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例(3篇)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意义;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40-01
随着高职涉农专业生源趋于逐年萎缩和招生竞争愈演愈烈,涉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积极性很高,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合作项目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1]。通过对省内外5所高职涉农院校和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认真分析研究了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合作的意愿度、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提出构建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1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由于家长与广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偏见,一心想跳出“农门”,认为学习农业专业没前途,不愿读“农”字号专业,这是影响高职涉农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加之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和不规范竞争等因素影响,使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且生源素质急剧滑坡,办学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已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大中院校农业专业的教学与就业,譬如优惠农业专业学生学费等,但仍然难以扭转当前涉农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据统计,全国每666.67hm2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666.67hm2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业人员仅占人口总数的0.01%,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0.3%~0.4%。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技术工作者的比例明显偏少。这便造成了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即国家亟需农业人才,但学生大多不愿学习农科专业;农业方面工作人员短缺,但很多农科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因此,培养现代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当前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推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迎合这一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改善农科专业遭受冷遇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科学构建就是一条保障高职涉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契合,在复杂的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高职教育也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2]。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差、科研技术转化水平低、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等[3-4]。培养企业文化,探索“教、学、做”一体化,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研究并改革各实践环节的实践方式及内容,结合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联合开发与多门课程相关联的实验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实习标准、实训考核标准及实训指导手册等,突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个性特征,优化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我院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和秦巴区域社会经济及产业群和资源优势,合作区域骨干企业,对接产业,探索建立涉农专业与企业人才共育的有效机制,以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能体现我院特色[5-8]。
2.1各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教学、就业等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高职涉农院校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合作企业遴选方式。重点选择重视教育事业,并对培养专业人才有促进作用的相关企业,在校企合作进行过程中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与合作企业不定期地召开人才培养交流会,双方交换意见,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确定定向发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根据企业专家的指导,制定既符合学校教学目标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教学实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实训。企业和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努力培养有岗位经验的优秀农业科技青年学生,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9]。
2.2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搭建科研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一是积极引进企业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二是积极邀请著名的农业专家学者等来园区设立科技支持办事处;三是整合区域科研平台,与企业实现科研共享;四是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服务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使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搭建符合农学结合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10],为学生农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订单、校企文化对接、农学结合交替、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农业专业实践人才的定向培养。
2.3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工作。高职涉农院校应将服务地方农业作为科研创新的重点,培养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实践型技术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合作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派遣教师为企业新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所具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企业共同开拓新的合作路径。
3参考文献
[1]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2-24.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56-58.
[3]徐建平.创新机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48-50.
[4]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0-91.
[5]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158-159.
[6]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1(7):87-90.
[7]郭网红.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1):51-53.
[8]邱璐轶,袁建萍.后危机时代校企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继续教育,2011(5):22-24.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三农”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就进一步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工作的范围和对象
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县以下(不含县)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包括乡镇教育、卫生、农技推广等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事农村农业工作、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和突出成绩的“土专家”、“田秀才”、“种植能手”、“经营能人”等各种实用人才,以及活跃在农村农民中的民间文体艺术类人才等。拓宽工作领域,打破身份界限,只要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付出劳动、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通过职称评定,对其能力、水平和贡献予以公正评价,充分肯定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调动农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
乡镇以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要进一步体现向工农业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的指导思想,为农村吸引、留住人才服务。对未达到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规定标准的,要保证空岗数额落到实处;对已达到结构比例规定标准的,可根据单位实际经上级人事部门批准后适当上浮;年满50周岁或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
三、制定符合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评价标准
充分考虑农村的艰苦环境和工作条件,鼓励广大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在评价标准上要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重贡献、重业绩,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评价标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级别的职称评定,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一律免试;其业绩和成果的奖项可结合基层工作特点向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适当倾斜,在原评定标准上降低一个档次或等次;对实行考评结合的专业,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并连续在乡镇工作10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免除业务测试。
四、不断丰富创新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办法
根据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采取符合基层实际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办法。在组织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评审,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各专业的职称考试的同时,要针对基层实际,不断丰富职称评定的方式方法。对过去长期在农村工作未评定职称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可比照同等资历同等学历人员申报或报考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对不具备规定学历或无学历的人员,可实行破格申报。对全日制普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可直接初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乡村中小学连续从事教学工作30年以上,男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教学效果优良的一线教师,符合晋升条件的,可直接认定中学一级教师或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可组织评委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实地查看、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确定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五、进一步搞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完善《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办法》,拓宽职称工作领域,打破身份、学历、资历等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逐步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农民技术职称是表示农民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的称号,评定农民技术职称要以工作实绩、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实践经验为主要依据。通过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促进农村技术人才的成长,加强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
陕西省西安市农广校在2010年着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工作,通过3年的布点试验、区县推广,探索了“校社协作、教培互补、学训结合”的“西安模式”培育职业农民。
一、“西安模式”的核心及目标
核心:采取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负责,区县农广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组织管理的培训推动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合作社下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采取学历教育,农民职称与技能培训互相补充,课堂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目标:培育技术服务队中既有一定生产规模、又能服务更多农户的技术骨干。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学习、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实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和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科学筹划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广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县农广校签订职业农民培育合同,明确权责和分工;对试点合作社进行授牌,为合作社下的技术服务队的队员制作统一标识的蓝色服装,并配备了先进的农机具;结合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资料评审工作和高级农民技术职称的推荐申报工作。
(二)多层次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组建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省市知名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围绕整个生产周期通过三种途径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一是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即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针对技术服务队的不同专业组别(植保组、修剪组、技术咨询组、农机组),面向农业关键环节开展大型集中培训;二是专业技术普及培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聘请农民技术能人、土专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队的日常培训;三是学历教育提升培训。推荐技术服务队中的部分优秀青年参加区县农广校的学历教育,由市农广校进行学费补贴,考核合格的使其拿到农广校的文凭。
(三)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1.通过集中授课、巡回指导、异地参观、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培训,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既丰富了培训内容,又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2.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作用。一是利用省市农村广播的《农村致富大赢家》开展专题讲座;二是通过电话连线解答学员问题;三是通过西安教育培训惠农网远程农民培训平台培训视频、课件、通知等。
3.举办技能大赛。中心在试点合作社示范园组织开展职业农民果树修剪技能大赛。通过比赛竞技、观摩学习、现场辅导,既交流了实践经验,又解决了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成效
目前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转的两个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分别建立了周至富余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和户县草庙葡萄协会农民技术服务队。这些身穿蓝色队服、活跃在农村生产技术第一线的职业农民先锋军,是农业培训惠农的实际典范,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了农民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一)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学技术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些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示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2010年8月30日《西安日报》“1亩地净赚3万元”报道了户县试点学员唐正发的事迹;2012年3月21日《西安日报》“婚礼上的培训很赞”报道了周至试点的职业农民武立朋的事迹。
(二)试点区域产业发展迅速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结合两个试点区域的主要产业,编制了两个市级农业技术规程:《户太八号葡萄分级包装技术规程》和《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规程》。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和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两个试点区域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科技致富意识形成,产业区域影响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