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范例(3篇)

时间: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都在不断进行着创新。数学的创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数学的教学也不能停止不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任务。

1、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概念、计算法则、数学的性质、数学公式等的教学时,要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经过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的不断探索得到的成果。比如,自然数的概念,旧教材不包括“0”,而新教材就包括“0”;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0”除外;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容易混淆,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知识,包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虽都是形成性、系统性的知识,但都要经过学生思维的不断创新,才能纳入学生大脑的知识系统。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材处处都蕴涵数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完100以内的加法计算后,可让学生探索,1+3=,1+3+5=,1+3+5+7=,1+3+5+7+9=,……计算简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有小数的除法后,让学生探索1÷3=,2÷3=,4÷3=,5÷3=;1÷9=,2÷9=,4÷9=,5÷9=,7÷9=,8÷9=;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为学生探索循环小数打下基础。找规律填空,学生通过探索,不同的题目找出不同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质材料。

二,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教学的一个长处是设障布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填括号:56-7X3=7X()。

1.学生首先会想到要使两边算式相等,必须先将左边算式56-7X3的得数35计算出来,然后再想右边算式7X()的得数也是35,因为7X5=35,所以括号里填5。当教师问:“谁能不用计算两边算式的得数,就能想括号该填几”时,学生们的思维开始起来,他们会找到左边算式是8个7减3个7得5个7,5个7等于7X(5),所以右边括号里里应该填5。于是可以不用算出左边算式得数,就能填出右边算式的括号里该填几。此时,他们会为掌握一种简捷的方法而高兴。教师对学生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信任、尊重,要善于把教学大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自觉要求。教师设计的情景必须把科学内容与艺术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受到科学美的陶冶。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2.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不断进步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灵活地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关于“0”。一年级时,学生认识的“0”表示没有;直尺的认识时,“0”表示起点;学法时,“0”不能作除数;学习分数时,“0”不能作分母;学习比时,“0”不能作比的后项;认识温度时,“0”表示水结成冰的温度,并不是没有温度;学生倒数时,“0”没有倒数;认识正负数时,“0”表示界限……多有个性的“0”,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意义。

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后,让学生自主模仿写出类似的式题进行演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让学生自主写出式题,同桌的同学进行演算;学完分数乘、除后,采用你来写我来算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习各种应用题后,或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改变题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有效性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而中,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

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三月份我校三、四年级参加学雷锋活动。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这时学生就会自主灵活地发现问题、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三年级参加活动的比四年级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

4.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我认为人的智能是由知识和能力组成的。数学能力有与记忆有关的再现能力,与思维有关的创造能力,我们说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有好奇心,求知欲强,“学,思,锲而不舍”;才思敏捷,接受能力强,反应快,能清楚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来龙去脉,能独立思考,能机智地寻求一题多解;记忆力强,对数学知识,结构,解题思路,推理证明的模式都能牢记,经久不忘,有很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判断、推理、应用能力,能把繁杂的问题简化出来,把“书越看越薄”的本领加以发展。

怎样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呢?

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证实,智力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据研究,在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思维训练后,智力和创造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分为:敏捷训练;周密训练;深刻训练;逆向训练;逻辑训练;相似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的方法还有:

思维速度的训练。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辅导学生掌握心算的窍诀,勤学苦练,久而生巧;训练学生提高决策、简化问题的能力。

分类归纳能力的训练。综合题的审题训练,要求学生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题,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解剖综合题的能力;开展题术的分类归纳练习。

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数学知识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组织学生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发扬简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时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想象力的训练。把想象寓于生活之中,如9+2=1l,让学生用小棍去摆,想一想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利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9+2=11,看成10+2=12,12-l=11,还有把2分成1和l,9+l=10,10+1=11.等……,在教学中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复习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命题原则,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命题,在从中筛选出部分命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维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开拓思路。平时练习中也要注意有意识把互逆的命题组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训练。选择多层次思维深刻的综合题,引导学生周密、准确,全面考虑问题,使他们自己发现并找到解题的规律。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发表交流,来展示自己。教师充分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异同点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活跃了思维。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使用了生动的玩具画面,让学生由自然数加减法迁移到了小数加减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他们的算理是一样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老师不因势利导,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的动机就会消失。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不断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借以使学生的兴趣能够自始至终地保持住。

如:在《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刻,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些数字朋友(23、37、45、54、66、76、81、92、100),他们在草地上排好队准备做游戏,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来,把他们全吹乱了,这下数字们都急坏了,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排在哪儿了,排不好队就没法做游戏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数字朋友重新排好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