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6篇)

时间: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篇1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误诊原因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34-02

对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56岁,患慢性支气管炎病程最短的8年、最长的32年。农村居民11例(84.6%),城镇居民2例(15.4%),临床表现见表1。

表1病例的一般资料

院外误诊11例,本院门诊误诊2例,误诊时间最短的15d,最长的9个月。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炎球菌肺炎6例,病毒感染性肺炎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支气管扩张各1例,否认有结核病史10例,有与结核病人较密切接触史3例。无一例接受过抗结核药物治疗。X线和CT胸片发现肺部浸润性肺结核影7例、空洞性肺结核影2例、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影3例、粟粒性肺结核影1例。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8例、胸液查抗酸杆菌阳性2例、PPD试验阳性10例。

1.2方法

详细全面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经X线正侧位胸片[1]、实验室作痰涂片和胸液查抗酸杆菌[2]PPD皮肤试验[3],3例送上级医院进行CT检查后,13例均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1,3]。按初治涂阳方案2H3R3Z3E3/4H3R3进行强化督导化疗[3],肺部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初治涂阳治疗2个月末查痰菌阳性1例,延长强化期治疗1个月,痰菌转阴,1例初治涂阳失败,给予复治涂阳2H3R3Z3S3E3/6H3R3E3和延长1个月复治强化治疗后痰菌阴性。

2结果

本组13例均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中,其中浸润性肺结核7例,空洞性肺结核2例,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3例,粟粒性肺结核1例。经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方案治疗结束,X线片复查肺部影像,除2例诊断为“净化空洞”[1],5例可见钙化影,6例肺结核病灶吸收消失,痰菌转阴,13例肺结核病全部治愈。随访12例(1例外迁未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稳定,肺结核病无一例复发,效果满意。

3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由于忽视有所而回升,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常使病情隐匿迁延不愈,且易漏诊、误诊[4],在基层医院尤为常见,初步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病复杂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或警惕性不高,是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年龄大病程长,呼吸道及全身免疫功能减退,为结核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感染),潜伏在机体的结核菌重新繁殖,引起渗出和细胞浸润、发热等。在接诊患者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由其他病菌感染肺部所致,忽视了结核菌感染之可能,亦未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易使病情贻误。②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大多临床症状不典型[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呼吸道合并症较多,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因抑制吞噬细胞使功能下降,T淋巴细胞的代谢、胶原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使结核菌感染的机会增加和易扩散,且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如本组发热症状的病例中,发热推移到午前4例,可能与已变异的结核菌毒力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使患者病后交感神经功能有所增强有关。1例粟粒性肺结核患者除发热外同时伴有昼夜出汗,可能与结核菌毒力太强有关。因此对结核病人不能过分强调午后低热和夜间盗汗。③忽视询问病史和查体基本功的重要性,而这在尚缺乏辅助检查设备时尤其重要。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结核时,由于成人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免疫力和过敏性,病灶多位于肺上部或肺尖段。当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锁骨上下、肩甲间区出现湿音,对抗生素疗效差,音持续性不消失时应想到并发肺结核的可能。本组2例典型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被漏诊、误诊就是例证,若注重询问病史和查体,误诊即可避免。④使用和利用辅助检查项目和结果不恰当、不科学。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除应定期监测肺功能变化外,还应进行肺部X线检查和定期复查,必要时作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早发现结核病等肺部病变。

WHO提倡凡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2个月以上的患者,应查痰结核菌[3],而不应满足于普通血常规检查。

本组13例居然无1例作痰涂片查抗酸杆菌检查。4例作胸透而未作胸片检查,5例查血常规未查痰抗酸杆菌而误诊。

总之,对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合并肺结核的认识不足和放松警惕,缺乏详细全面询问病史、忽视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恰当认真的物理检查,偏信个别报告及数据,缺乏综合分析[6],形而上学地诊断病例都是造成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在设备、技术较差的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疑难、可疑病例后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或复查,亦是减少漏诊、误诊的良策之一。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52.

[2]白莉,钱频,钱桂生.胸腔积液48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的内科杂志,2002,22(5):289-290.

[3]王承德.结核病防治[M].北京:中国协会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5-96,172-174,262-264.

[4]刘士达,陈起航.胸部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8-81.

[5]徐作军.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相似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4):297-300.

[6]焦安国,肖长生,薛复洲.结核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4-83.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篇2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布地奈德溶液;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10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导致的一种婴儿时期(尤其是2~8个月婴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1],以持续严重的喘息状态为主要表现,并且是呼吸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诱因[2]。雾化吸入治疗可提高婴幼儿耐受性,易于接受,成为临床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方式,但是临床雾化方案并未达成统一。本文研究采用可比特联合激素治疗与联合布地奈德溶液的疗效差异,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儿科住院的7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毛细血管炎西医

诊断标准[3];年龄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对照组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1.25ml可比特[LaboratoireUnither(法国),批准文号:H20120544,产品编号:C1420071305]+5mg地塞米松+2ml生理盐水,b.i.d.;观察组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1.0ml布地奈德溶液(澳大利亚阿斯利康AstraZenecaPtyLtd,注册证号:H20090903)+1.25ml可比特,b.i.d.。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患儿精神、饮食正常,支气管炎相关临床症状消失,X线检查提示炎症全部吸收;有效:患儿精神、饮食可,支气管炎相关临床症状缓解,X线检查提示炎症部分吸收;无效: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观察患儿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及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6%高于对照组68.6%(P

2.2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患者相关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为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的特殊性肺炎,由于结构特殊,全部由平滑肌组成,再者婴儿气道狭窄,容易受炎性反应刺激导致痉挛,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因分泌物的排泄障碍可导致婴幼儿喘息、憋闷,肺循环功能发生障碍。雾化吸入治疗为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首选方法,可使药物转化为气溶胶,充分发挥药效,同时幼儿有一定依从性,便于实施。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成为临床常用雾化吸入方法,但高效、安全的药物选择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难题。

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主要成分为异丙托溴铵与沙丁胺醇,均为高效药物。沙丁胺醇可通过激动支气管β2受体,舒张平滑肌,发挥解痉作用,并且对心脏的刺激小,安全性高;异丙托溴铵作用于大中气道的胆碱能M受体,减少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发挥平喘效果。激素的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其中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糖皮质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性较高,可通过基因转录功能发挥对炎症因子水平的抑制作用,有效发挥抗炎效果。与地塞米松相比,该药可更为有效的减少黏膜水肿,降低呼吸道阻力。药效作用时间长,易于经肝脏代谢,全身不良反应较轻。本文研究显示,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雾化方案可提高有效率,并且降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发生率,缩短症状恢复时间,临床疗效满意,与杨义琼等[5]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可比特联合布地奈德溶液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疗效更为满意,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可有效改善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刘京涛,乔波涛,马春英,等.高渗盐水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临床儿科杂志,2013,31(5):440-442.

[2]杨俊.热毒宁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药学报,2015,2(4):101-103.

[3]胡亚美,江截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

[4]魏然,范春华.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当代医学,2012,18(10):140-142.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篇3

[关键词]化疗;电子支气管镜;肺癌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120-02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

肺癌的治疗目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由于其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行为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肺癌一旦确诊,以中晚期为主(占70%~80%),往往意味着不能根治,治疗的目的以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为主。中央型肺癌因肿瘤阻塞气道致呼吸困难,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易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且常规治疗效果差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因为疼痛、呼吸困难、失去手术机会及治疗效果欠佳等原因,很多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生存质量较低,而内科治疗疗效欠满意。笔者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化疗结合全身化疗作为晚期中央型肺癌姑息治疗的一种手段,从2006年1月~2007年10月治疗42例晚期中央型肺癌,取同期接受全身化疗的38例晚期中央型肺癌对照来评价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化疗结合全身化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0月本院住院的中央型肺癌患者80例,均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行支气管活检、刷检,病理确诊为晚期中央型肺癌,并属于管内型肺癌,导致气管、叶段支气管阻塞者。根据是否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化疗结合全身化疗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化疗结合全身化疗42例,对照组仅接受全身静脉化疗38例。治疗组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65.5(42~7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64.8(40~74)岁。症状有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治疗组痰中带血26例,发热15例;对照组痰中带血22例,发热12例。X线检查治疗组21例有不同程度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对照组18例有不同程度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病理诊断治疗组鳞癌33例(主支气管23例,叶支气管10例),小细胞未分化癌7例(主支气管2例,叶支气管5例),腺癌2例(叶支气管);对照组鳞癌28例(主支气管20例,叶支气管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8例(主支气管3例,叶支气管5例),腺癌2例(叶支气管)。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病例均选择日本OlympusBFlT-160电子支气管镜及配套附件,行电子支气管镜下的局部化疗。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禁水,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口服鲁米那60mg,鼻咽及口腔12A2%的利多卡因表面麻醉3次。行支气管镜观察支气管病变部位及程度,每次治疗前应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将NH-3K注射针经支气管镜活检通道送至病变处。在癌组织内注射顺铂10mg,每周1次,连续6次。全身化疗及对照组病例化疗根据病理类型采用不同方案:非小细胞肺癌采用GP方案:吉西他宾1000~1250mg/m2,静脉滴注,第一天,第八天;顺铂75~80mg/m2,静脉滴注。第一天。小细胞肺癌采用EP方案:足叶乙甙100mg/m2,静脉滴注,第一,二,三天;顺铂75~80mg/m2,静脉滴注,第一天治疗组取小剂量,对照组取大剂量每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为1疗程。有严重胃肠道反应者给予止吐剂,严重粒细胞减少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3疗效判定:1个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胸部CT,胸部后前位X线片肿块缩小的比例和肺复张情况,按HEL-LKAN标准判定。肿块消失时间>1个月为完全缓解(CR);肿块缩小50%以上,时间不少于4周为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以上为无效(SD);1个或多个病灶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为进展(pD)。CR+PR为临床缓解。根据胸片及CT判定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CT检查,1个月和2个月后各行CT检查,测定肿瘤大小及观察肺不张情况。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缓解率(CR+PR)92.85%,而对照组临床缓解率(CR+PR)55.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并发症:治疗组有21例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16例经治疗后复张,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缓解率为76.19%,对照组18例肺不张,3例经治疗后肺复张,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缓解率为1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篇4

【关键词】喘息性支气管炎诊断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31-02

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叫哮喘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过敏性质的、常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疾病。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本病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患儿常有温疹及其他过敏史。同时本病病程较长,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临床表现以反复性喘息、咳嗽、气促症状为主。及时诊断并干预治疗是提高本病患者预后水平的重点所在。因此,为进一步研究细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特征及治疗方案,本文选取我院近期所收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主诉存在反复性喘息(表现特点为:喘息多在夜间或清晨加重,部分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咳嗽(表现特点为:咳嗽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哭闹后咳喘均加重)、气促症状,症状持续10d以上。所有患者临床诊断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形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1.8±0.2)岁;观察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1.6±0.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取鼻咽深部分泌物,以ELISA法对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为:荧光显微镜配合免疫荧光染色诊断试剂检测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麻疹病毒感染率。同时给予胸部CT诊断检测。

对照组患儿给予甲基强的松龙与平喘雾化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与平喘雾化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37.0℃灭菌生理盐水经纤维支气管景对病变位置进行灌洗治疗,剂量为1.0ml/kg。

结果分析:1:治愈:咳嗽,喘息缓解,肺部无干湿罗音。2:有效:咳嗽,喘息减轻,肺部干湿罗音明显减少。3:无效:咳嗽,喘息稍有减轻,肺部干湿罗音无明显减少。

1.3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当P

2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为43.33%(13/30),明显高于其他项目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有关研究资料与报道显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疾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冬春季为主要发病季节[1]。从致病机制的角度上来说,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受到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影响所形成的。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又都可成为支气管炎的致病原,从而导致患者感染往下蔓延,并在短时间内诱发患儿支所管壁发炎,黏膜充血水肿,管壁肌肉痉挛,支气管因而变得相对狭窄,产生哮鸣音。在本次所研究的30例疾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病患儿当中,男患儿共计22例,女患儿共计8例,男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患儿。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证实需要将其作为本病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查力度,尽早诊断与治疗[2]。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疾病多以病毒感染为主要的诱发因素。在本次所研究的30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当中,通过对病原检测结果的分析可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为43.33%(13/30),明显高于其他项目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同时,在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既往研究多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平喘雾化干预治疗。本组30例患儿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与平喘雾化治疗。而观察组则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与平喘雾化,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疾病男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要诱发因素,CT诊断下以呼气相气体潴留作为异象表现可提高诊断精确率,及时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可确保治疗有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亮,卢宏柱.小儿喘息支气管炎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909-911.

[2]李君召,乔红梅,尤海龙等.喘息性支气管炎3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65-267.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篇5

[关键词]哮喘;糖皮质激素类;茶碱;孟鲁司特钠

[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b)-0103-04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婴幼儿反复发作喘息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对肺功能可能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corticosteroids,ICS)是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推荐长期控制治疗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呼吸道炎症,缓解哮喘症状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1]。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在2008年制订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本研究对中度持续性哮喘且需采用第三级方案治疗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90例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通过筒式储雾罐配合吸入药物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澳大利亚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每吸含丙酸氟替卡松125μg,批准文号H20030282),每天早、晚各吸1次,125μg/次,当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后改为1次/d,一次一吸。其中ICS+茶碱组加用口服缓释茶碱片(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公司生产,规格0.1g,批准文号H44020002),6mg/(kg·d),分两次服,每天晨起及睡前口服。ICS+孟鲁司特组加用口服孟鲁司特(商品名:顺尔宁,杭州默沙东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20120364),1次/d,4mg/次,睡前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期间如果出现哮喘症状时按需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100μg/次(商品名:万托林气雾剂,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每吸含沙丁胺醇100mg,批准文号H20090514)。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支气管扩张剂,不使用可影响茶碱代谢的药物,不影响哮喘治疗的其他疾病的用药可继续使用。由专门的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家长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治疗期间需观察的项目,注意的事项等。发放统一的哮喘日记卡,指导家长记录,并叮嘱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定期随访,回收哮喘日记,同时查看患儿的观察项目及哮喘日记。

1.3观察项目

1.3.1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评价过去7d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情况。①日间症状评分:0分为无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1分为有轻微症状或间歇出现轻微不适,易被患者忽视;2分为有中度或症状频繁出现,表现为不适或影响正常活动至少1次;3分为持续,影响日常活动。②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夜间无任何哮喘症状;1分为夜间因呼吸困难憋醒1次或有早醒症状;2分为呼吸困难憋醒和早醒症状>2次;3分为夜间经常因呼吸困难憋醒,但尚能间断入眠;4分为失眠,端坐呼吸,不能入眠。

1.3.2哮喘控制测试(ACT)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通过发放ACT,让患者或家属回答有关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的5个问题的评分,然后进行综合判定:25分为完全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评分、ACT评分结果的比较

治疗前ICS+茶碱组与ICS+孟鲁司特组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AC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均发现1例合并声音嘶哑,2例合并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均无鹅口疮等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3.1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规范化治疗的意义与现状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其生理、病理特征是呼吸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因此抗炎治疗是关键。大量循证医学证明ICS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可以作用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各个环节,治疗指数(疗效/副作用)明显高于全身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哮喘儿童。GINA和我国的哮喘防治指南均推荐ICS为成人及儿童哮喘的首选长期预防用药。研究证明,规范ICS可以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降低哮喘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1],但单用ICS临床上很多哮喘症状不能很好控制,尤其是中重度哮喘患者。2008年中华医学会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哮喘的治疗应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其控制水平类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哮喘患者症状明显时,应直接选择第三级治疗方案。若某分级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不能使哮喘得到控制,就应该升级直至达到哮喘控制为止[1],因此,在使用第二级方案治疗未到完全控制时,也必须升级到第三级方案。在第三级方案中规定在按需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基础上可选用下列4种方法中的一种:低剂量的ICS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低剂量的ICS加白三烯调节剂;中高剂量的ICS;低剂量的ICS加缓释茶碱[1],但过多增加吸入激素剂量对控制哮喘获益较小而不良反应增加,可并发皮肤瘀斑、肾上腺功能抑制和骨密度降低等[1]。彭秋莹等[2]也认为如按推荐的每天吸入激素剂量范围ICS不能有效控制哮喘而需调整用药方案时,建议首选联用其他抗炎药物,而不要盲目单独增加ICS剂量。而新型的LABA或联合制剂尚未在

3.2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丙酸氟地卡松的优点

糖皮质激素是强效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治疗哮喘非急性发作时主要通过经典途径的基因组机制。在基因途径中,糖皮质激素吸入后通过细胞膜进入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后,通过与胞质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内,影响核转录反应而产生抗炎效应。形成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复合物直接与转录因子、活化蛋白1和核因子-κB相互作用,在DNA水平阻止基因转录,抵消致炎细胞因子的效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丙酸氟地卡松是一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活性,其亲脂性是丙酸倍氯米松的3倍,抗炎强度是丙酸倍氯米松的4倍。对受体有高度选择性,局部抗炎作用强,吸入后利用率为14.9%,由肺吸入半衰期长,为8~14h,维持时间长,口服利用率仅占1%以下,经证实可较好地消除呼吸道慢性炎症,有效地抵制呼吸道中免役细胞的活动及减少炎症物质的分泌[3],且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影响,不影响骨代谢[4]。有证据表明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长期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安全、有效,不影响患儿的骨代谢、身高、体重增长速率[5],因此,丙酸氟替卡松是已上市的吸入激素中效果较好、全身不良反应较少的一种药物。

3.3白三烯调节剂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使用的局限

白三烯是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炎性反应介质之一,其参与哮喘呼吸道炎性反应及重塑过程,并可以引起支气管收缩、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多和呼吸道炎症等。白三烯调节剂是一类新的非激素类炎药,能抵制气管平滑肌中的白三烯活性,并预防和抑制白三烯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支气管痉挛[1],从而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恶化等,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白三烯调节剂可单独应用于轻度持续哮喘的治疗,但单独应用的疗效不如ICS,也不能取代激素。临床上多与ICS联合治疗中重度持续哮喘。有证据表明联合治疗具有叠加的抗炎作用,并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提高ICS的疗效。于霞等[6]在ICS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儿童哮喘,显著提高了儿童哮喘的疗效。孟鲁司特钠是其中一种强效选择性LTs受体拮抗剂,通过与人体呼吸道中的CysLTI受体高度选择性结合,从而阻断LTs的病理作用[7],该药受性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但是此类药物的治疗费用相对高,长期应用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且不是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地区有时很难采购,因此,在基层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3.4茶碱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新的认识

哮喘药物的选择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也要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如经济收入和当地的医疗资源等[1]。对于我国贫困地区或低经济收入的哮喘患者,视其病情严重度不同,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就推荐使用口服缓释茶碱、口服缓释茶碱联合吸入激素、口服激素或缓释茶碱等作为上述情况的长期控制哮喘的方案,但也明确表明这些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1]。氨茶碱作为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减轻支气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肿,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力,减少呼吸肌疲劳,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等作用,且能够抑制组胺等炎性递质的释放,通过纠正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而发挥抗炎作用[8]。有实验证明氨茶碱可通过提高支气管上皮及支气管壁-肺组织中Bcl-2、Bax含量,减少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促进支气管壁-肺组织细胞凋亡,达到较好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9]。并且氨茶碱及糖皮质激素对嗜酸粒细胞均有凋亡诱导作用,联合用药更加明显,故两者联合用药治疗哮喘有协同作用[10],但因氨茶碱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十分接近,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近来有研究结果证明,5~10μg/ml的低浓度氨茶碱可抑制过敏原引起迟发性哮喘反应,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释放及炎症细胞活化,降低微血管外渗,从而起到抗炎作用[11]及免疫调节作用[12],对于轻中度哮喘的治疗和预防也可收到较好疗效,故目前用量有减少趋势。丁娟娟等[13]亦在临床研究发现ICS联合缓释茶碱对中度持续性哮喘在症状缓解、哮喘控制、肺功能以及炎症控制等方面与ICS联合LABA有着相当的疗效,而且治疗费用较低,因此,最近有学者推荐小剂量口服氨茶碱和吸入表面激素联合应用治疗哮喘,同时可以明显减少其不良反应。陈卓昌等[14]在使用ICS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哮喘时发现不但能够显著地控制气道炎症,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吸入激素,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近似,因此茶碱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中重度哮喘,有利于控制哮喘、减少激素剂量,而缓释茶碱可以维持昼夜稳定的血液浓度,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和夜间咳嗽,更适合于临床使用,但临床控制治疗时需注意监测茶碱的血药质量浓度以预防不良反应。

5岁以下儿童哮喘症状明显或因第二级方案控制不佳时,本研究在规范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缓释茶碱片或孟鲁司特钠,结果显示,两组间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平均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更明显,说明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缓释茶碱治疗症状明显或因第二级方案控制不佳的

综上所述,对贫困地区或低经济收入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来说,当单纯ICS不能控制时,加用小剂量氨茶碱不失为一种权宜之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4.

[2]彭秋莹,陈爱欢.布地耐德联合福莫特罗与双倍剂量布地耐德干粉吸入疗法对儿童轻度持续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4):266-268.

[3]徐哲,陈华英,张绍义,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产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47-49.

[4]LiJT,FordLB,ChervinskyP,etal.Flutikasone,propinatepowderandlackofclincallysignificanteffectson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iaxisandbonemineraldensityover2yearsinadultswithmildasthma[J].JAllergyClinImmunol,1999,103(6):1062-1068.

[5]覃摇敏,农光民,李昌业,等.长期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对哮喘儿童骨代谢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2,34(12):1619-1628.

[6]于霞,林忠嗣.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哮喘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3):214-215.

[7]陈强,何美娟,刘建梅.白三烯与哮喘关系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6):1284-1286.

[8]杜玉娟,杨周生,纪立伟.氨茶碱在呼吸系统的应用探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0):777-779.

[9]段旭东,赵辉,王晓红,等.氨茶碱对哮喘呼吸道重塑大鼠支气管组织中Bcl-2及Bax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536-1538.

[10]陈丽萍,刘洋,薛红,等.氨茶碱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9,11(3):134-139.

[11]高淑香,氨茶碱对气道高反应性哮喘的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09,7(6):6-7.

[12]张雷,刘国祥,卢惠苹,等.氨茶碱对哮喘大鼠肺内eotaxin表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7):1763-1765.

[13]丁娟娟,时军.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与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的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124-3125.

支气管炎治疗的方案篇6

【关键词】中药汤剂;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笔者观察138例本院门诊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观察病例138例,均为本院门诊2008年3月—2010年3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男40例,女29例;年龄49~78岁,平均(60.5±4.0)岁;病程10~25年,平均(17.5±3.5)年。对照组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49~79岁,平均(61.5±3.5)岁;病程10~26年,平均(15.5±4.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疗程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做出诊断如每年发病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内科学》(第7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1]:(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2)缓解期的治疗:戒烟;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基础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0g,黄芪10g以健脾益气而养肺;陈皮10g,半夏9g以燥湿化痰而理气和中;桑叶12g,菊花10g,川贝母10g,杏仁9g,芦根12g,枇杷叶10g清宣肺气而化痰止咳;制附子9g,桂枝9g,山萸肉12g,五味子10g以温肾助阳而益肾纳气平喘。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治疗上仍按各自的治疗方案,均嘱忌烟酒、烧烤、辛辣食品,加强饮食控制,锻炼身体。分别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2,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定标准制订。临床治愈:咳嗽、咳痰、气喘基本消失,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或有一定减轻;无效:咳嗽、咳痰、气喘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以及症状及哮鸣音加重者。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

3讨论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认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演变转化。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多为“痰”与“火”。“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本组患者病程10~25年,属“积年久咳”,多表现为肺、脾、肾等脏器的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湿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储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犯为痰,或阴虚虚火烁津生痰,上干于肺,而致肺气出纳失司。故“积年久咳”,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除直接治肺外,需从健脾补肾等调护正气入手为宜。

笔者以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以久病“积年久咳”迁延不愈而致,是中医学认为的“久病成虚”、“积年久咳”,经过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健脾益气,止咳化痰方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在西医治疗常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