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收集5篇)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1
关键词:孝文化;农村老年人;健康
在老龄化背景下,对于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来说,养老问题,老年人健康问题必将成为今后农村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1]。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农村的变迁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发展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着眼实际,勇于创新,科学构建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至今散发着勃勃生机。本文试图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作用,对我国农村老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传统孝文化提倡尊老敬老,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孝文化精华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都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赡养父母,孝敬老人、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愉快地度过晚年,已被我国人民视为高尚的社会风尚[3]。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尊老行为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德育的活教材,只有尊老爱幼,我们的家庭及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健康。
(二)当代孝文化提倡“老有所乐”、“社会有孝”
当代孝文化不仅继承了传统观念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也派生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如:当代孝文化认为老人不仅要有口腹之养,而且要有精神之养,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赡养父母。当代孝文化提倡“老有所乐”,即要让老人活得有尊严,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当代孝文化认为,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4]。由于独生子女要赡养多位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导致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再局限于家庭,全社会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家庭、政府及社会要以实际的孝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老年人身心健康既是孝行的追求,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
近些年来,尽管社会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等保障体系逐步惠及农村,农村老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本衣食无忧,但很多子女在外打工造成的农村空巢老人及子女对老人的不支持、不关心等现实,使得农村老年人健康前景复杂多变。
(一)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缺乏,健身意识不强
农村老年人知识层次普遍较低,多数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有不少农村老人还有着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些导致农村老人难以对健康有科学的认识,没有科学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健康意识。至今,不少的农村老人还有着“劳动就是锻炼”的片面认识。农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多数老人不具备健身消费的经济能力,部分身体好的老人还依旧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有些农村子女道德缺失,对老人不理解、不支持、不关心,甚至还有虐待老人的现象。部分经济条件允许且有健身意愿的老人,也常碍于子女的面子,放弃了主动锻炼的机会。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以来,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5]。然而,真正适宜农村老人的健身设施、场所并不多。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他们自觉锻炼的意愿并不强。当前农村老人的主要文体活动方式也就是串串门、听听广播、打打牌、晒晒太阳等,当然也有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开展了一些现代体育活动,如门球、舞蹈、太极拳等。总体来说农村老人活动方式单一,精神生活非常空虚。
(二)农村老年人健身保健知识、意识、能力差,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农村老年人对健身保健知识了解很少,他们的健身意识、锻炼能力一般较差。不少的农村老人由于年轻时过度劳累而又不注意及时恢复调整,长此以往致使他们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一体多病,腰腿疼、风湿及各种心血管疾病时常困扰农村老人。2011年,陈凌玉以浙江省农村为例进行的调查显示:农村老人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我健康评价较好者仅有21.1%,而且患有一种、两种、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人分别达到42.1%、28.9%、36.8%[6]。2009年,谢爱萍以湖南某农村为例,抽查的1208名农村老年人中,有835人患有各种慢性病,患病率为69.1%,其中患一种慢性病的有421名(50.4%),患两种慢性病以上的有414名(49.6%)[7]。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基于孝文化视阈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基于我国未富先老和独生子女要赡养多位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导致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借鉴当代孝文化“善事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有孝”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理念,全面推进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普及和培养“善事父母”、“及人之老”、“社会有孝”的当代孝文化意识
通过弘扬当代孝文化,使广大农民逐步形成养亲、敬亲的自觉行为。全国公民要积极参加敬老公益活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要自觉投入到提供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事业中来。对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以学校为媒介推广孝文化,由于核心家庭对子女孝道教育的作用减弱,学校的教育作用应该在孝道推广过程中得以凸显以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8]。其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多方位多角度对新型孝文化知识进行宣传,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农民孝的意识,使当代孝道伦理和孝意识深入人心,并逐步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最后,应开展富有特色的孝文化活动,如文化下乡等活动,通过孝贤电影扬孝义,还可把孝文化融入到各种民俗特色活动中,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的孝文化教育,同时也展示出农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建立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敬老精神的有无是老年人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9]。也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良药。当代孝文化不再局限于“家庭”,也提倡“社会有孝”。因此,政府、社区和家庭应分别担当起孝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以实际的孝行,营造出一个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等保障体系,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父母。
资金短缺问题是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可走一条政府拨款,并引领社会资助的道路,对资助的民间组织和爱心企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以使更多的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投身到老年健康事业当中来。同时,政府、社区、家庭及各民间组织之间要加强协助意识,形成完善的、高效的农村老人健康保障体系。
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更离不开子女的支持,子女要从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关心他们。多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多与老人交流锻炼情况,经常询问父母的健康状况。
加强农村社区在老年人健康服务方面的作用,通过农村社区提供安老服务、医护服务、健身设施服务等。社区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农村老年人在疾病防治、心理保健、养生保健、老年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农村老人的健康意识。社区还应帮助他们科学制定出适合自己体质特征的运动处方和保健养生方法。
(三)建设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适宜于老年人的体育及健身基础设施
父母健康长寿、开心快乐是人口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实践孝行的主要目标。在日本百岁老人中有运动习惯者(包括身体活动)的比例:男性为54.14%,女性为40.12%[10]。农村社区建设,要本着“立足实际、方便实用、服务老人”的原则,为农村老人提供足够的运动健身条件。各村、镇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选择闲置的学校、农房等地方建立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让老年人有聚会、聊天的场所,解决他们孤独的问题。政府对于开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好的村,应给予奖励。要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健全老年人自我服务体系,提倡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为高龄生病的老年人服务。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体育及健身设施的建设要本着就近方便、环境安静等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广场、绿地甚至田野等公共空间,开辟农村老年人运动健身场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需求,完善农村老年活动场所,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农村“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四)建立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内容体系和健身咨询服务
大量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对提高心血管机能水平、增进中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预防治疗、康复心血管疾病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但老年人因其年龄、性别、体质状况等的不同,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频率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运动处方,选择适宜本人锻炼的项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高血压病人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研究和确立适宜于农村老年人锻炼的体育活动内容体系,建立农村老年人健身咨询服务体系,为每一位农村老年人量身定制运动处方,指导中老年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必将对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有较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应选择简单易学、能够坚持、运动强度不大和能体验乐趣的锻炼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以散步为主的耐力体育活动,如健身跑、自行车、远足、登山和各种球类等。对中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最容易掌握,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体育活动。②以太极拳为主的传统体育健身运动:导引、五禽戏、太极推手和各种保健气功等。太极拳是人人可参与的健身运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③以扭秧歌为主的民俗特色文体活动:各地方特色舞蹈、健身操、等。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主要在春节和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表演,对于中老年来说扭秧歌TTP/1.1200OKDate:Sun,25May201411:51:54GMTServer:Microsoft-IIS/6.0X-Powered-By:X-AspNet-Version:2.0.50727Consuming-time:1481Set-Cookie:__ReadAuth=wfTUoieJrr/XkFV2F5fJZcsbXXlfFa7n1BO2Zu0DI0ECgVXBqrXlj0ipC5LFQKNU;path=/;HttpOnlySet-Cookie:_SessionId=ph224145m4z4of45ajrzrv55;path=/;HttpOnlyCache-Control:private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2312Content-Length:82596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functioncheckOS(){varua=navigator.userAgent.split(";");if(ua[2].indexOf("WindowsNT6.2")!=-1){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else{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8下运行!')");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8下运行!')");}}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jQuery(this).addClass("over");}).mouseout(function(){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jQuery(this).addClass("over");}).mouseout(function(){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checkOS();});functiondoPrint(){varbdhtml=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varsprnstr="";vareprnstr="";varprnhtml=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17);prnhtml=prnhtml.substring(0,prnhtml.indexOf(eprnstr));var_first="基于孝文化视阈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再探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2
1.1课程安排
老年护理学主要由老年护理理念、老年护理工作方法、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临终关怀6部分组成,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共32学时。采取优化教学环节,细化教学目标及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方式(即理论授课16学时,校内模拟实践6学时,养老院活动4学时,社区见习6学时,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社区实习两周和医院老年病科实习两周),实施实践准备、模拟实践、养老院活动、社区见习、社区实习和医院实习6个阶段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1.2教学组织与管理
1.2.1实践准备阶段
(1)细化实践教学计划。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将所涵盖的各种老年护理实践归纳为老年人健康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老年人临终关怀5个模块,并分别制定具体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及我院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状况,确立实践主题,根据主题优化实践形式,具体计划见表1。
(2)师资的选取。我院要求理论教师每年到养老院、社区、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两个月;实践带教教师则选取具有5年以上老年护理工作经历、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责任心强、素质高的资深护士担任。
(3)成立合作小组。在老年护理学开课之初告诉护生关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要求,根据护生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性格、特长等分小组,每组6~8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各小组配两位实践带教教师,以轮转方式进入养老院和社区进行实训。
1.2.2模拟实践
(1)老年人健康评估。教师根据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实践目标,设计1份老年人健康评估单。当老年人健康评估理论课结束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院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和心理评估。下次课安排两学时讨论,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针对评估内容分析案例,提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其次,教师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最后,开展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学生将资料整理后书写并上交老年人健康评估报告。
(2)老年人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理论课后,确定老年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等多个主题;每个小组负责教师选定的一个主题,准备的内容要具体,有可行性,并制作一份宣传教育手册。宣传教育手册语言要通俗易懂,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宣传教育内容应为老年人最关心或最需要的知识。下次课安排两学时的模拟健康教育讲座,由每组派学生代表作为宣传教育者,其他学生作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接受“老年人”的提问。最后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每组学生上交一份讲座课件及宣传教育手册。
(3)养老院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理论课后,到岳阳国泰阳光养老院进行慰问、帮扶等爱心服务活动,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如梳头、洗脸、剪指甲、卫生清洁等,并结合专业知识对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等。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接触患病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加深其对老年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尊老爱老意识。
(4)社区见习。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理论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岳阳楼区三眼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等大型活动,主要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保健知识讲座(如糖尿病人的饮食、用药指导,冠心病的护理,跌倒的预防等)。到老年人家中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指导老年人的饮食、睡眠、运动,为老年人合理有序地摆放居室物品,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实施康复护理。
(5)社区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介绍社区老年人的现状,由社区护士带领学生进入老年人家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与促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居家护理。
(6)医院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医院老年病科的护士介绍老年人常见生理、心理疾病的发病情况,护理计划。由实习带教教师带学生进入病房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实践,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
1.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后,课题组自行设计实践教学反馈问卷,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包括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10项。问卷当场发放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讨论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对社会老龄化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感受不到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且尊老爱老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老年护理就业意向不高。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进行护理保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走进老年公寓、街道社区、老年病房后很快就会感到“银色浪潮”的来势凶猛。同时能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能理性地认识到老年群体十分渴望得到相应的保健和护理,从而激发其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产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就业意向。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沟通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指导学生从饮食、睡眠、活动、衣着、环境等方面着手,为老年人制订合理的生活计划,有序安放居室物品,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一些自理能力差或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制作简便易用的生活工具及设计恢复功能的训练方法,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合作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推进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3
健康教育是疗养院的重要职能。做好疗养期间的健康教育,对帮助疗养员学会保持或恢复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离退休老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工作阅历丰富,自我保健意识强,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认知程度比较高,对维持健康的新知识需求量大等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要做好老干部疗养期间的健康教育,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方式要适应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性格的改变
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视力和记忆力减退;接受能力和体力下降,容易疲劳;性格上往往更加固执,更加强调自我为中心。针对老年人上述特点,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一开始就明确主题,从老人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内容讲起,以引起老人的注意,适当控制语速和教育进度,让老人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吸收所学的内容,通过变换声调显示内容的重要性,促使老人倾听。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详略得当,如对发病机制等不易认知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病因和诱因、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等需要老人配合的内容则详细讲解。适时播放光盘、幻灯片等视听教材,来辅助讲解。教育时间安排在老人有足够的休息之后,每次不超过一小时,避免因为时间过长而影响学习效果。因为老干部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我们经常以座谈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不仅加强了医患双方的互动,使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重视,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充分利用每次与老人接触的机会,如查房、聊天、带队外出观光游览,穿行教育或重温学习过的内容,以达到重复教育、增强记忆的效果。并且将一些科普知识编写成“健康教育处方”,如“高血压十忌歌”、“老年人防意外五不要”、“长寿膳食十二要点”等,刊登在宣传橱窗里。因为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受老干部欢迎,在谈笑中加深了对保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健康教育内容要针对老干部对疾病的盲区和误区进行
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发病住院率[2];有效控制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3]。但由于老干部文化水平不同,获取医疗保健知识的渠道不同,常常对疾病了解不全面,甚至有误区。我们在实施健康教育前,通常要与老干部进行一次交谈,了解他们对疾病和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施教时有的放矢,纠正偏差。例如我们在对患Ⅱ型糖尿病的老干部饮食情况调查时发现,普遍存在着总热量摄入基本合适,但脂肪百分比偏高、碳水化合物百分比偏低。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动物性食品及油脂类摄入增加,谷类食物摄入减少的趋势。这样我们在进行糖尿病教育时首先指出,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仅不会影响血糖升高,而且有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的作用,然后再教授每日总热量的计算方法、三种营养素的分配比例。针对许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血压增高对身体的危害,但对老年人应该把血压控制在什么水平并不清楚,还有不少老干部有“在正常范围内血压越低越好”等错误认识。我们在介绍老年人高血压选药建议、长期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危害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解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值、脉压在心血管危险事件中的地位以及老年人为何不宜将舒张压降至9.3kPa以下。由于教育的针对性强,老干部普遍反映听后很有收获。
3健康教育对象要扩大到老干部的家属和/或陪护
许多研究一致认为疾病康复程度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家庭治疗是支持治疗最重要的方面[4]。家属和/或陪护与老人朝夕相处,他们的医学常识和保健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老干部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理解、关爱和正确的帮助指导会激发老年人的自身潜能,使之积极投身于各种与健康有关的活动中。据调查,超过半数(55.13%)的老年人要求陪护懂得医学护理知识,80%以上的老年人需要疾病防治指导[5],生活方式指导和药物指导最受老年人的欢迎[6]。因此,对老干部家属或陪护的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做得好,就能通过他们为老干部传递健康信息,并帮助老干部正确理解和较快掌握信息,收到直接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对老干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或陪护普遍进行生活方式和安全行为指导,并根据老干部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病种化教育。例如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我们重点讲解“糖尿病老人运动时间的选择”、“不同种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正确服用方法”、“低血糖的主要症状和处理”、“糖尿病足的保护和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家属,我们着重宣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诱因的预防”、“急症的院前处理”、“患者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降脂药的作用及重要性”。因为这种教育可操作性好,非常受老干部家属的欢迎。
4健康教育的执行者要具备知识面广、沟通能力强等良好素质
健康教育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健康教育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它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工作中精益求精,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加强宣传指导的针对性。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方法和时机,提高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觉学习观念,促进知识更新。只有对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注意在施教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应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预防和保健,从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转向提高其生活质量,从个体转向家庭,从医院转向社区。充分利用疗养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让老干部“疗养一次,受益终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耿德章.中国老年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2廖静,朱广家,朱安,等.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实用老年医学,2001,15(6):332-333
3管恩锋,王依娜.健康教育干预在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中华临床医药,2002,3(10):79-80
4KristellerJ,HeberJ,EdmistonK,etal.Attitudestowardriskfactorbehaviorofrelativesofcancerpatients.PrevMed,1999,25:162
5魏荃,米光明,李枫,等.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国全科医学,2002,5(7):555-557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4
为进一步提高家庭成员健康水平和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市卫生计生局决定开展“流动人口健康家庭”评选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
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工明确,制定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加强摸底调查工作
底数清工作明,开展入户调查,填写“流动人口健康家庭”推荐表。入户调查内容围绕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家庭收入状况和财产状况、家庭类型(婴幼儿、青少年、老年等家庭类型),了解健康服务需求。
三、加强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媒体及编制宣传单、宣传彩页、宣传手册、精美宣传品等多多种形式对“健康家庭”评选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健康家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一)家庭保健活动
1、开展健康保健活动。选取家庭健康责任人,对其进行重点健康教育及家庭保健知识培训。家庭健康责任人督促指导家庭成员关注家庭环境的危害、培养个人卫生习惯、促进改变抽烟喝酒等不健康行为、帮助家庭成员及时监测血糖患病就诊、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等。
2、开展“营养科学进万家活动”,开展合理饮食和三种主要的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预防的健康教育。
3、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包括青少年本人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的知晓程度,提高家长和青少年的沟通能力,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开展心肺复苏、120急救知识专题讲座及培训。开展灾害逃生等相关技能演习,如烟雾逃生、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掌握正确的逃生技巧。
(二)科学育儿活动
1、开展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等科学育儿知识专题讲座,提升婴幼儿看护人在婴幼儿营养喂养方面的能力。
2、积极聘请专家及早教咨询师等,通过专家讲座和资料发放,增强婴幼儿看护人对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能力,提高对一般疾病的日常预防和护理方法的知晓程度。
3、积极组织婴幼儿亲子阅读活动、游戏互动、亲子竞赛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婴幼儿看护人对亲子互动重要性的认知率,提高婴幼儿在思维、记忆、动作等方面的发展能力。
4、开展宣传早教知识。
(三)养老照护活动
1、开展老年人生活方式及日常保健主题活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健康等方面服务。
2、建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档案,通过定期看望、电话问候、谈心交流等进行情感沟通。
3、开展老年人运动与康复咨询活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4、成立“家庭服务中心”,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日托、餐饮服务,代收水电费,有娱乐活动场所,提供娱乐,图书阅览室等文化服务。
(四)家庭文化活动
1、开展相关家庭教育、夫妻关系、子女关系、邻里关系等系列讲座。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标准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素质是对培养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具有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志向;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年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权利,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业务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心理素质要求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