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产的特点范例(3篇)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休闲渔业;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六安
中图分类号F326.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7-0336-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已成为提升大众生活品位、释放工作压力的有效娱乐方式。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环境和人造景观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清新的乡村风情。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休闲渔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业态产业,它既能够满足人们对野外宁静生活的美好需求,又能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为渔民创造更多的增收就业机会。
六安市渔业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全市拥有水域面积21.67万hm2,其中可养殖水面10.67万hm2,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磨子潭、白莲崖六大水库总蓄水量为71.8亿m3;瓦埠湖、城东湖、城西湖等大水面2.67万hm2以上;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有水面逾3333.33hm2;精养鱼塘1.67万hm2,计有11目19科100种鱼类定居其中,行业发展多项经济技术指标长年稳居安徽省前列。201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8.1万t,实现渔业总产值48.7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渔民人均渔业收入7600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元。目前,以生态观光、天然垂钓、景观开发、观赏游乐、渔事体验、风味餐饮为特色的休闲渔业在六安市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效促进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
1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有20余年历史,近几年来,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拥有休闲渔业场所565个,垂钓场182个,食鱼餐饮美食馆105家,度假村21个;垂钓总水面2400hm2;休闲渔业实现旅游接待量25万人次,产值3.98亿元,年利润1.23亿元,休闲渔业产值分别占渔业总产值和休闲农业总产值的8.2%、28.3%。2012年底六安市拥有农业部认定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舒城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9个,部省级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32个。全市现有的730家星级农家乐中,有近1/3开展了休闲渔业项目,休闲渔业从业人数达到4750人,带动周边农民就业1.5万人以上。六安市休闲渔业在不断成长壮大过程中,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
1.1依托城郊区位,投资休闲垂钓
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在原来水产养殖基础上,发展休闲垂钓和网捕娱乐项目。如金安区聚龙山庄和金帝豪休闲渔业基地将原有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塘口改造,并配套开展道路硬化、周边环境绿化、路渠维修和电力设施建设,修建了观光垂钓和三产服务等设施,投放大量商品成鱼,供城市居民节假日前来游钓和消费。
1.2依附重点景区,发展特色旅游
主要利用重点景区游客多的特点来补充其他景区接待能力不足,以较为低廉的价格接待散客或团队,提供游客休闲、垂钓、观光、捕鱼等参与性渔事体验活动,实现山上湖中游玩、岸边渔家吃住。如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周边的渔家乐集群等。
1.3依傍自然风光,开展休闲度假
利用湖泊、水库、河流沿岸地理位置优势,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基础,通过规划建设,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发展模式,主要代表是舒城县龙河口水库三江码头乡村渔业旅游、霍邱县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内和盛田园度假村和卧牛山庄等,按照“乘游船、观湖光、看捕鱼、吃鱼头”的旅游线路,让游客一边观赏秀丽风景,一边亲临捕捞现场,充分感受渔民的艰辛和快乐。
1.4依靠优势资源,开发休闲产品
利用当地的资源并结合自身原有的产业,开发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安徽省君湖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村就是依托瓦埠湖和瓦埠古镇,凭借天然湖泊,合理利用湖边滩涂、湖心小岛及瓦埠古镇古居、人文而兴建。根据瓦埠湖水产品丰富及特产鲜明的情况,开发了“君湖四宝”,将瓦埠湖出产的“银鱼、瓦虾、毛鱼、鲦鱼”精致打理并包装销售,提高了瓦埠湖水产品品质的声誉和效益。
1.5依据消费需求,打造风味餐饮
由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通过特色餐饮吸引游客,或为过路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典型代表有金安区卧虎山庄、西海生态示范园等一批主题餐饮酒店,隆重推荐湖库有机鱼饮食文化,现已推出了50余道菜鱼宴,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1.6依随品牌推介,举办节庆活动
万佛湖是六安市对外开展旅游推介的一项重要品牌,库钓产业也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为此,舒城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从2006年开始先后大力投资建设金海岸、三江码头垂钓区,近年来又投资建设万佛湖海螺堰高级休闲垂钓区,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常年开展龙舟系列活动,先后承办了“龙津杯”龙舟赛、“亚洲铁人三项赛”、“中国万佛湖旅游文化节暨国际龙舟邀请赛”、“万佛湖”杯安徽首届国际模特大赛美人鱼专场表演等重大赛事和活动,2012—2013年承办了“中国万佛湖国际休闲垂钓首届库钓大赛”、“合肥晚报第十、第十一届读者杯库钓大赛”等10次比赛,多次接待有关单位举办的联谊赛、邀请赛等,年接待垂钓人员10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
2当前休闲渔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六安市的休闲渔业整体开发刚刚起步,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建设和发展中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低档,服务设计落后,对旅游景区、渔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等缺点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少统一规划
由于缺少政府主导和统一规划设计,各地休闲渔业在本乡镇范围内单独开发,并且各自的特色又不明显,难以成规模、上档次,同时还会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金等现象,难以打造出精品和上档次的休闲景点。
2.2区域发展不平衡
县区与县区之间、点与点之间、六安市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发展均不平衡。纵向比较,舒城县、霍山县等山区县休闲渔业发展相对成熟,其他平原、丘岗县区较弱,发展速度不快。横向比较,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合肥、黄山、安庆等市,很多休闲渔业示范点特色不明显、发展水平不高。自身内部比较,除一些靠近城郊和风景区内的休闲渔业场所上规模、上层次外,其他大部分由于经营时间短、资本积累及经验不足,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薄弱的问题。
2.3缺乏开发资金
目前,六安市的休闲渔业基本上是一乡一镇式的开发,资金匮乏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乡镇财政本身就很困难,能拿得出来用于投资开发的资金就更少,企业投资受客源、自身经济实力影响难以做大做精,招商引资因为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服务跟不上等因素受到限制,这样一来既浪费了优质的旅游资源,又制约了当地美丽新渔区的建设步伐。
2.4经营理念落后
六安市大部分休闲渔业经营业主思想守旧,习惯于接待型的传统发展模式,经营方式主要以提供渔家餐饮及景区住宿为主,而游客参与性体验活动提供较少,对当地渔业饮食文化和风味水产品的经营开发元素不多,效益不明显。2.5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六安市休闲渔业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村劳动力为主,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他们除提供垂钓、餐饮和住宿服务外,能够向顾客提供景区景点导游服务、农事活动指导服务、民俗风情讲解服务、农副产品导购服务的为数不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束缚了六安市休闲渔业的深度发展。
3进一步提升六安休闲渔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鉴于目前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快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步伐,培育壮大繁荣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极,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注重科学规划
整合现有的优势渔业资源,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休闲渔业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1]。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六安市及县区休闲渔业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内容和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要按照塑造品牌、突出鱼味、提升品位的原则,以休闲垂钓、渔事体验、餐饮服务、观光旅游为主线,采取点、圈、线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平原、丘岗、山区、湖库区和圩畈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布局,可在沿交通干线、重点渔区、依山傍水逐草区、风景胜地周边、城镇近郊选址并打造特色休闲渔业精品示范点,重点在全国风景旅游区和城市近郊发展观光游钓业,在水库、湖泊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在近郊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垂钓、捕捉体验等休闲渔业。在各示范点周边村、镇形成辐射带动圈,并结合主要旅游精品线路配套建设休闲渔业专线,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2]。
3.2注重示范引导
一是要花大力气抓好休闲渔业示范点建设工作,通过精心包装和策划,逐年确定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休闲渔业开发为典型项目并进行广泛宣传。二是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观光游览园、科普示范园、渔民文化村、主题农庄等休闲渔业实体经济。三是要利用休闲渔业主体行为参与性的特点,让游客参与饲养捕鱼活动,体验渔事之趣。四是要把休闲渔业发展情况列入各级渔业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内容和统计报表数据体系,设置休闲点发展数量、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就业人数和经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对县区和渔业重点乡镇进行综合考评。
3.3注重拓展功能
在积极调整渔业产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休闲渔业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环保、美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在抓好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相关联的产业,大力发展观赏鱼、观赏水生植物的种苗业,规划建设一批集垂钓、观赏、餐饮、游乐、度假、美食于一体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同时积极开发出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产品,培植休闲渔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提供配套服务,开展广泛宣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打造渔业品牌,即养殖品种的品牌建设;二是经营品牌,就是在休闲渔业经营中,结合本地的特色品牌资源,发展独具特色品牌的休闲渔业,使其发展状大[3]。
3.4注重资金投入
发展休闲渔业需要较多资金投入,因此建议今后各级政府制定减免税优惠政策,创新投融资的方式和途径[4]。一是要允许部分涉农项目资金惠及到休闲渔业,扶持渔民自主创业就业;二是对有利于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应积极引导用于休闲渔业领域;三是要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理念,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休闲渔业;四是要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投资开发特色休闲渔业项目,在适宜建设的水面上修建人工岛屿、楼台亭榭和水上游乐园工程,提供游客休闲垂钓、游泳、放生、伐舟等观景游玩项目,培育形成主题突出、风格迥异的水上建筑群落。
3.5注重改善服务
一是要加大对休闲渔业相关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生产、管理与服务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休闲渔业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制定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使其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四是要切实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卫生、安全的休闲娱乐环境。
4参考文献
[1]王琳,韩增林.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39-142.
[2]李明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学养鱼,2011(10):71-72.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本文就荆门市渔业发展的实际,从渔业的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化、渔业服务体系、渔业项目和新渔村建设五个方面,分析了渔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围绕渔业工作的市场规划、特色布局、措施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旨在拓宽发展思路,水产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渔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结合荆门市渔业发展实际,我们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渔(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充分利用资源,狠抓养殖结构调整,实行水域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出一条水产强市的新路。东风催帆帆竞发,渔业待起起宏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快”步伐:
1、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荆门市渔业尽管规模较大,但多数仍然沿袭着粗放经营模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完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十一大区域特色,即以河蟹、虾类养殖区;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甲鱼、乌龟等特种养殖区;黄颡鱼、大口鲶养殖区;斑点叉尾?养殖区;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鲟鱼养殖区;网箱养鳝养殖区;石头鱼、武昌鱼养殖区;银鱼、?鱼、鳜鱼养殖区;湘云鲫养殖区。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主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三是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要优化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种质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扩大水产品外向度。“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建设苗种和成鱼大基地,重点建设沙洋、钟祥、掇刀、京山、东宝等地十个名优水产良种生产供应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水产板块建设。二是要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前景大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如长湖启芸水产品公司、宋河楚龙兹露公司、漳河水产总公司、立光鲟鱼公司、东方实业公司等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南湖渔场淡水鱼加工、东宝区牌楼镇杨家桥腌熏鱼加工厂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使全市水产品加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要开发水产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城东水产养殖协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使其吞吐和消化能力突破3万吨。同时,积极进军西部,建设好重庆活鱼批发市场,还要组织和引导各类水产运销协会、经纪人、运销大户举办并参与产销对接会、渔业博览会,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期货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夯实渔业基础。全市水产系统要逐步完善和落实六大体系:即苗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水产加工及流通体系、渔政执法体系。苗种体系主要抓好市鲸源渔业有限公司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良种场的挂牌,为申报部级水产良种场创造条件。同时争取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学基地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主要抓好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鳝、种青养鱼等先进养殖模式和技术;质量监测体系主要是建立市、县水产品检疫站,筹备质检、病害防治站;信息网络体系主要是完善荆门市水产网,并网络县市区和重点水产乡镇;加工流通主要是培育壮大水产品生产企业,完善各类中介协会,确保出口创汇再创新高;渔政执法体系主要是改善渔政执法车、船装备,坚持汉江禁渔制度,加大对各种渔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抓好渔政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进行渔政机构改革和争取渔政人员能否纳入公务员管理。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
新时期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渔业经济结构,强化渔政管理,涵养增殖保护渔业资源,推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优化渔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渔业优势产业。渔业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我市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渔业的进步。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上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在养殖、加工过程中全面执行无公害技术标准,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实现新跨越。要继续加大认定认证的工作力度,实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认定整县、整市推进。继续在全市水产养殖场户推行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水产品标签制度,建立苗种场、养殖场登记备案制度,实行水产品可追溯管理。在加强对养殖生产环节的渔药使用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制定并积极组织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经检测不符合水产品质量标准的水产品进行查封扣押,对违法者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二是在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要重点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三是在休闲渔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继续大力发展游钓业,在游钓品种上由传统常规品种向名特优新品种发展,在游钓环境上实行绿化、美化、香化,增加新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促进游钓业不断提档升级。要积极开发观赏鱼养殖。培育一批观赏鱼养殖示范场户,开辟新的养殖增收领域。要继续加快发展综合养鱼和水产加工业。
(二)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加快养殖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加大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力度。要把适合我市气候环境条件、生长快、抗病力强的名优品种引进来,做好选育繁育工作,尽快形成苗种供应能力。同时,要把我市的名优、特产鱼类苗种打出去,逐步占领全省名特优鱼类苗种市场。要继续扶持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地产优质鱼类苗种繁育生产基地,逐步构建以部级原良种场为重点,以省级原良种场为骨干,以市、县、乡鱼种场为基础的水产苗种生产体系。二要加大渔业技术推广力度。组织渔业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之冬、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综合养鱼等先进适用渔业技术,注重培养渔业科技示范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养鱼场户按渔业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渔业管理,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一是尽快完成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水域滩涂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水域滩涂使用制度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一样,是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各地要高度重视事关生产者、经营者根本利益的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进度,按要求完成编制任务。同时,做好养殖证发放工作,切实保护渔民的水域滩涂使用权。要加强渔业水域的保护,严禁非法侵占、拍卖重要渔业水域。要积极研究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机制和办法,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对“失水”渔民给予补偿政策,维护广大渔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水产苗种管理。以落实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为重点,做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发放和水产苗种生产销售监管,组织水产苗种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和销售带病水产苗种行为,切实维护养鱼群众的利益。三是认真开展构建平安渔业活动。构建平安渔业,是保障广大渔民权益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渔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水上作业安全,制定应急预案,抓好工作措施落实。要大力推行渔业主管部门同渔民签订水上安全责任书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设施设备不完善的渔船,责令限期整改;对非法载客或超载行为,依法严厉惩处,切实把渔业水上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四)强化渔政管理,增殖保护渔业资源。一是加强水域渔政管理。对渔民进行《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广大渔民的守法意识。要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在禁渔期开展联合检查,对敏感区域实行重点监管,确保禁渔期船上锁、人离岸、网入库,保证良好的渔业生产秩序。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渔政管理上形成工作合力,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渔业生产环境。二是全面提升渔业资源保护水平。全面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继续搞好确定水域常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和鱼类活动情况,对敏感区域要重点监测,发现问题,认真处理。三是要继续涵养增殖渔业资源。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