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行业研究(6篇)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中小科技型企业融Y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46-03
一、引言
广州―深圳经济区域是指位于广州行政辖区,途经广州―深圳区域至深圳行政辖区的地理空间区位。广州―深圳经济区域,特别是中间地带的广州―深圳区域曾经被誉为“世界工厂”,以制造业闻名。调研统计数据显示,中小科技型企业是广州―深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这些中小科技型企业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产品生产;产品附加值低,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缺少知名的品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其中的一大批中小科技型企业倒闭,广州―深圳经济区域的经济也因此陷入低谷。为了提振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财政来源,广州―深圳经济区域各级政府及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是,由于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小科技型企业都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其自身存在资信弱、产品风险大等缺陷;金融机构的慎贷政策,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高,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因此,导致中小科技型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运营资金,进而出现产品孵化瓶颈。所以,如何根据科技金融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探索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有效调整广州―深圳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中小科技型企业是以创新为主体、拥有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投入科研经费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自有的知识产权来提品或服务的中小科技型企业{1}。
(一)关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现状
苏淑艳、陈明梅{2}认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应该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来融资,但由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潜在风险高,基本无法通过这三种方式来融资,中小科技型企业资金紧缺。王鸾凤、周清波{3}研究指出:目前中小科技型企业主要采取内部融资方式,可是这种途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其营运需要;现行金融制度缺失,中小科技型企业获得外部融资艰难,而且成本高。刘杰、王卓{4}指出近年来中小科技型企业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和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困难、渠道单一。贺武、刘平{5}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无法直接融资,主要以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为主,中小科技型企业资金压力大。
(二)关于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孙信雷{6}认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实力弱、缺乏可抵押担保资产、政府扶持政策滞后、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薛丹丹{8}指出政府关注和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力度小,没有设立专门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机构,并且民间金融机构不规范是导致目前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王鸾凤、周清波{3}认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技术的所有权不清晰,中小科技型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金融制度创新机制不完善,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法律法规缺乏,政府、中小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三方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7}
(三)关于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龚玉霞、笪元元{1}认为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办法是建立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共同资助的区域科技基金,把政府的创新基金转为担保基金,建立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刘佳{9}指出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的路径是以国有银行为着手点,通过政府主导的形式建立中小科技型企业信用数据库,实现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型企业信息的共享,大力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小额信贷担保公司的发展。刘杰、王卓{4}充分论证了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措施,鼓励担保机构与银行建立平等的、利益均衡的合作关系,积极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设置中小科技型企业资信评估系统,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建中小科技型企业品牌。
上述文献,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的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有借鉴之处;但缺乏地方针对性,缺少可操作性。要成功解决区域城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就必须全面了解当地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状况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三、广州―深圳区域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成因
虽然近年来广州―深圳区域中小科技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提高就业率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融资困难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广州―深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科技型企业运营资金主要来自自筹,包括留存收益、合伙人投资、向亲朋好友借贷等,但这种方式筹到的资金数量不大,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
2.中小科技型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的技术投入来获取利润,所以有形资产不多,基本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也难以上融资。
3.多数中小科技型企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难以获得创业投资机构的青睐。
4.基本是那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才能获得政府资助。
5.为了获得急需的运营资金,中小科技型企业不得不经常向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对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相当有限。
(二)广州―深圳区域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目前广州―深圳区域绝大部分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为民营中小科技型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更新较快、经营不稳定、风险高、有形资产少、内部权力机构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低、信用评级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使其融资的违约可能性加大,增加了向其投资机构的风险。
1.直接融资:创业投资模式在我国起步晚,规模不大,归集的资金和经验都有限,所以创业投资机构主要投资成熟产业中的中期、后期发展前景好的优秀中小科技型企业;国内证券龅闹靼迳先谧实拿偶鞲撸而创业板被那些无法在主板上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抢占,准入门槛从而被倒逼提高。
2.金融机构门槛高: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的首要条件是贷款申请者必须提供一定规模的有形资产作为担保,而且贷款手续繁琐复杂、手续费高、费时长。
3.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府的财政资助对象主要是发展良好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而且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资助额度不高、申请手续繁琐、审批条件苛刻。到目前为止,广州―深圳区域关于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多数是套用国家宏观层面,对广州―深圳区域本土中小科技型企业针对性不强。在缺乏广州―深圳区域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的环境下,容易导致不公平的竞争,不利于广州―深圳区域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经过上面的分析得出:目前广州―深圳区域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科技型企业本身的弱点、银行因规避风险而采取的慎贷政策、资本市场融资准入门槛高、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造成的。所以,要解决广州―深圳区域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首先必须增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自生能力,使其具有投资价值;其次必须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中心的政府、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多方参与、协调的融资体系。具体对策如下:
(一)中小科技型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
中小科技型企业如果管理不善、财务风险高、发展潜力低、竞争弱,那么,无论其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手段都难以获得投资。提高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努力提高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从而提升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
2.建立中小科技型企业混合资本所有权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科技型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股权结构配置,是指“中小科技型企业产品的科技知识股权由若干位技术骨干组成+中小科技型企业每位普通员工股权+科技创新基金股权”,这种结构能使产权更清晰、更具有激励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19}。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详细的财务报表,增加中小科技型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4.树立诚信守法、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必须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扶持力度
1.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环境。政府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便完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征信系统和信用评级体制。这样有助于投资者或机构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及时地掌握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收益状况和经营风险,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投资方案。
2.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有助其提高市场融资能力。
3.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的制度保障机制。政府应该加强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关系,对投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应该根据它们的投资额,通过税收减免、财政风险补偿等形式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的制度保障机制。
4.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高资助额度上限和降低申请门槛,并且利用减税等政策吸引银行等金融资本机构参与创新基金,增加资金来源。
5.政府可以主导组建专门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和专业化服务的金融机构,如:科技银行或科技贷款集团,这些金融机构经营投资、担保和贷款{10}。
6.政府可以组织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科技型企业,集中起来发行集合债券,这样可以给发展前景良好但资金不足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快捷的融资渠道。
7.政府应在积极推进“新三板”建设的同时,可以仿效保定创立的“科创板”,重点服务未进入成熟期但有发展潜力且满足科技型、创新型特征的中小科技型企业{11}。
8.政府积极发挥资金杠杆效应,激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工具,如:信用担保、打包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DJKY2015(2014)-3-18-106)]
注释:
{1}龚玉霞,笪元元.天津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11):93-95
{2}苏淑艳,陈明梅.中小科技型企业基于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J].创新科技,2016(4):22-24
{3}王鸾凤,周清波.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原因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3(11):30-31
{4}刘杰,王卓.西安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状况分析[J].现代经济,2014(11):43-44
{5}贺武,刘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状况与融资能力提升途径分析[J].中小科技型企业研究,2012(4):127-128
{6}孙信雷.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途径及其演变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5):115-115
{7}李琳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32):127-127
{8}薛丹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J].中外企业家,2016(32):6-7
{9}刘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破解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167-168
{10}文学舟,张志远.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梗阻及破解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76-77
{11}韦彩霞,陈晨.浅议京津冀科技协同背景下保定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策略[J].河北中小科技型企业,2016(3):67-68
参考文献:
[1]朱雨良,李宝伟.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政府逻辑与策略[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2):34-37
[2]顾钰民.科学认识股份制的性质、功能和作用[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9):45-50
[3]孙长远,宋明.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7):139-141
[4]陈鸣,闫凤.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创新研究[J].中外中小科技型企业家,2015(19):245-245
[5]徐海峰,王涵昱.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以大连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2):105-108
[6]雷世平.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J].职教论坛,2016(22):21-25
[7]张坤.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境[J].商业经济研究,2016,28(11):201-201
[8]唐靖廷,邹备战,王光伟.混合资本所有权制度、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创新研究[J].中劳动,2016(22):39-44
[9]刘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破解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167-168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2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机构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社会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投资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金融产品的市场——金融市场。就像机械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电子工程支持电子工业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调查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财务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金融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市场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计算机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学校是研究金融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中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梯队的人才组合,有利于开展前沿性的、交叉性的新学科探索。例如,1997年获第2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merton和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权定价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两人同已故的black所做的给金融期权定价的工作,把处理风险从猜测变成了科学,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股票市场的期权交易。之后,morton又将black—scholesmodel加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金融商品市场的期权交易,进而又延伸到保险、抵押、投资、贸易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上。因此,高等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能使金融工程更快走向市场。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彻底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行政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证券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风险救助;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科技厅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专题项目:“科技金融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及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ZC0240)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科技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现有研究认为,科技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含义揭示了科技发展与金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它从宏观上阐述了科技金融的本质。它认为,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个“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即金融资本助长了现代科技转化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与此同时,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获取高附加回报”。
狭义上的科技金融含义,强调了金融活动保障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层含义把科技金融视为知识经济背景下金融创新的结果。有研究认为,科技金融是“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现代金融系统里的一部分,它“借助财政、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资产财富化”。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子系统,它以系列化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与金融服务,促进高新科技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为了研究需要,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狭义层面上来研究科技金融的,本文也不例外。
科技金融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是现代金融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的创新,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它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科技金融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融合。高新科技产业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其研发与孵化都需要一大笔资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融产业的大力支持。所以,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金融部门解决研发资金的需求问题。
(二)它以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为导向。目前,科技金融被视为是一种金融创新活动,是对传统金融活动的继承和发展,它的服务对象是当今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不是其他的实体经济部门,它以高新产业的融资需求为导向,提供金融服务。
(三)科技金融提供综合。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科技金融的服务除了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外,作为产业金融的一种形式,它能根据高新科技研发的特征、技术生命周期和产业集群来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技术的不断革新。
二、科技金融风险法律分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由于科技金融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相融合的结果,它既有传统金融活动的信用风险,也有高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此外,它还有管理系统中的L险以及法律环节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也称为违约风险,是合约的一方未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在传统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债务人遇到经济不景气或者价格波动等原因不能按期偿还本息,不能履行债务而产生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研发的资金需求量大,抗市场风险的力量弱,这些都增加了银行发放贷款中的风险。
(二)科技风险。科技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研发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它受到实验条件、研发人员素质、资金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发能否取得成果,不能排除各种意外情况,成果能否转化成规模效益等,也是不确定的。
(三)操作管理风险。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专业性强、国际竞争力大、发展速度快等特点,而这些企业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它们管理机制不完善,组织结构单一,产品市场波动性大,这些特点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容易造成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风险。
(四)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协议如果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或部分条款在法律上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者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与此相关的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完善,因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三、国外科技金融运行法律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主,其科技金融产业在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双重主导下,整合了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多个机制。
1、在立法上,美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全的法律环境,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如《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在相关法律框架下,履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
2、在财政税收上,美国采取优惠措施,激励企业开展尖端研发。美国根据《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经济复兴税法》给予创业投资以低税率优惠,对设备折旧给予减税优惠政策;根据《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还可以获得政府财政补贴等。
(二)银行主导型模式。与美国相比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风险投资行业也不够发达,它们属于银行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在科技金融产业中起到关键作用,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间接融资是主要的融资方式。例如,日本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科技园区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研发孵化基地,同时利用其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构建以银行为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德国依照《反对限制竞争法》,鼓励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
(三)政府主导型模式。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模式,它尤其适用于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像中国、印度等这些国家,高新技术市场的早期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研发阶段的前期投入很大。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在科技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全过程,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或者风险投资基金,向科技型企业注入大量资金,为创业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及时的融资服务。
四、国外金融风险救助的法律实践
金融救助要求相关机构在危机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或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并降低损失,恢复市场信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金融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
(一)救助主体。金融风险与防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众多的救助主体,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自救,也包括它救。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救助是由政府、保险机构、监管机构等部门来完成的。
1、金融机构自救。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防范,表现为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在国际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规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措施、监管活动等方面,在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这些都构成了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方案的指导原则。
2、行业协会救助。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各类商业银行都有它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自律性组织,可以发挥监管与协调作用,很多协会内部还具有存款保险机构,对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3、政府实施救助。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利用它的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中的银行加以援助。由于政府是以国家信用作为前提条件的,所以政府救助能迅速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安定人心。在金融救助的早期,国际上奉行的“大则不倒”原则,从某些方面就反映出政府对关键金融机构的保护,而不是任凭它在危机中倒下去。
4、保险理赔救助。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分散措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业务过程中承担了风险,根据存款保险制度,它可以按照再保险的形式,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分散风险、减少损失。因此,存款保险机构在危机发生后可以进行保险救助。
(二)救助措施
1、央行救助制度。在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行使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加强宏观调控,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在金融救助过程中,央行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利用存款准备率可以调节货币流量,进而影响金融市场。在某些国家,例如英国,它的中央银行在特定环境下甚至可以接管问题严重的商业银行。另外,在救助过程中,中央银行还可以提供信息、人员、技术上的支持。
2、存款保险机构救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金融保障制度,它以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当发生保险范围内的事项时,存款保险机构就可以向存款人提供直接赔付,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例如,日本在《小企业贷款保险法》的指导精神,制定了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
3、政府财政救助制度。政府财政援助是最直接的救助形式。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宏观手段,它有方式直接、见效快的特点。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的需要,在金融风险发生后,直接提供公共资金援助。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科技金融风险防范的借鉴
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2015年市场调研的报告,目前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势头良好,杭州、苏州、深圳、武汉等主要城市已建立起区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也出现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苏州市借鉴以色列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开创了独特的“苏州模式”,就具有代表性。它以银行为中心,以政府的产业政策为基础,整合了投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但是,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较迟,且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辐射能力有限,范围相对较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金融产业比较,国内科技金融在融资规模、对科技的促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加强引导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宏观政策支持、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设立专项研发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加以扶持;成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补偿银行的借贷损失,降低银行的风险。政府还可以采用税收政策,降低投资所得税率、税收减免等,减少科技投入的成本,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研发投入。美国根据《经济增长和税款减免的和解法案》、《创造就业机会和帮助工人法案》,降低高技术企业的税赋成本,这值得借鉴。
(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为了促进我国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要从立法上健全法律制度,完善科技金融的规章制度,行业协会要有效监督,优化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为科技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可以在《担保法》、《公司法》等法律中,增加关于高科技企业创新金融的内容。
(三)提升银行金融创新水平。目前,我国科技部出台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规定》,银监会也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政策实施细则》等,以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但是它们只是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而不是立法体系。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产业经济服务。
(四)完善监管,防范风险。美国在2012年制定了对金融科技加强监管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而我国尚未制定相关法律。技术创新、金融创新都是高风险性的活动,需要面对研发环节、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事前能及时识别风险,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促进资金快速周转,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强,王可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两种主要模式初探[J].时代金融,2016.10.
[2]王祥兵,林巍.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32.
[3]房汉廷.创新视角下的科技金融本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
[4]徐家力.科技金融立法问题简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
[5]刘澄,黄翔,杨成毅.欧洲金融救助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
[6]白婧,刘澄,王大鹏.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J].现代管理科学,2008.9.
[7]韩冰.科技金融的模式研究――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D].暨南大学,2015.6.
[8]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9]赵轶.北京市科技金融的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16.6.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空间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4.05
中图分类号:F832;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19-04
Abstract:Baseonthepaneldataof29provincesfrom2001to2013inChina,thispapermeasuresthetechnologyfina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Meanwhile,usingSpatialDurbinModel(SDM)intheconditionofspatialdistanceweightsandspatialeconomicweight,itempiricallytestswhethertechnologyfinancecouldpromotetechnologyinnovation,andwhethertheregionaltechnologyinnovationisaffectedbythedevelopmentofotherprovincestechnologyfinance.Resultsshowthat,thetechnologyinnovationinspaceisnotrandomlydistributed,buthasasignificantspatialautocorrelation,and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finance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region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Inthefeaturesofspatialgeographicalandsocialeconomic,technologyfinancehasa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ontechnology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provincestechnologyfinancecaninfluencetheotherprovincestechnologyinnovation.
Keywords:technologyfinance;technologyinnovation;spatialautocorrelation;SDM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发展需要科技的助推,科技创新必须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因此,如何利用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热点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关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科技金融”的解释接近于“科技与金融”,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对科技金融进行定义。大多数研究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金融如何影响科技创新,King和Levine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以企业创新活动为纽带,把金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认为金融系统能够促进创新,主要通过评估筛选潜在的项目、筹集资金、评估创新活动风险和预估未来利润来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1]。Neff指出,金融与科技创新相互影响,没有金融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就非常困难[2]。Atanassov等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对1974~2000年美国上市公司融资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拥有更多创新项目的公司更容易通过多种方式(如公债和股权)获得融资,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导致未来价值增加20%以上;而创新项目较少的公司一般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未来的创新产出较少[3]。也就是说,拥有多种融资方式自由权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势更加显著。
相对国外学者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视角研究而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了研究。赵昌文等最早对“科技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4]。之后,国内学者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对科技金融进行了诸多研究。叶莉等以我国322家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2006~2014年)为样本,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政策性、自主型资金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政策性融资对科技创新表现出极强的正向作用[5]。张玉喜和赵丽丽采用2004~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长期并不显著[6]。徐玉莲等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实现系统协同发展的方略[7]。尹志超等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家庭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家庭就会越主动业[8]。基于协同学理论,和瑞亚和张玉喜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公共金融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大部分区域公共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9]。王任祥和杨曼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模型,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0]。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多数学者在现有经济理论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等层面的影响,但忽略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事实上,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②现有研究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评价表现为两种极端:大多数研究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与当前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日益复杂化的现状不协调;有些研究采用很多分析指标,使得某些指标之间高度相关,造成研究结果偏误。③现有研究很少考虑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相关性。实际上,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数据具有很强的空间关联性,Tobler和Anselin认为,一个地区某一属性与邻近地区同一属性是相关的[11,12]。因此,如果理论和实证研究忽略空间相关性,就会使得相关研究的结论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的贡献在于:①从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②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评价。③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科技金融是否显著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各地区科技创新是否具有空间依赖性。
2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实证研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科技创新的测度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普遍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变量,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多指标特性。于此,本文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②科技金融的评价问题。本文根据科技金融的界定,选取能够代表各省市区发展状况和现实情况的科技金融评价指标。
2.1科技创新能力(inno_tech)的评价
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徐玉莲、宋跃刚和杜江等提出的有关思想[7,13],主要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表1显示的是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权重。
2.2科技金融(fina_tech)的测度
国内外文献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较少,对于科技金融的评价指标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本文基于徐玉莲等度量科技金融的基本思想[7],从科技信贷额、科技信贷占GDP比重、风险机构投资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数六个方面来衡量科技金融,表2显示的是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和权重。
2.3控制变量
事实上,尽管科技创新受到科技金融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约束。本文借鉴宋跃刚、张林等采用的方法[13,14],对一些可能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这些因素包括:产业的集聚程度用集中化指数(hhi)和专业化指数(sli)衡量①;产业结构(stru_indu)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deep_fina)用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ess)通常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人力资本投入(human)用Barro和Lee提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近似表示[15];城镇化水平(urban)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度量。
2.4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和真实,充分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和可行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除自治区和海南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期间的省际面板数据①。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在指标的计算过程中,为了保证各指标跨年度可比性,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②,然后通过熵权法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值。对于部分年度缺失的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填补。
3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3.1空间矩阵构建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关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问题,一般通过空间依赖性检验比较LMLAG和LMERR的显著性来选择[17],但是适用于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而言,本文依据宋跃刚和吴耀国的检验方法[13],结果显示应该选择空间杜宾模型③。然后,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卡方统计量为36.39,对应的P值几乎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4实证结果和分析
4.1空间相关性检验
为了判断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策略性互动的可能,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面板数据作为空间单元观测值,对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lninno_tech)进行了MoransI检验,如表3所示。根据MoransI检验值,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MoransI统计值总是大于期望值-0.03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呈现随机分布状态,而与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4.2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相关数据,共377个观测值,分别进行了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回归①,结果见表4。
根据表4模型(1)至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通过普通面板回归结果(1)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解释变量科技金融系数显著为正,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9%。表明科技金融科技创新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由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2)至回归结果(5)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自回归系数(ρ)全部为正,说明各地区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每个地区科技创新受其他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影响。
(3)从系数值大小看,与地理特征权重模型(3)的相关系数相比,当模型中引入了专业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水平、开放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等控制变量后,社会经济特征权重模型(5)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即在空间经济权重下,各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55%,高于空间地理权重下的0.129%。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加明显。
(4)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考虑空间地理权重模型(3)和空间经济权重模型(5),在5%的显著水平下,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集中化程度、产业结构特征、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产业专业化指数、开放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5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考虑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依赖性,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1)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无论是采用普通面板回归,还是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回归,都显著地支持科技金融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理论。
(2)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空间互动效应。即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受其他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3)相较于地理空间距离因素,经济距离因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强。即社会经济特征更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应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科技金融多层次多维度发展,使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ingRG,LevineR.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108(3):717-737.
[2]NeffC.CorporateFinance,Innovation,andStrategicCompetition[M].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12.
[3]AtanassovJ,NandaVK,SeruA.FinanceandInnovation:TheCaseofPubliclyTradedFirms[R].RossSchoolofBusinessPaper,2007.
[4]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叶莉,王亚丽,孟祥生.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效率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5(6):37-53.
[6]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2):178-187.
[7]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16-122.
[8]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87-98.
[9]和瑞亚,张玉喜.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31-37.
[10]王仁祥,杨曼.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来自35个国家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5(1):33-36,41.
[11]ToblerWR.AComputerMovieSimulatingUrbanGrowthintheDetroitRegion[J].EconomicGeography,1970(46):234-240.
[12]AnselinL.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ress,1988.
[13]宋跃刚,吴耀国.制度环境、OFDI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空间视角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11):78-85,136.
[14]张林.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1):14-25.
[15]BarroRJ,LeeJW.InternationalComparisonsofEducationalAttain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5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着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着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其次,合理定位我国的金融工程研究。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具有左右和驾驭经济局势的力量。一方面,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断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深化着与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迅速膨胀的游离于实体经济的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又必然加大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在复杂的金融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活动的各个层面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中国作为世界开放经济中的一员,引进消化西方金融业的先进技术,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是无可避免,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正在转轨中的经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定位应根据中国金融制度的特点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必须从我国金融安全和发展效益这两个战略基础出发做出选择。建议我国尽快在有关高校和金融机构建立起跨学科的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将国家的金融竞争力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思考,加快金融工程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金融工程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金融工程是一门融合金融学、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按我国目前高校的学科分类目录,可以将它放在金融学科,也可以将它放在管理工程学科。19世纪90年代初期才基本定型的金融工程在短短数年间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体现在国外众多的金融实业界人士开始实际应用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事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已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和金融实务部门越来越重视引进与吸收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已对金融工程的学科设立有过多次批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名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及金融管理”的九五重大研究项目,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金融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着作和译着得以发表出版。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于金融工程尚处于系统介绍和初步研究的阶段,需要我们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早期的金融工程研究主要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展开的,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模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最先是在博士阶段开展的,然后依次下延至硕士、本科阶段,这是由金融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决定的。目前我国博士、硕士阶段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于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金融工程师人才。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等。第二层次为技术方法,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经济博弈论、统计学、计量金融学、随机过程、软件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原理等。第三层次为专业知识,包括金融工程、期货期权与特种衍生证券、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数理金融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建立金融工程模拟实验室,针对金融工程领域二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考虑到经济成本和计算机的兼容问题,在Excel(电子表格上)就可以完成这些模拟实验,且学生易于掌握使用。同时该专业学生应该至少熟悉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Fortran、Basic等),学会一门以上软件应用(如Excel、Spss、SAS、Matlab、Eview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成为真正的金融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宗成.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