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十二生肖的由来(收集5篇)

时间: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1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与十二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既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由来:玉帝开始选生肖。身为百兽之王,老虎当上了生肖。猴子一见,也想当生肖。可是玉帝挑生肖有条原则,那就是对人类有功。猴子对人类无功可言,自然选不上。于是猴子请虎王给玉帝求情,让他当生肖。虎王因为欠猴子的情,只好倾尽全力去帮猴子说情,对玉帝讲猴子联盟机智,为百兽之首,又说自己不在时,猴子也有镇山功劳,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

猴子当上了生肖,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当然虎王也还是不高兴,没什么本事的猴子与自己并列为人间生肖,二人从此友情断绝。今天,百兽自己也不怕猴子了。当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句大实话,今天也变成了讽刺的意思。下午3到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来源:文章屋网)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2

经过一番激烈的选拔赛,兔子国最终选出的两兔是:安哥拉长毛兔—忘忘,中国袖珍兔—小不点。由于是国家大事,所以兔子国派出了国内最权威的电视媒体—“TTTV全天24小时跟踪报道(连吃早餐都拍,有点像兔仔队)。

忘忘由于太健忘,连出发时的早餐都忘带了。它只好硬着脸皮向其他动物讨了半根胡萝卜来啃。媒体由于不了解事实,认为它是因为这次的行动而不吃饭,就觉得它很“爱国,便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还把这件事发给了报社,让它成为了报纸头条:“旺旺是个爱国兔,为了国誉不吃饭。

经过一番跋涉,两个兔子终于到了老虎家,老虎说:“说吧,看你们怎样来打动我让你们重新进入十二生肖。首先发炮的是小不点,它说:“十二生肖不能只看战斗力,我们兔子族十分善良,难道就应该退出吗?小不点由于太小了,老虎一个字也没听到(兔子比老虎小很多,所以听得到,而它们没注意到这一点),小不点知道情况不妙,便对忘忘大喊:“老虎听不到,就靠你了!这个忘忘,虽说有口才,但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忘记要干什么了,只见它摸了摸后脑勺,说:“我怎么在这啊,要干什么呢,算了,回家吧。说完就走了。老虎以为兔子在戏弄他,便发飙了,不但没给它们重新进入十二生肖,还生气地说:“二十年后的十二生肖选举,绝对不能让兔子参与竞争。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3

“放眼二十取三九”是生肖蛇。蛇是十二生肖中最顽强的属相,属蛇人是十二生肖中最具有神秘感,最不可思议的人物。有些东方人认为蛇是阴险的、由于难以捉摸而令人产生恐惧感。

生肖,或属相,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统称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依次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个人都以其出生年的象征动物作为生肖,所以中国民间常以生肖计算年龄。

(来源:文章屋网)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4

鼠--贼眉鼠眼

也许可怜的鼠并没有想到它在人们心中,会是这个形象。可能你会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本事,只会想些歪点子的老鼠怎么居生肖之首。其实说来也好笑,在竞选十二生肖之时,玉皇大帝下令:谁先到达天宫谁就是生肖之首。到了那天,老鼠跳上了老牛的角中藏了起来,老牛凭借自身的努力第一个到达了天宫。这时候,老鼠从牛角一跃而下,直奔天宫大殿,尽管玉皇大帝不愿封这个小老鼠为生肖之首,但是君无戏言。他也只好宣布鼠为生肖之首。人们对老鼠渐渐失去了好感,其它动物也远离了鼠,因为这个生肖之首来得不怎么光明正大。

牛--任劳任怨

说实话,我觉的牛有点傻,如果它多个心眼,说不定生肖的第一把交椅坐的就是它了。牛是那么老实勤恳,帮助农民干活却从未要过报酬。难怪农民对它的感情这么深。不过牛的家族,你们应该多些机智,长个心眼,毕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虎--威风凛凛

一提起虎,我就有些不寒而栗,它发出一声令人汗毛直竖的长啸就能使人和动物提心吊胆,加上它那十八般武艺,人类和动物们肯定多多少少对它有些惧怕。

兔--小巧玲珑

兔子永远都是那么可爱。它天生跑的很快,好象谁要侵犯它似的;两只眼睛步满血丝,仿佛整天整夜不睡觉;它那瘦小的身躯是那么弱不禁风。幸亏它跑的快,否则十二生肖中的名单就不会有它了。

龙--呼风唤雨

龙在十二生肖中是唯一一个虚构的动物,但我们中国人对它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的地位之高,恐怕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比。在中国人心中,它是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我们百姓也自称是龙的传人。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5

关键词:中日故事;俗语;十二生肖;背景;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从古时候就开始有着文化交流,因此相互之间也受到了彼此文化的影响,从而也产生了许多文化上相似的地方,而故事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即使是地理上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故事类型。也就更不用说中日两国之间地理位置如此近,很容易就能够想象的到两国故事之间一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了。但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文化虽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汉字也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中日两国的故事也有做比较的必要性。所以,本论文决定研究中日两国相同的分类,即动物故事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动物故事部分中取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十二生肖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便能够使研究更方便地进行。

“故事”(昔話)的形式特点比较

首先解释一下“故事”这一个概念在两国之间有什么区别。

日本著名国语辞典《広辞苑》对于“昔話”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i:

(民俗学口传文艺之一。与具体的事物紧密相连的传说不同,主要以幻想的世界为内容,一般会以“很久很久”等句式作为开头。民间故事。)

而日本民俗学家稻田浩二的《日本故事通观》ii中对于“故事”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

(以语言为传播手段的艺术形象有两种,分别是文学和口传文艺。故事是一次性的口传文艺,即使说话的人一样,但是严密地说,即使讲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也会有不同。但是说话人每次讲述故事都会给予故事一种新的一次性的文艺特征,但是故事类型,则可以说是指民族或者人类共同的文艺素群。)

上述看法帮助我们把握了日文中“昔話”一词的内涵。那么在中国文化中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应当是什么?在参考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汉大辞典》后,得出其中文翻译为“传说”或“故事”。上海字典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大辞典》iii中,对传说和故事是这样解释的:

传说: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或某种说法。

故事:(1)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2)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实践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而在《中国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中对“民间故事”是这样定义的iv: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间故事”这个名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其中有神话、传说,还有其他各种样式的故事,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某些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等等。

“故事”(昔話)的内容比较——以十二生肖故事为例

两国都流传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动物的故事、俗语等,即十二生肖故事。中日两国的十二生肖都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但其中的羊日本所指的是山羊,而中国指的是绵羊;另外,日本所称的猴是猿猴,而不是中国的猴子。还有,日本以前没有家猪,只有野猪,与中国所称的猪也有不同。经过对资料的研究以及分析,可以得出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一些异同点。

十二生肖的来源:

相同点:

1.故事主线相同

2.都会补充说明猫为何不是十二生肖

不同点:

1.日本故事当中只含糊交代了神,而中国故事当中单独指出是玉皇大帝

2.在中国还有其他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说法

3.关于猫为何没有进入十二生肖的说法虽然都是因为老鼠的原因,但是具体的情节有所不同。

进一步,通过对相关语料(包括以十二生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俗语)的分析,可将十二生肖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

动物名

相同点

不同点

大体上关于老鼠的形象都是一致的。虽然老鼠是十二生肖的老大,但是依然是总会引起大乱,对农业有害的形象。而且讲述老鼠跟猫之间的故事有很多。

在中国某些地方有关于老鼠的特别的节日。另外,关于老鼠为什么会位居十二生肖首位的说法也各有不同。

牛的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是个大迟钝。

日本喜欢用牛毛做比喻,而中国则侧重于其性格憨厚、勤奋。中国还有在某些节日将牛作为特定的祭品。

老虎的大致形象是一致的。是令人畏惧的、代表了威严的形象。同时在某些故事中也会出现老虎报恩之类的故事。

日本没有老虎,所以关于老虎的故事很少。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老虎”,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狼”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都喜欢将兔说为是嫦娥的化身。也有时候会用于负面的比喻。

在日本有许许多多关于兔的俗语,而中国相对少。另外在中国则大多数强调兔子纯洁的形象。

都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

由于龙是中国原创的幻想的动物,因此在日本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常用语负面形象。对农业有害。

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温顺的,跟人和神和睦相处的。在古时候都作为交通工具。

在日本的故事当中,会出现负面形象的马。而在中国则有关于马的特定的节日。

都作为牲畜。

在日本关于羊的故事很少。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有许多关于羊的节日,有时候会将羊作为特定的祭品。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喜欢捣乱的动物之一。在故事当中关于猴子的故事特别多,而且形象生动。

在日本所指的是猿猴,而中国所指的是猴子。

都作为牲畜。也作为食用和祭品。通过鸡鸣知道时间。

在日本故事当中鸡的形象较为生动活泼,而中国的则需进一步考察。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衷心、报恩。关于狗的俗语和成语也很多。并且有时候都会出现“恶狗”的形象。

在中国有哮天犬等将狗神化的形象,而日本没有。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体大迟钝。也由于其体大,常被用作丰富的形象比喻。

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将猪作为牲畜,而日本则说的是野猪。

对上述异同点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首先,关于故事的定义以及分类,两国都将其定义为具有口头讲述的,从古传今的特征。另外,也都将动物故事作为单独的类别研究。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其故事主线一致,并且都会附加说明为何猫没有进入十二生肖当中。在十二种动物里,除了龙、羊、猪以外,其大体形象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流源远流长,因此文化相同之处也就很多。包括故事以及俗语方面。

另外,由于地理上还是有些差距,各种动物形象上还是有些具体的差距。这在以上的论述中都分别提到了。而当中的龙、羊、猪则区别很大。有的是由于生态上不存在,而像龙则是由于是中国原创的所以日本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相对少。但是日本都会取与之相对应的最相似的动物作为十二生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在少数民族中会出现关于某样动物的特定节日,而日本则没有。这明显是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了。

但是,在张巨武的《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v这一论文中,作者提出,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类似地,日语和汉语也一样,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是跟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的,并且我认为,从对动物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人们与此动物的情感色彩。

从生活地域上看,前文提到的虎、羊、猴、猪,因为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中日对于此三种生肖的对应动物有所不同。在日本是不存在老虎的,因此关于老虎的故事则非常少,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有很多比喻意义都是类似的。而羊、猴、猪则是因为地理原因,所以日本中指的羊是山羊,而中国是绵羊;日本指的是猿猴,中国指的是猴子;日本指的是野猪,中国指的是家猪。

从生活习性上看,前文提到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有许多关于某种动物特有的节日,特别是鼠、牛、羊更是作为少数民族节日当中特定的祭品。另外龙,作为中国古代图腾的象征,也是中国独创的幻想的动物形象,在日本则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以及俗语,当然即使有也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在列举出来的故事以及俗语当中,许多动物的形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些同样的故事类型却发生在别的动物身上,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对等性当中的“完全对等性”以及“部分对等性”。比如,关于十二生肖为何会是这十二种动物,关于猫为何没有被选为十二生肖,参考上述的表格也可以看到,在故事当中大体形象一致的动物很多。另外,像俗语当中,俗语中老鼠的形象是危害人间,相当于危害国家的小偷一样,这与中国农业文化当中的老鼠形象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中日文化中,动物在语言以及故事中是具有对等性的。而像老虎,在本文中不能罗列出来,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国有名的民间故事《虎外婆》,在日本居然有很多个版本,包括“狼外婆”、“熊外婆”等,其中的故事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动物形象却有了改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翻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以及《日本故事通观》作对比。这说明了中日文化的部分对等性。

另外,从研究当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比如关于老虎的故事当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当中的如《义虎》、《老虎报恩》等故事中描述的是老虎由于受到了人类的恩惠,从而给人类带去食物甚至是新娘等,然后从此与人类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故事,如在《日本故事通观》中的《狼的报恩》,但是根据不同县,其故事具体情节是不同的,当中有大部分县的故事结局并不是狼和人类和谐生活在一起,而是人类要求狼回到自己所属于的自然界当中去。

结论

综上所述,从十二生肖动物的俗语以及故事等中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之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由于这些背景的不同,反映出了两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故事、民俗以及自然观。作为日语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认清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并且能够具体地分析,从而得出两国文化上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稻田浩二,「日本故事通观,同朋舍,1988年;

关敬吾,「日本故事大成,角川书店,1984年;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1998年12月第一版;

张巨武,《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八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