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识总结(6篇)
生物常识总结篇1
1.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浓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2.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人们的话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做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2.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得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试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3.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作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对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在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常识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生物常识总结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75-02
学生参与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学概念、现象和规律,而且通过实践动手锻炼获得亲身感受,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能力、撰写实验报告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较好途径。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获得了一致认同,作为工科院校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为了更好的提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内几乎所有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高校都进行了实验的教学改革,改革内容涉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1],增加仿真实验[2],优化教学体系[3],建立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教学设备的更新[5],管理制度和方法[6]等众多方面,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等培养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物理实验课通常分成三个教学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实践、课后总结。其中,课后总结通常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写总结。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不重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实验结果,不懂得如何概括和归纳,从而书写出实验的总结。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惠及研究生培养或后续的工作中,不能只培养会做实验而不会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总结的学生。针对结果分析和报告总结,笔者提出个人的见解。
1问题的挖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批改学生的总结报告时,常常遇到学生不重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实验结果,不懂得如何概括和归纳,从而书写出实验的总结。极端情况是根本不分析,问其原因是不懂如何分析。或者有分析时,只谈误差,将所有可能的误差及其根源全部列出,把普适性的理论用于具体的实验,没有针对具体的实验进行误差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挖掘出实验结果所反映的规律、问题等,严重违背了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书写总结时,有将教材中每项实验后的注意事项抄入,或者书写“通过某某实验,认识了某某实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获得了提高”之类的空话。
2问题的讨论与改进措施
实验中的分析与讨论就是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逐步推导出结论,不可离开实验结果去空谈理论,实验中如果得不到预期结果或与别组实验结果不一致,则应仔细分析其原因。分析能力就是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解答出来。著名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感慨地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奇怪的。”通常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分析能力的魅力,也是现在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特别强调分析能力的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1)向学生传授分析与讨论的意义与重要性。笔者所在单位的第一次物理实验课为绪论课,除了讲授实验的基本知识外,在课堂上还向学生讲授分析与讨论的意义,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其实就是洞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表、图和照片等信息,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将实验的信息、现象与物理常识、规律和理论等迅速联系起来,并善于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做物理实验与以后做专业课实验,或者研究生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实验,甚至工作中或者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对问题分析与讨论的能力其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就是一种洞察力。这种洞察能力是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意能力、创作能力等的基础。而这种分析与讨论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物理实验一个学年的学习中是可以获得初步认识和提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重视和把握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端,然后才是创新,最后是你的自主。学生在分析与讨论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应该遵循这个过程。除了在绪论课中讲授分析与讨论的意义和重要性外,还需在后续的几个实验中给出参考,进行引导和指导,一步步进行能力的训练与强化。笔者在所教授的“螺线管内磁场的测量”与“半导体磁阻效应”实验中,经常与学生交流和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向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分析,然后用图1和图2询问学生,从图中的结果来看,反映什么问题,与物理理论是否吻合?图1是长直螺线管内轴线上的磁场分布,它反映了其内部接近匀强磁场,端口处磁场快速降低,而且冲击法测量结果与理论值非常一致,误差较小。图2是InSb半导体元件的磁阻变化曲线,它反映了弱磁场时是非线性变化,与B2接近正比关系,强磁场时呈线性变化,与磁场B成正比,其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通过简单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对分析与讨论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后续其他实验的分析与讨论奠定了基础。
实验的总结是从实验结果归纳整理而得的概括性判断,应与实验目的相对应。要结合学过的理论联系实验的结果。要求文字简练明确、严谨,不可超出本实验结果去说明问题,不得臆想和武断。同时,个人认为总结的写法还可以扩展,包括实验的难点、重点,仪器调节技巧,对实验的体会,团队合作的认识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给出参考实例,让学生模仿。笔者所在实验室会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保证粘贴在墙上,供学生参考该项实验的总结应该如何去写。同时,也开始将其他大学的本科生发表的关于物理实验的学术论文进行展示及供学生模仿,如复旦大学何益鑫关于“Franck-Hertz实验的物理过程”的论文[7],无论是分析与讨论,还是使用的总结上,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因此,在今年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将此论文作为结论写法的案例向学生进行介绍。
(2)总结能力的继续强化和深化。为了达到给学生做示范,又不能给予学生过多的示范。在开始进行的两项实验中,第一次会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二次就会弱化,其后不在给予提示。在后续的实验中,主要是根据学生书写报告的情况,给予指导。通过逐步提高的方式,将书写总结的能力慢慢在学生的思维中内化,不在是模仿,而是开始能够独立的进行进行概括和总结。
3结语
随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物理实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技术、教学手段、开放程度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不仅要在硬件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也要在软件条件上挖掘可能,只有不断地向其深度和广度进军,才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掌握知识宝库的钥匙,获得索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后总结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和总结能力,使物理实验更好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殿清.普通物理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物理实验,2005,25(1):31-33.
[2]蔡青.仿真实验的应用与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113-115.
[3]郑军,樊艳,周国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0-221.
[4]韩忠,李田,彭华.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示范性教学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9-91+109.
[5]汤跃明,谢紫娟,张文杰.传感器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8):53-55.
生物常识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试后反思;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36-5
1问题提出
在每次考试结束后,物理教师们常常积极对考试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对考试系统性、整体性、试卷以及学生总体成绩进行分析,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等能力现状进行总结,而学生在考试后的自我总结和反思却往往被忽略。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考试后更重视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通过考试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的过程,致使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导致“会的内容仍然会,不会的内容还不会”,不利于自身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物理试后的总结和反思,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关注和重视的,减少学生存在“题目讲多次仍然不会”“题目错了多次仍然错”的现状,使考真正达到检测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查漏补缺的目的。
2研究方法
本文中,笔者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学生在高中物理试后反思效果的现状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得出高中物理试后反思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3研究内容
钟志贤老师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1]中根据反思过程中不同的性质与作用,将反思能力分为了:反思意识、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因此,在本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围绕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3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选取某中学高一年级5个班级共计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于某一次阶段性考试结束之后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依据调研结果,提出改进策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197份,有效率为98.5%。
3.1关于高中学生试后反思意识的调研
在对高中学生物理试后反思意识进行调研时,笔者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发现,有47.71%的学生在下发试卷后“查看自己的错题,并分析错误原因”,有52.29%的学生选择“比较自己成绩的高低”或“都不太关注”。由此可见,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考试后忽略对自己的反思过程,成绩高低是他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发现,在考试失败时,有50.76%的学生表示“总是会”或“经常会”进行总结与反思,有49.2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几乎不会”或“完全不会”进行总结与反思。在考试成功时,有36.04%的学生表示“总是会”或“经常会”认真进行总结与反思,有63.96%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几乎不会”或“完全不会”。由此可见,考试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会在试后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当考试相对成功时,更容易忽略对考试的总结与反思。由此推断,这也是造成学生考试后不会的题仍不会、做错的题仍然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学生认为“考试后自我反思的意义如何”这个问题进行调研,发现仅有37.0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62.9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意义”或“毫无意义”。正是由于学生对自我反思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学生试后反思意识的淡薄。
另一方面,我们也对物理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调研,如图5、图6所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考试后约有65%的物理教师会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教给学生进行试后反思的能力与方法,然而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因此,部分物理教师对试后反思的忽略或指导欠缺也是造成学生试后反思意识和反思技能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高中学生物理试后反思意识的调研,我们发现,考试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忽略试后的反思,尤其是在考试成功时,忽略试后反思的情况更为严重,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多次重复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试后反思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试后反思的意义认识不足,从教师引导方面,也可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忽略引导学生进行试后反思以及对学生反思技能与方法的指导。
3.2关于高中学生试后反思技能的调研
如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笔者对高中学生的试后反思技能进行调研。
在对高中学生试后反思技能中的评价技能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在每次下发试卷后,有25.38%的学生“会立即更正自己的错误”,有44.67%的学生“会与身边的同学讨论试题中自己的错误”,有29.95%的学生“等待教师进行讲评”。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更正或与身边同学讨论的途径认识和分析自己试卷中的错误,能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然而,也有29.95%的学生不会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是等待教师的讲评。
生物常识总结篇5
一、让学生具备学习高中生物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积极而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学好生物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兴趣。其次要亲其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成绩他肯定不会差。当然,我们要学好高中生物还要从高一抓起。高一是起点,是基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学习就不困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兴趣,亲其师,重基础,就是学习好高中生物的前提条件。
二、让学生养成学习高中生物的好习惯
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常规,要在实践中形成习惯,一旦形成学习习惯,就会尝到甜头。听讲是说要让学生把学习高中生物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而通过复习,可以加强记忆,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总结,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正如人们所说“好习惯终生受益”: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
三、教给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好方法
1.突破知识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其二、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2.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具体地讲:首先是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其次是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学生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3.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联系自然实际。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花园、动物园、庭院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生长,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联系生产实际。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否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原理的掌握。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物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高中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知识并不深奥,但是往往有许多高中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怎样学习高中生物》.中小学教育网.
[2]颖儿碧荷叶.《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简谈》.
[3]侍东升.《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指导》.盐城市龙冈中学.
[4]《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中学.学科网.
生物常识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网络构建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考的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
一、知识网络的理念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通常,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联系的多维性。三是网络的开放性。
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1.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能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可以便学生综观全局,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虑问题的整体能力,正确把握题意,快速解题。
2.另辟蹊径,化繁为简
高考中,许多推断题、计算题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这一问题时,可以不遵循出题者的意图,另辟蹊径。但前提是必须做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知识了然于胸,实验才能有的放矢
高考实验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原理,其次才是考查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因此,只有系统的构建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网络化、归纳的具体化、功能性质了然于胸,才能对高考中的化学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三、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1.纵观全局,认识整体
总复习时,我们先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即要掌握高中化学的五大块:一为基本理论、二为元素化合物知识、三为有机知识、四为化学实验、五为化学计算等五大块知识。在总体把握这五大块知识的框架下,再帮助学生完成对每一块知识的网络构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
2.抓住局部,把握细节
(1)基本理论部分,可以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主线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另外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以化学平衡来收敛和发散。
(2)元素化合物部分,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一表两线”来构建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知识的主线,如“元素一单质一氧化物(氢化物)一存在”体系;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即形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制法”的脉络。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寻找有机化学的规律,即“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的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
(4)化学实验部分,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高中化学实验,必须以掌握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前提,对二者能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能正确提取。因此应熟记以下双基内容:实验基本常识,如常用化学仪器分类及其使用方法、试剂的保存和存放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及称量、物质的溶解及加热、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仪器的装置及洗涤等;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包括原料、原理、装置、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物质的检验包括常见气体、阴、阳离子及有机物等。
(5)化学计算部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3.综合整理,构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