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例(3篇)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
海洋污染是当今国际社会面http://临的一大难题。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排放入海,包括人类有意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海上或沿海操作性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废弃物。其中人类有意向海洋倾倒废弃物,包括岸上废污水及其他废物向海洋排放、船舶向海洋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海洋勘探开发中的废弃物向海洋倾倒等。占据了海洋污染的绝大部分比例,严重的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海洋环境的质量。因此,通过国际法律制度控制人类有意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是当前防止海洋污染的关键所在。
1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主要国际文件及其特点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社会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协定——《国际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公约》至今,为了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有不少全球性、区域性公约和双边合作协定被制定,这其中关于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主要国际文件包括:
(1)《国际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公约》
1954年4月在伦敦制定了《国际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公约》(以下简称《1954年油污公约》)。公约确定了船舶故意排放油类和油性混合物的海区,建立了禁止倾废的特别区域,制定了油轮排放油类或油质混合物的标准。
(2)《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简称《1972年伦敦公约》是1972年在伦敦制定的,是第一个全球性的控制废物海洋倾倒的公约。www.133229.COM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在海上任意地处置易于对人类健康造成公害,危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破坏舒适环境或干扰其他合法利用海洋的废物。该公约适用于公海和领海利用船舶或飞机等处置废弃物的控制,不包括事故和正常操作处置的废弃物。
(3)《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及《1978年议定书》,简称《73/78船舶妨污公约》是目前国际社会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国际公约。
(4)《巴黎陆源污染公约》和《保护海洋环境免于陆源污染的蒙特利尔方针》
《巴黎陆源污染公约》将陆源污染源分为三类,分类标准时各种物质的毒性、持久性及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并且建立了巴黎临时委员会来督促公约的顺利贯彻执行,要求各缔约国对禁排及限排物质提供情报。《巴黎陆源污染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北海区域,随着全球海洋防污形势的进展,联合国环境署行政处设立了临时专家工作组,召开了三次会议,1985年4月,形成了《保护海洋环境免于陆源污染的蒙特利尔方针》。
(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82年4月,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公约》),在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是迄今最综合、最全面、带有里程碑式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
(6)《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及防止污染管理规则》
简称国际安全管理规则,习惯称为ism规则。是imo(国际海事组织)于1994年5月颁布的新的国际性法规,是就船舶安全营运及防止污染管理制定的国际标准。
(7)其他与海洋倾废有关的区域性条约
1)1972年地处大西洋及北海的西欧几个国家缔结的《防止由船舶及飞机投弃引起的海洋污染有关条约》是规定生活废弃物及产业废弃物的最初条约。
2)1974年在赫尔辛基通过的《保护波罗的海区域海洋环境》公约列举了危险物质,同时对这些危险物质区别对待,即一些物质是完全禁止向海洋排放的:一些物质可以在获得特别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向海洋倾倒。该公约还禁止船舶向波罗的海排放油类物质和废水,油类物质和废水必须被排放在符合附件四的陆上处理设施中。该公约1992年进行过一次修改,其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操作性。
2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国际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
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国际法律制度,自1954年第一个海洋油污公约的规定以来,随着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而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为预防、限制和减少倾倒废弃物污染海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目前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国际法律制度,还无法遏制所有的海洋倾废活动,海洋倾废污染状况仍在进一步恶化。除原来的海洋倾倒以外,目前新增的或以前有控制,但效果不明显的倾废活动,还包括海洋工程、大气源、海底采矿活动、海底处置、陆源污染、过去的倾废活动等,都是近期缔约国协商会议展开议论的热点。而目前签订的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协定或公约,都是从防止某一单一污染源开始的,所以,对海洋倾废进行统一的国际立法是海洋倾废的一个立法趋势。对此问题,国际上存在三种态度,其争
转贴于http://
议的焦点集中在:要么加强管理,发展标准,使伦敦倾废公约成为一个综合的、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公约:要么重新制定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包括陆源污染在内地国际公约。
(2)直接向海洋倾倒陆源废弃物的国际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被强化。长期以来,防止陆源污染的国际法律制度发展都比较缓慢,究其http://原因主要是:1)各国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和经济力量、技术力量的限制,对此方面的国际立法态度不够积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个问题反映十分敏感。并且考虑到国家主权问题,很多国家不愿接受国际方面的管辖;2)人们目前还普遍关注那些明显的环境损害现象,而很少关心潜在的环境损害。但陆源倾废污染由于其污染方式不同,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近二十年以来,国际上关于陆源废弃物的法律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效果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海洋倾废管理方面的国际立法还应该被加强。虽然目前已经出台很一些海洋倾废管理方面的国际立法,但随着国际海洋环境的日益变化,目前的国际立法不管是从立法的范围、立法的强度、立法的完善性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加强海洋倾废管理的国际立法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3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国际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的海洋倾废管理工作从1973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开始,到今天虽然已经制定了和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了初步的法律体系,但离国际法律制度对我国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国际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国际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法律制度,确保我国实施海洋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
目前国际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法律制度环境有利于我国实施海洋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我国应正确利用,为此,我国必须积极履行公约和区域相关条约义务。包括不断拓展与他国的协作,继续主动参与国际、区域海洋活动,提高我国应对国际海洋事物的能力,用和平方法解决各种海域争端;我国应利用大国政治外交优势,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尤其是我国周边区域的和平与稳定,确保我国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的良好环境。
(2)完善我国控制海洋倾废污染的法律制度
1)加强海洋倾废的统一立法制度。从实践来看,我国的海洋倾废立法还不能满足国际海洋倾废管理的需要,立法还比较简单、片面、笼统、缺乏操作性;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可在专属经济区内划定特定区域,实施特殊标准甚至特殊立法权,但我国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还是空白,我国务必尽快颁布这方面的立法,扩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管辖权,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2)加强我国海洋倾废的统一执法制度。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分散海上执法,执法部门分散,不但使各种设备难以发挥作用,也降低了海上执法的力度。所以,为了节省投资,提高社会功效和海洋倾废控制的有效实施,务必在海上执法力量的组建上,采用集中统一建设,综合实施执法活动的管理机制。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濒危海洋生物;保护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8位。但是,中国所受到的生物多样性威胁也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辽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我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记录在册的海洋生物有22561种,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强度,最近若干年来,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而且濒危物种数目明显变多,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一、濒危海洋生物所面临的威胁
1、海洋生物丧失了生存环境。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滩涂围垦、海洋工程、航道疏浚以及海岸工程等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而且还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丧失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例如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减少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上世纪纪70年代至今,全国的红树林湿地面积仍然在持续下降。在它的生态系统中,最少包括55种的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共计有96种、浮游动物达到了26种、底栖动物300多种、昆虫142种、哺乳动物10种、爬行动物7种。这些红树林面临着濒危境况,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恶果,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都会失去生存环境,导致了种群消失以及灭绝。
2、过度捕捞导致的恶果。眼下,在海洋上的捕捞船只数量大幅度增加,捕捞手段更加先进,多种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或者枯竭,多种鱼类根本无法形成渔汛。例如,我国东海渔场曾经富产的大、小黄花鱼、带鱼以及墨鱼都很难发展,面临着绝迹的境况。此外,浪费性的捕捞活动以及渔获副产物都误捕了大量的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与此同时,因为大量海洋生物的观赏价值很高,也能够作为收藏艺术品被珍藏起来,或营养价值非常丰富,成为了口中之物。因此,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人类无节制地捕捞、甚至是违法偷捕这些濒危海洋生物,这样可能会导致物种资源被严重地破坏,还可能会灭绝,红珊瑚、鹦鹉螺以及中国童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3、海洋环境污染的恶果。因为大量的海洋原油都泄漏到海洋中,海洋运输的污染以及排放懂啊海中的多种陆源污染物也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而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使得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4、外来物种的入侵。随着海洋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引入了大量的海水养殖品种,外来的海洋物种日益变多,这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失衡、很多物种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不均衡现象加剧,再加上很多外来海洋生态物种会(例如美国的大米草)严重排挤其他相似的物种,影响甚至威胁了本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其次,外来的海洋物种和当地物种不断地杂交或竞争,这样就会极大地改变或者影响既有生态系统中的遗传多样性,还可以导致本土种群绝迹。
二、中国保护濒危海洋生物的措施
1、中国的保护法律及保护行动。我国向来非常注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护海洋濒危生物的相关事宜,而且还主动参加到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去。中国先后签署和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伴随着我国不断完善和健全海洋濒危生物法律,沿海各个省市先后颁布了本地区的法律法规,加大了保护海洋濒危生物的力度和范围。而且,我国还编制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诸多行动计划,而且部分行动规划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例如我国已经开始执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
2、中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我国要不断强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可以更好地保存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进而预防海洋生态的不断恶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区属于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有海洋特别保护区,还有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中国当前已经分别构建了30个和17处国家水平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而且还有60个地方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此外,我国还运用多种手段来保护红树林、人海河口、海湾、海岛、珊瑚礁以及滨海湿地等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建立了若干个海洋特别保护区,重点保护有影响的药用资源、水产资源以及濒危物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海洋濒危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降低人为活动的影响,重点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海洋濒危生物资源。
3、及时调整保护生物名录。当前,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资源情况来调整具体的重点保护生物名录。针对部分需要量较大但是又受到严重威胁的野生种群和物种,应该及时将它们划入到保护名单中去。例如,我国的刺参,栉孔扇贝,大牡蛎,石斑鱼,孔鳐,真鲷,胭脂鱼,金海燕等具有极强的医药价值,但是它们还没被列入红色名录以及保护物种名单。还有,部分野生物种具有国际范围的的生物多样性意义,而且还受到了威胁。此类濒危物种应该被列入保护名录之中,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
4、采用代用品和人工养殖品。对于濒危野生海洋生物来说,若是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就务必严格要求限制开发此类濒危物种,尤其是要制约和减少将濒危野生海洋生物当成特殊需要(观赏或者医疗)的审批手续。此外,还要进一步寻找此类濒危物种的代用品,且不断地宣传运用相关的代用品以及人工养殖品。可以运用人工养殖和栽培的方式来获取此类资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或者防止此类资源的进一步衰退。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濒危海洋野生药用生物进行组织培养、基因库、种质库建设以及细胞培养的深入研究,这样就可以便于人们未来可持续性地开发此类濒危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
5、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与监测。相关部门要将海洋保护区当成最好的科研实验室,这样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研究绝大多数海洋濒危物种、自然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种群、关键种与其他物种、还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相关单位要借助保护区来进行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以及监测,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海洋自然保护区中的海洋濒危生物的具体生存状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所保护的海洋濒危生物与海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制定和颁布海洋濒危生物的管理政策提供精准的数据库。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当前所设定的绝大部分海洋自然保护区旨在确保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以生态监测为主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三、结束语
当前,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要切实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大力保护海洋濒危海洋生物。不仅要普及海洋濒危生物知识,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享受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濒危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石油平台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我国海洋石油开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自20世纪50年代末海洋油气开发起步,到2010年石油天然气产量就首超5000吨。但海洋石油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石油平台生产过程中的原油泄漏更是造成了生态灾难。因此,人们应注重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尽力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做到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1海洋石油平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平台是石油开发的基本单元,也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化学添加剂、工程及设备废料、工业污水等;在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污染物的毒性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污水和垃圾中化学成分具有强氧化性,会对海中的鱼类、贝壳类、虾类等生物造成损害甚至死亡。海洋鸟类在食用污染区域内的生物之后,也会引起中毒死亡。二是污染物会破坏海洋的平衡,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易引发赤潮,造成渔业资源的大量破坏。污染物中石油、污水会形成油膜,大量固体垃圾漂浮于海面,都会阻碍阳光射入海洋,使水温下降,破坏了海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这也就破坏了光合作用的客观条件,污染物的降解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然而海水复氧的主要途径大气溶氧又被油膜阻碍,直接导致海水的缺氧,进而影响海洋植物的生长。
2海洋石油平台污染物产生的原因
2.1员工环保意识需提高
人是环境保护管理中的核心因素。海洋石油平台对员工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和教育不够,员工的环保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和偷懒心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注重生产安全、忽视环境保护的思想。许多员工对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内容不熟悉,甚至也意识不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的员工为躲避监管部门检查,采取白天不倒,晚上倾倒平台垃圾的做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2.2监管制度需健全
在海洋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监管机构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为海洋环境的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通过对比康菲渤海湾漏油和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处理,也暴露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制度方面的缺失。海洋石油平台作为被监管单位,应该在严格遵守我国海洋环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石油开发。但是部分石油平台以经济效益为先,认为只是被政府监管方,没有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导致内部环保工作的遗漏。还有部分石油平台以为离陆地较远,执法部门取证难,就肆意排放污水和垃圾。
2.3设备设施需完善
海洋石油开发中,因部分平台投产较早,生产设施技术水平较低,管线流程腐蚀也较严重。在生产过程中就易发生事故,设备异常停机,流程突然刺漏,导致非正常的石油、污水泄漏。部分石油平台没有污水、垃圾的处理设备,也没有污水、垃圾的收集装置。所以就有部分石油钻井平台钻井液的超标排放,钻屑的随意处理,部分石油平台压载舱水、机舱污水、生活污水的违规排放及各类生产、生活垃圾直接倾入大海,造成环境污染。
3海洋平台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加强员工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海洋石油平台污染事故部分是因为员工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及责任心所致。因而必须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工作,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污染海洋的危害性,彻底改变观念。海洋石油平台可利用板报、演讲、座谈、专题讲座、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地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知识和法规,提高广大员工的环保素质。培训教育还应注重对海洋平台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让他们通过学习各项环保法规和国内外先进环保业务知识,提高海洋环保管理能力,督导海洋平台在石油生产中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制度,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3.2健全环保管理制度,约束环境污染行为
制度是行为的依据,组织落实是执行的保证。我国为贯彻执行海洋环保法,陆续出台了较为详细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形成了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形式,也使海洋环保保护执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海洋石油平台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平台的环境保护制度。平台的环境保护制度应作为员工培训的内容之一,还应有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以及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制度的管理,让员工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掌握对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技能,同时也加强从平台层面对污染环境行为的约束,减少人员主动污染环境现象的发生。
3.3严格海洋平台环境评价,加大污染处理设施的投入
在进行海洋石油平台搭建和弃置时,应该对海洋做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研究,测定水系统的走向,开采区周围的海洋动植物的分布、生长、生命周期以及繁殖和新陈代谢情况。评价开采区会给生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油气泄漏带来的水系统质量的变化以及油气在水体中遗留的时间、破坏力和危害;还应当评价由于水的流向和物理运动所可能带来的对油气开发区附近的地区和国家利益的危害。另外石油平台应加大对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投入,对投产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的污染物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石油平台必须配备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设备。石油平台的处理设备还必须经政府相关部门检验后,才能投入使用,检验不达标的石油平台不能进行油气生产。这样从硬件上达到对污染物的及时处理。石油平台还应配备一定的石油泄漏应急物资,在发生漏油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减少污染事故带来的损失。
在海洋石油开发的过程中,石油平台要有海洋环境保护为重的理念,在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制度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大对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投入,自觉地把自己正在海洋石油开发建设中的一切实践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度统一起来,实现石油开发效益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