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例(3篇)

时间: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篇1

福州八中陈光[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开设《几何画板》的选修活动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用任务驱动教学,激活大脑,激发兴趣,激起灵感,构建问题,探讨规律,设计实验,勇于创造。在任务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求解上,通过认识、实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悟出规律,构建模型,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打破定势思维,让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数学知识中要方法,要规律,要模型。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在锲而不舍的探求中解决问题,引发创新的线索。

[关键词]几何画板任务驱动探讨规律构建模型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几何画板》作为电子尺规,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关系,动态地观察几何图形运动状态,探索数学信息的有力工具。是一个很适合用于几何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同时又以CAI创作工具的形式出现,应用于代数、立体几何、解析立体几何、物理等其它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在信息技术课中开设《几何画板》的选修活动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用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构建问题,探讨规律,发现特点,设计实验,勇于创造。

1.熟,能,生巧

进入几何画板,打开几何世界之窗。教会学生用电子尺规工具熟练地作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运用几何关系完成相对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例如布置学生完成"作平行线族","从圆外一点向圆引切线","最少的步骤作一正方形",见图1,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运用画板中提供的功能,完成好课堂作业。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犹如一枚石子,在学生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创造性思维的涟漪。有人巧妙地应用标识向量和平移实现"可控的"平行线族;运用两次的旋转变换作出了准确的正方形;连接圆心与圆外的一点的线段为直径作辅助圆,两圆交点即是所求的切点。以此类的例子作为授课的线索,拉开几何画板基本操作学习的序幕,旨在激活大脑,激发兴趣,激起灵感。

2.任务驱动,寻求规律

在学生充分感知、兴趣盎然之时,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规律性、创造性的范例,来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求解上,通过认识、实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悟出规律,构建模型,解决问题,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

(1)从实践认识中摸索规律

任务一:模拟"活塞运动"过程。

作如图2所示的模型(容易想到),但让它运动起来无论如何都不是"活塞运动"过程,而是l的伸缩运动。怎么办?通过反复的实践比较,学生们会摸索出让定线段l运动的规律,作出如图3的模型。

往下的任务是对图3进行加工美化,使之逼真地模拟"活塞运动"过程。

(2)从数学知识中悟出规律

任务二:以参数p,作y2=2px的抛物线轨迹。

完成任务二可以给定p的实数值,通过测算变换画出抛物线来,那是真正意义上"画"抛物线了,对抛物线几何性质的学习研究用处不大。这里要引导学生对抛物线定义和几何性质的钻研,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悟出抛物线点运动的规律。作出如图4的模型。

从抛物线的定义知,焦点F与准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M的轨迹。这就是我们作抛物线的依据,同时从中垂线上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中得到启发,于是之,作抛物线的步骤归结如下:

在准线l上任取一点K,连结F作线段KF的中垂线过K作X轴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M

跟踪M点,当K点在l上往复运动,M点轨迹即为抛物线。拖动F点,改变参数p,观察抛物线形状,准线的位置。

获得的启示:要尽可能打破由方程做轨迹的定势思维,让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数学知识中要方法,要规律,要模型。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从发散思维中总结规律

任务三:作一定长的线段l的两端点在坐标轴上滑动过程的轨迹。

如图5,让定长的线段l的两端点在坐标轴上自由地滑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导学生求异、求新、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联想,充分借用已有知识与技巧,独辟蹊径,构造线段滑动变换的运动模型。使发散性思维的成果熠熠生辉。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图6的模型形成:以O为圆心,l为半径作辅助圆;在辅助圆上任取一点p,过p分别向两坐标轴引垂线,交Y轴于M,交X轴于N。易证MN恒等于l的长度。这样点p绕辅助圆运动,而线段l就在坐标轴上自由地滑动。

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诱导下,轻轻松松总结出运动规律,可真谓"四两拨千斤"。通过多层次的刺激,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创造性地思维,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断跃上一个个新的台阶。

3.发挥创造力的想象空间

《几何画板》为学生活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创设了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它注重的是动态观察和分折计算,在锲而不舍的探求中解决问题,引发创新的线索。

例题:在直线l:y=x+3的上取一点P,过点P且以双曲线12x2-4y2=3的焦点为焦点作椭圆,求椭圆长轴长的最小值及此时P点的坐标与椭圆方程。

通过几何画板解决这个问题,在探索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创新的命题和成果。在求得椭圆的两焦点为F1(-1,0),F2(1,0),探索P点在直线l:y=x+3上,做出长轴长2a的动态椭圆且求出长轴长2a的最小值。

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坐标轴,画出两焦点F1(-1,0),F2(1,0)以及直线l:y=x+3上的任一点P。(2)画线段PF1和PF2以P为圆心,线段PF1长为半径画圆交PF2的延长线于F3则PF3=2a。(3)以F1、F2为焦点,长轴长F2F3=2a画椭圆:以F1为圆心,F2F3=2a为半径画圆;在所作的圆上任取一点Q,连接QF1,如图7;连接QF2,做QF2的中垂线,交QF1于N,如图8;

图7图8

随着Q在圆上运动,N点轨迹就是椭圆,如图9(隐藏一些辅助线)。

(4)如图10,拖动P点,观察椭圆的变化,当l:y=x+3与椭圆相切于P0时,P0点即是最值点。于是,以直线l:y=x+3为标识镜面,做F1反射点F1',连结F1'F2交直线l于P0点,连结PF1',则PF1'=PF1,于是有:

2a=|PF1|+|PF2=|PF1'|+|PF2|≥|F1'F2|

图9图10

同学们在构造椭圆的方法是很巧妙的,但同学们没有停留在构造椭圆上,而是通过改变决定椭圆形状的参数,非常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个图形系统对轨迹(椭圆)的影响,发现其中的几何关系,靠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相结合去归纳总结,逐步向目标状态(问题的解决)逼近。使对数学问题的探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的方法去解决,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数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习的探索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几何画板》潘懋德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只有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能立大志,创大业。美国英才比尔盖茨眨眼功夫令人咋舌的财富,得益于什么?那就是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师如何立足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数学王子高斯在上小学二年级时,面对1+2+3......+......+99+100=?,直接得出5050的结果,足以看出小高斯独特的创造思维。他后来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就是从小培养了创造意识;当代数学家陈省身读中学时,曾把一道题用8种方法计算,表现出超群的创造智慧。故此,有识之士认为,创造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灵魂。

然而,现在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还用压抑学生思维的"一言堂"教学,显然,这样教导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首先必然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意识的枷锁,培养学生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者,要放手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平时练习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尝试创造的意识。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设计问题力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讲授几何第二册"等边三角形"的例1,已知三角形ABD、三角形AC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略。把例题变形得出三组思考题:

思考一:原题中的AB、AC都是三角形ABC的边,如三角形ACE绕A点逆时针转至AB在同一直线上时,结论:BE=DC是成立。

思考二:原题中AB、AC为边的正三角形换成以AB、AC为边的正方形,结论:BE=DC是成立。

思考三:当以AB、AC的边作正方形,正六边形时,是否有相应的结论?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光辉,一道题也常常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只有激发学生创造意识,才能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有好奇心与爱思考"上,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现象尝试好奇,后来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观察一棵小草到锯的发明,都是好奇、思考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好奇与思考、发现、获取紧密结合在一起,启迪创造性思维方法多样,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可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找到答案。

如果采用"发现法"教学"浓度比应用题",把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改为下题。先提出问题,"把含糖15%的糖水配制成20%的糖水溶液,应怎样配制?"这是灵活性较强的应用题。打破了陈规旧习的束缚,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溶液中的糖变多--加糖,使溶液中的水减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需要加多少糖?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内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一次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中,中国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学生得了个三等奖。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学生想像力哪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竟然这样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呢?

1.多提供具有发散性问题的素材。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第一个要解决好的问题。这种素材可以从多方面去索取:可以从教材本身去挖掘;也可以从问题的类型、结构、变异去考虑。可以是一题多填(填空)、一图多画(画各种变式图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通过让学生学习、练习这些具有创造性问题的素材,可使学生不拘泥于常规方法,突破思维定势,使他们思维灵活、通达、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恰当地选择发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在几何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不同角度引辅助线的问题作发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尝试,以求提高思维水平。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创造思维的条件下,能主动胜任某项任务变革的主观条件。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集中体现在创造能力上,构成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意识是“萌发”创造思维的“导火线”;而创造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

1、自信——消除创新的神秘感。创新实际上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学习中,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天赋。如开辟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生活难题、发现一个新问题、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新。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科学家、天才人物的专利,更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与其它能力一样,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而不断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信心。

2、好奇——激发创新的源泉。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能得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作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造思维的启迪

1、设疑激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结合有关内容补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疑。如:灯丝为何常在开灯时烧断?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使柔软的纸条变得坚硬以承受较大的外加压力?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小改革、小设计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力,而且还能触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2、鼓励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的确如实,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发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头都是大胆的猜想。例如:麦克斯韦凭借超凡的直觉大胆提出:“涡旋电场”的假设,后来成为电磁理论的基石;爱因斯坦凭借天才的直觉思维提出了“光在真空中无论对任何参考系的速度都是c=3×108米/秒”,并成为相对论的基础。

所谓猜想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把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迅速使被研究对象与大脑中储存的众多模式“对号入座”,它是以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敢于猜想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不甘失败的顽强意志。

因此,在明确物理事实和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方式凭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发现、猜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好方法。

3、激励求异。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它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有多端、灵活、精致、新颖的特点,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维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推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或对习题进行一题多变、同形异质和异形同质的比较,或让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均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则是求异思维的核心,通过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循着课本所写、教师所讲去照猫画虎,而要富于创新、独立思考;同时利用“问题”的研讨,鼓励学生“识物讲理”,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三)创新能力的驱动

世界上致力于教育改革的许多国家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选择教学模式的标准。只有创造性的教、创造性的学,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绝对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才会开花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开放式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让他们能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