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收集5篇)

时间: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装饰,中西文化,差异

建筑是承载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通过建筑所运用到表现手法,建筑技艺,装饰内容等可以窥探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模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整体来看,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一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性可以为现代建筑装饰更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模式是影响民族之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世界观的根本因素。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磨合中演化出来的关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演变到消亡都会对人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民族之间整体性的文化差异就构成了文化模式之间的对立。这种文化模式的对立表现在建筑文化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思想和“天人合一”建筑理念,而西方建筑尤以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和巴洛克建筑为典型建筑文化模式。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相辅、情理相依。儒家中的“中和”理性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而道家的“自然”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艺术的境界。历经千秋万载,儒道思想规范传承不衰,虽偶有变故,但也只是微波轻澜。儒道思想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特征。

儒家经典的《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成为宇宙万物最最本真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它不是静态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畅然生机。追求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和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方面,以其象征性、直观性更为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道家经典《老子》五千言,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之各家学派,无不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观,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对自然的亲近,艺术应回归自然之中。“大美无言,大巧若拙”(老子道德经下卷),揭示了空灵的意境胜于实在的事物。《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艺术的哲学基础: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察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汇成艺术的节奏与生命,要求在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中显现艺术意境。老子的“大象无形”,并不是艺术的抽象化,而是通过“气韵”表现在有形的意境之中。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从天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去审视万物之美,艺术的境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流派甚多,其中儒家与道家两学派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典型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建筑装饰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特征

希腊艺术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既带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具浪漫和幻想的特征。这两种特质的融合使得希腊艺术极具魅力,它神秘而现实,典雅而又庄重,带给人无穷的美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对立因素的和谐、杂多的统一”,柏拉图按照“美的理念”创造艺术的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些美学思想既是对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传统艺术始终贯穿了两个要素:一方面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是追求形式。两个要素成为希腊艺术的核心。

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无论人物、动物或植物等,都以写幻求真、模仿自然为原则。形式上遵循比例、匀称、端庄、协调的形式规律。艺术家们把自然的秩序与自己内心的自然体验引起的强烈共鸣以有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中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表现和造型手法方面。

1、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空间表现。中国传统建筑重视通过人的内心对外界空间和物质进行领悟,并将这种领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中国的建筑装饰文化突出意境的设置,建筑空间布局明显地着眼于对欣赏者的游观心理的把握,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同时又含蓄内敛,同中国的手卷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则重视在空间中建立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充分运用形式规律表现形式,塑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审美理想,在与环境的融合方面,通过高大严谨的外观效果表现出对自然控制和改造的宏伟魄力。

2、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造型手法。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如同泼墨山水画一般将装饰的内在含义蕴含在精简粗狂的装饰构件中,并不刻意要求装饰外在形象的精确和相像。通常会对造型进行夸张或变形的艺术处理,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西方建筑装饰则强调造型的写实性,其体积和量感的精确设计是西方建筑装饰的主旨。装饰的写实性配合建筑的立体感成为西方经典的造型手法。

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比较,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性格。吸取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巧妙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的技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通过现代的建造方式被赋予现代的建筑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彬.浅析中西室外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

[2]张娟.中西设计艺术的汇合与通融――论中西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和而不同[J].文艺生活,2011.2.

[3]丁晓峰,赵艳君.中西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形式[J].大观周刊,2012.24.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室内设计融合借鉴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人文主义传承性思辩性

继盛唐之后的又一艺术颠峰――中国宋朝,与欧洲艺术的曙光――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世界艺术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两个时期升华了艺术的本质,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

中国宋朝(公元960~1279年),宫廷美术富丽堂皇。士大夫美术高逸典雅,市民美术活泼通俗。以李成、范宽、关仝为代表的“三家山水”;郭熙的经典艺术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李公麟、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等,使宋朝艺术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著名史学家陈寅格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宋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最早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思想体系,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艺术领域中,卓越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使后世艺术家叹为观止。这一期间意大利的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如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艺术大师乔托、波提切利、提香等。此外,绘画理论的总结与画技的精进,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变革,而且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改变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

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然而作为指导艺术行为的艺术观,两地却截然不同。中国的“传承艺术观”,意大利(以下简称西方)的“思辩艺术观”,不仅是成就之本,更是中西艺术的差异之源。

二、艺术观传承性与思辩性的比较

1、产生的背景

中国儒家思想的“仁、义、礼、信、中庸、德、道”等观念几乎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在意识上对人们的影响长达几千年,受其影响,人们信奉经验,崇拜长者,将传授与继承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技艺与观念的传承性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十分深刻,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也导致了西方艺术观带有思辩性的特征。

2、传承性与思辩性在艺术观上的差异

由于指导艺术发展的观念不同,中国和西方艺术在服务对象、发展方式、风格定位上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更深刻地诠释了中西艺术的本质。

(1)服务对象的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宗教和政治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统治阶级利用这一点,使艺术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为巩固其政权服务,并且代代相传。到了宋朝,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狂热地追求艺术,该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的历史之最。无可否认地说。统治阶级的支持和艺术技法的传承,是宋代艺术之大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论宋代艺术怎样丰富精彩,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前提没有变,封建性的本质更没有变。

经历1000多年的封建教会势力统治,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思想意识唤醒人们的思辩精神,使大家勇于批判中世纪的思想观念,从而逐渐确立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爆发是一场彻底的思想领域革命,此时,艺术从本质上已不在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成为一种反映人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

(2)发展方式的差异

具有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常带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中国艺术作品较为重视技法与形式,情感与意境,例如国画中的山水情趣,留白处理等。在传承观的推动下,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积累的运作方式,不断充实、完善、发展。

西方具有思辩性的艺术,总是在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发展。例如,中世纪时期的美术带有强烈的神学与宗教色彩,禁锢人们的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按照人体比例和透视学原理辅助绘画,尽管还是宗教题材,但这种画法产生的效果真实生动,从而有意识地把神人性化,拉近了人与神的精神距离,提高了人的地位。这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的艺术形式。具有通俗的视觉语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力回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思辩性观念使西方人的艺术理念不断推陈出新。

(3)风格定位的差异

在传承性艺术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呈单向性发展。虽然不同朝代的艺术观念有所差异,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传统艺术的理论基础和阶级本质。可以说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定位是明确而稳定的。

西方艺术受思辩性观念的影响。不断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产生激烈的辩论,艺术流派斗争纷繁复杂。自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相继出现,虽然每种流派都能自成体系,但无一可以在艺术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思辩性的西方艺术,在风格定位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多变性。

总揽世界美术史,可以发现传承艺术观具有很强的钻研性。思辩艺术观具备高度的创新性,这两种艺术观揭示了人类艺术发展的本质。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4

关键词:古罗马;西汉;思想;雕塑

对于西方人来说,罗马始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个帝国,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个时代,而且是他们心中可作典范的、伟大而光辉的文明和时代;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周秦汉唐的影响则超过了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代,至今人们提起汉唐气象,还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之情。在艺术方面,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审美艺术由于背景不同差异甚大,下面我们就审美思想和艺术门类的比较去了解它们的艺术。

一审美思想之比较

说起古罗马时期的美学,肯定是和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延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强调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

在提出模仿说的同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式”论,他用和谐,对称,比例等形式来描述“理式”的特点,这也能推断出当时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在形式上的和谐,而并非侧重于内心的和谐,是一种理性化了的形式。[1]所以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用模仿的态度去再现这世界的美,强调了形式上的和谐,重理性而轻情感。

而不同于西方,在中国西汉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盛行,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主张自然美的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将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追究转化为对广阔大世界大自然的审美追求,这标志着汉代美学的一个新的转变。在当时的西汉,儒道思想占主体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内心的和谐容纳显现实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境界。[2]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虽然与儒家思想有些不太相同,但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种心灵上的和谐。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诗画在于赞美自然,赞美大好江山。这一思想在诗画的上面的表现在于,对于内心情感和整个画面的一个融和,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追求情感的抒发,用笔墨传达的韵外之旨,不求相似,只求神似,这就是“表现”说的体现,强调情感的表现。

上诉对于古罗马和西汉时期的思想对比尚不能完全的表达出中西同一时期的审美思想差异,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地带来的影响也岂非是这一些所能决定的。但是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是造成美学审美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二艺术门类(以雕塑为例)之比较

当我们面对汉代的那些雕塑,比如汉墓出土的精美陶俑,或者来自面对来自同一时期的古罗马的艺术雕塑,如著名的《奥古斯都像》雕塑时,不仅赞赏,我们还会惊叹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雕塑会它们的艺术特征竟存在那么大的差异。

(一)题材

古罗马追崇神人同源的宗教观,在题材方面,古罗马的雕塑更多为人物雕塑,大多数的人物题材都是统治者,贵族阶级和神,把罗马帝王与神相提并论,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奥古斯都像》这件作品中,表现的就是神人的结合,既是神也是人,是当时个人崇拜的体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罗马时期,政治的权威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而言,西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大多也以人为主,并且动物和一些想象出来的神兽也是人们表达艺术的一种方式。

但与罗马时期不同是,西汉时期的人物大多以平凡的人为主,还有一些神兽也是人们为了除邪避患,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表现。如西汉出土的杂技陶俑盘,生动展现了杂技演员同台演出的其乐融融的场景,传达了那时国泰平安人民幸福的思想。

(二)造型

古罗马民族雕塑继承了希腊雕塑上的原则和技巧,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上惟妙惟肖,出于求实的性格特点,雕塑家们要关心和注意观察人物所具有的的细节并真实的塑造出来。[3]同时这种求实也显现出了一个帝国所具有的严谨,高贵的审美情趣。

而中国西汉的汉佣并不太注意细节的刻画和神情的具体描绘,而是突出夸张人物的姿态形式,拥有手舞足蹈的动作,却又是异常简单的一个整体形象,追求力量、速度的神韵所在,但又由于简单的刻画,显得汉代的雕塑的古拙,在古拙中又不失神韵,这就是汉佣的神奇所在。[4]

总体来说,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风格都是来自于生活,雕塑家们也不例外,古罗马的雕塑家们一般在创造作品时都是观察实物实体,但西汉的雕塑家们往往没有一个固定实体进行观察,而是凭借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想象创作的。因此东西方的雕塑差异也由此而来。

(三)用途

由于古罗马当时的政治影响,追求个人崇拜,神人同一的思想观念,雕塑强调为帝国政治服务,强调歌颂帝王的伟大,之后再普及到普通的贵族阶级,往往为了彰显雕塑像的威严高贵,它都会被陈列在各个公共空间,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誉。同时,他们也是希望通过大理石的雕像希望自己和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

在西汉,乃是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大多作为陵墓雕塑艺术,一般都是陵墓之前的看守和一起被埋入泥土中的陪葬品,世世代代的帝王和贵族都希望自己死后像生前一样风光。汉代社会和古罗马社会相似,都开始弥漫了人神共存的气息,所以即使是陪葬的用品,人们出于人神共存的思想,所以在制作墓葬陶俑时候会依然展现出对于世俗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风格。

所以,汉佣的封闭性就自然而然的和古罗马开放性的雕塑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结论

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下,古罗马与西汉时期的艺术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对以后的艺术发展也无疑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古罗马艺术崇尚形式美,注重表面的艺术美,而中国西汉的艺术崇尚情感的抒发,侧重中真正内部的表达情感,不注重表面,而更要求神韵。这些些种种的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了中西美学的一个异同,这在后世的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得以表现。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5

关键词:绘画;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7-01

中西古代人都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西方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形象的外在形式属性,而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中方思想家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超验品行,并常常将真种品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中国思想家们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经验功能,并常常将这种功能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从另一个角度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这里所谓的“数”等形式特征,可以看出西方绘画审美注重“理性”,相反中方就注重“感性。