[1]。笔者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对电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验证,并与药物组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象均来源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市长宁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所属卫生站点的门诊患者,参照上海市卫生局制订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1],随机选择2011年1~3月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40例,采用简单数字随机表法,等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表1)。

1.2诊断标准

依据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有关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1)好发于有重体力劳动史的中老年患者、急性腰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伴有长期腰痛史;2)一侧或二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动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3)一侧或二测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梳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要韧带、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索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5)X线、CT或MRI检查无异常改变或呈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

1.3方法

1.3.1电针组

依据国际穴位定位标准取后溪、合谷穴:1)用75.00%的酒精棉球进行常规消毒;2)取0.30mm×40.00mm的不锈钢毫针,后溪穴采用夹持法进针直刺,针尖朝合谷穴方向,深度为4.00cm(1.2寸);合谷穴采用爪切进针法直刺,深度为4.00cm;3)施以小幅度的提插补泻手法,每次每穴持续刺激1min,针感要求局部酸胀并扩散至整个手部;4)连接HAN’sAcupointNerveStimulator穴位神经刺激仪,连续波,频率为40.00HZ,电流强度2.00mA;5)治疗时间:留针持续刺激为20.0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2]。

1.3.2药物组

美洛昔康(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392号)每片7.5mg,每日1片,午饭后用水或流质吞服,连服10d后观察疗效。

1.4疗效标准

依据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的有关腰肌劳损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评估:治愈:腰痛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痛基本消失,劳累后略有酸胀不适,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未愈:腰痛无明显缓解,腰部活动仍有障碍。

近期疗效判定在2周(1个疗程)后即刻完成;远期疗效判定采用书信随访的方法,每月随访1次,共12次,记录症状及体征。

2结果

电针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6.67%,远期总有效率为91.07%;药物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8.33%,远期总有效率为74.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腰肌劳损的相应病名,依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之归属于“痹证”,“腰痛”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腰肌劳损多为腰骶背肌肉和筋膜的慢性损伤。由于腰部负担过重,腰肌力量不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肌肉、韧带、筋膜损伤,局部渗液或出血,产生纤维性变,黏连和挛缩,形成肌筋膜炎等,使组织中的神经末梢遭受病变的刺激压迫或破坏,引起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骶部疼痛[3-5]。

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肌劳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文献记载。后溪穴出于《灵枢・本输》,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难经》曰“俞主体重节痛”,《针灸大成・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载:“体重节痛刺后溪(俞)”;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可疏通督脉经气,故有通经活络止痛之效[1]。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又为流注关系,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后溪对督脉及太阳经脉所行部位疼痛均有较好疗效。此外,刺入后溪穴后的针尖方向透向合谷穴,而合谷穴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又为全身镇痛之要穴,后溪透合谷,针身在皮肉之下直透精灵与威灵(即腰痛穴)的区域,从客观上起到了一针多穴的作用,使腰肌劳损之症,应手而愈。

本研究立足于社区,运用电针这一“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方法,来治疗腰肌劳损。并且采用了随机、对照、多中心等研究方法,对电针后溪、合谷穴进行近远期疗效统计并且与药物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针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提示电针组的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2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61.

[2]吴耀持,张必萌,汪崇淼,等.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3-5.

[3]LawrenceM,TierneyJr,StephenJ,etal.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3.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27.

理疗治疗腰肌劳损范文

【关键词】腰三横突综合征;超短波;手法;负压放血

腰三横突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以青壮年多发,缘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慢性劳损,而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腱痉挛等病理改变。自2007年至今,我们采用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联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112例,治疗一疗程(1周),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年龄25―50岁。病程1周至2年。慢性劳损86例,急性损伤26例。X线示腰椎无异常表现62例,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29例,腰椎弯21例。

1.2诊断标准:⑴有长期慢性劳损史或急性腰损伤。⑵患者疼痛多表现为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有时可向大腿后侧扩散(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部活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⑶检查有患侧竖脊肌痉挛,竖脊肌外缘腰三横突尖端有明显局限性压痛。早期臀肌丰满,内肌痉挛;重者,晚期可见臀肌痉挛,臀中肌可触及索条状物,有压痛。⑷X线示腰椎可无异常表现,有时可见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或弯。

1.3治疗方法

1.3.1超短波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选适当电极,电极板与人体之间用干燥毛巾作衬垫,采用腰腹对置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厚度。热量采用2-3级,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7次为一疗程。

1.3.2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滚法、按法、弹拨等手法作用于脊椎两侧的竖脊肌,臀部及大腿后侧,并且以揉法松解腰部肌群以及臀部及大腿部肌肉以消除手法造成的不适感。接着患者仰卧位,医者将患者患侧髋,膝关节屈曲90,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各旋转摇髋关节10次。最后辅助患者蹬腿10次。隔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

1.3.3负压放血:以三棱针点刺患侧腰三横突尖部,然后在点刺处配合拔火罐5-8分钟,形成负压放血,即腰三横突点刺处微微出血。一周两次。两次为一疗程。

2治疗结果

2.1疗效观察:⑴优: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⑵良: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或劳累后偶有酸胀。⑶有效:腰部疼痛症状与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腰部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2结果112例患者经过1疗程(1周)治疗,其中优77例,占68.8%,良29例,占25.9%,好转5例,占4.5%,无效1例,占0.9%。总优良率为94.6%。

3讨论

第三腰椎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最长,横突是腰方肌和腰肌的起点,并且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于腰三横突之上。当腰部用力或腰腹部肌肉弹力收缩时,特别是用力不平衡时,一侧椎旁肌收缩,由于杠杆作用,必然引起对侧横突上翘,易使各肌附于腰三横突的附着点撕裂致伤,从而产生腰三横突尖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出现出血、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久而久之,在腰三横突尖端周围出现纤维化,形成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膜挛缩,可引起神经、血管束卡压,出现下腰痛或腰臀部疼痛。[1]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超短波治疗通过产生高频电场加快腰三横突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病灶区的瘀滞状态,同时加速带走局部废物、致炎及引起疼痛的物质。高频电场通过热效应还可以降低组织兴奋性,松解瘢痕粘连,促进渗出物吸收,以及加快局部组织修复,从而抑制无菌性炎症。[2]

临床实践证明,手法治疗能直接舒缓竖脊肌和臀肌的痉挛,松解臀中肌可触及的索条状物,剥离腰三横突之瘢痕粘连,理顺腰、臀、腿部肌肉,解除痉挛,达到缓解疼痛之目的。

负压放血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点刺腰三横突尖部结合拔火罐的方法,此法通过局部放血,一方面释放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另一方面此法通过负压放血,能调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通过改善微循环,可以阻止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炎症的恢复。从而达到祛瘀生新,舒经活络的目的。

综上述,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安全可靠的特点,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行之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韦贵康主编.中医筋伤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