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本功能(6篇)
逻辑学的基本功能篇1
关键词:multisim数字电路实验电路仿真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对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完善电路等重要的实际应用技能。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设有电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包括所有的本科院校及中专职业学校都会配备相应的实验室。然而现实是,介于资金、管理、设备损坏率等多方面的因素,实验室规模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设备、仪器、仪表的数量、种类均使实验室不能满足完成各种实验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批量的电子EDA软件应需而生,pspice、protel、EWB、proteus及multisim等。使用仿真软件,可以摆脱对硬件条件的依赖,且可以利用专业的软件对设计电路进行专业的仿真、测试,确保设计的准确度,从而避免人工设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Multisim与其他软件相比具有界面直观、操作简单、一键仿真及仿真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尤其适合理论知识较弱的高职院校类学生使用。通过动态、直观的仿真,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路设计的准确率,避免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浪费。
2.Multisim软件
Multisim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加拿大IIT公司的EWB(ElectricalWorkbench),EWB版本更新到6.0的时候,IIT公司将电路仿真与设计这一模块改名为multisim,不仅增强了软件在仿真、测试、分析方面的功能,而且丰富了仿真元件的数量,使得仿真更精确,进一步提高电路设计的可行度。我们选用的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发行的multisim11版本,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元件量,且可进行单片机仿真。
2.1定制用户界面
进入multisim仿真平台,我们可以根据电路的需要、自己的喜好改变界面,包括电路颜色、图纸尺寸、元件的符号标准等。执行option/sheetproperties菜单可打开属性对话框。进入“circuit”选项卡,在“show”选项组可以设置元件、节点、导线上所显示的说明性文字等信息,在“color”选项组可设置元件、导线、背景的颜色;“workspace”选项卡则可以设置图纸大小及显示模式;“wiring”选项卡用来改变导线、总线的宽度;其他选项卡不再一一赘述(见图1)。
图1界面定制对话框
2.2元件库
Multisim拥有规模庞大的元件库,并将所有元件分为17类,便于查找选择。选择view/toolbars/components菜单可以调出元件工具栏,如图2所示,点击各个按钮可以直接进入对应类别的元件库选取元件,选择place/component菜单可以打开元件选取对话框。平台提供多方向翻转、属性设置等元件编辑功能,可非常方便地修改其库中提供的任何元器件并且创建自己需要的各种元器件。
图2元件工具栏
2.3仪器仪表
Multisim自带了20多种虚拟仪器仪表,既提供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等实际存在的仪器,又有字信号发生器及逻辑转换仪等这些在现实实验室找不到的仪器,而且在使用数量上不受限制,这为电路仿真提供了强大的保障。通过view/toolbars/instruments菜单可以调出仪器仪表工具栏,如图3所示。
图3仪器仪表工具栏
3.数字电子技术虚拟实训设置
实训教学环节在高职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实训都可以归结为三大模块:功能验证模块、扩展应用模块和综合设计模块,使学生由简入难,逐步领会到电路应用、设计的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们将结合案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数字电路实训模块。
3.1功能验证实训模块
功能验证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基础逻辑门的功能验证,一类则是对常用芯片(器件)的逻辑功能进行验证、测试。
3.1.1基础逻辑门逻辑功能验证
基础的逻辑门就是与、或、非、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同或等这些实现简单逻辑功能转换的逻辑门,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逻辑关系。在此,以或非、与非为例,搭建如图4所示的简单电路,即可实现其功能验证。拨动拨码开关,可以改变与非、或非门两个输入端接收到的高低电平,在输出端,指示灯亮代表输出为高电平、反之则为低电平。实验操作:分别设置00、01、10、11四种不同输入组合,记录对应的逻辑输出,分析数据,理论联系虚拟实训加深对逻辑门的理解。
(a)与非门?摇?摇?摇?摇(b)或非门
图4基础逻辑门功能验证
3.1.2常用芯片逻辑功能验证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学生会学到74LS138(译码器)、74LS148(编码器)、74LS151(数据选择器)、74LS161(计数器)、74LS194(寄存器)等众多中小规模组合、时序集成电路,与基本逻辑门相比,这些芯片其逻辑功能不再单一,验证相对繁琐。图5是搭建的194(双向移位寄存器)功能验证电路,双向移位寄存器除了有左移、右移主要功能外,还具有异步清零、同步置数功能。参照使能端的优先级别,设置功能验证步骤如下:
3.1.2.1异步清零功能,图中clear为控制清零端的开关,开关拨向ground一侧,清零端接收到低电平,194处于清零状态,四个输出端均变零。
3.1.2.2同步置数功能,S0、S1为芯片控制执行除清零外其他三种功能的端口,首先要保证clear为高电平,有时钟信号(CLK端可接收到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然后S0、S1才起控制作用。要置数,S0、S1均为高电平,也就是S0=S1=1,满足置数条件,将数据输入端PA、PB、PC、PD的数值分别传递给寄存器的四个输出端QA、QB、QC、QD。图5即为置入0011数据的仿真结果图。
图5194功能验证电路
3.1.2.3左移功能,在满足clear=1的条件下,设置S1=1、S0=0,在CLK上升沿的作用下即可实现左移功能,依次将SL端的数据串行送入寄存器。
3.1.2.4右移功能,与左移功能的条件区别仅在于S1=0、S0=1,右移时则依次将SR端的数据串行送入寄存器。
3.2扩展应用模块
扩展应用模块是在功能验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可以结合简单逻辑门的辅助来实现常见数字芯片的基本应用。
3.2.1基础逻辑门的应用
主要培养学生当没有某种逻辑门的时候,如何用另一种逻辑门实现具体要求。比如可以用与非门实现与逻辑、或逻辑、非逻辑,图6所示为用与非门实现与逻辑(有0得0)和或逻辑(有1得1)。
(a)与逻辑?摇?摇?摇?摇(b)或逻辑
图6与非门应用
3.2.2集成芯片的扩展实训
集成芯片的扩展是指利用基础逻辑门的辅助实现一些芯片本身所不能实现的功能要求。利用2片138实现4-16线的译码器;利用151实现16选1的数据选择器;用194制作扭环形、环形计数器;利用555芯片来实现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等,扩展实训是为了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芯片的能力,这些都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有莫大的帮助。图7是用异步2-5-10进制计数器290级联而成的60进制计数器,个位是10进制,十位为利用290的置零功能构成的6进制计数器。这个电路要求学生掌握两个技能:一个是单片290的功能扩展,另一个则是关于芯片的级联。
图7级联构成60进制计数器
3.3综合设计模块
综合设计模块是指不同功能的芯片组合起来完成特定的逻辑功能,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要了解所用芯片的原理、基本功能,还要把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一定的功能要求。用触发器完成多路抢答器、用555实现各种报警电路、用138和151构成分时数据传输电路、结合多谐振荡器和计数器构成流水灯,这些都是一些利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的常见功能性电路。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用性技能。
用计数器和数据选择器可以实现任意的序列脉冲发生器,在此,我们要求实现一个能周期性输出“011011”的序列脉冲发生器。设计方案有多种,计数器加各种门电路、多个触发器加门电路等。我们选择计数器和数据选择器实现,设计过程如下:(1)脉冲序列的长度为仅为6,那么用1片161制作一个6进制的计数器即可满足长度要求。(2)序列的内容为“011011”,将151的数据端从低位到高位依次设置为011011。(3)考虑计数器是需要时钟信号的,这里我们用555芯片构成多谐振荡电路来提供161的时钟信号。
图8“011011”序列脉冲发生器
基于以上设计思路,搭建出图8所示电路,运行仿真,用逻辑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结果如图9所示,上方为输出的序列脉冲,下方为时钟信号,通过改变可调电阻的阻值可以改变序列脉冲的输出周期。
图9逻辑分析仪测量结果
经过此次设计,学生既熟悉了555芯片、计数器、数据选择器的原理及应用,又掌握了序列脉冲发生器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
利用仿真平台验证、设计电路最大的优势是没有约束、限制,可完全照自己的思路选择元器件搭建电路,通过仿真发现问题所在,修改参数、元件,不断地完善电路以达到最理想的结果,最后再完成电路的实体设计、制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各项成本,而且不会因为材料的浪费、仪器的损坏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挫伤他们设计电路的积极性。
4.结语
在“教”方面,虚拟实训使得课堂不再平淡、乏味,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方面,搭建好的电路,可以无限制地设置元件参数、修改电路的搭接,而且大量地避免各种损失,使得学生放开胆子思考电路设计的各种方案、完善电路,从而达到最佳设计。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不断接受挑战的人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持续升高,虚拟实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设计电路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红娟.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逻辑学的基本功能篇2
关键词:数字逻辑;实验教学;实验课题设计;教学改革;VHDL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规模集成电路PLD芯片逐渐取代了数字系统中传统的分离元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同时,数字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向“硬件设计软件化”转变。用硬件设计语言设计数字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日益成熟且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虽然,高校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一些相应的调整,但是实验教学的改革往往明显落后。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课程之一。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教学过去一直是在实验箱上插接集成电路芯片和连接线的方式,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不好,没有真正起到“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VHDL编程并做了一些习题,但是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程序才是正确的,而要想知道VHDL程序是否正确的唯一方法是编译和仿真。为了提高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且与新增加的VHDL语言教学内容相呼应,笔者进行了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做中学”[1],使学生真正掌握用VHDL进行逻辑设计的方法。放弃在实验箱上插接集成电路芯片和连接线的方式,改变为在Quartus软件平台上用VHDL语言编程和仿真实验。从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转变为以设计性实验为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最新的技术,而且为后继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1实验课题的设计
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的实验为12学时,安排6个实验。除第1个实验是熟悉Quartus系统的使用外,其余5个实验都是设计性实验。
1.1设计思想
实验课题的设计是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必须妥善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实验课题应该有合适的难度,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努力能够做出设计(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设计)。实验课题应该在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知识点范围内,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实验课题应该在书本或网络等其他信息源上没有现成的解答,学生必须自己进行分析设计才能得到解答。
在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各种教材、参考书和网络上已经有很多的VHDL语言程序的实例,为了保证学生是真正做设计,笔者在设计实验课题时也广泛查找了资料。有几个设想的课题就因为发现有相同的VHDL语言程序实例存在而被否定。最后确定的5个实验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相同的VHDL语言程序实例。这5个实验课题包括2个组合逻辑设计实验课题和3个时序逻辑设计实验课题。实验课题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是逐渐增加的。除了基本实验外,还为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选做题目。
1.2实验课题
1)实验课题一。
设计一个代码转换逻辑电路。把7位的ASCII码转换成7段字符显示代码。能显示数字0~9,字母A、b、C、d、E、F、H、L、o、P、U、Γ和一些符号(-、_、=、┫、┣、、)等。用VHDL语言编程并仿真。
2)实验课题二。
设计一个多功能的运算器,有控制信号M、S2、S1、S0。当M=1,在S2、S1、S0的控制下能完成两个1位二进制数A、B的以下算术运算:A加B,A加1,A加B和低位来的进位,B加1,A加,A加0,A加A,A加加1。当M=0,作逻辑运算。在S2、S1、S0的控制下能完成两个1位二进制数A、B的以下逻辑运算:A+B,A•B,,,,,,,等。用VHDL语言编程并仿真。
3)实验课题三。
设计一个自动售饮料机的控制逻辑电路。该机器有一个投币口,每次只能投入1枚1元或5角的硬币。当投入了1元5角的硬币,机器自动给出1杯饮料。当投入了2元的硬币,机器在自动给出1杯饮料时,还找回1枚5角的硬币。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电路的状态并化简,做出状态转换图、状态转换表。在完成以上逻辑设计后,用VHDL语言编程并仿真。
4)实验课题四。
用74HC163设计一个十九进制计数器。用VHDL层次结构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并仿真,底层器件是74HC163。
完成以上题目后,还可以选做题:用74HC163设计一个余3码计数器。用VHDL层次结构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并仿真,底层器件是74HC163。
5)实验课题五。
实验课题五有两个题目,学生可以任选一个。
题目一:设计一个可控计数器,当控制信号S=0时,是五进制计数器,当控制信号S=1时,是十五进制计数器。设计出逻辑图。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行为描述,结构描述),用VHDL语言编程并仿真。
题目二:设计一个数字钟电路,要求能用7段数码管显示从0时0分0秒到23时59分59秒之间的所有时间。做出逻辑图。用VHDL语言编程并仿真。
2教学效果分析
实验课题一的目的是强化译码器、7段字符显示代码和ASCII码等知识点。学生可以参考书上的BCD码-7段字符显示译码器的VHDL程序做这个设计,但是要实现那些特殊符号的显示还是需要动脑筋的。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出数字和字母的显示代码设计,但是极少有能做出那些特殊符号的显示代码设计的。
实验课题二的目的是强化加法器、全加器、算术运算、进位和逻辑运算等知识点,并且考虑到与后继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ALU等知识点教学的衔接。学生做设计时可以参考1位全加器的VHDL程序。很多学生在做实验之前认为这个题目很简单,只要用VHDL语言的算术运算符就可以了。开始做实验才发现根本不是那样,必须先推导出每个运算功能的逻辑表达式才能编程,而相当多的学生忘记了算术运算还有进位的逻辑表达式。这个实验确实达到了强化上述知识点的目的。
实验课题三的目的是强化状态机和Mealy型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等知识点。学生做设计时可以参考状态机的VHDL程序。经过这个实验,大部分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状态机,时序逻辑电路是在时钟信号的作用下发生状态转变的,另外还有怎样确定有哪些状态和做状态化简。
实验课题四的目的是强化计数器、用集成计数器实现任意进制计数器和Moore型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等知识点,也是学生第一次用VHDL结构描述的方法做设计。学生做设计时可以利用书上的74HC163的VHDL程序例子。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触发器和计数器,掌握了用集成计数器实现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和用VHDL结构描述做逻辑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选做题是为少数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准备的,使这部分学生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训练和提高。选做题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余3码的概念,确实也有很少的几个学生完成了选做题。
实验课题二和实验课题三都是用行为描述的方法进行逻辑电路设计,比较容易掌握,实验成功率较高,而实验课题四要求用结构描述的方法做逻辑电路设计。在实验中间发现,相当多学生并没有理解结构描述的概念,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因此,实验课题五继续强化用结构描述的方法做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课题五题目中的第一个,目的是巩固用集成计数器实现任意进制计数器和Mealy型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等知识点。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行为描述和结构描述进行设计的方法。虽然这个题目相对第二个题目要简单一些,但是由于要求分别用行为描述和结构描述两种方法进行设计,所以总的工作量比实验课题四要多。这两个题目中的第2个不仅难度更大、更复杂,而且其设计还要考虑如何仿真的问题,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题目。然而,选择这个题目的学生却出乎意料得多,而且有若干种不同的设计思想,既有用结构描述的也有用行为描述的。虽然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几乎没有学生完全正确地完成这个高难度实验的设计和仿真,但是有个别学生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仍然继续探讨并最终正确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像数字钟这样的复杂实验,在过去想要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在实验箱上插接连线的方式完成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用Quartus系统上设计和仿真的方式却是可以完成的。
设计性实验比验证性实验的难度有明显提高,学生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做预习、设计和写实验报告。在学习数字逻辑之前的各课程(物理、电路、模拟电子)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不做实验预习的习惯。在做第一个实验(熟悉Quartus系统)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基本上是进了实验室才开始看实验指导。结果是两个小时过去了,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VHDL程序调试和仿真的基本方法,个别学生输入的源程序甚至连编译都没有通过。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要求学生提前做实验预习,写出实验设计和程序才允许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措施,并且在逐位点名时逐个检查实验预习。实验教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结语
用VHDL语言设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方法与传统的用逻辑代数和逻辑图设计的方法有很大不同,特别是行为描述的方法很容易掌握。用软件工具对所做设计进行仿真以检验设计的正确性比在面包板上插接、连线、调试要方便容易,避免了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和连线错误损坏器件等问题,实验成功率高、消耗低。学生不仅要做逻辑设计,还要做仿真输入波形设计。仿真输出波形直观地表现了逻辑功能的正确与否。部分学生自己有计算机,可以提前做出设计并编程,在进入实验室后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实验;也有一些学生由于设计错误,在实验室没有完成实验,是回去以后继续用自己的计算机改正程序、完成仿真的。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上述实验课题的设计是成功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基本上理解了有关的知识点,掌握了VHDL程序设计、调试和仿真方法。从后来的调查问卷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字逻辑实验“不是很难”(4个选项分别是太难、不是很难、很简单、不能理解),只有少数学生不喜欢这种设计性实验。
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功,今后还将继续改进,也希望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黎忠文,向兆山.“做中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6(10):30-32.
ExplorationofExperimentTeachingofDigitalLogic
SHENGJian-lun
(SchoolofComputer,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Qingdao266033,China)
逻辑学的基本功能篇3
【关键词】现代逻辑/真理/语言
【正文】
真理问题,既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逻辑,对真理问题作一初探。
一
真理,作为英文truth的中译,它在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涵义与在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涵义是并非完全相同的:第一,作为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所研究的真理,指的是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因此,任何一个命题或语句,只要其值为真,它就是此种意义下的真理。所以,诸如“二加二等于四”、“有的花是红的”、“‘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等均可以谓之真理,但很显然,这些命题却并非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因为,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所讲的真理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第二,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所指的真理主要是指一个个的真命题或语句,而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则更倾向于用“真理”来指称关于某一问题的正确而系统的理论,即一类真命题或一个个真命题组成的体系。所以,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一般并不指某一孤立的命题,而是指某一理论。鉴于这两个区别,我认为,可以把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所指的真理谓之广义的,而把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谓之狭义的。
关于真理的不同涵义,我国哲学界与逻辑界都已有人提及,并有学者提出,为避免混乱与误会,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意义下的“真理”一词应以“真”取代,(相应地,truth应译作“真”而非“真理”)以使之与传统哲学认识论涵义下的“真理”相区分。[1]对这一点,我表示赞成。不过,考虑到“真理”的用法在逻辑与哲学界已成习惯,本文仍沿用“真理”一词,但需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真理乃是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意义下的,也即广义的,指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
鉴于上面的分析,则“什么是真理”的问题也就是“真命题或语句是什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真理的符合论、融洽论、实用论、语义论与多余论。符合论认为,语句或命题的真在于它与事实之符合与对应,与客体和事实相符合的语句即为真,反之为假。可以说,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大多数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持真理的符合说。融洽论则认为,真理是一组命题之间的贯通关系或相容关系,一个命题必定属于某一命题系统,该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命题通过逻辑蕴涵的链条而连接起来的整体,一个命题的真假就取决于它与该系统内的其他命题是否相容(即一致)或融洽,融洽即为真,反之为假。实用论又叫效用论,它侧重从语句、命题或思想、观念等的功用方面来判定其真理性。按实用论的观点,真理就是对人们有实际效果的东西,某种观念只要对谁产生了实际效果,谁就会相信它,于是它就成了真理。所以,一种理论能否成为真理,并不取决其真假,而在于它有无功效。语义论是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所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从形式上给语句的“真”提出一个定义。至于多余论,又称冗余论,这种观点认为,真理问题其实不过产生于语言混乱,“真的”与“假的”这两个谓词是多余的,可以把它们从任何语境中删去而不会引起语义上的损失。例如,多余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瑞姆塞就认为,说一个命题是真的,实际就是断定该命题本身,而说一个命题是假的,实际就是否定该命题,比如说“凯撒被杀是真的”无非就是说“凯撒被杀”,而说“凯撒被杀是假的”无非就是说“凯撒没有被杀”。因此,他认为,“真”与“假”这两个谓词是多余的,可以删去。
就我本人来说,我赞成符合论,即认为可以简单地把真理即真的命题或语句理解为所反映的对象情况与对象本身的情况相一致的语句或命题。可以说,现代逻辑的真理观基本上也是一种符合论。在我们对真理作这种理解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把命题或语句当作真的承担者即“真理的载体”的。在此,我们不妨对真理载体的问题作一分析。
真理载体又叫真值载体,是人们对英文truth-bearers的汉译,指的是具有真假值或可以言说真假的对象。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具有真假值而成为真理的载体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从哲学史看,关于真值载体或真理载体,有的认为是判断或信念,有的认为是语句。有的认为是命题,由此形成了关于真理载体的判断说、语句说与命题说。[2]不过,从现代逻辑的观点看,认为判断或信念是真理的载体的判断说是被排除的,因为,判断或信念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的心理活动,它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个人的思维之中,因人而异。而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的一个重大区分就是要坚决把心理的东西从逻辑中排除出去,判断与信念则明显是属于心理的东西。至于关于真理载体的语句说与命题说,一般认为这是尖锐对立的两大派别。[2]但我以为,在现代逻辑的视野中,它们在本质上是可以协调的。
何谓语句?语句是由语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形成的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词序列,从逻辑的角度看,语句是语言的主要单位。在自然语言中,语句的功能主要有三个:陈述、表情、导引。所谓陈述的功能,是指通过语句对对象进行描述或说明,比如“这朵玫瑰是红的”、“所有的金属都导电”等等,可以看出,陈述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语句中的陈述句来完成的。所谓表情的功能,也叫表达,即通过语句来抒发感情、倾吐情绪,比如“多美的花啊!”、“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多自在啊!”等等,因此,表情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语句中的感叹句实现的。所谓导引的功能,是指通过语句,引导对方作出某种行为。例如,使用问句“你是哪里人?”,是引导对方进行回答,使用祈使句“不要讲话!”或“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吧!”是引导对方按我的要求行事。因此,可以认为,导引的功能一般是由语句中的问句或祈使句来实现的。
在语句的这三个功能中,陈述的功能意味着说话者对对象有所说明或描述,这就存在着所说明或描述的情况与对象本身的情况是否一致的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陈述句是有真假的:所陈述的情况与对象本身的情况相一致,该陈述句便谓之真,反之为假,正因为如此,语句的陈述功能我们也谓之逻辑功能。至于感叹句与问句及祈使句,它们的功能不在于对对象进行说明或描述,因此,它们不存在所说明或描述的情况与对象本身是否相符的问题,因此,它们没有直接的真假值。由于感叹句、问句与祈使句我们统称为非陈述句,因此,非陈述句是无直接的真假值的。
就现代逻辑来说,它研究的主要是推理,即语句与语句之间的真假推导,因此,现代逻辑研究的语句主要是陈述句,实际上,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都只局限于研究陈述句的逻辑。同时,在现代逻辑中,命题指的是有真假值的语句,即陈述句,因此,“命题”与“陈述句”是可替换的。正是从现代逻辑的这一观点出发,我认为,关于真理载体的命题说与语句说是本质上一致的,因为,这里的语句,只是指陈述句即命题。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将真理定义为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
二
既然真理是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所以,真理可以主要包括如下:
第一,逻辑上的永真命题或重言式。在逻辑上,有一类命题或公式,它们在一定的辖域中,在任何时候其值都总是为真。我们称这类命题为永真命题,表示这类命题形式结构的公式则叫重言式。例如,在二值逻辑的范围内,下列语句或命题或公式均属于此类:“小李或者是大学生或者不是大学生”、“并非张三既是数学家又不是数学家”、“PV~P、PP、(P∧q)(q∧P)等等。
第二,数学上的真命题。例如“二加二等于四”、“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四边形四内角之和为三百六十度”、“(a+b)[2]=a[2]+2ab+b[2]等等。
第三,语义上正确的定义。从逻辑的观点看,定义就是用一个词项(概念)去说明、解释或规定另一个词项,定义的形式是“S就是P”或“S等于P”这样的语句。因此,如果一个定义正确,则可以认为该语句是一个真语句,即真理。例如“单身汉就是未婚的成年男子”、“等边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等等。
第四,与所反映的对象情况相一致的命题。所谓命题,是对对象有所反映的思维形式,也即有所陈述的语句。命题对对象有所反映、有所陈述,因此,它必然面临一个所反映或陈述的情况与对象本身是否一致的问题。如果一个命题所反映的对象情况与对象本身的情况相一致,则此类命题我们便谓之真实命题,也叫真理。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雪是白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海拔8848米”等等。
以上面的分析为基础,我们将视线投向真理的分类问题。
关于真理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但集中来看,将真理分成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是一种最基本的观点。
在哲学史上,莱布尼兹首次明确提出了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他说:“只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而它的否定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而它的否定是可能的。”[3]按莱布尼兹的分析,推理的真理即逻辑真理的内容不涉及任何经验内容,而事实真理的内容则来自于经验,所以,他把逻辑真理又叫必然真理,而把事实真理则谓之偶然真理。
逻辑实证主义者继承了莱布尼兹等人的观点,认为真理可以分为逻辑真理与综合真理,并认为,逻辑真理的真只在于它们符合逻辑句法的规则而与经验事实完全无关。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数学与逻辑中的真命题表述的都是逻辑真理,而自然科学中的命题如能获得经验的证实,它们表述的便是经验真理,也叫综合真理。与逻辑真理与经验真理的区分紧密相联,逻辑实证主义坚持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按他们的观点,命题可有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分,分析命题所表述的内容的真假的判定不需要求助于经验事实,而只需依赖其词或符号的意义或逻辑规则,综合命题则是对事实与经验的陈述,它们的真实与否必须求助于经验。因此,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变成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教条”。
对于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以及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对立,一些哲学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哈佛大学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奎因。在其经典性论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他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划分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驳,并由此得出结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分界是不可能划出的,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也是不能成立的[4]。
我认为,将真理作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区分,在一般的意义上是可行的,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在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各种真理中,逻辑上的永真命题或重言式、语义上的正确定义、数学上的真命题均可以归入逻辑真理,而与所反映的对象情况相一致的命题则可以归入事实真理之列。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划分绝对化,即是说,所谓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也是相对的,真正纯粹、绝对的所谓逻辑真理是不存在的,即使象排中律、矛盾律这样的逻辑真理,它们的真也是有条件的(在二值逻辑的范围之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奎因的反驳是有道理的。
我认为,既然真理是指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且命题与语句在现代逻辑中又是可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真理作语形真理、语义真理与语用真理之分。
按现代指号学(Semoitics,又译作符号学)的观点,对语言表达式(语词与句子)的分析可以有三个层次,即语形、语义与语用层次。如果对某一表达式的分析只涉及其符号间的组合即形式结构而撇开表达式本身的具体意义,则这种分析是语形层次的;如果对表达式的分析不仅考虑其符号间的组合、结构,而且要涉及其表达式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即表达式的意义,则这种分析便是语义层次的;如果对表达式的分析不仅涉及其语形与语义,而且要考虑其具体的使用语境,即分析表达式与其使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则对表达式的这种分析便是语用层次的。
与上面的所述相对应,相对于一个命题或语句,如果不需要分析符号的具体所指,只需考虑符号本身及其形式结构便可以确知其值为真,则这样的真理我们谓之语形真理。逻辑中的永真式、重言式,反映数学真理的公式均可以归于此类。比如“或者P或者非P”、“PP”、(a+b)[2]=a[2]+2ab+b[2]等等。如果一个语句或命题的真,不能只通过分析其语形结构,而且必须分析语句或命题的具体意义才能确定,则这种类型的真理便谓之语义真理。比如,某些语义定义如“单身汉是未婚的成年男性”以及一些事实上真实的命题如“雪是白的”、“地球是圆的”、“金属都导电”等等。如果一个语句或命题的真,必须联系其具体的使用语境才能确定,一旦脱离具体的语境便无法确定,则此种真理我们谓之“语用真理”。例如“尼克松是美国总统”这一语句或命题,它在尼克松的任期内是真的,是真理,相对于尼克松的任期之外,则不是真理。因此,要确定它的真,必须考虑该语句或命题的语境因素。所以,语用真理的真主要是由其语境确定的,而语境是一个包容量很广的概念,它不仅可以包括一句话的上下文,也包括理解该语句所需的各种背景知识,由此,可以把一个语句或命题的语境定义为理解该语句或命题所依赖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可以看出,语用真理的最大特征就是对语境的依赖性。
就语形真理、语义真理、语用真理而言,它们的“真”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语形真理的程度最高、语义真理次之、语用真理最低。在一定的辖域或范围内,语形真理的真不需要分析符号本身的具体意义,只需分析其形式结构便可以确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真是不以具体内容为转移的、是十分确定的:不管对符号代之以什么相应的内容,它表述的都是真理。不同于语形真理,语义真理的真必须通过分析表达式的具体意义才能确定,因此,它的真的程度要低于语形真理。至于语用真理,其真理性依赖于其具体的语境,即是说,某一表达式在某一语境中可能是真的,但在另一语境中则可能不真,所以,只是相对于某一语境,它才是真理。因此,语用真理的“真”的程度最低。从这个意义上看,语形真理、语义真理与语用真理又是三个相互递进的层次:它们的每一前者都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都逻辑地包涵了前者。
值得注意的是,将真理作语形真理、语义真理与语用真理之分,这种划分也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事实上,纯粹而绝对的语形真理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程度最高的语形真理,它的真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相对于某一具体的领域或系统,或就一定的条件而言。例如,PV~P、~(P∧~P)作为重言式即语形真理,它只是在二值逻辑的范围内才是永真的,在非经典逻辑比如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等系统中,它们都不永真,而如果离开逻辑与数学,即不是从逻辑与数学的眼光谈问题,则诸如PV~P、PP、(a+b)[2]=a[2]+2ab+b[2]等可以说都不是真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真理都是语用的,它们的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一定的语境而言的。这一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三
从现代逻辑的观点看,作为其值为真的语句或命题,真理的表述语言主要可分为两种,即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所谓自然语言,又叫日常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的语言范围中所使用的某种民族语,比如英语、汉语、法语、俄语等等。所谓人工语言,则是指人们根据特殊需要而自觉创造的符号或符号体系,其根本属性是人工制造。人工语言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工语言泛指一切人为地制造的各种作为交际与思维工具的符号,狭义的人工语言则专指某些学科特别是数学与逻辑学科所构造的形式化语言。形式化语言其实质也就是一个形式系统,它的一般的构造顺序正如波兰逻辑学家鲍亨斯基所说:“先确定有意义的符号,然后从符号中抽象掉意义,并用形式化方法构成系统,最后对这个所构成的系统作一种新的诠释。”[5]
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它们都具有符号性与指谓性两个基本特征。而从逻辑的观点看,语言本质上是由基本符号、语形规则、语义规则三部分组成的一个特殊、复杂的符号系统。因此,语言的符号性是与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符号与语形规则相关的,语言的指谓性则是与语义规则相关的。同时,除了符号性与指谓性这两个共同特点,从现代逻辑的角度来看,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还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般地说,自然语言方便、灵活,使用起来生动、有趣,同时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这与它本身的多义性、模糊性、民族性是连在一起的。所谓自然语言的多义性,是指如果离开语境,很大部分的自然语言表达式有时表达不止一种意义;所谓模糊性,主要是指自然语言中的一些语言表达式的应用范围不是十分确定、没有严格的界定;所谓民族性,是指自然语言是伴随着某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而一代代地承袭下来的,它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掌握某一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难以真正掌握该民族的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人工语言是人造的,它具有单义性、精确性、人类性等特征。[6]
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这些特点,使得在逻辑上一方面人工语言较自然语言的表达更严密、更精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述语用真理与语义真理,而人工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形真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在表述真理时都有其不足之处:自然语言有欠严谨、精确,而人工语言虽然在严密与精确方面胜过自然语言,但它本身也存在过于专业化、应用范围狭窄、有时过于深奥、难以用于日常表达与交际等缺陷。因此,可以说,作为真理的表达形式的语言并不能绝对准确地表述真理的内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见王路:“真与真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参看梁庆寅“略论真值载体”,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逻辑学研究增刊。
[3][4]参见陈波《逻辑哲学引论》第238页,第246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逻辑学的基本功能篇4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工程应用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随着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的高速发展,以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和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为代表的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板上数字系统”被“片上数字系统”替代[2]。为适应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例题选用上,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数字电子技术的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传统分析设计方法与现代分析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内容改革的重点。教材以“基础知识器件原理器件应用器件仿真系统构建系统仿真”为主线,构建数字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材内容组织上,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系统有关知识融为一体,系统介绍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采用案例式或项目式编写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主要方向,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强调理论基础,又突出应用性。对于集成电路注重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介绍,增加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技术基础知识[3],利用Multisim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并介绍VHDL语言、QuartusⅡ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VHDL语言设计部分数字电路,利用QuartusⅡ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3.教材的主要特点
3.1教材内容组织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分为十章[4]。第一章介绍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数制、常用的编码规则、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化简方法等。第二章介绍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Multisim、VHDL语言、QuartusⅡ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介绍分立门电路、集成门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点,并介绍利用VHDL语言设计门电路的方法。第四章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然后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最后利用Multi-sim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和设计分析,并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五章介绍各种触发器的功能和应用,并利用Multisim对触发器进行功能仿真,介绍触发器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介绍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和应用,并分别利用VHDL语言和Multisim进行功能描述和仿真。第七章介绍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重点介绍集成电路的应用。第八章介绍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第九章介绍A/D转换和D/A转换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对集成DAC和ADC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并利用Multisim对基本转换电路进行功能仿真。第十章介绍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3个实例介绍数字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法。
3.2强调基础理论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走向数字化时代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某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考研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编写强调《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基础知识作为教材核心内容,并结合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增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在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中增加利用观察法和隐含表法进行状态化简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传统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反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然后介绍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其中译码器、数值比较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编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使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适用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突出实践应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基础,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本教材,突出教材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在介绍集成电路时,删除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强调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5],例如,介绍555定时器时,在简单介绍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触摸式定时控制开关电路”、“双音门铃电路”等应用电路介绍555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在第九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中,以DAC0808、DAC0832、AD7543为例介绍常用集成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分别给出DAC0832、AD7543与单片机AT89C51的接口电路,既加强与后续课程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的联系[6],又突出教材内容的应用性。
3.4增加EDA技术知识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是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教材第二章EDA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了Multisim和QuartusⅡ两种EDA工具的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VHDL语言的基本结构、数据对象、数据结构、操作符和基本语句结构,使学生借助EDA工具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教材给出了74LS138、74LS153、74LS194、74LS160等常用集成电路的Multisim仿真电路和VHDL描述方法,并在第十章“数字系统设计”中,以“计数报警器”、“简易交通灯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结合Multisim和QuartusⅡ软件,详细介绍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丰富教材内容。
4.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影响。本教材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出版,2013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教材经过3年多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收集了各方面建议和意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陆冰,魏芸,闾燕,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2013,35(4):46-47.
[2]宁改娣,杜亚利.教材:《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8):98-99.
[3]黎艺华,谢兰清.高职数字电子技术项目课程教材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131-132.
[4]秦长海,张天鹏,翟亚芳.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国新,张桂凤,宋婀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73-74.
逻辑学的基本功能篇5
关键词:逻辑教学;现代化;先进化;逻辑教育体系;现代逻辑;逻辑思维素质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24-07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宪钧教授等学界前辈倡导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有力推动了我国逻辑事业30余年的长足发展。我们认同张家龙研究员关于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现代化已“初步实现”的判断及其“五个一批”的判据,同时也赞同将“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作为我国逻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应当清醒地看到,与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先进国家(包括英语世界、西欧和北欧国家等)相比,要达到“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对“目标”本身及其实现途径有比较清楚的把握。本文拟结合南京大学和国内相关高校的逻辑教学及相关工作实践,谈谈我们对“全面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些认识。
一、关于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
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行学科建制中,“逻辑学”属于“哲学”门类“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就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来说,“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判定是有较充分的根据的。其显著标志是,几乎所有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都列入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为专业必修课程,尽管实际教学水平会有所差异。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这两大经典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并能真正取得实效,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标志”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我国哲学学科招收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已达13个,招收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单位达60余个。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于198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了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7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25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6人。我们在逻辑学专业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教学“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上述“现代化”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
就当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在前述第一“标志”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向学生明确这是进入当代逻辑科学研究领域的“通行证”,只有真正学会“走路”才能在研究领域“起跑”。
逻辑学的基本功能篇6
关键字: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业务逻辑层
1材料与方法
1.1设计背景根据某市某局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对于全市人通信息进行掌握,伴随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各种数据管理之中,城市通过将交通信息进行快速评定,便捷了居民对于自身情况进行查询,减少了因为查询工作较为繁琐,进而居民不仅查询,导致自身违章情况拖延较为严重,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系统设计之中,应该对于交通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以其为基础,进行相应管理过程,保证人们可以快速对于自身交通情况进行查询。
1.2具体功能设计
将交通信息进行有效总结,进而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在现代的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数据库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层结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在进行数据库库系统的设计过程之中,需要对于这三方面的功能进行有效设计,具体功能设计如下。
1.2.1查询功能
支持用户对于交通信息进行自主查询,并且可以进行自主查询交通违章状况和罚款情况。而且,在查询功能之中应该增加衍射功能,也就是居民在进行自身情况的查询过程之中,同时可以对于一些例如行车证等的检查情况进行及时查询。
1.2.2缴费功能
实现自动缴费业务,居民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实现在机器前实行自动缴费。缴费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机器验证来进行缴费,另外一种便是通过网络进行缴费。在进行这项功能的设计过程之中,通过与银行系统建立连接,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银行协商,建立这方面的功能。
1.2.3打印功能
对于罚单可以进行自主打印,并且在完成相应缴费后,可以进行发票打印工作。
1.2.4反馈功能
用户可以对于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反馈,方便相关单位对于设备进行临时调整。在用户完成了设备使用过程,界面应该直接反应出反馈建议提交页面,然后由用户进行评价,如果用户不进行评价,则默认为好评。
2结果
经过试用,通过将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进行相应的逻辑功能实现,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的快速需求,同样也对于交通罚款情况等方面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信息查询模式,在现代之中更应该重视查询信息较为便捷。经过对于系统功能模块的试用,可以发现基于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业务逻辑层进而研发的功能模块较为适宜人们进行信息查询,这对于现代的城市交通信息管理有着极大的帮助。
3讨论
在现代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就代表其应用在查询的工作之中,为相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本文之中进行相应系统的研发,其功能模块的研发完全是基于信息管理之中,数据库系统的业务逻辑层才能实现。逻辑层,故名思议,便是信息管理系统之中负责逻辑的一环工作,人体负责全身功能的便是大脑逻辑思维,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而言,逻辑系统负责的便是整体的功能设计,两者异曲同工,在概念上可以放置同一地位进行思考,在现代之中,想要真正的实行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数据库系统的业务逻辑层进行良好实现。在应用过程之中,逻辑层往往是应用之中的关键一环,通过逻辑功能可以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如果业务对于数据库有所需求,可以通过逻辑层来对于数据进行调控,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其可以接受外界的需求,进而这种需求通过逻辑层转换成为相应数据库命令,然后与数据库相应的服务器进行交互作用,保证数据库信息可以向外传递,然后将这类信息传递至相应的展示界面。这对于系统而言,便是可以进行相应的查询,也就是查询功能实现的基础。在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业务逻辑层之中,主要分为三层结构,也就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业务逻辑层在进行使用过程之中往往是通用的,在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之中,主要分为三种通信方式。
3.1与访问方建立通信
在用户进行系统使用的过程之中,往往需要进行访问层面的使用,也只有通过访问层面在能进行数据库信息的查询。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业务逻辑层和访问方建立连接,然后通过对于访问方的使用信息进行评定,对于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等级划分,进而确定用户是否具有权限访问数据库,这便是在系统使用过程的第一个步骤。
3.2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库的通信
当业务逻辑层对于访问层的访问进行评定后,确认用户具有权限可以访问数据库,在这个时候进行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库的通信,也就是将相应的数据请求传送至数据服务器之中,数据服务器方面也设置同样的相应程序,对于请求要求进行反应,然后对于数据库进行管理,提出数据请求需要的相关数据。
3.3反馈通信
当数据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加载后,进而通过交互作用,将其传递至逻辑层,通过逻辑层将其传递至访问层,访问用户可以进行信息查看。可以说,在现代的信息管理模式之中,数据库业务逻辑层的实现至关重要,无论是现代各行业之中,想要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便需要逻辑层的工作,通过逻辑层的实现方法,将用户界面和数据库系统进行连接,进而通过逻辑功能,保证功能模块的开发,所以在这里进行的便是相关分析,希望为现代的信息管理提出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廷峰.刍议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J].商情,2014(36):127-127
[2]李孟琦.刍议企业信息管理中OA系统的应用和实现[J].信息通信,2015(2):17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