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例(3篇)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内科门诊;临床护理;护理纠纷;对策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5-02
引言
内科门诊护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护理的重点难点之一[1],因而在该阶段出现的护患纠纷问题也是困扰护理人员的难题[2]。而门诊护理工作质量如何,不仅仅体现院方的治疗水平,也对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如何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就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本组探究中,特对我院曾出现的护患纠纷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根据相关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以对照分组的方法,来评价预防措施的应用价值。现结合相关探究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30名护理人员进行本次探究,均为女性。事先告知所有护理人员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后以奇偶数字随机分组法,将30名护理人员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5名,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2.2±3.8)岁,大专学历5名,本科及以上10名,护士6名,护师8名,副主任护师1名;B组15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3.5±3.2)岁,大专学历4名,本科及以上11名,护士5名,护师9名,副主任护师1名。两组护理人员基础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另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240例,随机分配给A、B两组护理人员,该240例患者中男性160例,女性80例,涉及的疾病主要为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36.5±13.5)岁,随机分配后,患者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对探究结果无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分析与护理方法首先对我院内科门诊既往护理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查找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并形成记录;其次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并对B组护理人员进行宣教,促使其有效领会预防措施的护理要点,并与A组护理人员进行对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疗效,并记录纠纷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最后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2.2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7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
2结果
通过分析既往护患纠纷的案例发现,造成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护理人员基础护理知识掌握不高、内科门诊专科较多以及患者消极心理情绪。而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进行分组对照探究,两组护理人员各护理120例人次,发现采取预防措施的B组护理人员,其纠纷发生率仅为1.7%,护理满意度为96.7%,而A组护理人员的纠纷发生率为5.8%,护理满意度为84.2%,P
3讨论
内科门诊既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之一[3-4],也代表着医院的对外形象,因此内科门诊护理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公众对院方的看法。但是由于内科门诊患者流量大、病情复杂[5],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也会显著增加,即使出现细微的差错,也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对患者治疗效率和院方形象产生影响。对此,如何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本组探究中,笔者则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现结合有关资料,做如下阐述。
笔者通过分为我院门诊内科既往护患纠纷案例发现,造成纠纷的主要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护理人员自身方面,这是造成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比如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佳,对待患者的态度不够友好,致使部分患者心生埋怨,不积极配合护理治疗,以及部分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消极心理因素增加,对待患者的问询不能有效回答,都会增加护患间的隔阂,再比如护理人员自身基础知识掌握不高,一方面是在校学习时个别知识面存在真空区域,另一方面是临床带教过程中没有切实掌握有关护理内容,进而造成护理实践能力不足,引发患者投诉。其二是内科门诊自身设置方面,即内科门诊各个科室分类复杂,专科较多,患者又通常合并多种疾病,往往需要在多个科室间往返接受治疗,加上需要进行排队、候诊,容易增加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而为护患纠纷埋下隐患。其三则是患者自身方面,个别患者自身素质不高,对待护理人员的态度蛮横无理,或者患者由于担心病情而出现焦躁、易怒等消极心理情绪,也是造成护患纠纷的因素。
而根据上述分析,我院特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且经过对照探究,也取得极好的临床实效,该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意识,通过临床宣教的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养成以患者为护理中心的服务意识,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多倾听患者的诉求,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②扎实掌握护理基础技能,提升护理实效,护理人员要强化护理技能的训练,练好基本功,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可采取一对一临床带教和实践考核的模式来检查护理人员的基础技能掌握情况,对需要加强改进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③强化心理引导在内科门诊护理中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心理引导,护理人员要以心理引导的方法,去帮助患者消除消极的负面情绪,要强化护患沟通,引导患者妥善完成就诊登记、病历记录等工作,同时也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引导,使其在高压力的护理工作中可以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④完善内科门诊工作流程,营造更为舒适的就诊环境,通过完善的病历收集工作,制定患者各个科室一条龙的就诊服务,由护理人员专门引导,减少患者排队候诊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改造就医环境,保证冬暖夏凉,空气流通,使患者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4结论
内科门诊护理工作虽然任务繁重,护患纠纷发生诱因较多,但是只要护理人员秉持“以患者为本”的护理原则,加强护患沟通,强化自身护理技能,就能够切实提高护理质量,进而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凤仙,李素英,李峰.内科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26):243-244.
[2]龙少环.提高内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9):332-333.
[3]朱传金.人性化服务在内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58-359.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临床护士的护理风险与自我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同行所关注的,特别是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让这一问题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结合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实践,通过分析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就消化内科护士如何进行自我防范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字】消化内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相应的,消化内科护士护理的工作节奏加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变大,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护理危险。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中风险因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消化内科护理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分析
1消化内科生物感染风险大
消化内科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与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接触,该类患者相对其它疾病的患者来说,其传染性较强,因为在这类患者的大小便、唾液和血液中含有致病的病毒或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不排除该患者还携带其他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等。在某些情况下,护士与患者几乎是零距离接触,上述致病因子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形式感染临床护士。对细菌性感染胃肠道患者的大小便以及呕吐物进行处理时出现失误,以及和患者含有病毒的待检血液接触时间过长,生物感染风险将大大增加。
2消化内科锐器扎伤
各种注射、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消化内科护士也不例外,稍不注意就可能被针刺伤,而针头上往往带有患者留下的病菌,因此护士锐器伤是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具报道,在英国每年有近40万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而消化科护士被针扎感染的几率较其它护士要高,因为该科患者血液的病毒细菌含量都较其它疾病患者要高。此外,护士用手掰瓿、分离注射器、双手回套针帽、处置用过的针头、拔针时误扎到自己,这些情况导致受伤后,仍继续工作,同样存在暴露感染的危险。
3消化内科护士专业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因素
专科知识缺乏、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知识缺乏,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必要应变能力等原因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有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项目、新设备的大量引进,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如果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会产生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缺乏预见性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观察重点,致使发生感染后才采取措施,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4消化内科药物及仪器的影响
消化内科护士整天都在病房中,即使戴上了口罩也无法避免吸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医学容易挥发的药物,虽然吸入的单次剂量很小,但长期下去会对护士产生致癌、致畸、脏器损害等危害。消化内科护士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通过呼吸吸入,对皮肤、黏膜、呼吸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医院实力的雄厚,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许多诊断治疗的手段(如放射自显影技术和紫外线消毒时会产生电离辐射),消化内科也配备了先进的检测和治疗的仪器,比如心电监护仪等,这些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放出电离辐射,使人体的免疫力大为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二:提高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预防微生物感染,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技术指导,科室严格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传染病患者应严密隔离,改善室内外环境,加强安全预防护理意识,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和掌握安全操作程序。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及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养成操作戴手套的习惯,若发现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仍然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在护理患者前,须对不同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估计,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操作。
2预防锐器扎伤
消化内科护士要增强防范意识,在治疗中使用针头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如果被含有病菌的针头刺伤,立即将伤口处血尽力挤出,再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从近心向远心端并用碘伏反复消毒伤口,最后进行包扎,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处理含有病毒的针头时,一定要放在硬性防水盒中,并作标记。使用针头一定要用单手套入针帽,让针尖和身体方向相背离,但不得对准他人。在治疗中操作时不要求快,应沉着冷静。有条件的科室还可建立针刺登记报告制度,对护士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3加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作为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的分析,加强宣传和心理疏导,经常组织一线的护士参与培训,提高她们专业护理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行为和临床操作技能。而作为护士自己,特别是消化内科的护士,更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要利用空余时间查阅与消化内科防护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主动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让职业风险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4预防化学药品和仪器的影响
因为不少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都是化学药品,对人体皮肤和呼吸系统刺激很大。护士在接触到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和呼吸系统受到刺激,如果有条件可安装空气消毒流通装置。仪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必要时穿戴防护衣和眼罩,减少使用频率,降低危害。
总之,以上探讨了几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但由于消化内科护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因素。要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需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氛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加强监控;重视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立英,戴青梅,李法云,等.33所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2(1):12-14.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医护人员;消化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21-02引言
消化科患者治疗期长,由健康的劳动者变为病人,从舒适的家中到陌生的病房,长期的病痛损耗着患者的信心,这样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消化科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消化科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消化科患者的心理护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护理成为消化科患者临床上主要的护理内容之一。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消化科患者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消化科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
医护人员进行消化科患者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消化科患者往往存在一些心理异常的表现,所以消化科医护人员需要对消化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化科患者常见心理异常的表现如下:
(1)心理压力大。消化科患者一般是慢性病,漫长的病痛和治疗会使患者担心病情恶化,治疗费用过高,压力过大,出现恐惧、忧郁、焦虑等心理。
(2)缺乏安全感。消化科患者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会使患者恐慌,消化科患者对病症不了解,表现为不安心理,怀疑治疗的效果,缺乏安全感。
(3)心理抑郁。消化疾病往往会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呕吐、恶心、腹泄等症状,消化科患者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等表现。病情反复下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的心理。
(4)不信任心理。消化科患者对于疾病常识不了解,疾病反复发作影响消化科患者的信心,患者对于主治医生和所使用的药物出现不信任心理。
消化科患者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
(1)情绪疏导。医护人员与消化科患者在日常交往中及时沟通,保持良好的关系,解答消化科患者的疑惑,消除消化科患者的不良心理。如主动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介绍同室病友认识,鼓励快被治愈的病友介绍抗病经验等,使患者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使患者轻松地对待治疗,缓解压抑的情绪。
(2)心理安慰。医护人员注意在精神上抚慰消化科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排解消化科患者的不良情绪,展示高超的治疗技能提升患者的信心。例如,医护人员及时向患者提供疾病的可靠信息,多询问患者对治疗的意见,及时安慰情绪低落的患者。这样患者就会以良好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3)信心培养。让消化科患者了解病情,介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治疗仪器的先进性,使消化科患者相信病患可以被治愈,消除缺乏信心的不良状态。例如,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被治愈的病例,说明收费的透明度与监督方法以及医护人员的清廉与敬业态度,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治疗中疗效及心理上的每一点进步,让患者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
(4)心理安慰。医护人员首先要有治愈患者的信心,通过积极的态度影响患者。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温和,护理动作要熟练和沉稳,让患者感受到亲切的态度和会被治愈的安全。医护人员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在病情不同治愈阶段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因为消化科疾病的长期性,病人往往会怀疑药物与治疗方法,怀疑自己的病情被隐瞒,医护人员需要热情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疗效、剂量、副作用,以及药物在治疗中的必要性,以及治疗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5)生活辅导。消化科患者的病因往往与生活习惯相关,通过对消化科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会有效缩短治愈的时间,降低消化道疾病复发的概率。通过对患者饮食、起居、预防病患苗头的方法,会让患者进行有规律、健康的生活,培养出乐观的情绪。
消化科患者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1)一般性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使得患者对病情及治疗方案有充分的了解,争取患者配合治疗,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情绪波动。对于严重焦虑、失眠的患者酌情使用药物,使用理气及治疗失眠的药物,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
(2)发泄疗法。在护理过程中,要包容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鼓励患者向医护人员进行倾诉,耐心倾听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通过解答患者问题和心理指导化解患者内心的矛盾,促使患者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对外界的敌意。
(3)心理意念疗法。按照心理意念疗法的要求每天练习1~2次,让患者仰卧或端坐。闭目,集中注意力,消除杂念,按疗法调整肢体五官感觉,让患者进入自我催眠状态,缓解心理矛盾,减轻压抑状态。另外,让患者平时舒缓呼吸、紧握与舒张双手、欣赏轻音乐,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放松效果。
(4)健康指导。通过健康指导可以调整患者的认知模式。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探讨病痛的原因,杜绝吸烟、喝酒、辛辣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减轻社会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释放心理压力。指导患者妥善处理好经济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问题。
(5)评价心理护理效果并进行改进。通过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评价患者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评价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根据心理护理效果与病人的康复情况进行心理护理方法的改进。
结束语
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康复时间普遍较长的消化科患者,往往存在疑惑、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会加重病情,并增加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难度。所以消化科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疗过程,加快治愈速度,降低消化疾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贾碧慧.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