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花艺制品行业分析范例(3篇)

时间:

花艺制品行业分析范文篇1

英山缠花技艺源于明代,盛于清代,由农民制作,作为一种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用在人生的出生、结婚、祝寿、治丧四个重要的场合。古时吴楚交界,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英山缠花在制作工艺上汲取了绘画、雕塑、剌绣、剪纸、景泰蓝、编织等多种美术精华,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制作方法是在实物或人造坯架上用多色丝线缠绕出动物、花卉、水果、文字等,通过图案的寓意及谐音的方式传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深刻的寓意。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民俗的消失,英山缠花濒临失传,我们面临的将不仅是保护和挽救这项传统文化,更面临着如何传承、合理利用开发的问题,要让传统手工艺“活”在现代生活当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一、英山缠花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首先,制约英山缠花艺术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产品知名度低、工期长、收效低,市场销售难以形成气候。据了解,虽然英山缠花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上知道并熟悉这种艺术品的人很少,就连英山当地也有大部分人不了解这种艺术,生活中更是鲜见。英山县文化馆1986年对“缠花”进行挖掘和整理,征集到了少量的原作和一些复制品。经过英山文化馆这几年的努力,英山缠花境况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全靠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制作缓慢,因此难以批量生产,产量极为有限且价格昂贵,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目前消费者主要是部分民俗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能走入市场的几乎没有,经济收效微薄。

其次,传统习俗的发展导致英山缠花的应用范围缩小,传统的技艺传承形式和制作形式制约了英山缠花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传统喜庆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制品的冲击下,许多场合已不再有缠花的影子,只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品而存在,应用范围逐渐缩小。英山缠花在制作形式上主要还是以具象的摆放饰品为主,造型形式缺乏创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日常装饰品很少。英山缠花的多样性工艺特点和丰富的题材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拓展应用方面还有待挖掘。另外,缠花艺术技艺的传承方式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也是师徒传承的形式,当地只有一批老人掌握这门技艺。如今老艺人相继过世,由于学习周期长且收效微薄,年轻人愿意学的极少,英山缠花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省级传承人只有80多岁的张仕贞和徒弟陈广英两人,扩大生产难以实施。英山缠花的生产方式以主要家庭作坊为主,制作者集英山缠花的设计、制作、组合等诸多工作于一身,在工艺的制作上没有进行分工作业,技艺和制作速度很难得到提升。这两个方面是导致英山缠花艺术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分析

针对英山缠花艺术的发展现状,对其传承与保护对策作出如下分析:

(一)进一步落实与推进英山缠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在经费上为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使他们全身心致力于英山缠花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将缠花艺术作为民间艺术课在当地中小学开设,聘请缠花艺术传承人担任教师,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继承人和消费者;定期举办展览鼓励青少年参与体验和交流;利用报纸、杂志及广告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提炼英山缠花的“优质基因”,如缠花的造型方法、艺术形态、制作技艺等与时俱进地进行生产性传承,保持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保证工具和材料的原真性,维持制作工序的原生态,延续图案的寓意性。在不影响生产效率和作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工具生产方式。此外,还可以引入适合缠花艺术的现代化机器生产工具,对材料的切割、缠绕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改进。

(二)引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对缠花艺术进行数字化录入,建立缠花艺术数字库

首先对已有的作品,采用多角度照片获取(三维模拟呈现)、三维彩色扫描(高保真立体式三维数据获取)两种方式,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留存。其次对于缠花艺术的制作工艺流程及工艺传人的传承现状等利用数字声像采集技术进行跟踪记录保存。还建立缠花艺术学习课堂,由面授转化为电子课堂与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承人制作的过程录制下来做成视频课程供学员学习,定期集中面授及检查作品制作质量,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三)依托高校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载体,加强英山缠花艺术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发挥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将缠花艺术研究项目引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设,将英山缠花艺术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益于学生对缠花艺术的了解,为培养继承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高校可以联合地方,培养一支缠花艺术教学、保护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进行应用研发;聘请缠花艺术传承人来校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学术演讲或教学示范。如上海交通大学“裁云纸社”与卢湾区文化馆联手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守白在该校开设五堂课为一周期的海派剪纸艺术课,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三、英山缠花的创新发展之路

英山缠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它具有的优势是较强的装饰性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弊端是其工艺复杂,耗时耗力,而且缺乏知名度,花样种类也极其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慢慢被新的风尚取代,作为礼仪装饰品的英山缠花要想取得长久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加强对英山缠花的花样、工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提炼这些民族元素风格的同时,将形式美法则合理融入现代产品的设计开发,使其内涵丰富、样式多变,生命力得到延续和发展。

(一)拓宽缠花的应用范围

在缠花工艺发展上,一方面完全继承传统的工艺特点,创作一批纯手工制作的传统缠花艺术精品,供政府、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作为欣赏品;另一方面可以将英山缠花这一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艺术设计融合,创造性地进行商业性或产业性开发,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设计出新的艺术品和日常生活品,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市场需求量。把缠花做成家居壁挂或者立体画,制作成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发饰、挂件、首饰、装饰品等。与英山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将缠花艺术的文化意蕴与造型元素植入旅游纪念品,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和高级的馈赠礼品等,如潍坊通过对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开发利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围绕缠花艺术开发出特色商品

一方面,可以结合缠花艺术原本作为出生、结婚、祝寿、治丧礼仪装饰品的深刻寓意特征,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如将原来在小孩出生时用来做装饰的寓意着前途似锦、吉庆有余、有福有禄的小老虎头、小蝙蝠、小鱼、小花等,在形态上做卡通化或简化处理,色彩上加入流行色做成工艺品或有缠花艺术装饰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儿童用品。对原来在婚庆用品中的传统缠花做成礼盒分档次进行包装设计,作为婚庆礼品出售;另外将包含各种深刻寓意的婚庆缠花如“喜鹊咏梅”“凤戏牡丹”“恩哥戏菊”“鹭子戏莲”“蝴蝶闹金瓜”等,装饰到婚庆用品上,如做成新娘发饰、鞋子和衣服以及用于床上用品的装饰。对用于祝寿的缠花如“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禄双全”可以做成高档礼盒出售。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一些满足现代人日常需求的缠花工艺品,如“缠花工艺腰带”“缠花手帕”“缠花胸针”“缠花壁挂”,甚至将传统形态的“缠花八卦”做成保平安的车内装饰品等,还可以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做成时尚的头饰及手机挂饰等。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传统的艺术虽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拥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果一味坚守传统不与时俱进,它势必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对传统工艺进行适当的改进,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为当代的日常生活所用,才能实现其活态传承。

从上文中提到的英山缠花的制作过程来看,英山缠花的制作者也是设计者,艺人们的思维受到传统艺术形式的制约,很难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就需要专业设计师与传统艺人合作,将传统艺术与时尚产品相结合,针对消费者需求设计出既有传统工艺特色又具现代感的作品。如2012年中国湖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等奖缠花创意设计作品《紫气东来》,该作品将英山缠花的传统技艺手法和传统吉祥图案运用其中,并结合了窗花的镂空手法与构图形式,设计出既时尚又富有传统意味的物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题材上,可以对传统题材的形态进行创新设计,结合现代艺术形态设计缠花艺术新形式。首先可以对传统的装饰纹样进行简化处理,使之符合现代人追究的简洁大方的形式。如缠花创意设计作品《吉祥如意》将天圆地方、梅花和祥云等图案进行抽象的造型处理,设计出项圈和戒指,简约而耐人寻味。除了传统的题材外,还可以加入常见的植物形态如梅兰竹菊、玫瑰、百合等,动物形态如十二生肖、星座符号、卡通形象等,均可以作为设计的参考元素。

花艺制品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花生粕;面包;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1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46-04

花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中国是花生生产大国,近年来全国的花生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09年产量已达1350万t,位居世界第一位[1]。现在中国花生制油业每年约有几十万吨的花生饼粕,具有很大的开发和研究利用价值。但目前花生粕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肥料,极大地浪费了这一优质资源[2]。

花生粕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68%,并且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种类齐全,同时还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维生素等成分[3]。花生粕具有促进微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功能,能促进双歧杆菌的发酵,也能促进面包酵母充气作用。目前关于花生粕的应用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例如开发花生蛋白饮料、花生蛋白粉、花生粕发酵食品等[4]。但是关于花生粕面包的研制工艺鲜有报道。花生粕面包的研制不仅为花生粕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对于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也将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花生粕(青岛鲁东金良油脂有限公司);面包专用粉(青岛万润丰食品有限公司);U.S至尊牌面包改良剂(广州维特生化有限公司);食盐、白砂糖、鸡蛋、奶油等均为市售。以上材料均为食用级。

1.2主要仪器

FX-28型面包发酵箱(广州市鑫南方电热设备有限公司);CK-2C型远红外线食品烘炉(广州德威热力设备有限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参见参考文献[5]。原料称量面团调制面团分割、搓圆静置整形装盘发酵烘烤冷却包装成品。糖、盐、鸡蛋、奶油、水的配方参照文献[6]。

1.3.2单因素试验①花生粕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在酵母、面包改良剂添加量均为1.0%,发酵时间为80min的条件下,考察花生粕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②酵母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在花生粕、面包改良剂添加量分别为10%、1.0%,固定发酵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考察酵母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③面包改良剂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在花生粕、酵母添加量分别为10%、1.2%,发酵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考察面包改良剂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④发酵时间对花生粕面包品质的影响。在花生粕、面包改良剂、酵母添加量分别为10%、1.0%和1.0%的条件下,考察发酵时间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1.3.3正交试验为确定花生粕面包加工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考察花生粕添加量(A)、酵母添加量(B)、面包改良剂添加量(C)、发酵时间(D)的交互作用对花生粕面包品质的影响,因素与水平见表1。

1.3.4面包评分方法面包评分方法见参考文献[7]。

1)客观评分(35分)。客观评分即体积评分,采用菜子取代法对面包体积进行测定,体积单位为mL。由于当下季节无市售菜子,本试验采用芝麻替代菜子。具体测定方法如下:将所用芝麻装入500mL量筒,测出芝麻的体积;将面包放入2000mL的烧杯,倒入芝麻,使芝麻填充均匀并且保证芝麻没过面包,在芝麻最高处做上标记,再倒出面包和芝麻,往烧杯内加水,使水面刚好到达标记处,最后用量筒测定出水的体积,即为面包和芝麻的总体积;用总体积减去芝麻的体积,得到面包的体积;平行测定3次,求平均值,得到最终试验数据。体积评分依照表2进行。

2)感官评分(65分)。由10人组成评分小组,均具备感官评分基础知识。感官评分分为7个项目,依照表3进行,将各个项目评分加和得到感官评分总分,最后对10人的评分求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试验

2.1.1花生粕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由表4可知,当花生粕添加量为8%和10%时,对面包品质的影响不大,但是当花生粕添加量超过10%时,面包的体积明显下降,面包变硬,组织变粗糙,这可能是因为花生粕的添加量过大会影响面粉中面筋网络的形成。综合考虑,确定花生粕较佳添加量为10%。

2.1.2酵母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酵母添加量为1.2%时,面包综合品质最佳。酵母添加量过少,面包体积小,酵母添加过多,面包有酸味。因此,酵母的较佳添加量为1.2%。

2.1.3面包改良剂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从表6可知,改良剂的添加量对面包品质影响较大,改良剂添加量为1.0%时,面包的综合品质最佳。

2.1.4发酵时间对花生粕面包品质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当发酵时间小于90min时,面包体积小,内部孔壁厚,这是由于酵母未充分发酵导致。但当发酵时间超过90min时,面包发酵过度,酵母产酸,面筋持气能力被破坏,因而面包塌陷,并有酸味。因此,确定酵母的较佳发酵时间为90min。

2.2正交试验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4个因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大小为花生粕添加量、发酵时间、面包改良剂添加量、酵母添加量。最佳配方为A2B3C2D1,即花生粕、酵母、面包改良剂添加量分别为10%、1.2%、1.2%,发酵时间为100min。但考虑到面包改良剂的添加量一般不超过1%,所以最佳的面包制作工艺条件为花生粕、酵母、面包改良剂的添加量分别为10%、1.2%、1.0%,发酵时间为100min。验证试验发现,利用此最佳工艺条件制作的面包体积较大,外观呈金黄色,组织细腻,口感较好。

3结论

研究了花生粕面包的加工工艺,以花生粕为原料,采用快速发酵法制作花生粕面包。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粕面包的最佳加工工艺为花生粕、酵母、面包改良剂的添加量分别为面粉量的10%、1.2%和1.0%,发酵时间为100min。利用此工艺制作的面包体积较大,组织细腻,口感好,综合品质佳。

参考文献:

[1]张伟,徐志宏,孙智达,等.花生粕提取蛋白质工艺的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12):125-127.

[2]刘祥,马艳伟.花生粕的品质鉴定与掺假识别[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5,26(6):35.

[3]梅娜,周文明,胡晓玉,等.花生粕营养成分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3):96-99.

[4]张岩,肖更生.花生粕的应用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8):197-198.

[5]海,民.面包生产工艺与配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花艺制品行业分析范文

2011年,澳门中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估价3亿港币(折合人民币2.45亿元),成交价8.4亿港币(折合人民币6.85亿元)。

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21亿元)成交……

《经济》记者梳理近15年的天价瓷器价格发现,其价格浮动区间最低为8344万元,最高为6.85亿元。几乎每年都有一件天价拍品。纵然似乎每年的拍卖市场总有让人不惜重金追逐的瓷器,但是否有人想过把这些天价瓷器抬下神坛,使其不仅“可以远观”,还可以“亵玩”?

天价瓷器之路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使元青花驰名海内外,也掀起了国内收藏热。其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笔笔精到,正如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所说:“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文化艺术品金融资产化课题组组长、天禧阁博物馆馆长陈旭向记者分析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是首拍效应的典范,即元青花第一次在完全公开的国际市场上亮相,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价值。后续市场操作将难以逾越。”

对于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其折合人民币的成交价格是鬼谷子的数倍,综合分析国际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因素,以黄金比价在同一时点计算,“萧何”的价格约为“鬼谷子”的两倍。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原因?陈旭认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再创新高有其历史必然性。他进一步分析说,首先,艺术品市场6年为一个提升结点,其次,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市场价格奠定了比价基础,最后,选择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作为突破点,直接来源于《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号称10亿元人民币也不卖的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的报道。此外,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器型规格、艺术水准,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的知名度远高于鬼谷子下山。

实际上,继“鬼谷子”、“萧何”之后,元青花难以再现热点。其原因是民间大量同题材元青花涌现,造成市场价格处于无限下行通道,丧失首拍效应的同题材藏品难以上拍成交。

再看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天价之路。其传承几十年,拍卖前国内外媒体大肆炒作,拍得此藏品则预示着奠定行业地位和大幅提升知名度。许多买家志在必得,也因此一举成名,乃至招致《成化斗彩鸡缸杯真伪考》、《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等争议。“买卖双方成功的事件炒作,投入十亿广告费用都无法达到如此持久的效应,其商业价值不可估量。”陈旭说。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实际上是玫茵堂藏品成功增值的重要案例,直接刷新了中国成化瓷器世界拍卖纪录。玫茵堂珍藏以其艺臻技绝的御制瓷器举世闻名,为史上最精炼的御制瓷器收藏之一。其收藏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历朝瓷器中的最上乘珍品,被认为是在西方私人手中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玫茵堂从世界各地收购中国瓷器,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传承”,通过国际拍卖公司进行拍卖,获取超额利润。

谈及此,不得不提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的天价之路。2013年6月,玫茵堂正在“传承”姊妹藏品“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准备进行破纪录炒作,但澳门中信预展“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惊动了玫茵堂。

因为根据事前判断,此藏品存世仅一只,藏界有“珐琅彩无双”的说法,珐琅彩本身就极具稀缺性,又是御制皇家珍品,雍正珐琅彩又是极品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最有可能挑战元青花霸主地位的古瓷器。陈旭表示:“澳门中信拍品的横空出世,打乱了玫茵堂的总体战略。”玫茵堂决定紧急收购“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通过事前多方协调,以9315万港元成交,此事件直接导致2014年4月8日,冲冠天价藏品的“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紧急下架。

上述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拍卖场上的天价价格并非看起来那么容易,“首拍效应”、“孤品”等都会对天价成交有一定影响。

天价之后,如何传承?

说起传承,少不了要先了解这件物品的价值。天价瓷器更是如此。一方面其大部分都有特殊背景,另一方面,其不能用比较法直接进行等价评估。

以古瓷器为例,其评估就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第一,要考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成交背景、不同经济环境下历史成交情况,综合判定古瓷器市场平均价格。第二,要考虑古瓷器市场总量、货币流通总量,可投资资产总量之间的比值。第三,要考虑古瓷器各品类数量分布。第四,要考虑因鉴定技术、市场需求、市场稳定性需要等因素造成的古瓷器释放速度,在此过程中,应假定古瓷器完整器优先上市。第五,要考虑古瓷器与其他文物品类、文物艺术品衍生品、现代艺术品的价值比较关系。

这只是宏观层面的价值评估,当涉及单个天价瓷器,还需细分工艺标准、艺术标准、社会标准、商业标准、拟制标准等因素,包括年代、规格、材质、工艺、等级、经典性、美感度、美誉度、稀缺性、传承性、炫耀性(受追捧程度和特别购买目的)、环境性、目的性、增值性等。

陈旭认为:“天价拍品对产业发展能起到引领作用,不仅可以以各种方式参加到实体产业中,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制造陶瓷衍生品。每个时期的陶瓷都有其艺术精华,这种精华的文化概念可以从其所在的文化范畴去审视。明清瓷器的造型、釉色质感相比唐宋瓷来说,缺乏内敛和雅气,但是元明清时期陶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也是器物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求新求变的历史时期。“从整个大的文化范围来审视其发展过程,以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审视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品,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本身就是全维的审美观念,与西方单一的焦点透视审美体系有本质区别。因此,做古陶瓷的复制品,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走向国际化。”陈旭说,比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交后,根据原物复制出10000只复制品,按照目前的陶瓷工艺,每只制造成本80元,以每只8000元价格销售,文化价值让瓷器升值了100倍。

第二,博物馆孵化。各大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如博物院镇馆之宝汝窑水仙盆,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等都家喻户晓。在天价瓷器的传承中,把其注入博物馆体系中,能起到世代相传的作用。玫茵堂在孵化博物馆时,除了匹配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系列藏品外,还会配以镇馆之宝,如玫茵堂禅茶博物馆镇馆之宝元蓝釉白龙纹梅瓶,内藏700年元代原浆酒。

第三,增资扩股。即把天价藏品注入企业信用提升体系。一方面将其计入企业资产能使得文物艺术品资产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认知,便于文化推广与传播。比如,当这些天价藏品计入企业资产之后,可采用股票发行方式来进一步固定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