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6篇)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1
关键词:JCI认证标准;规范化管理;泌尿外科;高危药品管理
高危药品是指少数特定的、若使用错误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可导致死亡的药物,该类药物管理属于我国医疗体系和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评审标准的重要安全目标之一[1]。由于以往临床对高危药品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导致错误使用率提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鉴于此,医院泌尿外科于2017年10月引入JCI认证标准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加强对高危药品的风险防范管理水平,提升医院服务质量,进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2]。现本文就对JCI认证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在泌尿外科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医院泌尿外科高危药品管理中采用JCI认证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设为实施后;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在医院泌尿外科高危药品管理中采用常规管理设为实施前。选取泌尿外科的21位护士作为研究部对象,年龄:24~38岁;文化程度:中专学历4名、大专学历12名、本科学历5名;工作年龄为1~14年。研究期间无人员变动情况。
1.2方法
实施前采用常规管理,实施后采用JCI认证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具体如下。
1.2.1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小组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小组,组员为药剂科主任、护理部主任、临床药师及泌尿科全体护士。该组主要负责制定合理规范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相应考核标准。有专业人员对全体护士进行相应高危药品知识培训,选出1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护士任命为高危药品质控员,由其主要结合科室患者的用药情况,制定高危药品目录,规定药品的确认、使用标识和地点及储存方式等,定期评估护士用药安全的情况,针对问题完善改进。
1.2.2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度①严格按照药理作用将其进行分类贮存,对急救、麻醉、精神等药品进行专柜贮存,将注射液、口服药区分按照药物温湿度贮存要求进行常温或低温保存,并统一使用温湿度计量温度。在名称、性质、包装等相似的药品原包装上做不同颜色标记。②由质控员遴选高危药品种类、数量,在护士长与护理主任双重审核无误后于药剂科备案。制定药品使用登记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规范对接,质控员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总结后要及时纠正。对如标签模糊、已过期、破损等质量不符合标准的药品,需及时退回处理。③于高危药品存放区设置红色的“高危药品”警示标识,于药品医嘱打印标签时均印上警示标识,确保各环节均有警示。在药品或者容器上用红色胶布缠绕表明失效期在3个月内,提示取药人员优先用。④建立高危药品应急措施,在开高危药品时,所有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均要严格遵循双人核对制度,患者使用时,要加强巡视,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1.2.3持续改进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质量,由质控员每月分析和统计高危药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向组员汇报,集体讨论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以培训的形式反馈,由护士长制定改进防范和管理流程,并对后续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核,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知识考核情况和检查合格率。①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科室高危药品风险管理评定量表》考核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包括分类、适应证、禁忌证、贮存、配置、审核等6项,每项10分,得分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好[3]。②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小组分别对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情况进行了21次检查,现比较统计实施前后合格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对高危药品管理知识比较
实施后护士对高危药品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检查合格率比较
实施后的高危药品管理检查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2
1.1实验室化学品分类
实验室应根据安全要求以及实际需求建立台账,统一收集现有的化学品信息,信息应包括:化学品名称、形态、储存位置、储量及主要特性等,当化学品增加或移出时更新化学品信息。企业应对现有的化学品建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档案。
1.2化学品采购
在采购任何化学品时,必须与现有台账对照。台账有记录的化学品可直接采购;若所需化学品不在台账中,则走相关申购、审批流程。需采购化学品须配备MSDS,连同物品一同移交给仓库,及时更新台账;并将MSDS分发给相关操作人员。购买证或运输证使用完毕后,应存档备查。
1.3化学品储存
严格详实记录化学品的入库、出库、报废、库存盘点等信息,及时更新台账、定期核实台账,是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的基本要求。化学品必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危害程度等分门别类,按安全要求分处保管。(1)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位置应干燥、阴凉、通风,避免日光,并应隔绝火、热、电源,库温低于30℃,库房应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仓库中还应配备相应的防泄漏急救用品及消防器材,如:化学吸收棉、防护服、防护面具、手套、灭火器、消防沙等。(2)剧和易制均应放置在配置视频监控和防盗报警装置的专用仓库内。剧应购置保险柜单独存放,保险柜应有明显的“剧毒”标志,严格实行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的“五双”制度。易制应控制其储存量,并根据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分别放置。(3)放射性物质。放射源购置后,应向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申领编码,专人管理,并实行双人双锁,应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定期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等安全防护措施。(4)压缩气体。压缩气体钢瓶必须分类、分处保管,气瓶必须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通风良好的房间,使用或存放易燃气体钢瓶的房间应在门上用警示标志标明;严禁明火,避免曝晒和强烈振动;直立放置时要固定稳妥,确保钢瓶不会移动倾倒。
1.4化学品的使用
1.4.1参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实验人员在首次使用化学品前,必须参阅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了解该化学品的相关性质、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并按照MSDS的指引穿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1.4.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前应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正常运作、各控制仪表是否正常工作、所有安全设施是否可正常使用。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应对实验台面进行整理;实验室的物品摆放有序并标有标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规定取用实验试剂及器皿,随时标注标签。实验过程之中出现任何安全问题,随时联系实验室安全员;实验未完成之前实验人员不许离开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如出现化学药品溅溢洒落,应及时清洁处理妥当。实验完毕之后再次清理实验台面、清洁并归位实验器皿;清洁地板并保持地板干燥;最后关闭水、电、气及门窗。
1.5废弃物处理
企业化学实验室要针对所产生的废弃物的类别及特性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避免不相容的废弃物混装、固液混装,严禁将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装。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废弃试验样品及存放化学品的容器等,部分实验室还包括生物培养基。这些废弃物成分复杂多变,但产生的量少,部分具有较强的易燃、易爆等性质,部分具有毒性,如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危害。根据废物处理的3R原则以及无害化原则,化学实验室考虑废弃物的处理:1.5.1废物减量控制合理库存量,避免库存过多导致过期废弃。化学试剂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如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及砷等试剂,尽量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污染环境。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实验操作技术中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1.5.2无害化处理利用“化学反应销毁法”处理。普通的酸、碱液应用常用的酸碱中和后排放;氰化钾(钠)废液应调至偏碱性,然后加入漂白粉溶液使其分解;苯并(a)芘、联苯胺类致癌物质,可拌入燃料,置焚烧炉中焚烧处理;废弃的酒精等易燃但无毒害的液体可以采用焚烧处理。1.5.3废物分类处理对于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收集废物的各种容器均应贴上标签标识。性质不相容的废物要分开存放,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容器上还应根据废物的危险性张贴易燃、有毒、腐蚀品等危险标签。盛装液体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须按安全要求摆放;将收集好的废液放在指定的位置等待定期处理。对会产生生有毒、易燃气体或臭味气体的废液,要及时处理,防止泄漏。微生物废弃培养基应按要求处理后再密封收集废弃,并做好相应的灭菌记录。放射性废弃物应根据要求将废弃物收集密封,予以屏蔽和隔离。将各类收集好的实验室废物按要求定期或及时交予有相关资质的公司处理,并保存记录。
1.6定期检查审核并持续改进
定期对实验室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回顾反思、改进完善,不定期组织检查化学品采购、储存、使用、废弃、应急准备等系列环节的日常活动是否合符规范要求,对于检查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定期回顾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纠正措施的完成。
2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
2.1安全标识
化学实验室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警示、提醒实验人员的日常操作,强化操作者对实验风险的防范意识。安全标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红色表示严禁或禁止、黄色表示警告或警示、蓝色表示指示或必须遵守、绿色表示安全或可使用。醒目的安全标识能有效地影响人的行为,合理地利用安全标识可营造出一个“防”的氛围。如表示禁止的:“禁止烟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化学品如金属钠应标明“禁止用水灭火”。表示警告的:“当心腐蚀”、“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表示命令的:接触强酸强碱时“必须戴防护手套”;接触大量尘埃时“必须带防尘口罩”。表示提示的:“紧急洗眼装置”、“急救药箱”。
2.2安全技能培训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后方可参与相关实验操作。进入岗位前,应根据实验室人员接触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及危险因素进行培训,如罐装气体安全培训、易燃易爆化学品安全培训等。部分实验室存在周期轮换项目的情况,在项目轮换前,实验人员要认识将要负责的项目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和操作注意事项,遵守项目的安全操作指引。当新危险化学品物质进入工作场所时,应对新物质的危险性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培训。企业实验室应每年定期组织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防火防爆基本知识;化学品可能对人体的危害;个人防护知识。
2.3应急培训及预演
实验人员在日常操作中发生以下化学品小泄露或小伤害事故时,可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来降低事故的危害性。化学品洒、漏到地面或实验台面时,应立即做好防护,收集泄漏化学品,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移交废物公司处理。实验人员误吸有毒有害气体时,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地方使其平躺;若呕吐时需及时清除呕吐物,以确保呼吸道畅通。化学品接触到皮肤,应采用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硫酸溅洒,应先用碳酸氢钠之类稀碱液或肥皂液进行洗涤,再用水冲洗;盐酸、硝酸等强酸溅到皮肤时紧急喷淋15min;强碱接触皮肤时,应立刻用水冲洗至皮肤不滑,再用稀释的醋酸或柠檬汁等进行中和。若危险化学品溅入眼睛,应立即撑开眼睑用水连续洗涤15min以上再就诊。除此之外,企业实验室应制定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和火灾应急预案,每年组织至少一次的消防演习和化学品防泄漏演习,确保全员参与演练。消防器材及防泄漏应急物品应每月定期检查,确保有效及可获取;紧急洗眼器、紧急淋浴设施和急救箱应设置在方便实验人员获取的地方,涉及毒害试剂的实验室应备有紧急解毒药品,如防氢氟酸中毒的葡萄糖酸钙软膏等。实验室应指定紧急联系人,一旦发生意外,可随时与之取得联系,进行应急指挥。
3结语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社会变革步伐更快。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沿海城镇地区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转贴于
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德育途径生活方式学历职业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
学生品德0.127**0.110**0.081*0.0610.0340.033
**P
1.家庭德育内容反映了家庭对孩子德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学校品德教育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曾被人讽刺的那种“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卫生教育”的状况,对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具体的一项项事情做起,不断强化。如小学,《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也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小学生热爱祖国。具体表现就是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一些基本国情等;要求小学生尊敬师长,具体表现就是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使用尊称等。
这样,德育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除了有思想品德课程外,德育形式多种多样,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班队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潜移默化进行。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的主要指标),如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劳俭朴等等,其实也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家长未必很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但他们会以社会对公民的规范为参照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教育和约束孩子。因而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规范要求。注重德育的家庭有意无意都会以上述基本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家庭德育内容这个一级指标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德育内容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家长对小孩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容易理解这个一级指标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它告诉我们,小孩品德表现与家庭是否重视德育关系相当密切。
2.家庭德育策略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家庭德育策略对家庭德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从分析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如果家长能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注意相互配合,保持意见一致,家庭德育的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效果较好。如果家长能掌握批评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多数时候能诚心接受,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效果较好。下面给出前两个结论的数据分析,其他的分析相似。
以家长相互配合、意见一致的程度(简称家长配合)为因素,从低到高共有5个水平,以学生品德为因变量作单向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有些水平的平均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10.54,P=0.0000)。取α=0.05作Duncan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7。
表7说明,在水平1、2、3之间差异不显著,水平4、5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1、2、3中任一水平与4、5中任一水平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就是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持意见一致的家庭的小孩的平均品德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的小孩。并且,水平3(中间水平)与低水平接近,说明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协调对孩子的德育。
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情况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家长的家教知识对孩子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5.38,P=0.0003),多重比较(α=0.05)结果见表8。从多重比较知,水平3接近高水平(这一点与前面以家长配合为因素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说明家长对家教知识有一般的学习和了解就可以了。但很少或没有学习家教知识的家长,平均来说,孩子的品德分要显著地低。从调查数据看,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还很少或没有学习过家教知识,看来有关部门继续推广家长学校和采取适当措施促使家长学习基本的家教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家长道德素质对孩子品德的潜在影响显著
家长素质,尤其是家长的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品德有重要影响。在二级指标中,以家长的职业道德最能说明问题。以家长职业道德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家长职业道德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非常显著(F=7.22,P=0.0000),多重比较(α=0.05)见表9。
表9说明对应于家长职业道德的5个水平,学生品德有3个级别,家长职业道德差或较差的学生平均品德分显著低于家长职业道德一般的学生,而后者又低于家长职业道德好或较好的学生。家长职业道德与家长的其他道德指标高度相关,基本上可以反映家长的道德素质,所以上面的分析结果也揭示了家长道德素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情况。
五、对学生品德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择邻处”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品德与社区环境的相关系数为0.033,不到显著水平。我们将社区环境的二级指标作为因素,以品德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见表10,在0.05的水平上所有四个指标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主要原因:1.我们的调查范围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城镇,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小康水平,社区之间的环境相差一般不很悬殊。2.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儿童少年,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进行的,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择学校代替了“择邻处”。3.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播快,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视野比较开阔,知识面广,社区的影响自然被冲淡。
表10社区环境二级指标的F检验结果
因素居住地段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生活设施
F值2.3671.1361.6340.666
P值0.0560.3380.1630.616
传统观念和以往的许多调查结果都认为,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对孩子的品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学历对孩子的品德仍然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家长职业的影响不显著,F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家长学历职业的F检验结果
因素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职业
F值5.503.561.711.63
P值0.0002o.00660.14620.1640
即使在0.1的水平上,父母职业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直到几年前,一个人的职业与学历还是密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自动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机关干部,不会去当工人、职员,更不会去当农民;个体户则意味着低学历。所以职业影响孩子的品德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学历的影响。今天的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几乎不再存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下海经商,部分高学历者走向基层,出现了博士镇长、教授书记和硕士花农、果农、菜农和养鱼专业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人、职员、农民和个体户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职业与学历的相关性式微。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职业不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是很正常的。
学生品德与家庭生活条件的相关系数为0.034,不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生活条件中的二级指标都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F检验结果见表12。这个结果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即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孩子品德与生活条件无关。但有一项与生活条件有关的二级指标“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种数”对孩子品德有显著影响:F值为5.714,相伴概率为P=0.0001。
表12家庭生活条件对孩子品德影响的F检验
因素人均月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大件文化娱乐用品数孩子月均文教费用
F值0.6670.5300.6340.293
P值0.6150.7140.6380.88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有意识的品德教育比家庭的潜在影响作用更大;家庭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德育策略和家长素质是影响孩子品德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4
关键词:有效;运行工程师;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F5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10.00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10-001-02
收稿日期:2012-03-16
质检部门的生产运行工程师主要负责生产厂相关化工产品及化工原料的检查、验收、办理入库手续与出具质量证明单等质量监督验收管理工作,及时传递不合格品的质量信息;负责对产品的包装、标识、包装重量进行现场检查;负责原料、成品质量合账等统计与填写;负责周报、月报的统计与编写和上报。以上这些工作职责要求运行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业务范围内装置工艺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分析原理、质量指标,更要掌握数理统计等专业知识、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据笔者近五年来在运行工程师岗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认为掌握以下几点可以有效提高运行工程师工作效率。
一、提高沟通技巧,加强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等人员的沟通
运行工程师日常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和各生产厂相关人员有工作往来,需要协调处理一些问题,如安排分析临时样品,与工艺运行工程师协调工作等等,这都需要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处理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了解沟通的重要性,掌握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提高沟通技巧呢·首先向同行学习;其次查阅有关提高技巧方面的培训课程从中去学习;另外从相关沟通案例中去学习,将所学应用于工作中,随着岁月的积淀,沟通技巧就提高了。
二、掌握装置工艺知识、应急响应处置等安全知识
运行工程师需要深厚的装置工艺知识来判定异常质量数据与工艺异常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了解各装置的简单工艺知识,工艺关键控制点等,那么就要学习一下工艺调度手册了。
基层车间的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应急操作卡的报警程序都提到了运行工程师的职责,那么只有掌握应急响应处置等安全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出回应,有效控制事故。
三、掌握异常数据的判别知识才能更好地制止不真实数据或不合理数据的报出
在查阅LIMIS数据时,除了关注不合格数据,生成报告单外,还应能够通过异常数据的判别发现不真实数据或不合理数据。如何进行异常数据判别呢·异常的分析数据存在几个问题,如数据不全,测试值太大或太小,数据之间缺乏相关性,数据不规范等,在碰到异常数据时,要认真进行如下分析:取样问题,操作计算错误,数据录入错误,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如仪器设备工作状态不正常,测试环境不符合要求,试剂纯度不满足要求,玻璃仪器精度不符合要求等等,与分析人员一同查找原因,判别异常数据,制止不真实数据或不合理数据的报出。
四、利用办公室Excel软件进行质量数据统计
办公室普遍使用的Excel软件在质量数据统计中应用广泛,可以用其绘制质量控制图,帮助工艺区别造成质量波动的异常波动和正常波动,以便及时调整消除异常波动。
在Excel软件中,描述统计分析主要是指表现数据特征的综合数据分析,也就是数据集中趋势、数据离中趋势和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Excel中主要由均值、中位数和众数这3个指标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均值指的是算术平均数,由“插入函数”中的“average”来完成;中位数是由“插入函数”中的“median”函数来完成的;众数是由“插入函数”中的“mode”函数来完成。数据的离中趋势是由“总体标准差”和“样本标准差”两个指标来反映的,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分别是由“插入函数”中的“stdevp”函数和“stdev”函数来完成的。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主要由偏度和峰度来反映,前者描述的是数据的对称程度,后者描述的是数据分布的高低。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分别是由“插入函数”中的“skew”函数和“kurt”函数来完成的。点击“插入”下拉菜单中的“函数…”项,从弹出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可以选择以上提到的各个函数。另外,可以直接在单元格中输入“=各个函数名”来快速计算各个要求数值。
如何用Excel软件绘制质量控制图·在Excel文件的“插入”下拉菜单中选择“图表”选项,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在“图表类型”列表中选择“折线图”,在“子图表类型”中选择“数据点折线图”,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单击文本框后面的方框按钮,然后选择从单元格J3到单元格J13的数据。然后单击“下一步”,打开“图表选项”对话框,单击“标题”页面,在“图表标题”中输入“质量控制图”,在分类(X)轴中输入“样本数”,在分类(Y)轴中输入“样本均值”。打开“网格线”页面,去掉网格线;打开“图例”页面,去掉图例。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图表位置”对话框选择“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最后单击“完成”按钮,得到所需的质量控制图。
以上是excel软件统计在质量统计的运用方法之一二,其他的运用方法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去摸索归纳。
五、质量数据的波动的原因及分布的统计规律性
质量波动分两类,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是由偶然性、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波动,正常波动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异常波动是由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质量数据波动,散差的数值和正负符号往往保持为常值,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带有方向性,出现差异大的差数。
(一)质量数据波动的原因
质量特性值的变化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波动称之为正常波动,是由偶然性原因引起的;若是超越了质量标准允许范围的波动则称之为异常波动,是由系统性原因引起的。
1.偶然性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因素的微小变化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是不可避免、难以测量和控制的,或者是在经济上不值得消除,它们大量存在但对质量的影响很小,属于允许偏差、允许位移范畴,引起的是正常波动,一般不会因此造成废品,生产过程正常稳定。通常把5M1E因素的这类微小变化归为影响质量的偶然性原因、不可避免原因或正常原因。
2.系统性原因。
当影响质量的5M1E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操作人员未遵守操作规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过度磨损、原材料质量规格有显著差异等情况发生时,没有及时排除,生产过程则不正常,产品质量数据就会离散过大或与质量标准有较大偏离,表现为异常波动,次品、废品产生。这就是产生质量问题的系统性原因或异常原因。由于异常波动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和避免,特别是对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生产中应该随时监控,及时识别和处理。
(二)质量数据分布的规律性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3-0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务并最终以获得工作成果为目的而设计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包括完成工作时需要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都将体现在职业中,每一个职业含有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布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基于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提出了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整体化分析和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
人们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高效获取知识,利用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多种手段,汇集形成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学习情境,通常伴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境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为完成职业工作过程服务的,职业教育学习情境实际是在模拟职业工作情境,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安排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换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适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要求将传统的按章节设计的课程内容转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要完成这个转换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的特点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针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材养护、中药材购销等职业岗位设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本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中药鉴定技术与中药养护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新课程。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是药品工作技术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主要讲授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特征描述方法、理化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中药材商品基本养护技术。介绍常用中药的来源、主产地、采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及树脂类、皮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藻菌及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并介绍了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未知粉末药材的鉴定的知识。讲授中药商品变异现象、中药商品变异因素以及一般商品养护与易变异商品养护方法。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及养护技术为手段,阐明各个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功效、商品形态及养护等内容,指导学生对中药的识别、鉴定和养护,并通过实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和针对中药材进行养护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应用化学、实用中药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程。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及其它后续课程,以及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主要的,中药行业各岗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别与养护技术是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养护技术又是中药验收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职业特定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并为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中药养护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药材养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结合中药鉴定、中药养护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中药鉴定为核心,辅以中药养护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相应的养护技能。中药鉴定有四大鉴定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从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到现代的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使用仪器进行研究分析的先进高端鉴定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相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各种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手段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定的方法中,大大丰富了中药鉴定的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现今社会职业形势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设计学习情境,即构建“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要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要确定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教学情境中,一般以具体的任务形式来体现。第三步,编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大纲。
按照以上三步,我们课题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药用植物园种子种苗公司、南宁市华泰饮片制药厂、德洲医药公司、桂和堂等几家中药种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组织企业专家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形成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与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经营与使用四个职业行动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提出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专家结合职业能力对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解构,再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必修课,占总学分25.52%);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核心课(必修课,占总学分44.83%);第三部分为职业能力拓展课一(系级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8.28%)、拓展课二(院级选修课,应修满8学分,占总学分5.52%)。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职业能力基础课设置了应用化学、植物生产环境等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设置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用中药学基础、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总体目标:学习完成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会运用传统鉴别经验和现代鉴定方法鉴定常用中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中药材基本养护等工作打下基础。能运用中药鉴定、养护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养护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目标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中药鉴定及养护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理解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认知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中药鉴定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中药养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中药的来源、主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熟悉中药的采收、加工、贮藏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中药材养护技术;了解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常用中药的主产地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动态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20种药材的理化鉴定要点。
2.职业能力目标。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35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能用显微鉴定技术准确鉴定20种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熟练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学会借助相关书籍解决中药鉴定的实际问题;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会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设计具体的养护方案。
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中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内容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根据中药鉴定行业发展和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围绕四大鉴定技术开展各类型中药鉴定及配套相关养护技术,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服务。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基础知识”“中药分类鉴定技术”“中药分类养护技术”共3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任务,将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进行重构,每个学习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指引学生自觉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来完成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学习项目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类型项目任务类型,灵活多样地采用“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完成不同学习项目内容,教师灵活选择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表2以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表2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课程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
学习情境中药分类鉴定技术
项目名称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建议课时2(80分钟)
知识目标1.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鉴别;
2.掌握党参与明党参、柴胡与银柴胡、白芍与赤芍的对比鉴定;
3.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一般鉴别方法;
4.了解苦参、银柴胡的性状鉴别。
能力素质会运用中药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
会借助相关书籍及互联网解决中药鉴定中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教学难点甘草和党参的来源,药材鉴别。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2分钟;2、复习引入新课3分钟;3、设计情境,提出任务,5分钟(资讯);4、小组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计划20分钟(决策、计划);5、方案的实施,计划30分钟(实施);6、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计划8分钟(检查、评估);7、拓展知识的学习,计划10分钟;8、课后作业安排,计划2分钟。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
2、项目教学法;
3、头脑风暴法【教学评价与分析】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方案实施能力(含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针对相关的专业工种,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做、论、讲、评”四环节教学法。做,即实际操作,包括校内实训、现场实训(在企业进行)。体现并要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要实用、过硬,以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熟练胜任有关工作岗位而进行设计。
(五)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具体评价及考核方式如表3。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4植物类茎木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5植物类皮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6植物类叶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7植物类花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8植物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9植物类全草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0树脂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1菌、藻、地衣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2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3矿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4中成药鉴定技术
项目15中药分类养护技术1.学习态度
2.学习纪律
3.操作技能考核
1.学习态度30%
2.学习纪律20%
3.养护报告20%
4.操作技能考核30%
综合
评价
将各评价单元的分数按照比重累计相加后,按照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之后,进行期末考核,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约有90%以上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闭卷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最终取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比传统模式授课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比传统模式授课学生能鉴别出的药材增加近百种。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每年的中药理论知识比赛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现实企业工作情境指导下,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岗位工作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锻炼了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职业整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周,腾军.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研究,2013(3)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篇6
关键词:实训;考核标准;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的考核是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教学行为,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1]。
一、研究背景
潘维琴[2]、李晶琴[3]等认为,目前课程考核方法的主要问题有:①考核观念陈旧落后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协调,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应试。②考核的内容不能覆盖全部教学目标,反映在考核教程中即为应知、应会、应是,而笔试主要考核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部分能力,实操考核主要考核操作技能,其内涵不能体现。③考试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不合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考查得少,试题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例过大。陈棣沭[4]、桑光淇[5]等认为,借鉴欧美大学的形成性成绩作为大学课程考核的重要成分,符合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平时、实践成绩已提到较高的权重,但课程考核则主要是由教师自己把握,在给分的标准、取分的依据、操作的程序等方面教师都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新诊疗技术、新药不断增多,用药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药品使用环节的安全性凸显重要。能够服务基层的高端技能型药学服务人员,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也是提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实现《山东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对接市场需求,改革考核标准,增加药学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成为目前医药院校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课程地位
药学服务实训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采购、出货、陈列、验收、仓储、养护、运输、处方调剂、处方分析、辨病荐药等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了较强的GSP生产和管理意识,掌握了药品经营中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药品冷链管理等新的质量控制内容,具备了综合应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能力,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课程的设置涵盖了医用商品购销员、医用商品营业员、执业药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考试内容。对接零售药店的营业员岗位,通过药品分类陈列、验收养护、药品销售等实训,培养学生的药品销售、分类陈列、储存养护等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技能,并与职业标准和就业对接。为适应新形势下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考核标准的制定依托前期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广泛调研,采纳药品使用岗位一线工作者的岗位案例,并融合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和药物咨询师职业考试试题,学习美国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把过程性形成性试题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并在初步试用后形成。
三、课程考核标准研究
考核标准体现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综合实训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总成绩=日常考核40%+结果考核60%。(1)日常考核。包括每次项目实施后的评价和综合实训评价。单项能力评价按照项目实施表的APDCA(分析—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项目运行流程,最后教师和学生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及反馈,每个项目都评价,实现“教、学、做、评”的一体化。所有项目的综合得分,为单项能力考核成绩,占40%。(2)结果考核。将综合实训的评价作为结果考核成绩之一,以现场的处方审核、POP设计、分类陈列药品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药学服务技能、药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处方审核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占60%。
(一)日常考核
考核成绩为6个学习情境成绩权重的总和(见表1),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40%。日常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包括工作与职业操守、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方案和报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评+互评)等(见表2)。
(二)结果考核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统一进行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模拟常见病诊治和病例分析。学生根据考核内容分组或独立完成。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得出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具体考核方案如见表3)。1.模拟关联销售。学生抽签,根据题签中的症状或疾病,由教师来扮演顾客或患者,模拟对顾客或患者的问诊、分析辅助检查结果,提出关联销售药品,并说出判断,同时进行生活指导(评分标准见表4)。表3结果考核项目表4模拟关联销售具体评分标准2.POP设计。学生随机抽取设计主题,如标价类、折扣类、招聘类、告示类、提示类、节日类、庆典类的手绘POP等,根据要求,动手设计图画及语言,限时5分钟(评分标准见表5)。3.药品陈列。药品陈列:抽取20种药品,依据药品功效,按照科别标识牌,准确陈列药品(OTC药品陈列于开放式陈列架,处方药陈列于“Rx”标志的壁柜)。药品基础知识:选手对提供的药品能明确说出该药品的剂型及使用方法、类别(OTC/RX、特殊药品/普通药品、针/片/水/粉类、临床应用类别等),并通过观察药品的外观性状、包装,识别药品的生产企业商标,说出药品的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条形码及其他常用标识的含义(评分标准见表6)。4.处方调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合格处方和一张不规范处方。处方审核:根据调剂审方要求,指出不规范的处方,并在处方上写明存在的问题;处方调配:根据处方的调配操作规程,进行药品调配、拆零包装操作(评分标准见表7)。
四、对接岗位的考核标准特色
针对传统理论考试孤立性、片面性、单一性和机械性等问题,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将行业标准融入到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借鉴英、美等国课程考核体系,将过程性形成性成绩纳入量化实训考试,建立实用药学服务实训考核标准,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本位,以全面、持续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面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考核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所从事行业、企业的工作标准和技术要求;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提高教学质量,为其他实践类理论性课程的考核提供借鉴。考核标准体现职业性、实用性[6]、针对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梅初晓艺董志华郑丹林彬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威海金海湾医院
参考文献:
[1]胡国庆.试论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4):25-27.
[2]潘维琴,高丽娜.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6):64-66.
[3]李晶琴,许子华,孙宝清.高职检验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6):114-116.
[4]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