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花艺发展史追溯范例(3篇)

时间:

花艺发展史追溯范文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东晋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国都建康,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花艺发展史追溯范文

关键词china瓷纪录片评析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CommentonTwoEpisodesoftheDocumentary"ChinaoPorcelain"

LIANGChen

(College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

AbstractDocumentary"chinaoporcelain"isadocumentaryrecentlyintentionedbytheaudience,thispaperfromnarrativeperspective,narrativestructure,narrativeway,therelationshipbetweensoundandpicturecommentarywriting,etc.,conductedabriefassessmentofthefilm.

Keywordschina.Porcelain;documentary;comment;narrative

1叙事视角

关于瓷器的纪录片这已不是第一部,国内拍摄的有《中国陶瓷》《瓷都景德镇》,以及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六集纪录片《瓷路》,在《故宫》和《话说长江》中也各有侧重地介绍了中国瓷器。除此,还有韩国拍摄的《世界陶瓷纪行》、日本NHK拍摄的《故宫的至宝》(共26集,其中有6集介绍中国瓷器)及英国BBC拍摄的《世界瓷器珍宝》。

与以往表现中国瓷器的纪录片不同,《china·瓷》不再仅仅专注于挖掘它们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是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角,追溯中国瓷于明清之际傲视天下的过程,探讨它在世界文明演进中扮演的角色,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鲜明的叙事视角首先就体现在了影片的名称上。

中国陶瓷与中华文明有着广泛深刻而极为独特的密切关系。泱泱中华古国,最初经瓷器“使者”为世界所知,文明昌盛的中国形象,起先以瓷器为媒向世人展示,以至于英文“china”(瓷器)成为中国的象征和代名词。瓷器本体,不过是一个器皿,却代表着中华文明,这也正是纪录片《china·瓷》取名的双关之意。作为人文纪录片,瓷器要拍,但更重要的是要拍瓷器的历史、热爱它的人们和它所构筑的时代。本片以“一英一汉”的形式组合片名,也变相地突出片中外销瓷为重点。

2叙事结构

就纪录片的结构方式来说,该片采取了设定中心线法。所谓“设定中心线”法,就是在众多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①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诸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都是运用设定中心线的方法。显然,以《china·瓷》为例,也是通过“瓷”这条中心线,将相关的庞大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了最终的作品。

事实上,瓷器只是片中的一条中心线而已,由于这条中心线的作用,“沿线”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才能更容易被拍摄者所利用。同样采取了这种结构方式的同类型影片还有韩国所拍摄的《世界陶瓷纪行》,其第四集《青花的帝国》开头便以哥伦布的书籍内容入手,阐述了欧洲人对亚洲的向往,进而写到马可波罗首次来到中国,借他对这见所未见的瓷器的惊叹,展开了对那段青花历史的追溯。

但即使有了“瓷”这样一条明显的中心线支撑,本片在对各内容素材的布局上仍然缺乏明显的逻辑链条,且内容间跳动唐突,前后也有重复。以《china·瓷》下集为例,其内容顺序如下:

伦敦直至今日,瓷器盛行—18世纪,在中国定做瓷器为奢侈—采访陶艺家介绍景德镇—欧洲人开始摸索制瓷—回到陶艺家,介绍制瓷原料—介绍荷兰、德国在制瓷上的探索—再次回到陶艺家,介绍制瓷过程—介绍关于瓷器的品位—17世纪后中外文化交汇,出现彩瓷—介绍法国、英国在制瓷上的探索—简单介绍外销瓷的现状。

可以看到,影片中各内容层次的因果关系没有能够很好地环环相扣,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在于,观众所体验到的情境与他们真正所处的情绪状态始终无法一致,难以达到共鸣。

另外,纪录片的编导们除了选定瓷器这一条中心线之外,是否能够人为制造另一条中心线,即启用主持人,亲自充当解说,直接进入画面,带领观众重走“瓷器之路”,边走边看,边追溯历史边观察现在。两条中心线互为关联,相互参照。且有“人”的加入,利用口语通俗易懂的特性,在叙述内容和交代转折上也会更显流畅。

3叙事方式

从某种程度来说,《china·瓷》这类历史人文的纪录片几乎是不存在悬念的,因为所有题材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瓷器作为一种观赏性的静物也难以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观众观看此类型纪录片的内在动力更多是来源于某种知识上的欠缺,而非纪录片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或者。

但既然关乎于历史,就免不了要讲故事,纪录片《china·瓷》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叙事优势。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小章节的结束都会有一小段用于承上启下的解说词,其中就经常出现以故事性的设问句结尾,以悬念引发受众的好奇心,以具有戏剧性情节冲突的小悬念,激发受众的求知欲望,将追问与揭秘结合,节奏紧凑,悬念持续,不断吸引受众,并在受众心潮起伏充满悬念的时候,逐层逐步地揭开悬念。②

例1(上集20′30″)

内容背景:瓷器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货品,而当时的欧洲也正尝试着一次次的冒险,祈求能打通来到富裕东方的路线。

画面:大远景拍摄广阔的海面。

解说:当欧洲的风帆真的踏浪而来,又会与青花瓷发生怎样的相遇?

例2(下集18′02″)

内容背景:欧洲人很早就意识到制瓷的秘密就在于材料的选择和配方,17世纪前欧洲仍无人能掌握此秘诀,仿制的瓷器质量很差。

画面:特写工匠们制瓷拉坯。

解说:那么,中国的制瓷秘方到底是什么?

4声画关系与解说词写作

影片画面唯美,画质精细,色调柔和,在拍摄青花瓷时采用了白色、米灰或哑黑色等为背景,表现出瓷器光洁晶莹的质感。

这部影片还有一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在上集的3′30″处,片中介绍大英博物馆与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正在修复要参展的瓷器。这组镜头一气呵成,多以对修复人员及瓷器的特写或大特写,运用拉、摇、跟等拍摄手法,表现出了修复人员的专注及瓷器的精美。其间,解说词配合略带神秘感的背景音乐,加强了人们对于此次瓷器展的好奇和期待。更巧妙的是,接着对下一小节景德镇部分的过渡。在前段的最后一个景别中,镜头由忙碌的修复人员轻摇至某瓷器,接着通过变焦距拉摄,虚化背景,完成对该瓷器瓶身一角的特写。而在该画面尚未过渡到下一画面时,响起了单车的铃声,这种不见画面而先闻其声的手法往往能让观众产生特殊的情感,再配合着前段解说词“瓷器将踏上来时的旅程,重温回乡的激情”,仿佛置人于充满回忆之中。随后,画面转至景德镇瓷器市场,采用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画面中出现虚化了的瓷器特写,使得观众的视点与瓷器视点的合一。按常理说,被镜头隐掉的骑车者应是主角,但其实是镜头刻意表现出一种主观色彩,将瓷器“拟人”化,这也再次呼应之前“瓷器回乡”的解说词,给观众带来较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跟摄的速度配合急促的单车铃响,更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瓷器回乡”的迫切与激动,进而将故事内容带入到对景德镇的回顾之中。

但较为可惜的是,全片看来,镜头语言还是略显单调。在影片的铺陈中,制瓷工艺常被提及且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对于制瓷过程的拍摄,都为多个特写镜头的叠加,没有能让观众对制瓷产生深刻的理解。如果能够以一组完整的镜头来展现制瓷全序或其中某一工序的完整过程,也许就能让观众对制瓷有更为立体和真切的观感。

注释

花艺发展史追溯范文篇3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工艺之前的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烧造出传世精美的瓷器。

追根溯源,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我国瓷史工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的4500年至前2500年前的时代,是从陶器演变而来。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从传说中的皇帝尧舜禹及至夏朝,彩陶的出现是标志性的发展。到了唐朝,一种清新的瓷器已见端倪,青花瓷作为我国瓷器的集大成者,胎如月牙白,釉色青翠浓艳,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为历朝历代上至皇家贵胄,下至士农工商所喜爱。

在中华浩瀚的瓷史中,各朝各代对瓷器烧造工艺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却又在此基本上一脉相承,在传承中创新,形成如今灿烂如花的中国瓷器文化历史。

瓷器发展至明朝,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青花瓷则是景德镇当时的主要瓷器。

“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钴的青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上透明釉,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与红之美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并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的特点。

元釉里红是元代汉族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汉民族陶瓷艺术的瑰宝。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料,分别绘画纹饰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开光”是指在瓷器上构成圆形、长方形、菱形、扇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其具体做法是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或贴花,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

“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烧瓷中最难烧造的品种,也是最为精美的作品。其烧造的难度主要在于温度与火候的把握:800℃,表现釉里红的成色的氧化铜开始流动和挥发,而烧造青花呈色的氧化钴却仍需要提高400℃,所以要同时保证青花和釉里红的成色,釉料中铜的含量的精准度、温度和时间长短的把握及放置窑位的选择等等,都极为苛刻,故窑工们常说:十能出一者,可谓佳矣。

明朝作为继汉唐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手工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此时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

异域青花

中国瓷器发展史中,有一种外来文化元素对中国瓷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文化元素,其中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就是产生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元素。

明朝的永宣时期是中国瓷业走向全盛的辉煌时期,这与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抚驾万国”的积极对外政策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郑和远航带回的优质瓷绘原料“苏麻离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烧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质,直接推动了瓷业的发展。

“苏麻离青”此种钴料出产于波斯伊朗一带,是当时阿拉伯商人与郑和进行贸易的物品。这种优质瓷绘原料在郑和7次下西洋之后便销声匿迹,如今已成为鉴定这一时期瓷器特征的标准。所以说,永宣青花瓷在发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辉煌与郑和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伊斯兰文化影响中国瓷器最突出的实例。

众所周知,从两汉到唐宋中国瓷器的器型变化不大,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审美习惯。自元朝开始由于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明初这种变化更为多元化,仅各种梅瓶就达十多种器型。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雄浑、饱满、挺拔。如各种梅瓶、绘制繁茂的折沿、菱花口大盘,此种器物具有明显的波斯风韵,在西亚地区至今还能看到这类铜质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