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门诊传染病管理制度范例(3篇)

时间:

门诊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传染病信息;漏报;原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00-02

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基本职责,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是医院公共卫生科日常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迟报、防止漏报是传染病监测和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传染病迟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常见的迟报漏报原因及管理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1常见迟报漏报原因

1.1门诊工作日志登记不规范门诊工作日志是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重要原始依据,如果门诊工作日志的填写存在项目填写不全、字迹潦草、漏登等情况时,容易发生漏报。

1.2检验检查结果滞后临床上较多的检验结果如肝功能、DNA、痰培养、血培养、大便培养、脑脊液培养以及梅毒抗体检测等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出来,如果阳性结果不能及时反馈,容易发生传染病迟报漏报。这种情况在门诊更容易发生。

1.3转诊和住院部直接收治病人外院怀疑或者确诊的传染病人直接转入住院部,中午、夜晚急诊入院的传染病人,住院医师接收病人后,往往在第一时间忙于对病人的检查和救治,容易发生迟报漏报。

1.4入院时诊断不明确和住院过程中更正诊断以及在住院过程中新发现传染病如入院时以“发热待查”、“咯血原因待查”收入院,住院过程中诊断为猩红热、手足口病、肺结核等传染病;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住院进一步检查订正为肺结核;入院诊断为乙肝,住院过程中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同时患有肺结核等情况,如果住院医师及时报卡的意识不强,很容易发生迟报漏报。

1.5体检中心存在漏报的隐患在体检中查出的传染病,如乙肝、丙肝、肺结核等,体检中心往往能及时将检查结果通知其本人或单位,却忽略传染病报告。因为不是临床科室,疫情信息管理员在收集卡片时也容易遗漏。

2管理对策

2.1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培训到位医院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领导小组,分管院长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领导工作,各科室主任对本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管理工作负责[1],公卫科疫情信息管理员负责全院各科室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审核、登记、上报。

2.2规范门诊日志的填写登记门诊工作日志的填写登记应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填写,特别是就诊日期、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诊断、电话、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信息不能遗漏。疫情信息管理员每天上午和下午两次到门诊各诊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逐项核对门诊日志登记信息。

2.3建立健全检验、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制度检验、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开单医生或所在科室要形成制度,认真落实。

2.4加强对住院病人传染病报告情况的督导出入院登记是检查住院病人传染病报告情况的重要原始依据,应按要求完整、规范填写,必填内容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电话、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出入院登记不是传染病报告的唯一依据,应结合病区交班报告、出入院病人日报表、住院病人病案等信息资料,仔细核对,防止漏登漏报;对未明确诊断的病例应追踪督导至诊断明确;住院过程中更正诊断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填写订正报告。

2.5定期开展有临床科主任轮流参与的自查自查是传染病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纠正迟报、防止漏报的最重要环节。作为鄂西川东最大的传染病医院,为减少和防止漏报的发生,提高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水平[2],我院每月第二周开展自查,为期一周,2名临床科主任轮流参与(分管院长不定期参与),全面收集、检查门诊各诊室、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体检中心、住院部各科室登记资料,病案室出院病人病案,拉网式检查,发现漏报,及时补报。临床科主任参与自查,能真实体验疫情管理员的工作流程,客观了解全院疫情报告管理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科室好的方法和经验,看到自己科室存在的不足,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科室的疫情报告工作。及时完成自查报告、考核评分、处罚建议,参与当月自查的临床科主任或分管院长签名确认。

2.6及时反馈通报传染病报告情况,认真落实相关奖惩政策疫情信息管理员及时将自查报告、考核评分、处罚建议反馈通报给院办、财务科及相关各科室,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传染病管理自查、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工资挂钩,与个人年终考核挂钩,与科室评先评优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各项相关制度的落实。

此外,疫情信息管理员应加强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按照疫情信息管理员管理规定的要求,积极参加疾控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考核,不断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门诊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measuresinrabiesvirusexposureclinicandthepreventmentofthehosipitalinfection.METHODSAnalyzedthespecialityandtheuniversalityoftheinfectionfactorsoftherabiesvirusexposureclinicandalsothespecialmeasuresandtheuniversalmeasuresareusedRESULTSThecontinuingeducationwasstrengthened,thedevotionwasincrease,thehosipitalinfectionmanagementwasperformedandsupervised,andsothequalifiedmedicalenvironmentwascreated.CONCLUSIONSThemeasuresofthespecialanduniversalprotectioniseffectivetothepreventmentofthehospitalinfection.

Keywords:rabiesvirusexposureclinic;nosocomialinfection;managementmeasures

狂犬病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明显上升,成为一种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致死性传染病。为适应群众需要,我院应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专门设立了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结合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特殊性和一般医院门诊感染预防的普遍性,我们制定了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危险因素

1.1特殊因素

狂犬病毒是一种单股DNA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该病毒抵抗力不强,可被日光、紫外线和超声波破坏,强酸、强碱、高锰酸钾和碘酒等都可使其死亡【1】。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人群对其普遍易感。人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抓伤感染而引起狂犬病,也可经口腔粘膜传染,有的可经病人唾液传染,国外也有经气溶胶传染的病例。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病,致死率100%,因此,严格按照规范处置狂犬病暴露或疑似暴露的病人是至关重要的。被宿主动物感染者的防治成败,与宿主动物的带毒量、咬伤部位深浅和损伤程度、感染后伤口是否及时规范处理、狂犬病疫苗及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抗狂犬免疫球蛋白等是否及时使用有关【2】。

1.2一般因素

来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病人,除有狂犬病暴露或疑似暴露外,同时还与其他病人一样,可能会是其他多种病原体的携带者,门诊环境也会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飞沫等的污染,也有发生由接触、空气等途径传播传播疾病的可能,需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约60.0%,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3亿;艾滋病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3】。因此,对待每位病人,都应采取普遍预防的原则。

2.管理措施

2.1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

2.1.1狂犬病知识的培训目前基层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未能正确应用狂犬疫苗和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浸润注射,伤口处理欠规范,对狂犬病认识不足。因此要切实抓好对该门诊医护人员的培训,认真组织学习狂犬病病毒的基础知识,学习、宣传、贯彻《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组织学习《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使其从理论上,熟练掌握狂犬病及其相关知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狂犬病暴露或疑似暴露的病人,从技术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应急抢救能力,具备规范化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水平。

2.1.2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标准预防的措施,改变防护意识淡薄的状态,提高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认知,自觉地把消毒、隔离、防护作为常规工作的前提,严格按规范消毒灭菌,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作好医患双方共同的防护工作,减少交叉感染[4],防止疾病双向传播,不仅给病人创造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也使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自身的安全得以保障。

2.2合理布局,功能分区设立候诊区、就诊区、处置区、注射区、观察区,明确划分各种功能区域,每个区域设立明显标识,方便病人识别,限制人员随意进出。

2.3加大投入,安装设备,配备药品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体检器械,伤口冲洗设备,基本冷链设备,自动洗手设备,配备快干免洗手消毒液,应急抢救药品等,并定期检查设备器械的性能和运转情况,试剂药品是否在保质期内,补给是否充足,使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

2.4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对环境、诊疗器械进行消毒。凡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伤口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床、床头柜用酒精擦拭,病人被褥高温消毒或直接焚烧,病人被褥切忌在室内用力拍打,国外曾有气溶胶传播狂犬病的病例。医护人员接触病人要戴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面罩,对一位病人处理完毕在接触下一位病人要更换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医护人员手的卫生和消毒,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中,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引起的医院感染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5】。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要专人专用,即使对于同一病人,也要禁止用同一注射器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在对病人抗狂犬病处置时,视病人伤口情况进行抗破伤风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定期开启空气净化器,,定期用紫外线消毒空气,平时可经常开门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自然流通。

2.5重视医疗废物的转运和处理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产生的医疗垃圾中可能含有狂犬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医护人员在放置时动作要轻,切忌投掷,以防止产生气溶胶或溅出桶外污染环境。按《医疗垃圾管理条例》的进行分类,一次性使用的利器要放入防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由专人送往垃圾回收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2.6实行门诊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按《处置规范》要求,建立健全暴露者处置登记,冷链管理、知情同意、接种登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报告制度、门诊登记统一上报制度。

2.7应急预案医护人员在诊疗或护理过程中,直接接触了病人的体液、血液或污染物,或被污染物喷溅到眼睛,或戴手套的皮肤有破损的,应视为狂犬病暴露或疑似暴露病例,应按《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要求,接受与就诊患者同样的处置方法,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必要时注射抗血清和免疫球蛋白。工作人员衣物受到污染,应立即脱去,高压灭菌后再清洗;做好意外事故的登记和处理报告。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了狂犬病的诊疗、处置和预防知识,也进一步强化了医院感染的知识,使他们不仅重视特殊病原体的防护,也关注其他一般病原体的防护。特殊防护和标准防护相结合,既保障了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也使病人的安全得到保证,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倪语星,尚红主编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2008年6月第4版.北京:496-499

[2]唐青,李浩.中国狂犬病流行近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3):223-224

[3]李明艳,孙秀英。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教育知识及执行依从性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1-3

门诊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

一、总体情况

此次受检的医疗单位,各单位领导均较重视,成立了专门的传染病与死亡报告管理组织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能切实按照有关要求配备用于网络直报的设备,并有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与死亡报告管理工作;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死亡)病例后能认真、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死亡)报告卡并及时进行报告;多数医院检验登记比较完整,并加强了对传染病相关检验阳性化验单的管理。此次检查共查阅了9家医疗单位的病案室、门诊日志、化验室、急诊科等处年1月1日至检查时登记的约40万例病例,发现法定报告传染病361例、报告341例,报告率94.5%;漏报20例、漏报率5.5%;及时报告325例、及时报告率95.3%。发现死亡病例69例,报告69例,报告率100%,准确率71%。详见附表。

多数医疗单位能够按区卫生局印发的《年区霍乱防制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落实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霍乱病原检验准备工作和班外就诊腹泻病例的登记工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方面:

1、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漏报。此次受检的9家医疗单位中,仍有4家单位存在传染病漏报现象,分别是省级机关医院、市皮肤病院、省煤矿中心医院和市儿童医院,漏报率分别为25%、13.3%、5.9%和4.3%。详见附表。

2、传染病病例报告不及时。省级机关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省妇幼保健院、省立医院和市儿童医院,报告及时率分别为83.3%、93.2%、93.7%、94.5和98.5%。

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完整。省煤矿中心医院存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不全现象(如病人属于、病例分类和发病日期等),填写完整率仅43.8%。

4、死亡病例漏报和死因链填写不规范。此次受检的9家医疗单位虽未发现死亡病例漏报现象,但大部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填写不规范。

5、大部分医疗单位门诊日志、化验室和放射科登记本仍存在项目不全和登记不规范的现象。其中市皮肤病院门诊日志存在空白诊断及诊断不规范现象。

(二)肠道门诊工作方面:

1、部分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工作不够落实,肠道门诊开诊后腹泻病人仍混在其他科室就诊,如省级机关医院和省立医院。

2、省煤矿中心医院未设肠道门诊,省级机关医院存在如消毒液过期,业务培训、宣教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要求

1、各医院应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网络组织,健全疫情报告管理有关制度。

2、各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新上岗者)对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它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疫情报告责任意识,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和死亡病例,防止疫情迟报、漏报;规范医学死亡证明书的填写、根本死因的确定以及ICD-10编码等内容,提高死亡病例报告质量。

3、疫情报告负责人应经常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人员更换后新上岗者应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4、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制度和奖惩制度,定期对各有关科室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并对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常规月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和惩罚以规范疫情报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