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例(3篇)
消化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篇1
(一)医院成本管理的相关概念成本控制与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是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医院成本核算是借鉴工业企业的一种经济管理方法。是医疗机构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支出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的数额,即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范围计算出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成本水平,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根据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消耗,分配医疗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成本核算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3]。(二)医院实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医院实行成本管理,其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的观念,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浪费,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力。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第一加强对医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资产管理是医院经营的前提,对医院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4]。2.第二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的成本费用和消耗:客观反映不同服务项目的效益情况。3.第三提高效率及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改善经济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提高管理水平。为医院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及薪酬制度改革奠定基础。第四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医疗产业政策及现行价格体系进行评价,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收节支,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三)医院开展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医院开展成本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医院改革的发展,越来越要求高度的经济管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在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医药分家”将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医院在加强经济运行管理,减少不合理用药,降低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优化调整医院经济收入结构的同时,要加强重支出、重效益、重核算的成本核算管理,对医院成本消耗进行有效控制,积极探索符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的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运行机制。2.第二控制和审核费用支出,提供经营决策依据: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必须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加强审核力度,规范支出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在安排支出时,能够保证重点,尤其是要使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支出保持合理的比例,使医院的支出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并可根据全面成本核算,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决策者了解到通过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3.第三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院优质高效低耗:医疗收费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行成本核算,可以促使核算单位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才更具有竞争力。患者对医院质量的评价是以自身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这种满意不仅仅是要求诊断快、疗效好,还要环境美和耗费少,合理地耗费已逐渐成为衡量医院质量的要素之一。医疗收费由政府统一定价,因此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只能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和提高工作效率。
二、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
(一)医院成本的构成医院成本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是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它由医疗成本、药品成本、管理成本等组成。(二)医院成本费用的分配医院成本费用的分配是指将间接成本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在不同成本单元之间进行分配,以及当成本费用是多科室共同耗费时,在科室之间分摊。及时、全面的将医院成本归集并分配到门诊和临床各科室,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科室面积比例分摊、按科室人数分摊、按门诊人次分摊、按收入比例分摊、按实际消耗量分摊。采用直接分摊法以及内部转移价格法,对不能进入当期成本的采取分期摊销。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均记入成本,包括工资、夜班费等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等材料费、洗涤费、水电费、电话费、保洁费、办公用品费、管理费、房屋、设备折旧费等。(三)医院成本费用归集医院成本费用归集是按医院不同的业务部门和成本总分类项目归集。如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所发生的直接费用,以及与医疗成本费用项目相关的间接费用,均列入医疗支出科目进行核算。成本项目明细数据进行采集和汇总的方式为:对不同成本项目分别采取手工归集汇总与计算机网络传输相结合的方式,按月、季为成本计算期。建立院级和科室级各类成本总账和分类账目。(四)对不同类型责任单元的管理要求1.对医疗技术类型责任单元的管理要求: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成本核算管理的重点,加强科室内部实物管理;各种仪器设备、医用消耗材料、药品、试剂、卫生被服、营具等实物要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交接班时要清点数量;严格遵循计算机网络操作规程。及时、准确登录或统计医疗信息,保证各项医疗基础数据的完整、准确。2.对医疗、后勤实物保障类型责任单元的管理要求:各项实物支出必须符合医院有关规定,严格按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实物购置要按各项事业费年度预算编制采购计划,严格按计划采购;建立健全实物管理制度;健全物资和固定资产实物账,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核算;完善实物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子系统,对各实物部门的采购成本、实物消耗成本、人力成本等实行定额管理;限期报送上月各单位实物消耗成本核算报表。提供的劳务、材料等服务,根据核定的对内服务价格,按项目统计,并实行供需双方签字验收制度;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制度,并设专人负责内部设备、库存维修材料、工时材料消耗统计等实物保管工作,在实物会计的指导监督下,做好实物人、出库的登记统计工作;限期报送上月各单位消耗统计表。3.对行政管理类型责任单元的要求:年初编制本级经费预算,经批准后,对执行情况进行全程控制;严格控制各项行政管理费用,按审批权限开支;厉行节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规定限期向院主管部门和领导报送成本核算各类报表及有关分析报告。
三、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分析
(一)医院概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始建于1960年,注册资本:2768万元。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医院编制床位400张,2013年末从业人数91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1人,离退休407人。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体检、院前急救八位一体,以心内科、骨科和整形外科为研究重点,内、外、妇、儿、眼、口腔、耳鼻喉、皮肤、中医、针灸、理疗康复医学等并驾齐驱的大型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医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技术人才密集、临床学科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整体医疗水平较强,在北京西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现代化医院,是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也是丰台区和房山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承担着丰台区西南区域传染病筛查和所在地航天职工及周边地区二十余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二)医院经营情况(表1)医院近三年经济指标情况,(表2)为七三一医院2013年与2012年1~9月各项效率指标增长情况,以及与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平均效率指标、二级综合医院平均效率指标对比情况,(本院为二级综合医院),(表3)中可以看出医院应缩短平均住院日,增加病床周转次数。(三)成本管理效果医院自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以来,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断改进成本核算的方法,完善成本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合理控制运行成本,并与年度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考核体系。每月做好科室成本效益分析工作,实时掌握科室成本变动及经济运行情况,对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降低次均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服务总量的增加,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近两年医院先后对放射影像科、中医科、社区中心的针灸按摩组、理疗康复组和口腔组等作为成本控制试点科室,对科室人员进行成本核算培训,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对科室经济管理及成本核算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不断强化科室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重视经济运行成本的核算与分析,进一步制定目标管理,定量控制变动成本消耗,增强了科室对水、电、医用材料、一般性物资消耗的节约意识。建立科室库存材料使用台账,鼓励科室加快库存材料周转率,减少科室二级库存,合理控制成本。积极发挥职能科室成本管理导向作用,充分考虑质量—成本—社会效益所占比重,及时通报试点科室成本效益分析工作以及各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收支结构变化情况,使科室管理者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方案,在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医疗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降耗节支。1.2013年中医科:实现医疗收入10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25万元,增长47%;成本费用总额95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2万元,增长42%;实现利润5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3万元,增长287%。利润率由2.2%提高到5.7%,成本费用总额占收入的比例由97.8%降低到94.3%。2.2013年社区中心针灸按摩组:实现医疗收入26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万元,增长35%;成本费用总额13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2万元,增长32%;实现利润12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5万元,增长38%。利润率由47.7%提高到48.8%,成本费用总额占收入的比例由52.3%降低到51.2%。3.2013年社区中心理疗康复组:实现医疗收入2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6万元,增长40%;成本费用总额1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万元,增长30%;实现利润12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3万元,增长54%。利润率由41.8%提高到46%,成本费用总额占收入的比例由58.2%降低到53.9%。4.社区中心口腔组:实现医疗收入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万元,增长21%;成本费用总额3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万元,增长18%;实现利润4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万元,增长24%。利润率由54.8%提高到56%,成本费用总额占收入的比例由45.2%降低到44%。医院将根据科室的专业特点进一步细化核算单元,定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经济核算工作与以医疗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相结合,根据科室的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可行的方面和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案。提高医院经济运行的效益。
四、成本管理过程中几点建议
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还应注意加强成本预测与成本考核,优化成本决策,建立成本责任制,加强成本控制,建立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建议如下。(一)医院成本核算应由现在的科室核算向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发展[5]1.病种核算:医院的医疗服务是针对每一种病种诊疗的,以每一病种为成本核算单位,建立单病种诊疗的标准成本,能够反映每一病种治疗的效率和费用的高低。将其与不同时期、不同医院对比,能反映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益,与实际病种成本对比分析,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为以单病种费用为基础的付费方提供成本数据,将有利于进行医院成本控制监督,提高医院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患者提供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服务。2.医疗项目核算:建立主要医疗项目平均社会成本的动态测算制度,直接将成本分摊到具体的单个医疗项目,这样的成本核算更准确,成本核算责任更明确,成本核算管理更具体,是医院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其核算多用于服务定价、投资论证、付费偿还、效益评估等,为新医改方案提供有效的成本核算参考依据。(二)成本核算管理手段由传统手工方式向网络成本管理发展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自动收集、存储、传输、汇总,分析和共享,提高医疗成本核算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医疗成本核算运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进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三)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大型设备核算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探讨的重点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是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利用情况关系到医院经济发展。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测算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每单位(一个检查病历)成本=分类系数×[∑(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变动成本×分类指数)]。除此而外,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参数涉及折旧年限、工作量、人员配备、日检查例数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属于医院内部的长期投资,其特点是耗资多,变现能力差。如果事先不经过严格测算而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成本管理应从测算水平提高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水平。同时还应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折旧率等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评价指标与成本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查投资效益。成本管理必须要经过调研-预算-决策-计划-控制-评价一系列控制反馈活动,才能发挥其管理职能。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投资收益率。对设备进行分类,设备使用科室合理分摊设备折旧,论证设备的成本投资效益,对投入运行的大型设备,定期从效率、效益和质量等层面进行追踪分析和评价,实行动态控制,加强设备的养护,开展设备使用培训,力求延长设备使用年限,最大限度地提升设备运行效益。
消化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护理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一2016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50例,对比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的基础之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的技能熟练度等。结果:对比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的技能数量程度以及护理质量等,均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总结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大大的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明显降低,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大大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采取风险管理,并给予护理干预,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得到了提升,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护理质量。
消化内科的疾病种类繁多,涉及的医学面广,操作工程复杂而又精细。加上消化内科的病情传染性较强,病情反复,康复时间长,因此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治疗中举足轻重。护理工作能够帮助患者保持病情的平稳、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既威胁着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又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风险管理减少了危险因素的产生,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以及周边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该文选取2015年1月一2016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00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一2016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0例,均符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要求。其中对比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28例,年龄平均(44.3±5.1)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26例,年龄平均(43.9±4.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的个人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组和观察组患者入院以后进行了常规的护理管理,主要包含有饮食护理、睡眠护理、日常起居护理等;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的基础之上加风险管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率、护理质量以及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熟练程度。
1.3护理风险和管理对策分析
消化内科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有:(1)护理人员疏忽未详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2)医护人员应用药品出现错误。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3)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了医护人员的执行能力较差,没有服务患者的意识,护理质量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主要有:(1)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学习,特别是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护理风险的认识,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2)护理人员的用药意识需要增强,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服送药物时,有特殊服送药物的方式,有些药物的服送时间在饭前,有些在饭后服送,这些都需叮嘱患者。(3)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需要提升,展开护理人员的学习教育,并给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且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增强,患者是护理工作的中心,护理人员应该尊重患者,以友好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增强医患关系的和谐。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意义。
1.5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均进行了临床总结,护理后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的技能熟练度四方面进行评分,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
2.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观察组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护理风险发生率均比对比组低,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均比对比组高,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比较(%)
组别
人数
医疗纠纷发生例数
护理风险发生例数
患者护理综合满意度
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度
对比组
50
2
3
90.3
87.31
观察组
50
1
98.7
99.7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危险因素的预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消化内科的人员流动量与其他的科室相比,流动量较大,病情较为复杂,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目前消化内科常见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错误的应用药品以及防范意识的缺失,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从而引起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在消化内科中应该不断提高了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护理始终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相应的护理工作,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感受到医护人员的耐心、细心,使得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更加贴近,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消化系统疾病没有特定的年龄群体,会严重影响患者平时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通过风险管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效的减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以及护理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调节,降低了患者的身体不适,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缩短,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激发了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上文分析了消化内科的常见护理风险,针对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使得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大大的减少,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在临床上值得适应和推广。
消化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核心科室,其回收清洗间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场所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供应室可重复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各类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科学化管理的根本。为强化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各室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化学监测要求在每个待灭菌的包和容器中放置化学指示卡(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包外黏贴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一个灭菌周期后查看指示卡及指示胶带的颜色变化,指示胶带由米黄色变为黑灰色,此包裹可以向科室发放;指示卡达到或深于标准色表示灭菌合格此包裹可以使用,否则应退回消毒供应中心重新灭菌处理。
1.2B-D试验每天进行正式灭菌处理前对灭菌柜进行B-D试验,将测试图水平放入试验包的中央层布巾之间,外用纯棉包布包扎,封口处用化学指示胶带固定,将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排气口上方,当温度达到134℃时保持3.5-4min,测试图由原来的浅黄色变为均匀一致的黑色,表示此灭菌柜各项性能符合要求,可以进行灭菌处理[4]。
1.3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根据不同消毒剂的性能,现配现用或每日更换或检测,每次配制后用化学试纸测试有效浓度,以保证化学消毒液的剂量、浓度精确,并每月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抽样1次,做染菌量监测,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为达标。不达标者立即更换。
1.4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进行1次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要求照射强度≥70μw/cm2,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1.5对医疗器械每周进行1次细菌内毒素法热源监测和微粒分析,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均按规定每批号作热源监测和无菌试验,结果阴性。微粒数200ml洗脱液中含15μm~25μm的微粒≤1个/ml,合格后方能进行发放。
1.6蒸馏水质量监测每周进行1次,要求蒸馏水pH5~7,无热源反应,氯化物、硫酸盐、钙盐、易氧化物、重金属监测,结果阴性,保证蒸馏水质量。
1.7空气、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每月常规进行1次,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3]。不符合规定时进行管理干预。
1.8生物监测将两个湿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分别放在灭菌器的上、下、前、中后,每层以进气口为前点,排气口为后点,前后之间为中点,共设9个监测点[4]。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60℃培养24~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水蛋白胨培养基均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
2结果
自2005年以来我们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对灭菌物品、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及灭菌柜和消毒供应中心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每包化学监测、每锅B-D测试、每周生物监测、每日配制化学消毒液、每周蒸馏水监测、每月紫外线监测,并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空气培养物体表面监测,避免了过去重治轻防的不良倾向。自加强管理后,院内未发生一例因消毒供应中心原因造成的医院感染。通过落实以上管理措施,使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讨论
在新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消毒灭菌质量检测、确保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环境清洁灭菌物品绝对无菌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保障。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强调过程管理,环节控制,才能使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达到质量保证和持续质量改进,达到灭菌物品零缺陷。(1)强化提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实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合理布局,严格操作程序,从污到净制定强制性质量控制措施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感染的“源头”,医院感染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严把质量第一关,加强工作人员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强调工作人员细节的一致性是提高灭菌率、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2)化学指示卡作为物品是否达到灭菌条件的判定依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及时判断每个包是否灭菌合格,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进行灭菌控制的主要手段,在使用指示卡的过程中要检查指示卡的有效期,选择优质可靠的指示卡,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因指示卡的质量问题造成错误的监测结果。(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监测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各项符合本院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工作流程[1]。科室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培训,定期进行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加强和临床科室的沟通,使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贴近临床、方便临床、服务临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3.
[2]黄淑萍.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